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想做VC
來自專欄互聯網與你我的世界133 人贊了文章
VC(風險投資)這個版塊從去年開始長期被自媒體、營銷號、幣圈佔領,一篇荒蕪,我像一個孤寡老人般堅守了一年。既然已被掃地出門,以後也不再做這可笑之事。把最初的文章續寫一下。
首先,是2013年底剛入行時寫的《怎麼會有這麼多想做VC的人?》(原作者 @孫志超 已獲得授權)——
看到不少問題,都提及」未來想做VC……」,實在覺得詫異。下面分幾個段落來說這件事情。
先引用一篇老文章,關於VC的職業測試,原作者是Guy Kawasaki。
--------------------沒有存在感的分割-------------------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以風險投資家(VC)為終極職業目標的。我身邊有很多(當然想做投資銀行的更多,因為投行的門檻相對低些)。他們往往在對這個行業知之甚少的時候,就信誓旦旦地立志要成為VC,如同年輕女孩子上街趕時髦一樣興奮難耐。他們不知道,這和你渾然不知每生產一個明星要犧牲千百萬個同樣優秀的演藝人員的殘酷就立志要獻身鎂光燈下,其實是一樣的可笑。
VC和創業者有一個最重要的共同點:你不是僅僅為了錢,而是為了幫助別人活得更好,而不是死得更快。沈南鵬在功成之後去了紅杉中國,每天的工作強度比自己創業時還要大。很多人對此不解,甚至連好友也不解:「至少沈南鵬已經是中國前一百位富豪之一,他為什麼這麼勤奮,我也不懂。」 如果你能夠明白個中道理,你才具備了做VC的先決條件。如果你不是一個本質善良、助人為樂的人,那還是趁早斷了當VC的念頭。最適合你做的畢生事業是投機倒把和貪污腐敗,如果連那個膽子都沒有,你這輩子就肯定沒有發財的機會。VC也好,創業者也好,最後能活下來,而且能好好地活下來的是有基本道義、良心和責任感的人。可惜我們的教育從來不從這個淺顯而實用的角度來教會學生們受益一生的道理。讀我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如果多年後,你成為了一個成功的VC,別忘了寫信告訴我一聲,我會欣喜地和你舉杯慶祝。我們正處於泡沫當中,如果你還想多要一個證據,我這就給你:年輕人又試圖擠進風險投資行業里來了。我每個禮拜會收到好幾封類同的求職信,內容如下:我即將大學畢業,主修經濟學。我始終(「始終」這詞兒對二十多歲的孩子是個什麼概念,我扯遠了……)對創業經營很感興趣。而且我在學校主持一個創業俱樂部。我在高盛做分析員,現在我希望能進入風險投資領域來加深自己對創業的理解,用我以往學到的知識來幫助創業者們。我能熟練操作PowerPoint, Excel和PhotoShop.風投這個工作看上去的確很棒:穿梭於各種雞尾酒會和交際派對,乘坐私人飛機,淹沒在成堆的創業者中,領一份底薪$500,000的年收入,外加以$16億出售YouTube這樣的公司而到手的收益。誰不想要這樣的工作啊?(老實說,我也想。)首先,告訴你一個令我汗顏的事實:我根本不是什麼「成功」的風險投資家。我在這個行當混了10年,可我還沒有成功地做出過一筆轟轟烈烈的大生意。因此,我也許並非提供入行建議的好人選,不過知識欠缺又何曾妨礙你成為一個博主?好了,下面是我對想要成為造就未來明星企業家的各路英豪的一點告誡:風險投資應當是你職業生涯的終點,而不是起點。它是你的最後一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我的理論是你年輕的時候,應該每周工作80個小時,開發一件改變世界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坐在會議室里,邊聽創業者解釋為什麼她沒能完成計劃,邊在Blackberry上看你的email,然後冷不防地迸出幾字珠璣:「你應該和MySpace聯手; 我可以把你介紹給我們投資的幾家失敗公司。」
