荒原詩人 艾略特

荒原詩人 艾略特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17 人贊了文章

艾略特既是一個現代主義重要的詩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批評家,他的創作開啟了現代西方詩歌,他的批評則引導了英美的新批評運動。

|生平和創作

艾略特的家族,來自於英國,後來移居美國。艾略特的祖父畢業於哈佛神學院,創辦了華盛頓大學,父親是一位大磚瓦商,母親出自名門,艾略特從小受到家庭的良好熏陶。他本科在哈佛大學研究哲學,期間接觸了西蒙斯的《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之後來到法國巴黎大學就讀哲學碩士,研究伯格森思想,之後又回到哈佛大學。他本來想去德國繼續學習,但是因為一戰而轉赴倫敦,在牛津大學完成了關於新黑格爾主義者布拉德雷的博士論文,並完成答辯(黑格爾主義在英美影響很大,但是其影響力在分析哲學興起以後被幾乎徹底清除,到了80年代左右才復興)。在倫敦他結識了新意象派的詩人龐德,並於1915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與一位英國姑娘結婚,之後一直留居英國。

15-22年是艾略特創作的早期,通常被概括為「通往《荒原》的歷程」。早期的創作有名的是《普魯夫洛克的情歌》,寫一個性格壓抑的中年男子在求愛中的心裡矛盾,寫當時人們對生活和西方文明的懷疑和幻滅感。這一時期的不少詩歌都表達了類似的思想,寫現代人的精神空虛、無聊乏味、卑鄙下流的普遍精神狀態。

從22年開始艾略特以《荒原》開始了自己創作的中期。除了《荒原》以外,還有《空心人》這樣的優秀作品。《空心人》以空心人和稻草人比喻現代人,寫現代人精神空虛的生存狀態,而整個世界將會在一聲噓中走向終結,充滿了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氣氛。

27年艾略特加入英國籍,宣布了自己徹底的保守主義主張,聲稱自己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引發文化界的震動。30年的《聖灰星期三》被看做是他轉向天主教的標誌,現代人只有在宗教中才能獲得安身立命之所。後期的除了重要詩歌《四個四重奏》之外,還有一系列表達對天主教支持的詩體戲劇,有《大教堂兇殺案》《合家團圓》等。

《四個四重奏》是艾略特晚期的重要作品,仿照四重奏音樂的結構,以四個地名為標題,描寫一個皈依宗教的人在尋找真理過程中的精神歷程。每個部分均為奏鳴曲形式,包含五個樂章,以呈現展開和再現的方式表達主旨。四個地點是英美兩國寄託了詩人回憶的地點,詩人將其同土氣水火四種元素的意象結合起來,以此來在空間中討論時間,是一首以時間為主題的哲理詩。

艾略特的文學理論影響很大,他在17年撰寫的《傳統和個人才能》中就提出了無個性理論,在19年的《哈姆萊特與他的問題》中提出了「客觀對應物」理論。他的批評實踐堪稱新批評文論的典範,他的理論和批評將傳統那種抒發個人情趣的文學批評方法加以貶斥,從而轉向對作品文本的具體分析。

|荒原

《荒原》的晦澀難懂是出了名的,作者自己都說,「在寫《荒原》的時候,我甚至不在乎動不動自己在說什麼」,後來艾略特自己給詩歌加的50多條注釋也沒有減弱本作的理解難度。不過,雖然很少有人弄懂,但是讀者們卻常常被它迷住,其藝術效果的顯著的。這種晦澀和作者艾略特的哲學觀點和文藝觀點有直接關係,艾略特受到伯格森的直覺主義和桑塔亞納的發展自康德的不可知論影響,持有類似的哲學觀點,他的文論強調象徵意義和無意識的理解,這些都使得其詩歌帶有晦澀難懂的風格。

我們在這裡簡單地對其進行分解式介紹,嘗試解讀這部作品的魅力,當然,用於分解作品的框架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一套——語言表達層,意象層,思想層。

《荒原》的詩歌語言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複雜多變的自由體,另一個是拼貼剪接的表達方式。自由體是《荒原》採用的體例,詩句長短不一,用韻不規律,但是節奏分明,舒緩自如。而語言風格也時有變化,有時使用現代白話,有時則使用古英語或者其他語言,對於語言的嫻熟運用是本詩得以表達其意象的基礎。其表達重在一個拼貼剪接,多使用典故和引語,將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意象和語言拼貼在一起,意象場面間的銜接常常很突兀,思維很跳躍,表面上自然混亂難懂。

然後我們進入意象層,這是本詩關鍵的層次,當然,要先簡要複述一下《荒原》各部分講了什麼。

第一部分是「死者葬儀」,寫荒原和荒原人的意象,勾勒荒原人扭曲的心態和荒原枯竭死寂的狀況,最後以倫敦這座城市來象徵荒原的全貌。第二部分是「對弈」,通過大量的引證來對比人類過去的昌盛文明和現代的破敗醜陋。第三部分「火的佈道」,先寫泰晤士河周圍人們猥瑣無聊的生活,之後大概就是通過宗教點明執迷不悟的人生。第四部分是「水中的死亡」,這部分很短,寫腓尼基水手因為縱慾葬身大海。最後一部分是「雷霆的話」,依然是宗教勸誡。

表面上這部作品的意象是混亂的,各種意象缺乏明顯的相互關聯,來自於古今中外的零碎文化片斷堆在一起,因而顯得雜亂無章,難以從中讀出相互關聯的意義結構。但是實際上這部詩歌還是有整體的象徵結構的,這個結構大概是從弗雷澤的《金枝》和魏登女士的《從祭儀到神話》這些神話人類學著作中來的。

弗雷澤收集了各地的神話,找到了其中共通的結構。某地的狀態是和其信奉的繁殖神的狀況個密切相關的,當繁殖神死去或者喪失活力,其整片土地就喪失了生命力,因而要通過某種儀式使得神明重獲力量,這樣才能讓土地恢復。魏登女士說的基督教尋找聖杯的故事,其內在結構也與之共通。

這個神話結構沒有給這首詩提供故事,而只是提供了一個總體的象徵框架,現代人的文明失去了信仰,猶如先民失去了繁殖神,因而變成一片精神的荒原,而只有回歸宗教才能使得文明重獲新生,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

在意象的選取方面,本作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審丑,一個是徵引。為了表達現代人、現代生活和現代文明的醜惡病態,作者也要選用各種異常怪誕的意象,這繼承了象徵主義詩歌,比如《惡之花》的傳統,充滿了枯槁、乾涸、死屍等意象。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則是意象選取的另一個特點,艾略特從古今東西各種文化典籍中尋找意象,將其編織入一個象徵體系內。

然後我們再來說說思想……只說最常規的闡釋路徑。

荒原就意味著西方文明,荒原的危機就是一戰後西方文明的危機和傳統價值觀的失落,反映了戰後一代人理想的幻滅和絕望。詩人著力批判的是西方現代的人醉生夢死和靈魂墮落,用無數片段描繪了一個精神的荒原,最後給出了回歸宗教傳統的出路。不管怎麼解讀思想,但是表達思想的路徑是清晰的,那就是通過整體那個象徵結構來表達,通過那個神話結構來傳達思想。


推薦閱讀:

閣下的觀點很矛盾。

TAG:詩歌批評 | TS艾略特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