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耳機音質評價之所見(三)---淺議信噪比和動態

音響耳機音質評價之所見(三)---淺議信噪比和動態

來自專欄傑長老耳機音響音樂專欄7 人贊了文章

本文旨在給大家介紹音響及耳機評價要素及一些個人心得(懶得抬枯燥的定義出來,沒勁),希望能幫助到大家並希望得到認同。如有異議,求同存異吧。

五、性噪比

現在對音響和耳機系統評價中普遍有把指標過分提高的趨勢。原因吧,很簡單:現代人比二十年前浮躁了,不想憑耳朵去分辨音響的好壞了。如果能看參數就能知音響好壞多好(大多數甚至連看曲線都覺得累)!另一方面,一個人能聽到的音響真的是很少的,因此用參數大致評判一套或一件器件就變成了剛需。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高端和中端音響就這樣消失了(除此外市場的萎縮也是關鍵)。

扯完繼續說信噪比。這是個極為重要的指標,不過已經早被提到了不應該的高度。

在模擬音源或電子管功放的年代,信噪比是個極端重要的指標。它的改善意味著器材對音樂的重現能力的提升。因為那時的LP和開盤機的信噪比常常只有可憐的70dB不到,而磁帶更差,50dB這個級別。再加上錄音本身的雜訊也不小,系統雜訊常常到嚴重干擾聽音樂的程度。改善信噪比可以讓聽感得到很大的提升。

數字化音樂改變了這一切!理論的信噪比值高到離譜的程度,SACD 120dB,CD 90-110dB。這個指標意思很簡單:就算你把聲音開到能震聾人的120dB,其雜訊也只有不到蚊子叫聲那麼大。

在這個時候去比較各機器的信噪比,並據此得出誰優誰劣的結論,很類似於用不同的大炮打蚊子,看誰打得更扁一樣。很可惜,在筆者看現在很多機器的測評時,還是常常看到類似於這樣的:某某機器S經測試信噪比120dB,另一台機器B的信噪比是124dB。最後總結,在SB的比較中,B獲勝了。

無聊!

當然,筆者也很清楚為什麼大家還是很重視信噪比,因為它確實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機器的精度,而非其本身的意義。

現在的研究表明,沙沙的雜訊可以讓音樂聽起來更有模擬味。這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同樣的內容音樂,當雜訊降低了,聽感上並不是變得更好而往往更糟的原因。早期的CD轉制時信噪比並不高,後期24bit轉制的出現讓很多錄音的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了,然而,這些後面發行的錄音卻從不受待見。而早期的CD卻被越炒越高。這個結果讓追求信噪比簡直成了一個笑話了。

六、動態範圍

數字化後的音源和功放的動態範圍也大幅度的提高了。模擬時代的60dB一下子提升到了數字音樂時期的90dB以上,像XRCD能達到108dB,SACD更是達到了120dB,而DVD-audio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44dB。

實際上,大部分音樂的動態範圍非常小。就算是交響大動態音樂,其動態亦不過90dB,CD亦可無壓縮收錄。其它諸如人聲流行、普通輕音樂、古典音樂,其動態也不過50-80,CD輕輕鬆鬆收錄。

不過,大動態音樂在錄製後期處理時,壓縮動態是常見的,也是必要的(小動態的則反過來處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你和你家的音響都受不了!一般家庭室內環境雜訊大約30-50dB,如果不壓縮,想要聽清交響音樂中的小信號,那動態大時的聲壓將達到恐怖的120-140dB,這種聲壓沒人能受得了(筆者在聽交響音樂時,常常感受極為矛盾,樂曲高潮時聲音大得要命了,但小聲時還是聽不清楚)。另一方面,發生上述情況的時候,受傷的不僅僅是你的耳朵,還有你的音響也很可能在巨響時報銷掉,尤其是中低端器材,其功放過載能力不足,功率過大時常常產生各種失真,這就更容易燒喇叭了。

即然如此,追求動態指標上的好看有什麼意義呢?有,心理舒服,哈哈!

雖然如此,動態和信噪比依然是音響設備尤其是音源和解碼極為重要的指標,其表現了音響的重要能力。不過,這兩個指標的好壞並不一定意味著重播音樂的好壞。相反的情況是常常碰到的,過份重視這些能量化的指標是入門者常見的誤區。更重要的失真和頻響等參數卻往往被忽略掉了。

信噪比對模擬錄音更起決定性作用,數字系統則作用很小;而音響系統的整體動態和微動態的好壞給人感受還是極為明顯的(非參數指標)。聽完能完美重現音樂動態的Hi-end級的系統在好的環境下的表現後,常常覺得自己家的系統像玩具一樣。(相對於筆者的系統而言,桌面監聽、耳機這類的又像玩具一樣了,大笑!)

推薦閱讀:

說說音響改裝中的7.1標準
關於監聽:頻率響應和個人偏好
無源音箱的特點有哪些?無源音箱和有源音箱哪個好
如何判斷智能電視的音響好壞?

TAG:耳機 | 音響 | 音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