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個性與融合
【文學評論】 作者|歐 歌
散文是最常見也是最具有實用性的一種文體,記事、抒懷、描景、狀物,乃至歷史留存,都可以訴諸於散文。
散文最好寫,也最難寫。最好寫,是因為誰都可以寫,只要識得幾百字,懂得基本的語法,就能夠敷衍出一篇散文來。最難寫是指其價值高度,能把散文寫得流傳開來,流傳下去,成為傳世之作,那就非常之難。
文學史上,能流傳下來的精美散文,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先秦散文的諷喻性,兩漢散文的記史功,都是不可逾越的。現代散文大家也各有千秋,朱自清寫不出橫眉冷對,同樣地,魯迅也寫不出荷塘月色。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各自成為一代文學大師。
大師的作品,離我們比較遙遠。我們還是從眼前做起,從身邊熟知的散文作者中尋找制高點為好。
本文選取三位簡書中的作者蔣坤元、陌上塵、歐歌,擷取他們各具個性的散文作品,就其藝術特色作一次粗淺的嘗試性的探討。
相信這樣的探討,對於大家散文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
一、個性的淵源
存在決定意識。學歷,經歷,傳承,構成了作者的存在環境,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作者的存在環境也是千差萬別的。當他(她)把自己獨特環境下的思維成果從筆端流淌出來時,作品的個性也就呈現出來了。
蔣坤元,一個從社會大學走出來的當代作家
從文憑角度看,三人中蔣坤元的學歷最低,他沒進過正規的高等學府。但恰恰就是這位學歷最低的人,卻是三人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作家。
這要從他的個人經歷來分析。他出身農家,18歲參軍,複員後辦工廠,工、農、兵三大主業都干過。尤其是工業,他不是一般地當工人,而是從無到有創辦了一個資產過億的企業。這個過程對他的歷練真是太強大了,人情冷暖,商戰的殘酷,以及對人和物的管理和運用,造就了他的一段多姿多彩的人生。再加上他對文學的熱愛,30多年從未放棄,以至於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文字和生活最終處於一種水乳交融的狀態。對他來說,文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學。
這就是他的大學,社會大學。
他的文學之路,印證了曹雪芹寫在《紅樓夢》里的那句名言:人情練達即文章!
他的文章也最接地氣,讀來親切感人,最受過生活的勞動大眾歡迎。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信佛,對佛法多有感悟,這使得他的文章在親切之中,又有一種空靈之美。
陌上塵,一個在象牙塔里脫穎而出的才女
陌上塵,九零後女子,畢業於某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三人中唯一受過專業訓練,來自文學殿堂象牙塔的作者。
進入社會的她,先在深圳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婚後,隨先生遷徙江南。
看江南的杏花雨落了一場又一場,臨水而立的夾竹桃開了一樹又一樹。生活如詩,她卻逃離不了家庭瑣事的紛擾,因而將自己隔離成陌上的一顆塵埃,想懷著初心,遇見原始的美好。
她情感細膩敏感,寄情於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性格像林黛玉,不太能迎合世事,學不會情不情,只有情情,站在性格的風口也要活一場。這種情感和性格,使她的文章浸染著一種冰清玉潔的美好。
她的表達能力和情商極好,秉承著教育的初心,曾開館做閱讀推廣,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在閱讀的世界裡受益。但黛玉不是探春,精明如她的閱讀館在生意場上卻一片茫然,只空有一腔情懷了。
眼下,她彈琴,寫文,間或給孩子講講閱讀和寫作,助夫君做點外匯雜事。她喜歡這樣的自由和無拘無束。