而且,創業者應該對那些選擇風險投資,而不選擇跨入「現實世界」的年輕人心存不屑。何必去聽取來自這些背景不超過學校書店或在投資銀行擺弄電子表格人士的建議呢?財務模型幾乎是無關緊要的,因為耍弄財務伎倆在做出一件好產品並賣掉它的過程中幫不上什麼忙。我炮製了一份風險投資家資質測試(VCAT) 來幫助人們判定自己是否適合從事風險投資行業。如果你想參與在線測試,請按此。我在Electric Pulp的朋友們幫我在他們那兒製作了這個測試。接招吧!第一部分: 工作背景你是什麼職業背景?工程師(加5分)銷售(加5分)管理諮詢(減5分)投資銀行(減5 分)會計(減5 分)MBA (減5 分)
理想的風險投資家的背景是工程師或銷售人員。工程師背景有助於你理解要投資的技術-舉例來說,該創業者是否無視物理學定律。銷售背景能幫助每個創業者在市場上引進一項新產品並賣出去。讓我第三次在這個博客里鼓吹,「銷售解決一切問題。」要成為風險投資家最差勁的三個職業背景是管理諮詢師、投資銀行家和會計師。管理諮詢的壞處是讓你相信「實施容易洞見難」,而創業企業正相反。投資銀行的壞處是讓你迷信電子表格至高無上;公司是為華爾街而非客戶而建。而且,投資銀行家總是傾向於完成交易,而不是建立公司。會計則誤導你以為歷史不僅能夠重演,而且能昭示未來。最後一點是關於MBA教育和風險投資職業之間的關係。這個學位的好處是能夠幫助你在做一些投資決策和輔佐創業者方面提供一些額外的工具和知識(比如說,計算出$16億的25%是$4億)。壞處是獲得這個學位(我就有一個)導致大多數人對那些初出茅廬的創業者懷有一種空洞的妄自尊大感。總而言之,弊大於利。第二部分: 第一手經驗你可能佔據了地利,但你也得在合適的地方擁有合適的經歷。具體來說,你有沒有遭遇過以下這些事件?曾經在一次浩大而持久的經濟衰退中遭受重創,並由此明白自己是多麼無能為力。(加1分)曾經在一家成功的創業企業里工作,因而對於創業勝利如何沖昏頭腦能侃侃而談。(加1分)曾經在一家失敗的創業企業工作,由此你明白了三個道理:第一,取得成功是多麼艱難;第二,這世界不欠你什麼;第三,被解僱的滋味是什麼樣的。(加3分)曾經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由此你真正懂得一個公司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加1分)做過CEO ,由此你在經歷了依靠系統運作的幻想破滅之後,不再會從董事會的角度來運作一家創業企業。(加2分)
曾經用自己的錢做過天使投資人,由此理解了在用別人的錢投資時的信託責任。(加2分)第三部分: 必備知識最後,你能為創業者們回答以下這些問題嗎?因為這是創業者們需要得到的建議。(別擔心:很多現在的風險投資家也在這部分上翻了船)我如何在沒有預算的情況下推介一項產品?(加2 分)我如何能確定自己的產品是否真的有需求?(加1 分)如果客戶討厭我們的第一個產品怎麼辦?(加1 分)我如何能讓Walt Mossberg(注1) 給我回電話?(加2 分)我如何去和Demo的人套近乎?(加1 分)我如何能上TechCrunch? (加1 分)我如何能讓Fox Interactive的人回我電話?(加1 分)
我如何能佔領一個已經有五家在做同樣事情公司的市場?(加2 分)我在專利保護上該花多少時間、精力和財力?(加1 分)我們在產品構架上賭錯了,我該怎麼辦?(加2 分)我該僱傭什麼樣的人:年輕的,年長的,沒經驗的,有經驗的,工資低的,工資高的,本地的,外地的?(加1 分)我如何能不花太多錢,就讓僱員走人?(加2 分)我該怎麼告訴我最好的朋友,因為他是共同創始人,所以他不能擔任CTO?(加2 分)我如何能讓BestBuy的採購員回我的電話?(加1 分)我如何對付一個要求送回產品,並獲得全額退款的客戶?(加1 分)我如何炒人魷魚?(加2 分)我如何進行公司裁員?(加2 分)
