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道文化|東周列國的八大遺址

門道文化|東周列國的八大遺址

門道提示:農曆五月二十六

東周列國的都城遺址幾乎都建在鄰近大河的沖積平原上,保存情況一般較好,作過勘察和發掘的列國城址有: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魏國早期)、鄭韓故城遺址、趙邯鄲故城、燕下都遺址、秦雍城遺址等。

臨淄齊國故城

齊國故城包括大城和小城兩部分,小城在大城的西南方,兩城相連接。大城南北4.5公里,東西3.5公里余,是官吏、平民及商人居住的郭城;小城南北2公里,東西1.5公里,是國君居住的宮城。兩城面積15.5平方公里。

故城的城牆殘垣尚存,夯築痕迹依稀可辨,城門十三座。城內道路縱橫,多與城門相通。現已探明主要交通幹道十條,小城內三條,大城內七條。道旁居住、作坊遺址遍布。東周墓殉馬坑、齊故城排水道口、孔子聞韶處、桓公台等十幾處文物景點已向遊人開放。

曲阜魯國故城

故城周長11.9公里,城垣東西長3.7公里,南北寬2.7公里,城的四周圍有城壕;東、西、北三面各闢城門3座,南面辟城門2座,門道寬7~15米。今日的曲阜市位於魯國故城的西南角,面積僅占故城面積的七分之一。

曲阜魯國故城近景內城在故城的西南角,約佔大城的四分之一。內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宮殿區和太廟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廟,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著衙署、商業區和住宅區。

侯馬晉國遺址

古城址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200米。城址內發現有製造銅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業作坊等遺迹。其中鑄銅遺址的面積達3000餘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豐富,包括100多塊銅錠、鉛錠、鑄銅生產工具及3萬餘件陶范。此外,在城址的南部還發現了400餘個土坑,坑內葬有牛、馬、羊和玉幣等物,其中的41個坑內出土了著名的"侯馬盟書"。

禹王城遺址

禹王城遺址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廟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廟在小城的東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

鄭韓故城遺址

鄭韓故城位於今河南省新鄭市區周圍,雙洎河(古洧水)與黃水河(古溱水)交匯處。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城垣周長20公里,城內面積16平方公里,城牆用五花土分層夯築而成,基寬40-60米,高15-18米。北牆外側有數處馬面建築,是全國最早的新型城牆防禦設施。

趙邯鄲故城

邯鄲故城位於今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東臨華北大平原,新都在舊邑南部的丘陵地帶,環境險要,物產豐富。遷都前的邯鄲,已是人口聚集,手工業和商業發達,能容納和吸引各方賓客的著名城邑了。新都改在丘陵地帶,目的是免遭水患。

公元前209年,秦將章邯攻趙王歇,下令"夷其城廓",一代名都從此毀壞,以後逐漸變為廢墟。這座古城遺址,經歷了兩千多年,至今仍雄偉壯觀,它對於研究中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城布局和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燕下都遺址

燕下都故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

秦雍城遺址

雍城遺址分為城址區、秦公陵園區和國人墓葬區。城址區位於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城南,雍水河之北。平面呈不規則的方形,東西長3300米,南北寬3200米,面積約10.56平方公里

。當前已發現的建築基址有20多處,其中宗廟、朝庭等建築遺址非常重要,宗廟建築遺址已經發掘,布局結構清楚。秦公陵園位於都城南郊的三畤塬(春秋時期稱北塬)上,佔地約21平方公里。當前已發現14座分陵園,共有「中」字型、「甲」字型、「目」字型大墓和陪葬車馬坑48座。其中秦公一號大墓及其附屬一號坑已經發掘,並建有博物館對外展示。在秦公陵園區和雍城城址區之間為國人墓葬區,沿雍水河兩岸分布,已經發掘的有八旗屯、高庄、黃家莊等墓葬區。


推薦閱讀:

[東北見聞]故壘蕭蕭——探訪遼、金故都遺址
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祭祀坑發掘簡報(四)
「萬里長城第一口」遺址
《世界上18個失落的古城遺址》
千古奇蹟.三星堆遺址(上)

TAG:遺址 | 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