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白鮮皮的臨床運用經驗 | 道醫網

摘要:本文整理介紹了張喜奎教授在臨床上運用白鮮皮的經驗與體會,認為白鮮皮除了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外同樣還有許多被人忽視的功效,張喜奎教授臨證時靈活運用白鮮皮配伍其他方劑治療多種內科雜病,療效斐然。關鍵詞:白鮮皮;咳嗽;雜病白鮮皮是臨床上一味極常用的中藥,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縱觀臨床各家醫案,不外乎以其治療濕熱瘡毒、風疹瘙癢之類的外科皮膚疾患。然筆者業師張喜奎教授結合其長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獨闢蹊徑,認為白鮮皮非但可以治療皮科疾恙,而且在治療多種內科雜病、疑難病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筆者有幸忝列其門牆,侍診其左右,深感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之妙,故今不揣淺薄試總結業師運用白鮮皮經驗如下。  1 祛風散熱,寧嗽止咳外感咳嗽多以風邪為先導而傷於上焦之肺。「風為陽邪」,日久易劫灼津液,傷及氣血,多見乾咳少痰或痰粘而黃,咽干,口渴,舌紅少苔等症。《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咳逆者實火上沖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因此業師在治療上多擬祛風散熱,寧嗽止咳之法。《神農本草經》言白鮮皮「主咳逆」,《兵部手集方》指出:「療肺咳,有白鮮皮湯方,甚妙」,《玉楸葯解》亦言其治咳嗽上氣,清代醫家張隱庵言白鮮皮能治風熱之證且能益肺而止咳逆,而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1]。故業師臨床上治療外感咳嗽時只要有熱象者多用白鮮皮以祛風清熱,宣降肺氣,無論成人還是小兒均可遣用。成人每日用量20 g,小兒酌減,其效果尤佳。風熱咳嗽症見:咳嗽,咽痛或咽癢,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常伴鼻流黃涕,口渴,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12 g,苦杏仁12 g,桑白皮12 g,蟬衣9 g,白鮮皮20 g,浙貝母12 g,連翹15 g,金銀花15 g,魚腥草30 g,板藍根15 g以疏風清熱,化痰止咳;風燥咳嗽證見:乾咳咽癢,口乾,或聲音嘶啞,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9 g,苦杏仁9 g,桑葉12 g,炙杷葉9 g,瓜蔞12 g,浙貝母12 g,麥冬15 g,沙參15 g,白鮮皮20 g,蟬蛻9 g,以疏風潤燥,化痰止咳;若為陰虛咳嗽則本方去蟬蛻減輕祛風之力加百合15 g,天花粉9 g或地骨皮9 g等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功。若見無明顯原因而經過反覆治療咳嗽仍不愈者,則多與機體過敏有關,此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本品20 g,往往效佳。  2 疏風利尿,降濁解毒中醫學將慢性腎炎歸屬於「水腫」、「虛勞」、「腰痛」、「慢腎風」等範疇。早在《內經》中就已提出「風水」、「腎風」病名,說明風邪是導致腎病和影響腎病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2]。本病的根源是臟腑虛損,只有在腎虛時風邪才有可乘之機,風邪致肺失宣降且其性開泄亦可致水谷精微不循常道,流溢於小便而出現蛋白尿。現代醫學指出慢性腎小球疾病多為免疫複合物疾病,其發病與外源性的抗原激活補體密切相關,疏風常可達到現代醫學所述的抗炎作用,因此疏風常是該病治療過程的關鍵環節[3],此外業師還認為腎炎病程中常伴濁毒內蘊的表現,故在治療中業師始終重視疏風降濁解毒。