測試結果根據以下準則衡量你是否已經為成為一個風險投資家做好準備了:40分以上: 打電話給CalPERS(注2),告訴他們你正在籌措一筆新的風投基金。35到39分: 打電話給紅杉和Kleiner, Perkins(注3),告訴他們你願意加盟。25 到34 分: 把你的簡歷撒向2,000家風險投資機構,然後祈禱吧。24 分以下: 在你能得分更高之前,就先做你該做的事,並且繼續乘坐西南廉航走南闖北吧。要點總結:你在歷經劫難之後,才能成為風險投資家。這樣至少有兩個積極作用:第一,你能在一群年輕時就入行的垃圾風投藝術家當中脫穎而出。第二,你才能真正幫到你的被投資公司-這才是風險資本該做的事情。我們10-20年後再見吧。
譯註:
注1:Walt Mossberg是華爾街日報的技術欄目的主要專欄作家。注2:全稱為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是加州的一支大型養老基金。注3:Kleiner, Perkins也叫KPCB,是沙丘路上另一家著名的VC。投資過的公司包括Amazon,AOL,Compaq,EA,Google,Sun等等。
(引文完)--------------------暫停成功休息一下-------------------如果一個應屆生或者畢業未久的新鮮人想加入VC,通常會是兩個需求——長期從事想最終成為某家VC的合伙人。尋找你想加入的創業公司。如果是第二條,其實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是第一條,千萬要確定已經想好。首先,你加入的身份是associate或者analyst,等待你的是大量「雜活」,真正的雜活。在幾年過去之後,除非有幸晉陞,否則你會發現你永遠缺乏所謂的「實際經驗」,也沒有「金融知識」,比起在bank穩步發展多年積累經驗的人,只能孤獨地等待著投出好項目並且沾上一些光,或者重新投入實際的公司運營當中去。
沒有真正的操盤經驗或業界資源,即便你成長為較高級的VC職位,依然會面對以下的困擾——
1、對錢沒感覺。由於你一直在花基金的錢,而且由於風險投資本身就存在血本無歸的可能性,所以你很少承擔指責,也感受不到瀕臨破產的壓力。
2、面對優秀公司沒有底氣。也許你接觸的公司里95%都發展的一般,但真正有價值的其實只是那5%。而當你滿腔熱情的和這些優秀公司的CEO交流並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在對方看來只不過是浪費時間,因為——「你懂條毛啊?」
3、等不到反饋。大多數工作都有反饋,工作一年、兩年甚至更久 ,你很清楚自己的業務成績,和同齡人相比,你也很清楚自己的發展是否跟上大家。即便在一個小項目上你也很容易從用戶、上司等地方獲取反饋並受益。但VC經常要等待數年來獲得成果,而這成果甚至是個失敗。而市場變了、科技變了、產業變了,可能你發現雙手空空,從頭開始。
4、難以了解自己的優劣勢。如果有幸加入一家優秀VC,和優秀合伙人一起工作,在和他們工作方式、思考結果、決策模型、待人接物等方面進行比較之後,你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劣勢。但是,如果你沒有什麼經驗就開始工作,怎麼知道你是否在和優秀合伙人一起工作??
5、難以驗證自己的成長階段。要想成為能獨擋一面的VC人,需要看到別人看不見的團隊優點、項目潛力、行業趨勢,需要敢下別人不敢下的注。但問題來了,VC技術哪家強?你如何知道你看的是對的而不是因為跟大佬多混了幾年就自以為是?這一行里,超級裝B、超級牛B和超級傻B在某些階段中非常的相像。
--------------------此處應有彈幕飛過-------------------九合的王嘯說:「從我個人的背景和經驗看,未來一定是在座的創業者創業成功之後,更適合做天使投資人,因為早期項目是需要半個拍檔,這個天使投資人不但是一個財務投資人,而且是一個真正能跟創業者同呼吸共命運,或者說能做項目分析,還能幫忙找人、找錢,這樣的話只有經歷過創業整個過程的人,才知道創業過程當中的艱辛,你才知道在第一階段他最需要什麼,在發展階段他最需要什麼,什麼時候管理會出問題,什麼時候你跟他講講建立企業文化,這些事情沒有經歷過這一糟的人,做天使投資人都很難,所以為什麼我說天使投資人是創業者出身的,包括我,我是參與了百度最早期的創業過程,我知道百度從零到一萬人整個的過程當中,經歷了哪些事情。」於是,很多人會說,我有行業背景,搞過大項目,有眼界有實力,做VC不在話下。很好,但你又會遇到這麼幾件鬱悶的事情——
