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長大越發現,最貴的不是知識,而是教養

越長大越發現,最貴的不是知識,而是教養

來自專欄情感雜織1 人贊了文章

作者:蘇子

1

高考前不久,我收到一條讓我有些難受的留言。

她說:

「我被同學們討厭,他們偷看我的日記和手機,到處造謠我、排擠我,對我指指點點。

我穿衣服穿好看一點,他們嘲笑我是『網紅』;我認真學習,他們戲謔我是『學霸』;

我跟哪個男同學走得稍近,他們就會用輕浮的語氣說我『成天跟男生套近乎』。

我一直敏感自卑,遇到別人的指責,首先想到的是,是不是自己做得真的還不夠好,久而久之,更加自卑。

我也嘗試著在他們面前低眉順眼,但他們並未就此對我停止攻擊。我該怎麼辦呢?」

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難過、委屈和敏感。

我想了很久,回復了這麼一段話:

「你永遠無法靠討好別人成為高分女孩。他們笑你是學霸,那乾脆就做那個最厲害的學霸;他們笑你是網紅,那就繼續漂亮且聰明地活著;他們笑你和男生走得近,那就心安理得做個受所有人歡迎的女生。

2

現實生活里有不少這樣的孩子:

他們不分場合的過分喧鬧,大喊大叫,四處瘋跑,他們隨意擺弄別人的東西,欺負同伴,甚至對陌生小孩大打出手......

他們都是我們口中所說的:「熊孩子」

相信大多人都碰過這樣的小孩,只是我們在抱怨熊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家長也是熊孩子。

中國有句古話:「養不教,父之過」。這說明合格的家庭教育必須是「有教之養」。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統認為,孩子要出落為有出息和有教養的人得按照這樣的程序發展:先修身、再齊家、後治國、終平天下。

孩子只有從小在家庭中做到無論生活中多麼瑣碎的事,都要認真有原則的去做,長大以後,才能通達事務、有所作為。

3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養呢?辭典上有兩種意思,一種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另一種就是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在生活中,很多細節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比如公共場所不插隊,不隨地吐痰,背後不議論他人是非;尊重他人的價值觀,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等等。

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傅雷、朱梅馥夫婦懸樑自盡。在自殺之前,傅雷寫下遺書,遺書中寫到:現鈔五十五元二角九分,請代付九月房租。

對家裡的保姆,傅雷夫婦也做了安排:把一張六百元的存單,留給了保姆周菊娣,以作為保姆過渡時期的生活費,遺書中說「她(周菊娣)是勞動人民,一生孤苦,我們不願她無故受累」。

在決定懸樑自盡前,傅雷夫婦為了避免自盡時踢倒方凳弄出的聲響打擾到鄰居,還在以上鋪了棉被。

從房費到為保姆貼心打算再到不擾鄰居休息,傅雷夫婦倆這些行事的細節無不體現出兩人的教養。

《菜根譚》中說「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這就是一種教養。


推薦閱讀:

人生修養之最二十條
最愛吃苦
人生修養30篇(挑一篇收藏)
【學點哲學】人生修養之最
你有想去的地方,又何懼一路荒涼

TAG:教養 | 知識 | 人生修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