白鮮皮《本經》言:「主淋瀝」,《玉楸葯解》指出:「白鮮皮清金利水,治黃疸溺癃」,故白鮮皮除具有疏風清熱作用外亦有利尿解毒降濁之功,凡腎炎之水腫、蛋白尿夾有風邪者和由腎炎進展所致腎衰而出現血中肌酐、尿素氮升高或因其侵犯肌表而皮膚瘙癢屬濁毒內蘊者,業師甚是喜用白鮮皮而且常配伍蟬蛻以增強其疏風解毒,利尿降濁之力。因為據近年報道,用蟬蛻配蘇葉、益母草治療慢性腎炎,對減少尿蛋白有一定作用[4],同時國醫大師朱良春言各家本草均未有對蟬蛻之「利小便」有過記載,唯獨張錫純述及,證之臨床確有效驗[4]。一般成人每日用量為白鮮皮20 g,蟬蛻9 g。腎炎水腫之風水夾鬱熱者,業師常以白鮮皮、蟬蛻合越婢湯與五苓散化裁;腎氣不足,陰虛水停者,常以白鮮皮配黃芪,党參,女貞子,旱蓮草,蟬蛻,石斛,茯苓,澤瀉,車前子,桑寄生,川斷,三七,白茅根,雞內金以益氣養陰,利水消腫。若腎衰屬陽氣衰敗,濁毒內蘊者,藥用大黃,炮附子,黃芪,白條參,杜仲,桑寄生,茯苓,澤瀉,雞內金,甘草,再配伍白鮮皮,蟬蛻,地膚子之屬以祛風燥濕,解毒止癢,其效尤佳。故業師在治療腎病時運用白鮮皮、蟬蛻之廣泛自有其理。  3 散風解毒,涼血止血特發性血小板紫癜屬中醫學的「血證」、「紫斑」、「發斑」、「肌衄」、「葡萄疫」等範疇。明代王肯堂在其《證治準繩·瘍醫》中曰:「夫紫癜風者……此皆風濕邪氣客於腠理,氣血相搏,致榮衛否澀,風冷在肌肉間,故令色紫也」。風性主動,血隨風動,故血不得藏,流不歸經而出血亦是「風傷榮」的成因之一,可見風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常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於腎藏精,精能化血,故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多是幼兒先天腎精虧虛,外風引動而起,治療上應充養陰精兼以散風清熱止血。潘超美主編的《看圖速認中藥》書中亦有記載以白鮮皮細末外敷治療外傷出血,說明白鮮皮確實有止血之功效。現代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有止血作用[5],故業師治療此證兒童患者常以六味地黃丸合白鮮皮、白茅根化裁,以滋腎疏風,清熱止血。方擬:熟地黃6 g,山藥6 g,山茱萸6 g,黃芪12 g,黃精9 g,白鮮皮9 g,白茅根9 g,三七3 g,谷麥芽各6 g,雞內金6 g,若本證伴有皮膚癢痛及咳嗽者,白鮮皮、地膚子等祛風清熱之屬更是必不可少之葯,故白鮮皮的止血作用值得我們借鑒。  4 清熱除濕,祛風通痹痛風多近於中醫痹證中的風濕熱痹,治療上常以清熱祛風,除濕通絡為原則。白鮮皮《本草綱目》言:「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葯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葯。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肺氣不宣則三焦水氣不調,津液失布則肢節失養而不可屈伸,白鮮皮稟太陰陽明之精氣,上可宣肺通利三焦水道,下可燥濕健脾,使水津四布,筋脈得以濡養[6]。《神農本草經疏》記載以石斛配木瓜、牛膝、桑白皮、石楠葉、白鮮皮、黃柏、茯苓、菖蒲,則主諸痹及逐皮膚邪熱痱氣冷痹弱。《藥性賦》言:「白鮮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神農本草經》亦言其:「主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可見白鮮皮祛風通痹之功自古已有述及,業師用藥每每講究有理有據,故治療痛風時常以之白虎加桂枝湯合白鮮皮化裁治療。有濕熱者常於上方中加薏苡仁20 g,土茯苓20 g,山慈菇15 g;腎虛絡淤者加杜仲12 g,狗脊12 g,桑寄生12 g,川斷12 g,雞血藤20 g,葛根20 g,懷牛膝9 g;陰盛格陽而痛不可近者則加附子通陽散寒止痛。