未來,她打算和夫君孩子去世界各地看看,她的文章又將會給我們帶來異域風情的驚艷。
歐歌,一個熱愛文學的哲學學士
從多樣性看,歐歌的人生經歷比蔣坤元更為豐富多彩。他也當過兵,做過工,務過農,8年的軍旅生涯,是在技術兵種的軍營中度過,既有嚴格的軍事訓練,又有工廠化的日常工作,其間還有為期一年派駐地方工廠當軍宣隊員的經歷。
複員後上大學,學的是政治系哲學專業。畢業後當了幾年中學教師,因慢性咽炎不勝職業,思改行考入省委黨校理論班,修學兩年黨史專業後,進入公務員隊伍。
他的學歷涉及文史哲中的哲史兩科,但他偏偏對未曽學過的文學感興趣,公務之餘,總喜歡鼓搗些文學類的文章投在報刊雜誌上發表。
因為哲學是他的主修學業,致使他的文章長於哲學思考,邏輯思維的力量通篇可見。
這是他的優勢,同時也是他的致命缺陷。因為,文學是講究形象思維的。
通過以上三位作者存在環境的展示,應當可以看出,每個人文風的特色和差異,都是有其特定的淵源可尋。
如果硬要給他們插上某種標籤的話,蔣坤元屬於經驗派,陌上塵屬於學院派,歐歌則是哲思派。
二、蔣坤元散文詩的純粹性
蔣坤元的文章很多,散文、小說、詩歌,各種體裁都有,這裡只選取他的散文詩作解析。
他的散文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意境悠遠,意象空靈,讀來如石上清泉,空谷幽蘭,給人一種心無雜念的純粹性衝擊。
這種純粹性的審美情趣,在《一河漪末不倦歌》中得到充分釋放。
一河漪沫穿上旗袍,就像那從唐詩宋詞里走出來的女子,我相信,她是我此生遇見的最真誠的女子。
這段話里沒有一個「美」字,卻能讓人產生許多美的遐想。一句「唐詩宋詞」,涵蓋了諸多美的元素,古典美,才女,琴棋書畫,閨閣書香,柔情似水,一幅幅典雅的畫面徐徐而來,而這一切,都包容在唐詩宋詞的純粹之中。
文中有兩次提到一河漪沫跳舞,而作為觀舞者的他,前後兩次心情卻有著些微的變化。第一次觀舞,是在欣賞中隱含著關切。
一河漪沫帶我們去看合肥植物園,她一個人在湖畔跳起了孔雀舞,你就是一首不倦的歌。
帶我們去看植物園已經夠辛苦的了,你還要跳孔雀舞給大家看,不累嗎。「不倦的歌」,表現出作者的一種矛盾心情,他一邊欣賞著這如歌的舞姿,一邊又為舞者的不倦深深地擔憂。因為他知道,一河漪沫是抱病參加這次聚會的。
第二次跳舞,又挑起了他更久遠的聯想。
在安徽博物館的廣場上,一河漪沫又歡快地跳舞起來。或許,當我年老的時候,讓我重溫這風花雪月的舊夢。
此刻,天空陽光燦爛,一河漪沫更是楚楚動人!
歡快,陽光燦爛,楚楚動人,是作者對舞者的由衷讚歎。忽然間想起年老的時候,很突兀,卻又在情理之中,因為,這時的陽光已經是下午的陽光,一天的活動已經接近尾聲,明天就要各奔東西了,就要和眼前的美好告別了,叫人如何不傷感。
兩次跳舞都掀起了作者的心海狂瀾,但在這文字的海平面上,卻波瀾不驚,只是以不倦的歌和重溫舊夢輕輕帶過,留給大家的,還是那種純粹的美。
蔣坤元的散文詩,篇幅都不長,看他的作品,就像在品嘗一小碟風味小吃,正吃到好處,沒了,讓人慾罷不忍。
篇幅的短小,是不是就意味著內容的不全面、不完整呢?未必如此。
他的另一篇散文詩《齊帆齊老師贊她:狂野之風》,全文只有484個字,卻把玉瓊千里目這位美女的美,由動態到靜態,由外在到內在,演繹到了極致。
文章的開頭接連描述了兩次見面的印象:
她高挑的個子,見到她,我的第一感覺她像模特。
第二天早上,她穿了一件紅衣裳。這一回,她給我的感覺,就像一隻紅狐,幾多嫵媚,幾多嬌艷,一身的紅又像一朵玫瑰,在眼前飄逸。
接下來,場景由室內轉到室外。
當日下午,紅狐出沒在合肥植物園。或者是一尾紅鯉魚從湖裡跳起來,或者是湖畔開出了一朵紅紅的海棠花。
下面的場景是玉瓊姑娘漫步在湖邊的草地上。
你的雙腳在雜草叢中走過,走過無言的沉默。
紅狐走到了蓮池邊。
蓮花啊開花時節只開花,你第一次走近蓮花池,第一次有了蓮花的心事
遠方和詩就是蓮花嗎?可惜現在不是蓮花開花季節
紅狐累了,坐在大樹下閉目養神。
靠在一棵大樹上,愛情不是一場夢幻,所以他不來,你也在等待。
一些花在不遠處搖晃,你還想再坐一會兒,因為這個夢還未醒。
睡醒的紅狐又來到湖邊,炫舞起來。
像一隻紅蝴蝶飛,自由,奔放,這也正是狂野之風的性格。
西邊的太陽快落山了,你把夜留在鏡頭之外,你把美留在了這裡。
這就是蔣坤元筆下的玉瓊千里目。此時,如果白馬王子碰巧路過,看到了這樣的文字這樣的你,能不執子之手?
