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師很忙

大師很忙

來自專欄一茶一知己30 人贊了文章

出生於醫學世家的張天福在高中畢業後沒有選擇往醫學方面發展,而是滿懷著「以農報國」的志願報考了福建協和大學農學系,在協和大學修完一年基礎課即轉入南京金陵農學院學習,三年的時間讓張天福在農業上獲得很大進步,從南京畢業後就回到了母校協和大學任生物系助教,從此與茶結緣,先後到了日本、台灣考察,並收集了大量茶葉相關資料。1935年,僅25歲的張天福在省政府的委派下到福安縣創辦省立福安農校和福安茶葉改良場,並出任校長兼場長。

(張天福)

福安農校的建立為茶界培養了許多從事茶葉生產的技術人才,其中包括首屆畢業,而後被譽為「台茶之父」的吳振鐸,說起吳振鐸,你不熟悉,但說到台灣茶的「金萱」、「翠玉」這兩個品種應該不陌生,它們都是由吳振鐸培育而成,吳振鐸的一生有兩位女性對他影響深遠,一位是他的祖母,另一位是他的母親,所以兩個品種培育成功後分別用了她們的名字命名。

張天福可能沒有想到農校創辦二十年後還有一個後來被稱為大紅袍之父的人來到福安農校,離福安兩百公里外的福州長樂有個叫陳德華的青年同對茶業滿懷理想,陳德華報考了這所當時福建省最專業的茶葉技術教育學校,他比吳振鐸小一輩,所以入學時間較晚,但後生可畏,1963年從農校畢業,23歲的他被分配到武夷山茶科所工作,在茶科所期間走訪調研整理出了武夷岩茶名叢錄。如今一說到陳德華,大家都會想到他「大紅袍之父」頭銜,大紅袍的拼配技藝因他而實現商品化,讓更多人知道了武夷岩茶,知道了大紅袍,這一點稱得上功德無量。

(陳德華)

陳德華在97年退休,06年被評上「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之一,當年總共有12人獲得此成就,包括講「好聽就是好茶」的王順明,小罐茶,大師作,作為小罐茶大紅袍的製作人,王順明這幾年很忙,忙著接待全國各地到武夷山找他問茶的茶客,茶商,電視台、自媒體,還要全國各地參加各種各樣的品鑒會,茶好聽不好聽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是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講的就夠了。

首批12位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里還有個人跟王順明一樣忙,同樣是全國各地忙著跑品鑒會,他的茶常年排進茶語網烏龍茶類評分前十,96000一斤的「牛首」,29800一斤的「牛肉」,讓他成為「牛欄坑扛把子」,扛把子這個稱號是茶語網封的,確實聽起來很厲害的樣子。微信公眾號的發展,讓茶語網成為目前國內較為知名的茶葉類自媒體機構,與小罐茶一樣,茶語網跟幾大茶類的非遺傳承人都有過合作,牛欄坑扛把子陳孝文是一個,潮州工夫茶非遺傳承人葉叢嘉是一個。

媒體們把葉叢嘉稱為葉大師,雖然他自己並不喜歡這個稱謂,自詡玩茶童子,還有個名字叫葉漢鍾,去年對葉大師來說不是很順暢,38000元公開收徒的事情讓他受到了不少爭議,葉大師在朋友圈發了一張與另一位潮州工夫茶非遺傳承人陳香白先生的合照,表示陳老支持他的收徒活動並為此題了一副字祝賀,然而陳香白家的公子隨後替父發了一個聲明,稱家父對收徒事宜並不知情也未曾參與,所題的字實則是1997年,而不是2017年,這就尷尬了,真相如何,吃瓜群眾無法得知。

有人愁也有人歡喜,如果說葉大師為收徒帶來的鬧劇感到發愁,茶語網合作的另一位正山小種非遺傳承人張筆清應該是歡喜的,張筆清是桐木麻粟村人,他家的30顆紅茶古樹在今年被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神秘茶商」以每公斤26萬的價格買走了,這30顆紅茶古樹命名為「神叢」,神叢是否真有這麼神,我們不清楚,但既然有人願意花高價買下這茶,自然有他的想法,至於神秘人的身份已經不重要了,價格上去了才是主要的,再次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只能默默觀望未來桐木紅茶的市場行情走向。值得一提的是麻粟神叢被26萬訂走的消息是茶語網最初發出的,想必他們比我們吃瓜群眾更想知道這個神秘買家是誰?

在信息媒體的普及下,非遺傳承人被越來越多人所認識,許多人把他們稱為大師,大師不是想當就能當,也不好當,中國人向來有「大師情節」,認為大師的所制的東西必定是好的東西,茶葉也一樣,大師茶意味著身後有大師為其品質背書,所以有人願意花高價為「」大師監製「」或「」大師親制「」買單,大師的茶好不好喝,見仁見智,畢竟有些人喝的並不是真正茶的味道。

張天福的家裡掛了一幅他親自提的字「儉清和靜」,這是他在1996年提出對茶的理念,以「儉」字為開頭,很值得細心品味。你問我這個時代有沒有大師,不禁想起前不久在某個大師茶底下有一位茶客消費者的評價:最好不好提什麼大師的茶,這個年代沒有大師。

《喬家大院》里的喬致庸在清朝就把福建茶遠銷至俄羅斯恰克圖,為了教示子孫,曾親自撰寫四副聯語,其中有一副刻制懸掛於內宅門上:求名求利莫求人須求己, 惜衣惜食非惜財緣惜福。

推薦閱讀:

泡茶是先放茶葉再倒水嗎?這可不見得
茶葉湯色的科學解釋,看誰還敢忽悠我
走進健康,飲用適合自己的茶葉
茶葉和飲茶

TAG:茶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