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存世唯一書法《上陽台帖》:要是能重來,我不當李白

李白存世唯一書法《上陽台帖》:要是能重來,我不當李白

77 人贊了文章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說起李白的詩,幾乎每個人都會背兩句。畢竟他的詩我們從小學到大,動不動還要背誦全文。

他的詩,咱們都很熟悉了,但是,你見過李白寫的字嗎?

今天想要說的這件屬於李白的東西,就是他留存於世的唯一書法作品,《上陽台帖》。

李白《上陽台帖》

這幅字,其實是李白寫給一個老朋友的。這個朋友,不是追著李白跑的迷弟杜甫,也不是李白愛得要死的孟浩然,他是個老道士,大李白62歲,叫司馬承禎。

李白怎麼會和能當自己爺爺的老道士交上朋友的?

這要從李白年少時開始說起。

話說李白從西域碎葉城搬家到四川一個小縣城。在小縣城裡長到25歲,終於憋不住了,拿上劍,拉上發小,開始出門闖蕩世界,想做一番大事。

出了四川後,李白一路遊山玩水,到了江陵(湖北荊州),遇到了一位道士,就是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是誰,是道教大佬,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都得恭恭敬敬地聽他講課。李白這個時候還是個無名小卒,照理說,遇見這樣一位大人物,得恭恭敬敬聆聽教誨吧,誰知道,他竟然和老爺子玩起來了。老爺子對李白也異常欣賞,說這位小朋友有仙根,可以和他一起「游八極之表」,一塊去做神仙。

李白聽到讚賞很興奮,當即做了一首《大鵬遇希有鳥賦》,說「此二禽已登於寥廓,而斥鷃之輩,空見笑於藩籬。」他把自己比喻成「鯤鵬」,把司馬承禎比喻成「希有鳥」。這兩個知己鳥在一起飛向廣闊的天空,而那些囿於短淺見識的鳥,永遠也不能體會他們視野的廣闊。

這個世界上,只有希有鳥能認識鯤鵬,也只有鯤鵬能認識希有鳥。但是大鵬畢竟還要扶搖直上九萬里,還有不曾實現的凌雲之志。所以,儘管互相欣賞的不得了,但江陵之遇後,李白和司馬承禎還是就此別過。

司馬承禎去了王屋山,修建了陽台觀,餘生都在修行。而李白一路南下,結交各路朋友、遊說各路官員,想要實現自己的一腔抱負。

但是他在南方來來回回折騰了將近十年,老婆娶了,娃兒也生了,職場上卻是一點進步也沒有。

29歲這一年,李白痛下決心,要去當時的一線大城市長安闖蕩一番。到了長安之後,他寫詩獻給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沒結果。給各大王公貴族投遞自己的作品,沒回應。窮困潦倒到和市井無賴做朋友,最後只能嘆一句「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離開了長安城。

一直到12年之後,已經人到中年的李白,積累了一些作品,也小有點才名,在朋友的推薦之下,才第二次進了長安。這一進,和十年前就大不一樣了。首先是在太子東宮當官的賀知章把他誇上天,稱他為謫仙,然後是唐玄宗對他極盡恩寵,封他當了翰林,讓他給楊貴妃做詞曲,請他起草詔書,走到哪兒帶到哪兒。

李白非常興奮,覺得這下終於一展大鵬的凌雲之志。

然而理想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殘酷。

他心心念念的聖上根本不需要他來當什麼治世之能臣,只是利用他的文采,把他當做粉飾太平的會唱歌的黃鶯而已。

真正在朝堂之上混的風生水起的,是殘殺異己的李林甫,是攀附裙帶的楊國忠,是曲意逢迎的高力士。而這些人,一個比一個長袖善舞。他們玩的,是人心。

而李白呢,他有曠世之才,成就動機極高,是個徹徹底底的理想主義者。他渴望做的,是像戰國時候的縱橫家一般,以一人之力,逼退萬國之軍。然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但理想主義者,最不會玩的也就是人心。

不出意外地,僅憑意願行事,恃才傲物的李白接二連三地得罪了這幫權貴。二進長安的短短三年後,他得到了唐玄宗打發的一筆錢,然後就被毫不留情地趕出了長安。

被趕出長安的李白心情如何?很低落?很失望?

並不。

不理我,我還不願意理你們呢?高唱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昂首闊步地走出長安。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圖》:我李白咋能事權貴,開玩笑

離開長安的李白繼續自己的遊歷之路,一路到了洛陽。他想起來,自己年少時遇到的那位知己「希有鳥」司馬承禎不就是在此修行?於是高興地前往拜訪。

這個時候,距離他們的初次相見,已經過去17年了。昔日的鯤鵬鳥到底還是沒能實現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志向,而希有鳥,也早已逝世了。

李白靜靜看著好友留在陽台宮內的壁畫,那畫中有仙鶴飛舞、雲氣環繞,有巍峨的山川,也有清澈的溪谷。這是王屋山的景色,也是大鵬與希有鳥遨遊於天地時可以看到的景色。

不過,這景色,誰都看不到了。

陽台宮之行後,李白寫下了他這張唯一存留於世的書法《上陽台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很奇怪的,他沒有寫對於好友的懷念,沒有憑弔,也沒有不舍。猛地看上去,彷彿只是對景色的感慨和記錄。

這幅帖的題跋,有宋徽宗,有元代的收藏家張宴、書法家歐陽玄,他們和後世的一些人,對這幅作品的評價都是筆力飄逸、矯健,有無邊的志向,有廣闊的胸襟。

宋徽宗題跋

因為他是詩仙啊,詩仙註定是狂放不羈的。

塵世之事,這些失意與失去,他也許會有一時的感慨,但一定不會拘泥於此,所以這張作品,有大氣,有恣意,有放下一切的從容,獨獨沒有悲傷。

但問題是,真的是沒有悲傷的嗎?