《一河漪末不倦歌》和《齊帆齊贊她:狂野之風》,是蔣坤元近期散文詩的代表作。前者著重寫情,後者全力弦美,不論是寫情還是弦美,語言和意境的純粹性,依然是一致的。
三、陌上塵散文的唯美傾向
陌上塵的散文,有著濃郁的書卷氣。她的散文特別講究遣詞造句,每一句都很精緻。透過她的文章,你彷彿看到一位才情女子低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倩影。
看陌上塵的散文,你可千萬不要目觀十行地瀏覽,那樣你會錯過很多美味。就像豬八戒吃人蔘果,一口呑下,竟不知美味何在,太可惜了。
她那篇《深愛的人》,洋洋洒洒5000多字,可謂字字珠璣,句句成畫。
在濃郁的綠意佔領著仲夏而蓮葉即將無窮碧的六月天,聽蟬聲捕捉著禪意的不經意間,我又想起我走進他的專欄《去看佛》的時日。
樹林,蟬鳴,荷塘,佳人,這意境,與王冕垂釣是否有的一比?如果你是畫家,又將如何來布局這水墨丹青呢?「聽蟬聲捕捉禪意」,這「捕捉」二字也用得十分傳神,因為由蟬而禪,來得稍縱即逝,非得及時按住不可。
她的文字也極具張力,了了幾筆,就把蔣坤元的人生坎坷,自強不息,苦盡甘來的境遇,來了個大寫意。
不曾被深厚的風霜打濕年華,摧毀明朗之心。雖有過恐懼,有過哭泣,也有過累累傷痕,還有過終日的彷徨與不安,他都頑強的肩負起自己的夢和愛。
不曾被深厚的風霜打濕年華,這需要何等的堅強,有這一句,人生精彩與輝煌赫然鑄就。
下面的這幅畫面更有溫馨之美。
陽光打在他的頭髮上,白色的更白了些。他像個被雪糕滿足的孩子,和我們走在樹影斑駁的馬路,吃得津津有味。
被雪糕滿足的孩子和白色的頭髮,有著極大的反差,而讀者正是透過這個反差,洞悉了主人公的年輕心態。
陌上塵散文的唯美傾向,在《此生,你應該與他們來遇見》中關於曉風思語的那段描寫,表現得淋漓盡致。短短的273個字中,有詩情,有畫意,有詠嘆,有故事。更可貴的是,這段描寫難得一見地做到了首尾照應。
(首句)江南的風,吹醒了園林沉睡的夢。噠噠的馬蹄,正是他打馬而來,驚醒我如蓮的心事。
(結尾)江南,有一位這樣的翩翩君子,來成為我的親人,或者應該把園林沉睡的夢都笑醒吧!
相信作者在寫這兩句時,自己也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首句中江南的風,和尾句中的翩翩公子,指的都是一個人——曉風思語。首尾句中都有」園林沉睡的夢「,園林,應該指的是蘇州,沉睡的夢替代了作者的美好念想。這個夢,開頭是被風吹醒的,結尾是因為風成為親人而笑醒的。從吹醒到笑醒,沉睡的夢實現了美的升華。這個過程,應該是有故事的。
故事從一輛計程車說起。
去合肥那天,我叫著滴滴去找他匯合,一同去高鐵站。而返程蘇那天,叫著計程車,哪怕是路過他的小區,他也執意不讓停。他說,去時你找我,而回時,我該送你。
曉風思語的這個姿態,本來就是男士應有之德,但對於如黛玉般多愁善感的她,一點暖意就能讓她怦然動情。
看著車,從他小區那塊路過,我有些想哭,我是第一次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蘇城,有人溫暖地送回家。
接下來,多情公子風度翩翩的一席話,讓這段情感劇進入了高潮。
車快到我家小區,他不忘對我說,就像蔣老師說的,現在你在這個蘇城,不再是舉目無親,而是有我們這些親人了。那一刻,我側過身,強忍住眼眶打轉的淚水,肆無忌憚的笑了。
這時的她,已經不再想哭了,儘管熱淚盈眶,還是忘情地笑了。這一笑,那個沉睡的夢,終於蘇醒了。
當我在讀到這一段時,也有種想哭的感覺,是被這種真摯而又美好的情感打動了。
由此我聯想這次合肥的文學盛會,其實也是一次情感交流的盛會。幾十個網路世界的虛擬人物,為了文學,為了齊悅夢,活生生地碰撞在一起,那種美好,那種激情,真是難以言諭。從此,我們成了真實的文友。從此,我們有了大家庭般的親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這就是陌上塵唯美散文的魅力,她能把你拉進她的文章,逼著你和她一道喜怒哀樂。
四、歐歌散文中的邏輯思維
文學的思維是形象思維,就是把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美好而又生動的形象,通過大腦的加工,再現在文字或圖像里。
