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缺乏責任感的孩子,背後都有不肯放手的父母!
最近陝西咸陽某小區的電梯里,總有一股尿騷味。保潔員說,每天早上有一灘尿,下午也有一灘尿,最初,誤以為是小動物所為,仔細一看,電梯壁上也有尿漬,應該是人為惡作劇。
物業調看監控後,發現撒尿的是小區一名十歲的小男孩。
當男孩媽媽得知兒子的行為時,她沒有打罵,更沒有袒護孩子,而是加進了小區業主群,為自己對孩子的管教不力道歉,並且公開了兒子寫的道歉信。
更難能可貴的是,她決定讓孩子打掃一個月電梯作為懲罰,並且讓孩子的爸爸每天監督。
這一做法贏得了鄰居們的點贊。
都說熊孩子的背後很可能站著不作為的熊家長,但如果熊孩子後面有一個「魔高一丈」的明智家長,「熊」肯定只是暫時的。
捨得讓孩子去為自己的錯誤買單,這樣的家庭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但現實生活中,這樣敢於承擔的家長太少了,我們見過很多孩子犯錯後父母包庇的案例。
同樣是熊孩子在電梯撒尿,今年2月份重慶某一小區內,一男孩對著電梯按鍵撒尿導致線路短路自己被困電梯,家長卻極力否認。
這個有恃無恐的孩子,將來脫離父母走上社會,靠什麼立足?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責任感呢?這和父母不恰當的教養方式是分不開的。
1.「直升機父母」一手包辦
現在有一種「直升機父母」,過度操心孩子的生活,過度干預孩子的教育,過度關注孩子的心理,過度保護孩子的安全。
巴不得孩子時時刻刻活在他們的庇護下,一點兒試錯成本都不願付出。
「直升機父母」總覺得孩子做事慢又做不好,還不如自己伸手把事情做完了,卻不知道這樣不僅剝奪了孩子做事學習的機會,更是錯過了一次次培養責任感的好時機。
杭州某小學的校長,在任職的三年中,一直強調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學校還專門設置了書櫃存放工具書,以減輕書包的重量。
但她發現還是有80%的學生,由接送的家長背著書包。甚至有家長義正嚴辭地說,因為書包重所以代勞。
卻不知道,孩子被慣得整理能力差,才導致書包重。
下雨天,在學校隨處可見,老人蹲下身子,給四五年級的孩子換鞋,老人手腳不麻利,還遭孩子埋怨。
這些本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幫著做了,結果孩子還不領情,家長也任勞任怨。長此以往,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責任感!
2.要求苛刻,不允許犯錯
因年齡受限,孩子做事不如成人那麼嫻熟、懂得避重就輕,犯錯在所難免。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決定了孩子是否有擔當。
心理學有個「歸因理論」,就是說一個人對事情發展成因的理解,分為內因和外因。
內因是把事情的結果看成自身內在的因素造成的,外因是把事情的結果看成外部因素造成的。
面對孩子的錯誤,如果父母第一時間批評和責備,孩子會把自己犯的錯,歸為外因,以此來替自己開脫,推卸責任。
比如,當寶寶摔跤了,如果你一味責備:「我讓你小心一點,你就是不聽,現在摔了滿意了吧!」
那麼,下次摔倒時,他可能會把自己撇乾淨,把「肇事的責任」推到其他東西上,比如地板。
大一點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如果父母的態度是包容的,他可能會覺得內疚,暗自告訴自己下一次要努力,把失敗歸為自身的原因。
反之,如果父母動不動就責怪孩子不好好學習,他可能就會找借口說試卷太難了,或者說別的同學影響到他的考試狀態了,把失敗歸為外因。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借口是不想擔負責任的託詞,是不信守承諾的反映,是畏懼困難、不求上進的表現,它直接阻礙著一個人將來的成功。」
責任感是孩子將來立足社會必不可少的資本,父母除了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關注孩子的教育學習,更應該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放眼身邊熟知的朋友同事,再看看那些被大眾所讚賞的明星家庭,能培養出有擔當的孩子,家庭教育中都離不開以下幾點共性。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個家庭的井然有序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分工和付出,家庭的每一份子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分內事之外,還要共同承擔家務事。
所以,要從小灌輸給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根據孩子的年齡發展,給他安排力所能及的事。
當孩子有能力自己吃飯,大人就不要再繼續喂飯了;孩子玩過的玩具,讓他自己去收拾。
再大一些的孩子,要開始為家庭出一份力,比如,去超市前,讓孩子參與列購物清單;吃飯前,讓孩子幫忙拿碗筷。
2.允許孩子犯錯
在訓練孩子自己做事過程中,父母要有包容的心態,允許孩子犯錯,並且鼓勵孩子敢於擔當,彌補過失。
這點有個男孩父親就做得很好,當孩子犯錯時,他沒有指責和打罵,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錯誤。
男孩在11歲踢足球時,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被索賠12.5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承認錯誤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男孩為難地說:「我沒有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
從此,這個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美元還給父親。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回憶這件事的時候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3.讓孩子承擔行為後果
心理學有個「超限效應」,指因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當孩子內心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或者經常出現選擇性忘記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再重複或責備,試著去順從孩子的意願,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效果。
比如,每天早上喊很多遍,孩子還是不願意起床,你嘗試幾次允許孩子睡到自然醒,但是遲到得讓他自己去面對老師,解釋原因。
不願意吃飯就不強求,把飯菜收拾走,告訴孩子,這頓不吃,餓了就得等下一頓,中間沒有零食吃。
父母可以選擇接納孩子不願意的行為,但是也要堅持原則,讓孩子為自己選擇的行為負責。
選擇了賴床,就必須接受遲到和老師的懲罰;選擇不吃飯,那就只能挨餓等到下一頓飯。
吃過幾次虧後,孩子自會權衡利弊。
4.懂得示弱的父母最聰明
美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調查:一名彪形大漢在擁堵馬路上橫穿而過,願意給他讓路的車輛不到50%,車禍發生率很高。
而一個老弱病殘者橫穿馬璐,卻萬人相讓,大家都覺得自己做了善事,車禍發生率很小。
弱的力量有時遠遠大於強,懂得示弱的父母最聰明。
「國民婆婆」胡可養出兩個小紳士安吉和小魚兒,其中一個秘訣就是示弱。
有一期《媽媽是超人》,胡可把安吉和小魚兒叫到跟前,一臉疲憊地對兄弟倆說:「今天媽媽非常非常累,有一些工作需要你們來完成,可以嗎?」
於是安吉不僅承擔了照顧弟弟和買菜的重任,還帶著弟弟做家務、疊衣服,儼然一個有擔當的小男子漢。
父母適當在孩子面前示弱,偶爾犯「懶」,其實是給孩子機會去長大和學會堅強。
也讓孩子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責任心,孩子通過勞動也親身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
推薦閱讀:
※孩子老忘事兒,真正的原因在這裡!
※為什麼2—3歲的孩子愛打人?
※懷孕、備產、育兒物品大全
※菩提路上人的文件夾【科學育兒1】
※小寶寶「嘴巴里」的秘密,媽媽一定要早點知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