1、回報不一定高。做VC比起成功的創業者,回報高不了太多,比起很成功的創業者則差得遠。真正能把VC做好,需要的能力比創業者可能還要綜合一點,你不但要有創業方面的經驗、產業的背景,還有幫助創業者融資的能力,還要對業務進行梳理的能力。而且你要同時管理幾十個項目,所以它的綜合管理能力要求更高,不是那麼容易。做VC,必然要將領域擴展到你之前從事的行業之外,新領域的項目如果看不太懂,失敗的概率就比較高。
2、扎得不夠深。也許過去的從業經歷讓你認為自己已經有了足夠多產業的認識,但這方面有時候反而會成為你的掣肘。因為你對產業規則比較理解,看早期項目的缺點比較明晰,對創業者需要哪些幫助比較了解,但某些面向未來的真正創新一定是來自於創業者的。隨著你對產業的遠離,敏感地意識到突破點所在的能力會開始下降,更不用說對於你沒有深深扎進去過的行業。
3、過去賣力幹活,現在賣力做決定。即便以前你是CEO的職位,做的決策也不如VC的萬一。作為投資人天天都要做決策。你過去可能具備了優秀的業務能力和突破能力,但如果面對幾千萬的投資糾結,面對小案子也糾結,晚上想來想去睡不著覺,那基本上幹不了這行了。
4、信息過載,並行操作。作為CEO,要抓大放小,找出重點;而做為VC,最重要的是迅速過濾信息,在你沒有接觸案子之前,你永遠不能直接下定論,你需要大量接觸項目,篩選出需要溝通的,再篩選出需要深度溝通的。作為CEO,你可能希望專心的做一件事,拋開雜念,最高效地完成之後再進行下一件,並且把重要度低的事情交給合作夥伴和下屬。然而,作為VC,你級別越高,要做的事情越多,最終意味著你要把時間排得滿而又滿,至於排不進去的,只能同時處理;即便是敲定處理這件事的時間,都可能是並行的。
5、團隊個毛。也許你在各家公司被各種不同的方式洗過腦,比如說「團隊精神」。然而,VC是孤獨的,甚至越強的VC人越少,各司其職,甚至還有潛在的競爭關係。在這裡,信奉的是所有事情自己搞定。什麼?搞不定?要你何用?而作為前CEO,更要適應和所投項目之間的關係,從場上玩家的狀態退到一種顧問都不如的關係狀態。
--------------------最後留出吐槽時間-------------------工作能不能勝任是一回事,工作好不好則是另一回事。假設你成功地在VC職業道路上馬不停蹄,一飛衝天,但我依然不確定你是否會真正喜歡它,因為它會面對這些事情——1、政治。政治無處不在。合伙人之間可能有政治,不同地域的分機構之間可能有政治,和跟投方之間可能有政治,和下輪投資方之間可能有政治,和LP打交道可能有政治……當然,這裡的政治不是那麼負面的含義。不過,你是否是個心智成熟、處事圓整的人,直接影響到長期的發展。
2、時間。且不說從一個項目中收穫成績要多年,整個VC行業都是用時間堆起來的。你發現好案子拿不到,因為你不是合伙人;你發現拿不到足夠的錢,因為你不是合作人……等你做到合伙人以後,發現資歷不夠募不到資,依然是個打工的……等到自己做基金了,發現留給你的時間卻很緊……
3、不刺激。無論你覺得壓力多大,但終究不如創業者經歷的人生那麼充滿刺激和深層次的領悟。並且,當你經驗越來越足,資源越來越強,資金越來越多之後,風險其實在下降,也許你可以間接感受到所投公司體驗的快樂、哀愁、絕望或激情,但你的體驗中很難還有真正的「激情」可言。
4、壞消息。對VC而言,有個282理論,即20%公司會成長得非常出色,20%很快會掛掉;80%的公司要麼回本要麼最多賺個小錢(對天使而言可能是191)。所以,你每天聽到的都是公司不那麼好的消息,每天都要幫助公司想辦法。至於那優秀的公司,他們很少會給你填麻煩,至於好消息,即便一年一次,也無法和海量的壞消息想抗衡。如果你是一個需要正能量刺激才能過得開心的人,掂量掂量吧。
有一種情況單獨交代一下——拋開工作內容和喜好之外,如果你只是因為覺得自己看項目一向很准想來做VC,那麼:有錢有判斷力,適合做VC。有錢不懂行,適合做LP;有判斷力沒錢,適合替人理財。
