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語大學,究竟值不值得上
33 人贊了文章
作者 | 陸逸山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一到填報志願的時候,外國語大學總能以各種姿勢得到關注。小語種常年佔據神秘的薪酬榜單前列,被當做是絕對的朝陽行業。不知道要學什麼專業的同學也會被勸著說,多學門外語總有用處。
但外國語大學本身就是一個奇特的存在。雖然中國有很多「財經大學」「師範大學」「農業大學」,但是你肯定沒有聽說過「會計大學」「幼教大學」「園林大學」等。外國語言文學僅僅是文學專業的一個分支學科,但包括北外、上外、 廣外等學校在內,全中國一共有9所類似的外國語大學。
如果說「捲心菜大學」還只是民間的玩鬧,怎麼正規本科教育中還有像專科學校一樣的外國語大學的存在呢?中國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外國語大學」呢?
東方特色,外國語大學
實際上,全世界的外語類院校基本都集中在亞洲以及前蘇聯地區。如果在搜索引擎上搜索「foreign studied university」或「linguistic university」的字樣,出現的結果不僅限於中國大陸和台灣地區的院校,還會發現如「韓國外國語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京都外國語大學」的名字,以及一眾俄羅斯烏克蘭的外國語院校。
為什麼外國語院校的分布會呈現出這種特點呢? 還是要從100多年前說起。19世紀中後期,隨著西方的殖民擴張,亞洲各國的大門先後被打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許多國家都屬於單一民族,使用單一語言,因此在對外交流溝通時經常出現外語人才短缺的問題。
當時清政府採用的辦法是僱傭通商口岸商人充當來翻譯,可是這些人外語水平不高,「僅通洋語者十之八九,兼識洋字者十之一二。所識洋字亦不過貨名銀數與俚淺文理」,往往翻譯時詞不達意,這就讓繼續翻譯人才的清政府顯得很捉急。
英語的地位也很強勢,《天津條約》第五十款規定:「自此以後,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在這種情形下,包括中國在內,許多亞洲國家都設立了相應的教學機構以培養外事人才。
這一時期成立的學校大多發展成以後的著名大學。如中國建立的「京師同文館」,後來發展成北京大學的外國語學院,日本的「藩書調所」發展成為了後來的東京外國語大學。
曾經的老大哥蘇聯也是積極學習外語的地區。1917年,紅色布爾什維克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為融入國際社會,學習西方的科技,蘇聯也建立了不少外語院校。1917年,下諾夫哥羅德外國語言與外國文學高級培訓班成立,以教授英語、法語和德語為主,這就是後來的多布羅柳博夫下諾夫哥羅德國立語言大學,是俄羅斯最大的語言類大學之一。
外國語學校的成立也極大地受政治力量的影響。1930年,根據人民教育委員會的指示,現在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的前身莫斯科新語言學院成立,以培養翻譯和師範人才。該校畢業生和教師還在1945年參加了紐倫堡和東京國際法庭的翻譯工作。
但中國的外國語大學還沒那麼早出現。在民國時期,外語教學是模仿英美頒布的「新學制」。學生六歲入學,高小2年,初高中各3年,大學4-6年,從初中開始設置外語課程。絕大多數大學也為各系和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開設英文課或者外國文學系或英國文學系。這樣的外語教育模式一直持續到1949年。
一切為了祖國
如果說此前的外語教育多少還有通識課的影子,那麼之後建立外國語大學首先就是出於戰略需要。
早在1941年,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共產黨就已經預見到「要打垮法西斯聯盟,就必須建立國際上建立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尤其要同蘇聯人民和紅軍聯合作戰」。於是,為了培養懂俄語的幹部,1941年8月建立了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俄文隊,後來又改為軍事學院俄文大隊,由朱德任院長。
1949年以後,中國開始執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政府逐漸感到懂俄語的人才數量的不足。為了適應這種人才需要,1949年4月,之前的俄文大隊被改編成了的北京外國語學校。緊接著又建立了上海外文專修學校、西南軍政大學俄文訓練團和西北俄文專科學校,這樣才基本滿足了建國初期的俄語人才需,這也就是北外、上外、川外、西外四所外國語大學的前身。
然而到了1958年,中蘇關係徹底破裂。此前的8年中過度重視的俄語教學不僅導致俄語人才過剩,還使得其他語種的教學空間被極大地壓縮。1964年的《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統計說,「直到現在,中學學習外語的人數中,高初中平均學習俄語的仍佔三分之二,學習英語的只佔三分之一。」
而且,1952年的院系調整也撤銷合併了大部分學校的英語系,全中國的大學一度只剩下8個英語教學點,3個法語教學點和3個德語教學點。教育資源的缺乏也導致了此後外語人才的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此前的「一邊倒」外交方針被漸漸打破,中國政府轉而開始更多地與西歐、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國家建交。這樣一來,此前過度忽視除俄語以外的語言教學所造成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當時負責對外工作的金暢如回憶說:「已建交的駐外使館文化處,新調來或即將調來的幹部絕大多數不懂外語,亟需培訓;因前幾年外語院系招生減少,預計數年內統分來的學生不會超過10人。」
由於懂得外語的幹部人數嚴重不足,1964年3月,國務院外事辦等起草了《關於解決當前外語幹部嚴重不足問題的應急措施的報告》,提出要新建3所外國語學院和8所外語專科學校,這開啟了又一輪的「外校建設熱潮」。
根據這一指示,1964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連日語專科學校、秦皇島外語專科學校成立,1965年又建立了廣州外國語學院。這樣,傳統九所外語高校的格局才初步確立下來。
同時,外交部同教育部等單位還多次制定了培養翻譯幹部的規劃。培養對象主要從全國各外語院校在校畢業生、高年級學生和派赴國外的留學生中選拔。至 1961 年,共有 1500 多名學生被選拔為初、高級翻譯的培養對象。
在其他職位外交官的選拔和培訓方面,外交部還可以在全國範圍內招聘大學生作為初級外交官的儲備資源。這種外交部在大學中選拔人才的機制就延續了下來。
直到2006年,中國外交部招錄公務員時,都只在其指定的91所「限定生源高校」內錄用。2006年以後取消了相關限制,但仍對專業有要求。由於大多數非通用語種只在幾所外國語大學開設,絕大多數招入人員仍然是語言或外事等相關專業應屆畢業生。可以說,如果沒有考到外語學校,當外交官的夢就可以暫時歇一歇了。
但其實,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外交官選拔考試都是面向社會公開的,像中國這種大學為外交培養人才的情況並不多見。