 5 疏風清肝,燥濕止瀉泄瀉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非特異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同時也是臨床疑難病症。此病基本病機為脾病和濕盛,同時主病之臟還與肝、腎密切相關,治療大法為運脾化濕。白鮮皮具有疏風清肝,燥濕止瀉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小鼠消化道潰瘍作用[7],故業師對以下幾種夾有熱邪的泄瀉常加白鮮皮以提高療效。1,寒熱錯雜病位在中焦,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2,寒熱錯雜病位在下焦,方用烏梅丸化裁,此二證加用白鮮皮,以其與黃連、黃芩同用則苦寒泄降,清熱和胃,祛風勝濕;合乾薑之辛溫則辛開苦降消痞結;3,氣鬱致瀉,土木不調之泄瀉,方用逍遙散或痛瀉要方化裁,白鮮皮與柴胡、薄荷等疏肝解郁葯合用以增強透達鬱熱之效;其與辛散之防風合用則疏風清肝助脾之力更著;4,濕熱內蘊之脘腹痛瀉,方用葛根芩連湯化裁,白鮮皮伍葛根祛風昇陽止瀉;伍黃芩、黃連以清熱燥濕。  6 結語實際上,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除了可以用於治療以上諸證外,還廣泛運用白鮮皮治療以下疾病,譬如帶下病,《傅青主女科》言「夫帶下俱是濕症」,而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的清熱燥濕之能於此證最宜,故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白鮮皮,常取效驗;黃疸病,《藥性論》曾明確提到白鮮皮「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業師據此發揮,用其治療濕熱蘊蒸型黃疸,同樣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皮膚疾病,事實上以白鮮皮治療皮膚病臨床上並不少見,然筆者業師活用經方,常以桂枝湯配伍大劑量白鮮皮治療痤瘡、濕疹、蕁麻疹等病,不可謂不令人稱道。如上所述,筆者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確實十分精當,認為白鮮皮在主要發揮清熱祛風作用的同時亦兼有止咳、利尿、降濁、止血、通痹等功效,其所涉疾病包括內、外、婦、兒等科。其中不少見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之妙,已經遠遠超越了白鮮皮僅能用於瘡疹瘙癢等舊論。此外,筆者業師不落俗套,認為白鮮皮不僅可用於熱證,也常用於寒證,重在隨證靈活配伍,遣方之時或去其性而存其用,或棄其用而揚其性。上文對筆者業師臨床運用白鮮皮的經驗與體會做了粗陋的總結,足可見臨證運用中藥不可僅執一端,深入體會運用中藥對於臨床應診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1]張明發,沈雅琴.白鮮皮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2,9(2):95-96.[2]張喜奎.腎臟病六經辨治[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6-17.[3]米齊悅,楊麗平,占永立.風葯在慢性腎小球疾病治療中的作用特點[J].中醫雜誌,2015,56(2):167.[4]朱良春.朱良春蟲類葯的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4.[5]睢大員,於曉鳳,李淑慧,等.白鮮皮止血作用的藥理研究[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6,22(6):608.[6]朱燕中.《神農本草經》覺悟之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87.[7]張明發,沈雅琴.白鮮皮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2,9(2):97.