然後前年我寫了《如果你已經做了VC》(原作者 @孫志超 已獲得授權)——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無知者無畏」的文章《怎麼會有這麼多想做VC的人》。現在讓我作為一個並不成功的從業者,用悲傷的語氣來補充現在的感想吧。
投資世界中,「老」並不自動等於經驗老到,見識成熟。市場上多的是已經在打滾很久,卻仍瞎貓捉耗子的人,也有那種短短進入兩三年,就具備務實作風與深刻了解的人。很不幸,現在回過頭來看當時對VC(風險投資)行業的觀點,倒是並沒有錯,但光吐槽沒有給出正面的做事方法,是個缺憾,也證明了當時的無知。
有兩個誤區是真正踏進行業之後才意識到的。第一是浮躁。你可以看到不少投資人會列出很多明星項目,這使得很多新人都急急忙忙希望蹭上一些大案子,然後寫進自己的個人簡介,踏入「明星投資人」的圈子。但真正的明星項目是不是歸功於你,並不是像蘋果掉在你腦袋上一下簡單。當這個項目並沒有被多數人看好的時候,你是否力排眾議,儘力去推動你的上司通過這個案子;當創始人有某些地方有欠缺時,你是否想盡辦法幫助他找到資源;當公司在資本操作上有很多困難時,你是否協調多方找到一個最佳的方案……如果沒有,也許只是你碰巧撞上了運氣,不代表你真的能複製成功。
第二是寬容。這個是我常犯的錯誤。我在之前一個回答里提到,「忙」是這一行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忙併不見得有用。把標準放得過低是個大問題,與你根本不可能投資的創業者交流,其實是浪費雙方的時間。很多時候,通過事前的研究工作和信息收集,就可以判斷多數項目是否值得深入接觸,當你總是抱著「也許會錯過什麼」或者「他們值得一見」的心態,大量時間就被消耗掉了,而這些時間本來可以用來很更有價值的創業者交流,或是跟進一個需要搶的項目。類似浪費時間的事情很多,比如介紹一個你不會投資的項目給其他投資人。風投終究是金融機構的一種,作為從業人員的天職是獲得資本回報,如果做的事情不能帶來回報,都是背道而馳。
另外,風投不是科學,不能光做研究。大多數機構里,應屆生進入時通常被叫做分析師,而成長之後開始操盤具體項目,也就是說,大家在做的事情都是逃離「分析」。在科學上你可以證明自己是對的,做項目你盡量避免自己犯錯,但風投是九敗一勝,不去嘗試,不去失敗,永遠沒有機會。
科學的本質追求的是可重複性,金融其實也要靠大量的理論思考支撐,儘管如此,這兩個職業當然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科學理論思考多半衍生自數學和邏輯,具有清晰的、 互相證明的完整結構。即便是工程,工程師的價值也往往在於設計出能將變異性的不良後果降到最低的穩定設計。理解系統穩定性並控制誤差是工程的本質之一,當然也帶著重複性質。無論如何,不能重複的東西在工程里是要盡量繞道避開的。
相對來說,金融行業充滿了永遠沒有結論的遊戲,很容易讓人陷入虛無主義的思考框架。 因為不管你思考的多仔細、多透徹,做出判決的永遠是由人類構成的市場,而不是抽離的第三者,例如大自然或者物理定律。
換句話說,金融行業的根本矛盾是:作為投資者你必須要持與市場不同但最終相同的意見,才有機會賺取符合你的眼光和努力的利潤,作為風投而言,也就是所謂前瞻性。風投行業,多了一層人脈的因素,有很多好項目,即便大家判斷一致,如果你能提前接觸到,就佔據了很大優勢。但這些優勢,是對投資機構的核心人員而言的,對於打工者的你,並不見得有如此高階且對等的人脈關係。你唯一可倚靠的,是選准某個領域深紮下去,輔以對市場的正確判斷,在投出足夠多好項目之後所建立的人脈。這時候,你的判斷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覺得某個項目「太貴了」,但市場如果長久堅持「錯誤的意見」下去,最終可能會變成你才是錯誤的。
公司成長的「驗證過程」不受自己掌控的現象,正是行業特點之一。也因為如此,就算一個人過去是做產品經理也好,軟體工程師也好,即便同時適合技術類和金融類工作,一旦選擇走上其中一條路後,經過幾年的職場洗禮後,大多會變得無法從事「另一種」工作選擇,兩種從業人員也很容易對彼此產生很大的誤解。
