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吃飯沒胃口,飯後卻有胃口?很可能中了這個心理「怪圈」
來自專欄幼兒說54 人贊了文章
熊孩子吃飯沒胃口,飯後卻有胃口?
晚飯開始了,飯桌上的小男孩開始跟媽媽說「好睏,想睡覺」。
這時媽媽給小男孩夾了一片番茄,說:「吃番茄補充維生素」,小男孩沒吭聲,用筷子撥弄著飯碗里的番茄。
沒多久,媽媽又給小男孩夾了一片牛肉,說:「牛肉營養高,吃了身體壯。」
這時,小男孩跟媽媽說「牙痛,不想吃!」
聽到兒子說牙痛,媽媽問要不要做排骨粥,小男孩仍舊搖頭,說:「什麼也沒胃口。」
飯後,當媽媽從廚房出來,卻發現小男孩已經坐在沙發上吃零食。
「不是說沒有胃口?為什麼吃零食就有胃口?」
小男孩支支吾吾說:「剛才沒胃口,現在突然好了……」
經常會有家長留言,說自己的小孩前一秒說吃飯沒胃口,後一秒就吃起了冰淇淋或喜愛的零食。除了家裡有零食是最直接的原因外,其實很多父母都無意中踩中了飯桌上的一個心理怪圈——「穿針心理」。
▲這個心理怪圈,你家也踩中了嗎?
什麼叫穿針心理?有人發現,人在穿針時越是過於重視,越是不容易穿針成功。所以心理學家就把這種心態和現象稱為穿針心理。即越是重視,效果越差;越是想得到,卻越得不到。美國兒童餵養專家迪娜·羅斯(Dina Rose)也說,當父母越是把營養當成餵養小孩的主要目標,越容易養出挑食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當父母把營養當成餵養小孩的主要目標,不僅會為每一頓飯食準備了營養豐富的飯菜,與此同時,因為準備的重視,在吃飯時也會重視孩子進食的要求,很多媽媽常常覺得「我為這頓飯花了這麼多時間和心思,你不吃就是不乖」,除此之外,因為父母重視,孩子對進食也有了壓力。我們不難見到一些爸媽,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他們會在飯桌上用命令或恐嚇的語氣要求孩子吃飯,這種做法繼而進一步加大了孩子的心理抗拒。
我認識一位爸爸,他小時候就是屬於那種「進食恐嚇娃」。在他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但他媽媽因為在賣蝦店上班,所以每天總會帶回一些剩蝦,所以蝦也成了他唯一的營養來源。本來吃蝦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每次吃飯,他媽媽就像分配任務一樣,一定要他全部吃光,每天如此,否則就要被打手!現在他說,不要說吃了,每次路過賣蝦的攤位都會胃覺反感、胃酸往外噴涌而出……
▲孩子吃飯時,父母們常犯的5種錯誤
威脅:「不吃我就不給你買玩具,永遠也不買玩具」;
哄勸:「吃完你就可以吃冰淇淋」;抱怨:「你不吃就是對不起我」;命令:「必須吃完這盤菜和這碗飯,否則哪裡也不準去」;請求:「求你再吃兩口,求求你」
……當然還有其他的錯誤,這裡僅列了幾種常見的。
突然想起有一次,我在一餐廳里,見到一對婆孫,一位奶奶帶著孫女在吃快餐。
一開始小女孩還吃得很開心,吃著吃著,小女孩突然說「不想吃」。
老人「哇」一聲哭了,把旁邊的人都嚇了一跳。
只見老人一邊哭一邊說:「求求你了,再吃一半行嗎?」
小女孩嘟著嘴巴說「不吃」。
老人哭得更厲害,她哽咽著跟孫女說:「求求你了,你就再吃兩口吧,要不然就浪費了20塊錢了……」
小女孩從她旁邊的小熊書包里掏出20塊,丟給了自己奶奶:「給你,別哭了。」
這時老人不高興了,「你以為我是不捨得20塊?我是怕你不吃,身體不好……」說完又大哭起來,樣子就像一個「老寶寶」。
很多人覺得很好笑,為了一頓飯,這老人也太「戲劇」了。
很明顯地,奶奶的「請求」讓本來很自然的吃飯「變了味道」。
▲想讓孩子更積極吃飯,家長還可以這樣做
除了把吃飯的決定權交還孩子,即父母提供食物,孩子有吃不吃的權利,幼兒說也經常這樣建議父母們。除此之外,如果想讓孩子在吃飯時有更多的積極性,還可以這樣做:
1、買菜前,與孩子一起列清單
當孩子成長到能夠表達意願的年齡,父母可以在買什麼菜肉上跟孩子「討論」,爸媽們可以這樣問:「媽媽要去買菜了,寶貝今天想吃什麼?」因為參與感,會提高孩子吃飯的積極性,當他們吃飯時,或許會這樣想,「這條魚是我提議的」,「這白菜也是我讓媽媽買的」……
如果不想因為孩子過於「天馬行空」以至於費用超標,媽媽也可以讓孩子「做選擇」的方式,比如可以這樣問:「媽媽今天想買一條魚或一塊豬肉,寶貝更想吃魚還是吃豬肉?」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都會很積極和樂意的,因為自己可以決定買什麼菜,那是一件興奮的事情,這常常是小朋友的心思。
2、讓孩子在做飯上承擔一點小任務
付出汗水的飯菜更美味,當孩子在做飯上有參與,付出了勞動,他們在吃飯時也會倍加珍惜。下面一些場景,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能找到熟悉的影子:
一位小男孩在做飯前幫忙擇白菜和洗菜,吃飯時跟飯桌上的人興奮地說「白菜是我挑擇的,也是我洗的」,說著說著便大口地吃起了白菜;
一位小女孩在做飯時幫媽媽打雞蛋,她在吃蔥花煎蛋時,充滿成就感地說:「雞蛋是我打的,好香哦」,繼而又夾多了兩塊往嘴裡送;一位小男孩在吃魚時,指著碟子里的醬汁說:「醬油是我買回來的,吃起來真不錯」……
總之,付出汗水的飯菜更美味,平時父母有時間,一定不要忘記在做飯時給孩子布置「小任務」。
所以,越是重視越是事與願違,父母們別踩中飯桌上的穿針心理怪圈了。給孩子自己吃飯的「權利」,也還父母一個好心態吧!
關鍵字:吃飯習慣、親子餵養、幼兒心理、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諮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