如果我們去看李白的詩,會發現,他詩中的悲傷,從來不是現實的。

杜甫寫愁,會愁的不得了,他會說「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自從戰亂開始就沒睡多少覺,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我怎麼能捱到天亮啊,他會把憂愁描畫的清清楚楚。

而李白,他會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讀的時候,只覺得大氣又瀟洒,沒有絲毫具體的「憂愁」。但是,你只要一想像著,一位詩人醉著酒,拿著酒壺,對著明月,高聲唱著「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明明是恣意又洒脫的場景,卻會莫名地讓人感到悲傷。

所以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上陽台帖》,

你看他的筆畫,筆走龍蛇,狂放又大氣。彷彿能看到千年之前,一身布衣長髯飄飄的李白揮著筆,快速舞動,沒有絲毫停止,25個字,一氣呵成。

就好像他把酒壺舉起,仰起頭一飲而盡,然後乘著詩意與沸騰涌動的情感,高唱「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我們能看見他豪氣衝天時筆墨的雄勁,能看見他高誦詩歌時的洒脫——

而在他一氣呵成,傾瀉而出之後呢?

只見詩人的背影,剩下無盡的蒼茫。

但李白畢竟還是李白。他經歷了被人構陷,經歷了仕途失意,經歷了知己別離……人生八苦,他一樣不落。但是你看他的悲,卻從來不拘於人世之愁。所以他寫的,不是「大鵬懷念希有鳥」,他寫的是: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

所有可以感受的,具體的,人世的愁,在他的筆下,升華成了一種哲學意義上的,虛幻的悲傷和蒼茫。

他寫山的高遠,水的長流,天地物象的究極變幻。

這種悲傷和蒼茫,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愁,是「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的愁。

是和他同時代的陳子昂登幽州台時「念天地之悠悠」的獨愴然而涕下,是蘇軾登赤壁山岩,長嘯一聲後,感受到草木震動、風起水涌時的「悄然而悲」。

這是偉大的智者和詩人才能從人生,從世界中抽取出的大悲傷與大蒼茫。

如果非要描述的話,這大概是:

時間的無常。

因為時間是永不停留的,所以再堅硬的山石,也會有破碎的一日,再深遠的大海,也會有乾涸的一天。而看起來多麼耀眼的榮華,也猶如幻夢一般消逝。再難以忘懷的知己,總會有一日要和他分離。

這是海枯石爛,也是滄海桑田。

寫下《上陽台帖》的這年,是天寶三年,李白43歲。

43歲,人生已經過半。大鵬般的志向還像一個虛幻的夢。而曾經對自己很重要的知己,也已經逝去了。在長安的三載官場時光,彷彿讓他看到這個時代背後即將到來的傾頹。

一瞬間,關於生命與時間的終極發問,關於萬物的變幻感慨似乎都接踵而來。

而在此10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整個唐帝國由盛而衰。李白,在這傾頹的動亂時代跌跌撞撞,如履薄冰。

因為當了謀亂的永王李璘的幕僚,五十八歲的李白被流放夜郎,一年之後才遇到大赦。回到金陵之後的李白病重,身無分文,只能投靠叔父。

臨終之際,他留下了一首《臨路歌》。

臨路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

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在這首詩歌中,他仍然是鯤鵬。只是這一次,大鵬折翼,再也沒有能力扶搖直上九萬里了。

近百年後公元9世紀,傳說有人從北海來,看到了李白和一位道士在高山上談笑風生。之後,道士在碧霧之中跨上一條赤色虯龍,李白隨後追了上去,與道士同乘虯龍,向東飛去。

不知道,那位道士,是不是就是少年李白所遇到的那位希有鳥呢?

但願這次,他終於超越了時間的無常,和希有鳥一起,成仙而去。

每個人,一生至少要遇見一次李白。

他是中國人的精神密碼,是我們文化中的瑰麗爛漫的詩意。

如今,這篇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上陽台帖》就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大展之時,它會出來露面。

希望時間恰好的時候,你能去看看它。

看一看天才所感受到的,關於時間的蒼茫與無常。

而怎樣面對無常?

唯有珍惜吧。

推薦閱讀:

在電影院該不該給別人換座?
民謠吉他自學三個月了,突然想找個老師,有必要嗎?
文化高容易成剩女
如何做一個精神廣東人?
紅山文化 (組圖) [76P]

TAG:李白 | 書法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