但在這些鴻溝似乎越拉越大的職業中,往上爬得夠高的話,我們會重新發現類似之處——一個想當合伙人,一個想創業成功。但是能夠爬到合伙人職位的少之又少,工程師創業失敗的也遠比成功的多,這裡面的關鍵在於一個共同的能力: 完成交易(deal )的能力 。
風投真正的核心工作其實並不是像炒股那樣,判斷行業然後買賣,而是接觸創業者、談合同條款、與其他投資方協調、給項目融資、輔助公司成長、進行資本結構調整、董事會決議、操作分紅退出等面對企業的各種服務。而這些服務都有一個共同特色:都得讓對方點頭願意或是進行簽約,你才能真正成為對方的股東或是拿到對方的錢。
但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沒辦法重複執行的,也就是說沒辦法工程化。同樣一個案子,你去談被拒絕,換個人可能就能談下來。多少估值合適,也沒辦法根據過去所擁有的大量數據來選擇最好的方案。你只能先足夠高效地獲取足夠多項目,根據感性來分配各自的注意力和保持接觸的時間長短,然後評估各種潛在機會和風險,以及調動各種隱性資源例如人際關係或品牌等,最後決定是否執行交易、如何交易、如何持續到交易結束。
也因此,完成交易能力才是至關重要,換句話說,一個能夠一而再再而三發現或判斷出好項目,並成功投資進入的人,才能勝任合伙人的工作。也就是說,無論你入行時是人脈大戶還是行業專家,能最終做出成績得同時具備眼光和促成交易的軟性技能。
對應於創業也是一樣。決定一家創業公司是否能成功有成百上千個因素,但創始人會不會「賣」仍然相當重要。當他去和投資人融資時,賣的是自己的願景和人格特質;當他向用戶或消費者推銷時,賣的是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當他和供應商協商賬期時,賣的是自己的信用;當他面試大公司員工時,賣的是公司的未來。
所以好的投資人和好的創業者多半也是好的「銷售」,這個銷售不是穿著西服提著公文包到處拜訪客戶的那種,而是在資源不足、時間緊迫、團隊缺乏經驗的狀況下,還能夠達成目標的人。
這也就是為什麼成功的投資人和創業者在機率上都如此之低,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夠同時擁有軟硬技能的人,不管是在金融行業還是在商業都少之又少。
把創業者和投資人對立起來,是一種感性的偏見。雖然出發點不同,但到了企業發展後期,創業者和投資人之間並不總是媒體所描繪的那般明槍暗箭、互不信賴,畢竟雙方都是結合了本質相反的硬技能和軟技巧,加上十足的努力和機運,最終才走到這一天。雖然利益上衝突難免,但如果都是一路走來,就算不至於惺惺相惜,我想也一定會有很多共同話題。這樣的你,才算是真正選對了職業。
現在,你還想做VC嗎?
據說現在VC分為了兩派,一派投傳統TMT或消費為主的,叫傳統投資人;投區塊鏈的叫現代投資人。那我先把定義局限到古典VC吧,畢竟新領域我算是個門外漢。
讓我們先看一下大環境。
先看美國的VC整體投資情況,今年第一季度投資項目數量持續下降,又創新低,但創下了 2006 年以來的新高。首次投項目的數量,從 2015 年起持續下降到現在已經佔比低至26%,投資天使/種子輪、早期投資的數量下滑超過二成,剩下的全部是追加投資,可見投資人越來越謹慎保守。退出方面,2014 年是頂峰,之後一路下滑,上個季度退出數僅有 188 件,較上一季度減少 6%,較去年同期減少 19%,又是2011年至今的歷史最低。退出金額 81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減 53%。不過今年預計IPO 超過 50 家,退出的成績會好很多。
投資熱點方面,根據 PwC 與 CB Insights公布的美國 2018 年第一季創投趨勢報告,VC 機構特別青睞 AI 創業公司,上個季度投資項目116 個,較上一季度成長 13%,投資金額增加 29%至 19 億美元,為最近兩年的新高。但與此同時,可以看出,今年並沒有產生新的熱點。
國內是什麼情形呢?