比如在巴西,只要年滿18歲且受過高等教育便可報名考試。日本則要求報考人員「受過兩年正規大學教育或同等學歷,且在28周歲以內」。美國的外交官選拔資格更是只要「年滿20歲,受過中等教育以上」就可報考外交官,通過公務員錄取考試以後再由相關部門對其職業技能進行培訓。像中國這樣靠「出身」決定能否成為外交官的地區,就顯得很獨特。
難以改變的專科底色
為了特定需要建立的大學,在當代最常見的煩惱,大概就是會被誤認為是專科了。當然這並不能歸結於別人的無知,畢竟最初它們中大多數的前身確實就是專科學校。為了擺脫「專科院校」「技術院校」這種刻板印象,各個外國語院校可以說是想盡了辦法。
作為建國後成立的第一所外國語院校,北外經常面臨與上外比較「誰更好」的問題。於是在1994年,當時的北京外國語學院和上海外國語學院默契地同時改名,將校名中「學院」的改為「大學」。如今傳統的九所外語院校中,也只有北二外還堅強地留著「學院」。
外國語院校優勢從另一方面看也是缺點。因為專業課程設置單一,學生很難學到語言之外的知識。以通選課為例,14-15學期上海外國語大學開設的通選課程為總數102門,北京外國語大學為109門,而同年北京大學開設的通選課數量則為310門,所謂的「大學」就真的變成了學習外語技能的院校。
即便是網上流傳「高就業率,高薪酬」的小語種專業,也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在外國語學校,除了阿語、西語等幾個語種外,其他很多語種語種都招生過多,供過於求。2017年北外外語類專業本科畢業生的畢業後簽約就業率為57.1%,而上外則為46.7%,其餘的大多數都選擇了考研或出國。除了外語一無所知才是這些學生們面臨的最真實窘境。
另外,專業單一還意味著除了語言類,基本沒有其他能拿得出手的專業。因此,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各個外國語院校都在積極試著開設文學之外的專業。
1981年,北二外首先開設了旅遊系和外經系,到現在,基本所有的外語院校都開設了類似經濟、法律、外事的非語言專業。但這些專業大多與本校外語類專業聯繫緊密,屬於典型的「語言+專業」,比如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法等,而且教學質量也參差不齊,雖然能拿出來說的專業很多,但還是只有學語言靠譜。
不過,並非所有的外國語院校都熱衷於增設非語言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就在已經開設的115個專業中,設置了97個語言類專業,共計98個語種。這其中不僅包括法語、德語等傳統上的「小語種」,還有如庫爾德語、葛摩等大多數人聽都沒聽說過的語言。甚至還有梵語、巴利語等目前已經沒有人使用的語言。
北外號稱到2020年要開設超過100個語種,涵蓋所有與中國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如果到2020年,這些語種已經被全部開設完畢,那麼到時候能留給北外繼續開設的大概就只有納威語、克林貢語這些外星人使用的語言了吧。
參考文獻:
[1]http://www.lunn.ru/en/page/about-lunn
[2]https://linguanet.ru/
[3]"Diplomatic Academy". mzv.cz. Cze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trieved November 7, 2017.
[4]"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anuary 20, 2017. Retrieved March 30, 2017.
[5]"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Produced b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National Audiovisual Center. 1989. pp. Introduction Letter.
[6]楊學義,世界語言類高校縱覽,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7]楊學義,李茂林,國內外語類高校的建立和發展之路
[8]胡文仲,我國外語教育規劃的得與失,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04)
[9]肖瑋萍,中國近代大學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通識教育的視角,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13
[10]付克 ,中國外語教育史.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 1986
[11]高時良,黃仁賢,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8
[12]李婭玲,中國外語教育政策發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13]戴煒棟,高校外語專業教育發展報告(1978-2008),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4]北京外國語大學志(1941-2000),2011
[15]北京外國語大學志(2001-2010),2011
[16]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二外四十年,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17]王文斌,徐浩,2015中國外語教育年度報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
[18]陳梓寧,李田新,外語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分析,科教文匯,2018.03
[19]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 2017.12
[20]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2017.12
[21]Chinese Ambassadors:The Rise of Diplomatic Professionalism Since 1949. Xiaohong Liu. 2001
[22]葉志良,巴西外交官選拔制度及對我國的啟示,拉丁美洲研究,2014.04
[23]王令,美國如何選拔職業外交官,國際人才交流,2002.12
[24]趙可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制度變遷的理論闡釋,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5
[25]王逸舟,李欣達,中國外交能力建設新課題:以外交官人數的歷史變遷為案例,當代世界,2017.09
推薦閱讀:
※腦洞最大的幼兒美術教育大V,教你如何玩轉美術活動!
※巨頭扎堆布局VR教育,背後的邏輯究竟是啥?
※推薦幾本好書給想當教師的朋友
※論文大燜鍋:JEH論文速遞?污水凈化的長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