形象思維的過程,也就是生活的藝術化過程。而生活的藝術化,就是文學。
那末,文學要不要邏輯思維呢?一點不要是不行的,一點沒有是不可能的。
我們常說,寫散文要形散神不散,神是什麼?神就是這篇文章的靈魂,或者說是主題。
神是不能散的。就像一盤珍珠,散放在那裡是沒有多少價值的,如果用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掛到美女的脖子上,就立馬熠熠生輝。這根串珠的線,就是散文的神。
怎樣才能使散文之神不散呢?這就輪到邏輯思維登台表演了。
歐歌散文的邏輯思維,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首尾照應,環環相扣,主題明朗。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是引領讀者讀下去並且讀後留下深刻印象的關鍵。一般地說,文章的開頭要有氣勢,結尾要有力量,即所謂「虎頭豹尾」。
下面是《佳人有約,緣在寫作》一文的開頭和結尾。
(開頭)昨天還艷陽高照,今天一早起來,風雨交加。順手拿起把雨傘,毅然衝進雨中,奔向車站,奔向遠方。今天,佳人有約,相聚在淝河之濱。今天,老天也在考驗我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將降大任於斯人。
(結尾)佳人有約,相約在文章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千里共嬋娟。佳人有約,相約在齊悅夢。齊悅夢,你的夢,我的夢,奔夢路上不離不棄。
這個開頭和結尾,不僅要有氣勢和力量,而且還要做到首尾照應,並對文章的主題起到化龍點睛的作用。這就是頭尾文字的三要素:力量,照應,點題。
在文章的層次上,歐歌的散文講求環環相扣,或循序漸進,或步步深入。
比如他的《才子風流,光照廬州》一文,在分別介紹幾位才子後,如果就此結束,文章就顯得單薄,也少了「風流」的情趣。因此到這裡他突然筆鋒一轉,說起了金陵十二釵,由此引出了寶玉。又再接再勵,通過一河漪末唱黃梅戲,以《女駙馬》中的一句唱詞,帶出了「多情的李公子」。這些情節,看似突兀,實際上都是緊扣著「才子風流」這個主題的。
當然,這些情節的描寫,不能失控,要適可而止,並適時引入正軌。
但這一切,都只是文字,也僅限於文字 。這就是文學寫作群里的一道獨特的美麗風景。
這也算是轉了一個美麗的彎,讓「風流」媚而不俗,成為一道美麗風景。
歐歌的散文都有個明確的主題。主題決定了文章的價值層次,也就是格調的高低。是傳播正能量還是負能量,這都是由主題決定的。他的《她從紅安來,銷售電纜讓她的人生轉了一個美麗的彎》,就是一篇傳播正能量的紀實散文。
這篇散文的主題,就是紅安精神,或者說,是紅安精神在一個年輕女子身上的爆發。
紅安是一個革命老區,是全國第一的將軍縣,文章開頭部分專門用一段對此作了介紹,並點明主人公就是從紅安這個地方走出來的。紅安精神就是革命精神,革命精神就是奮發向上,不安於現狀,不怕頭破血流,文中把它概括為兩個字:「血性」。行文中,每到主人公陷入困境甚至絕境時,紅安精神就會不請自來,這就是紅色基因的傳承。
文章對她第一次被炒魷魚時,作了這樣的表述:
老闆對她的評價是「三不」,不愛講話,不善於和客戶溝通,不適合做銷售工作。這個「三不」,一下子激活了她那老區人的血性。「當我走出公司大門時,眼前一亮,感覺世界忽然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戶,渾身充滿了無限的力量。」
這不是作者的杜撰,而是主人公記在筆記上的當時真實感想。作者只在裡面加進一句:」這個三不,一下子激活了她那老區人的血性。「加進這一句,是合乎邏輯的,沒有這一句反倒很突然。
文中類似這樣的描述還有幾處,都是在困境的轉折中。加上開頭、結尾都強調了」她從紅安來「,使整個文章的主題得到了升華,出現了亮點。
不可否認的是,歐歌散文的形象思維比較單薄,這使他的散文和純文學作品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但他在語言的風趣和幽默上給予補救,試圖縮小這種差距。
五、個性的融合
前面說過,作者的文風及其作品的個性特徵,是由其存在環境決定的。這是不是說,一個作者就只能寫出,屬於自己存在環境的那種作品呢?