只要不是消息閉塞到兩眼一抹黑,相信你都清楚當前的糟糕形勢——退出難、募資更難。大環境流動性偏緊,老牌大機構募資不難,國資本來就是大金主,受影響不大,小魚小蝦掙扎求生,有的小VC幾乎發動全員去募資。按理來說,這算資本寒冬來了,然而媒體毫無聲息,道理很簡單——現在早期投資的活躍下降,不需要炒作PR了。
根據投中的信息,上個季度,國內VC/PE機構完成募集基金規模110.3億美元,同比下降74.85%;數量共103隻,同比下降54.82%。更糟糕的是,資管新規要打破剛兌,4月份募資規模降幅超過了80%。
結果是什麼呢?自然是投資活躍度放緩。資金緊張、二級市場低迷,這些都影響到一級市場的投資熱情,自然只能謹慎投資,減少投資總量。
還有一個因素,過去幾年很多小基金的GP中飽私囊或是業務糟糕,讓LP被騙怕了。由於私募成立門檻低,各種基金魚龍混雜,這些新GP投資根本不懂行,完全大忽悠,有的最後錢去哪了也不知道。很顯然,未來行業洗牌會越來越嚴重,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至於退出這一塊,除了傳統的IPO、併購和回購,二手基金正在興起。二手基金自金融危機之後開始發展,規模逐年增加,據統計,截至去年全球的募資規模高達2160億美元。接下來幾年,這一塊將快速發展,如果二級市場持續不景氣,甚至有機會成為主流退出方式之一。
上面說了這麼多,代表什麼意思呢?
其實想說的是現在要做VC,越來越不容易了。找項目、做項目、研究項目,無一可偏廢。行業不景氣,只有足夠多的好項目,才能優中選優、做出最優的投資決策。不僅要發現項目線索、還要有能力 Hold 住,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爭取到投資額度,保證好項目能投的進。找項目如何做好,首先是要進入投資的主流圈子,要有廣泛的人脈資源,包括同行、創業者圈子和各類商業資源。第二是有良好的投資敏感度,能在繁雜的項目源中篩選出好的標的,提升項目投資的效率。第三要有良好的溝通技能,善於交朋友,尤其是高質量的深度朋友,從而在機會出現後及時抓住。
投項目變謹慎了,做項目自然要做大量的調研、訪談和 Paper work,還要根據公司投資分析框架的三維模型,做出邏輯清晰、有理有據的分析結論,包括亮點與風險、上限與下限、以及估值和投資回報預測。除此之外,做項目中不僅要與項目方展開商務談判、還要協調大量的外部機構,包括其他投資人、律師和會計師以及 FA 等。這需要做項目人具備很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推動項目快速達成投資的能力。能否把一個項目做好,主要體現以下三點:1. 能否還原企業的真實面貌,不被創始人和 FA 所迷惑;2. 能否從繁瑣的信息中抽絲剝繭、提煉出投資的亮點和風險、評估出上下限和回報預測,為決策判斷提供堅實的基礎;3. 能否協調好各方,拿住額度、保護投資人利益,並完成投資。做項目是長期工作,需要大量的實踐不斷提升做項目能力,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行業理解、財務法律知識、溝通協調技能。在調研中像偵探一樣細緻、在分析中清晰理性、在工作推進中充滿激情。
投資研究,即對投資關注的行業、賽道進行系統化地研究分析,發現有價值的投資領域,並從中挖掘出合適的投資標的,再動用各種人脈資源達到項目方;由於早期投資減少,現在以成長期項目為主,研究工作還包括發覺已獲得投資的早期優質項目。投資研究工作不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不僅僅是信息收集和 Paperwork,需要分析師走出去訪談相關行業的專家、創業者和投資同行,在大量交互訪談中更深入地理解行業、發現方向、挖掘項目。研究工作不僅為找項目和做項目提供信息、工具和方法,而且能系統地提升投資效率和效果。
投資的模式有兩種,一種像獵人狩獵,在茫茫森林中發現獵物,看看是老虎還是兔子,然後扣動扳機。研究型的投資模式像農民種地,先選好一塊看好的土地,深耕細作,挖掘出值得培養的苗子。兩種方式都要有,但長遠看,農民方式更為持久,也更有效率。投資研究不僅能輸送優質的項目,系統性地提升項目的質量,而且能為做項目的工作輸送彈藥,使得對行業的理解更深刻,工作效率更高、投資判斷的精度更高。
你以為我把車軲轆話又說一遍就結束了嗎?