相關文章:

  • 白鮮皮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白鮮皮的副作用與禁忌
  • 白鮮皮的作用與功效
  • 摘要:本文整理介紹了張喜奎教授在臨床上運用白鮮皮的經驗與體會,認為白鮮皮除了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功外同樣還有許多被人忽視的功效,張喜奎教授臨證時靈活運用白鮮皮配伍其他方劑治療多種內科雜病,療效斐然。關鍵詞:白鮮皮;咳嗽;雜病白鮮皮是臨床上一味極常用的中藥,其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的功效。縱觀臨床各家醫案,不外乎以其治療濕熱瘡毒、風疹瘙癢之類的外科皮膚疾患。然筆者業師張喜奎教授結合其長期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獨闢蹊徑,認為白鮮皮非但可以治療皮科疾恙,而且在治療多種內科雜病、疑難病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筆者有幸忝列其門牆,侍診其左右,深感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之妙,故今不揣淺薄試總結業師運用白鮮皮經驗如下。  1 祛風散熱,寧嗽止咳外感咳嗽多以風邪為先導而傷於上焦之肺。「風為陽邪」,日久易劫灼津液,傷及氣血,多見乾咳少痰或痰粘而黃,咽干,口渴,舌紅少苔等症。《神農本草經疏》中指出「咳逆者實火上沖也,得寒而散,則咳逆止矣」,因此業師在治療上多擬祛風散熱,寧嗽止咳之法。《神農本草經》言白鮮皮「主咳逆」,《兵部手集方》指出:「療肺咳,有白鮮皮湯方,甚妙」,《玉楸葯解》亦言其治咳嗽上氣,清代醫家張隱庵言白鮮皮能治風熱之證且能益肺而止咳逆,而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具有抗炎抗過敏作用[1]。故業師臨床上治療外感咳嗽時只要有熱象者多用白鮮皮以祛風清熱,宣降肺氣,無論成人還是小兒均可遣用。成人每日用量20 g,小兒酌減,其效果尤佳。風熱咳嗽症見:咳嗽,咽痛或咽癢,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常伴鼻流黃涕,口渴,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12 g,苦杏仁12 g,桑白皮12 g,蟬衣9 g,白鮮皮20 g,浙貝母12 g,連翹15 g,金銀花15 g,魚腥草30 g,板藍根15 g以疏風清熱,化痰止咳;風燥咳嗽證見:乾咳咽癢,口乾,或聲音嘶啞,或午後潮熱,顴紅,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等,業師常處:炙麻黃12 g,五味子9 g,苦杏仁9 g,桑葉12 g,炙杷葉9 g,瓜蔞12 g,浙貝母12 g,麥冬15 g,沙參15 g,白鮮皮20 g,蟬蛻9 g,以疏風潤燥,化痰止咳;若為陰虛咳嗽則本方去蟬蛻減輕祛風之力加百合15 g,天花粉9 g或地骨皮9 g等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功。若見無明顯原因而經過反覆治療咳嗽仍不愈者,則多與機體過敏有關,此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本品20 g,往往效佳。  2 疏風利尿,降濁解毒中醫學將慢性腎炎歸屬於「水腫」、「虛勞」、「腰痛」、「慢腎風」等範疇。早在《內經》中就已提出「風水」、「腎風」病名,說明風邪是導致腎病和影響腎病發展的重要致病因素[2]。本病的根源是臟腑虛損,只有在腎虛時風邪才有可乘之機,風邪致肺失宣降且其性開泄亦可致水谷精微不循常道,流溢於小便而出現蛋白尿。