答案是否定的。
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都不是出生在無產階級家庭,但他們的文章發出的卻是無產階級的聲音。
從寫文的角度看,馬克思、恩格斯都是散文大家,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是一篇精美的政治散文。開篇第一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州徘徊。」大氣磅礴,卻是明顯的散文句式。所以學者們都稱馬、恩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
經典作家們為什麼能寫出超出自身存在環境的文章呢?這就涉及到個性的融合問題。
前面提到的存在環境,除學歷、經歷外,還有一個傳承。傳承,就是汲取前人的優秀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融化成新的自我。
關鍵是,你能不能成功地站到前人中的偉人肩膀上。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創立馬克思主義,前提是他能敏銳地發現並提取了那個時代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這些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中的優秀成果。
這就是說,馬克思已經不是站在一個偉人的肩膀上,而是藉助了多個偉人的肩膀。
學寫作也是這樣,要有那種博採眾家的心懷。
作為一個散文作者,勤奮是必須的,勤寫勤練,熟能生巧,文章會越寫越順。但這還不夠,還必須要善於學習。
學習的過程,就是融合的過程。通過閱讀,研究優秀作品的個性特徵,然後再把這些特徵中對我有用的那部分拿來,揉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使自身作品的個性特徵在品質上實現一次飛躍式升華。
我們齊悅夢想社群,就是大家學習交流的一個非常難得平台。但如果你只知埋頭寫作,寫好一篇就往群里一撂,也不去看別人的作品,這樣你就失去了汲取營養的機會,至多只能滿足一下自己發布作品的虛榮心。
文章個性特徵的升華,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是一個無限循環、歩歩登高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耐心,需要定力,需要孜孜以求。
這個升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應該注意以下兩點:
其一,要做有選擇的融合
天下好文章很多,你只能選其一二,如果你樣樣都想學,那就可能變成狗熊搿苞米,結果一樣沒學成。
選擇要從自己的喜愛出發,也要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和擅長。當你廵游在洋洋大觀的美文世界裡,你要有個基本判斷,哪位作者的文風特徵是你最喜歡的,也是你可望能夠融為己有的,那末,他就是你的新朋友了。
比方說,你喜歡婉約的文字,你就可以在陌上塵那裡尋覓。喜歡豪放一點的,可以去歐歌那裡摸索。喜歡純樸的意境,可以以蔣坤元的文章為藍本。
當你把選定的目標融合得差不多了,這時才能考慮進行第二輪選擇。
其二,要有獨樹一幟的個性
一個散文作者文風個性的形成,是一個由稚嫩到成熟的過程。成熟的標誌,就是獨樹一幟。
一般地說來,初期都是從摩仿開始,選取一個心儀的作品樣式,摩仿他的筆調或者語言句式,再選取一個樣式,摩仿他的框架結構和層次感,如此這般。
摩仿的多了,不同的個性在一起就會產生一個互相排斥的排它性,這時候就要對它們進行揉合,去粗取精,舍異求同,通過勤寫多練,實現優化組合。
當你的作品面對讀者時,讀者不看署名,就知道是你寫的,那就大功告成啦!
結 語
散文的個性,是由作者的學歷、經歷、傳承諸因素決定的。優秀的散文作者,其作品的個性特徵更為鮮明。
融合,就是兩種以上的個性,優勢互補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更加優秀的個性。融合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借鑒和操練的過程。
融合的對象是有選擇的,選擇的目標是層次高、有特色的個性作品。本文推舉的三位作者的作品,層次上不能說最高,特色倒是很明顯的。放在這裡僅作為一種案例,目的是拓展大家的思路,絕不是說要局限在這裡。
散文寫作的學習和提高,是一個「從個性到融合,再到個性」的辯證發展過程,其中後一個個性,在層次上比前一個個性已提升一步。
個性——融合——個性,也是個循環往複,無限發展的過程。
正所謂學海無涯,學無止境是也。
神龜望湖(歐 歌 攝)推薦閱讀:
※第五編 宋代文學(下)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買田陽羨,掛劍長林
※【名家解讀古代文學】徐中原--略論《水經注》獨特的寫景藝術
※千字文系列搬地方了!
※半季花開14
※有哪些觸動你的台詞?
TAG: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