你猜錯了。
陸陸續續我遇過很多人,都想知道如何進入VC這個行業,這些詢問的確有少數伴隨著真誠熱情的眼神,但老實講,抱著「不行就算了」的心態隨口問問的人佔了大多數,而有些人則有種莫名的自信。
我不想當面打擊大家,但這個問題最真實的答案只有一個——「只要能募集到你自己的基金,你就可以做VC。」
如果我真的這麼回答,估計很多人會翻我白眼:「如果我自己能募資,還用來問你?」畢竟在大多數媒體中,VC的工作就是看看項目,最多分析分析財務,如果是小弟的話給合伙人人投推項目……沒了。從分析師或者投資經理的工作開始做起,用到的也就是自己的產業經驗或金融知識吧?
這樣的想法很簡單明了,然而並不真實,其實你只需要去一些普通VC的網站看看團隊信息,就應該能注意到,團隊成員多半人數不多,我甚至有看過有些機構把投後人員甚至助理都列在進團隊清單,在職業照中露出成熟而有魅力的微笑。
根據二八定律,多數VC都屬於普通規模的機構,團隊多半不大,如果仔細看職稱,會發現合伙人幾乎佔了團隊的大部分,投資總監、經理的人數往往不多,讓團隊看起來有頭重腳輕的感覺。而且許多機構都有些潛規則,比如投資分析師如果長期不看項目,就可以滾蛋;比如投資經理如果升到MD以後趴窩沒動靜,會被鼓勵自己去創業成立基金。就算沒有這樣的潛規則,投資經理一路升為合伙人的機會微乎其微,有家普通VC(普通的VC我們普通地搖)曾經因為破例把一個投資總監直接升為合伙人,特地給LP提交了一份報告來公開解釋值得他們破例的原因。
此外,有的規模很小的VC甚至只有合伙人,沒有其他功能性職位,財務、法務、行政的工作外包給代管公司,甚至連審計和給LP的報告都是外包負責,合伙人們則專心找項目、做項目和做投後管理。
看到了沒?在VC的世界裡只有一種人可以稱之為真正的VC,也就是既負責投資也負責募資的合伙人,剩下的都是搬磚的民工。運氣好,機構賺錢多分一些錢,衣食無憂;運氣不好,別說搬磚沒有相應的獎勵,有沒有搬磚的空間都難講。所以我才說——「只要能募集到你自己的基金,你就可以做VC。」
不信嗎?曾經和《人鬼情未了》的演員黛米·摩爾談過一場轟轟烈烈戀愛的阿什頓·庫徹,就是VC機構「A-Grade Investments」和「Sound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管理著多支基金。注意,我並不是諷刺的語氣,正相反,這位陽光帥哥所管理基金的投資回報率,可以把一些矽谷基金吊起來打。比如說Sound Ventures是一家由阿什頓·庫徹和麥當娜的經紀人一起搞的VC基金,成為了Uber、 Airbnb、Spotify 等一系列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資者,這些公司中大約有20家左右已經上市或者被併購了。很多投資人都對他的投資組合和基金表現羨慕不已。所以說,阿什頓·庫徹不管在投資或者基金管理上,都是貨真價實的真正VC。
至於國內,Star-VC了解一下,胡海泉了解一下,黃杉了解一下……至於AB Capital,雖然名氣和業績都一般,但至少也是投過C輪公司洋碼頭。
「如果你都募不到自己的基金,憑什麼當VC?」
你服氣嗎?
轉載請聯繫,非授權轉載我會跑去罵你。
普通灌水請關注公號「孫志超說」。
推薦閱讀:
※寫給未來投資人的第十七封情書:你有多寂寞,就會有多成功
※風險投資與天使投資的區別,你知道嗎?
※投融界:天使投資人的來源
※張首晟:從物理學家到天使投資家
※你有李安老婆那樣的天使投資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