現代醫學指出慢性腎小球疾病多為免疫複合物疾病,其發病與外源性的抗原激活補體密切相關,疏風常可達到現代醫學所述的抗炎作用,因此疏風常是該病治療過程的關鍵環節[3],此外業師還認為腎炎病程中常伴濁毒內蘊的表現,故在治療中業師始終重視疏風降濁解毒。白鮮皮《本經》言:「主淋瀝」,《玉楸葯解》指出:「白鮮皮清金利水,治黃疸溺癃」,故白鮮皮除具有疏風清熱作用外亦有利尿解毒降濁之功,凡腎炎之水腫、蛋白尿夾有風邪者和由腎炎進展所致腎衰而出現血中肌酐、尿素氮升高或因其侵犯肌表而皮膚瘙癢屬濁毒內蘊者,業師甚是喜用白鮮皮而且常配伍蟬蛻以增強其疏風解毒,利尿降濁之力。因為據近年報道,用蟬蛻配蘇葉、益母草治療慢性腎炎,對減少尿蛋白有一定作用[4],同時國醫大師朱良春言各家本草均未有對蟬蛻之「利小便」有過記載,唯獨張錫純述及,證之臨床確有效驗[4]。一般成人每日用量為白鮮皮20 g,蟬蛻9 g。腎炎水腫之風水夾鬱熱者,業師常以白鮮皮、蟬蛻合越婢湯與五苓散化裁;腎氣不足,陰虛水停者,常以白鮮皮配黃芪,党參,女貞子,旱蓮草,蟬蛻,石斛,茯苓,澤瀉,車前子,桑寄生,川斷,三七,白茅根,雞內金以益氣養陰,利水消腫。若腎衰屬陽氣衰敗,濁毒內蘊者,藥用大黃,炮附子,黃芪,白條參,杜仲,桑寄生,茯苓,澤瀉,雞內金,甘草,再配伍白鮮皮,蟬蛻,地膚子之屬以祛風燥濕,解毒止癢,其效尤佳。故業師在治療腎病時運用白鮮皮、蟬蛻之廣泛自有其理。  3 散風解毒,涼血止血特發性血小板紫癜屬中醫學的「血證」、「紫斑」、「發斑」、「肌衄」、「葡萄疫」等範疇。明代王肯堂在其《證治準繩·瘍醫》中曰:「夫紫癜風者……此皆風濕邪氣客於腠理,氣血相搏,致榮衛否澀,風冷在肌肉間,故令色紫也」。風性主動,血隨風動,故血不得藏,流不歸經而出血亦是「風傷榮」的成因之一,可見風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常在發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由於腎藏精,精能化血,故業師認為兒童患者多是幼兒先天腎精虧虛,外風引動而起,治療上應充養陰精兼以散風清熱止血。潘超美主編的《看圖速認中藥》書中亦有記載以白鮮皮細末外敷治療外傷出血,說明白鮮皮確實有止血之功效。現代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有止血作用[5],故業師治療此證兒童患者常以六味地黃丸合白鮮皮、白茅根化裁,以滋腎疏風,清熱止血。方擬:熟地黃6 g,山藥6 g,山茱萸6 g,黃芪12 g,黃精9 g,白鮮皮9 g,白茅根9 g,三七3 g,谷麥芽各6 g,雞內金6 g,若本證伴有皮膚癢痛及咳嗽者,白鮮皮、地膚子等祛風清熱之屬更是必不可少之葯,故白鮮皮的止血作用值得我們借鑒。  4 清熱除濕,祛風通痹痛風多近於中醫痹證中的風濕熱痹,治療上常以清熱祛風,除濕通絡為原則。白鮮皮《本草綱目》言:「氣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陰、陽明經去濕熱葯也,兼入手太陰、陽明,為諸黃風痹要葯。世醫止施之瘡科,淺矣!」肺氣不宣則三焦水氣不調,津液失布則肢節失養而不可屈伸,白鮮皮稟太陰陽明之精氣,上可宣肺通利三焦水道,下可燥濕健脾,使水津四布,筋脈得以濡養[6]。《神農本草經疏》記載以石斛配木瓜、牛膝、桑白皮、石楠葉、白鮮皮、黃柏、茯苓、菖蒲,則主諸痹及逐皮膚邪熱痱氣冷痹弱。《藥性賦》言:「白鮮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痹」,《神農本草經》亦言其:「主不可屈伸起止行步」,可見白鮮皮祛風通痹之功自古已有述及,業師用藥每每講究有理有據,故治療痛風時常以之白虎加桂枝湯合白鮮皮化裁治療。有濕熱者常於上方中加薏苡仁20 g,土茯苓20 g,山慈菇15 g;腎虛絡淤者加杜仲12 g,狗脊12 g,桑寄生12 g,川斷12 g,雞血藤20 g,葛根20 g,懷牛膝9 g;陰盛格陽而痛不可近者則加附子通陽散寒止痛。

     5 疏風清肝,燥濕止瀉泄瀉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非特異性結腸炎、胃腸功能紊亂等,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同時也是臨床疑難病症。此病基本病機為脾病和濕盛,同時主病之臟還與肝、腎密切相關,治療大法為運脾化濕。白鮮皮具有疏風清肝,燥濕止瀉之功,現代藥理研究亦表明白鮮皮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小鼠消化道潰瘍作用[7],故業師對以下幾種夾有熱邪的泄瀉常加白鮮皮以提高療效。1,寒熱錯雜病位在中焦,方用半夏瀉心湯化裁;2,寒熱錯雜病位在下焦,方用烏梅丸化裁,此二證加用白鮮皮,以其與黃連、黃芩同用則苦寒泄降,清熱和胃,祛風勝濕;合乾薑之辛溫則辛開苦降消痞結;3,氣鬱致瀉,土木不調之泄瀉,方用逍遙散或痛瀉要方化裁,白鮮皮與柴胡、薄荷等疏肝解郁葯合用以增強透達鬱熱之效;其與辛散之防風合用則疏風清肝助脾之力更著;4,濕熱內蘊之脘腹痛瀉,方用葛根芩連湯化裁,白鮮皮伍葛根祛風昇陽止瀉;伍黃芩、黃連以清熱燥濕。  6 結語實際上,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除了可以用於治療以上諸證外,還廣泛運用白鮮皮治療以下疾病,譬如帶下病,《傅青主女科》言「夫帶下俱是濕症」,而筆者業師認為白鮮皮的清熱燥濕之能於此證最宜,故常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白鮮皮,常取效驗;黃疸病,《藥性論》曾明確提到白鮮皮「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業師據此發揮,用其治療濕熱蘊蒸型黃疸,同樣具有十分顯著的療效;皮膚疾病,事實上以白鮮皮治療皮膚病臨床上並不少見,然筆者業師活用經方,常以桂枝湯配伍大劑量白鮮皮治療痤瘡、濕疹、蕁麻疹等病,不可謂不令人稱道。如上所述,筆者業師臨證運用白鮮皮確實十分精當,認為白鮮皮在主要發揮清熱祛風作用的同時亦兼有止咳、利尿、降濁、止血、通痹等功效,其所涉疾病包括內、外、婦、兒等科。其中不少見解實有發前人所未發之妙,已經遠遠超越了白鮮皮僅能用於瘡疹瘙癢等舊論。此外,筆者業師不落俗套,認為白鮮皮不僅可用於熱證,也常用於寒證,重在隨證靈活配伍,遣方之時或去其性而存其用,或棄其用而揚其性。上文對筆者業師臨床運用白鮮皮的經驗與體會做了粗陋的總結,足可見臨證運用中藥不可僅執一端,深入體會運用中藥對於臨床應診確實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參考文獻:[1]張明發,沈雅琴.白鮮皮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2,9(2):95-96.[2]張喜奎.腎臟病六經辨治[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6-17.[3]米齊悅,楊麗平,占永立.風葯在慢性腎小球疾病治療中的作用特點[J].中醫雜誌,2015,56(2):167.[4]朱良春.朱良春蟲類葯的應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34.[5]睢大員,於曉鳳,李淑慧,等.白鮮皮止血作用的藥理研究[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6,22(6):608.[6]朱燕中.《神農本草經》覺悟之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87.[7]張明發,沈雅琴.白鮮皮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抗感染藥學,2012,9(2):97.

    推薦閱讀:

    脈診, 婦人, 經驗
    論八字里的官殺附加經驗斷語
    分享給中醫赤子的 治療肩痹【頸椎病】經驗方
    釣友分享丨冬季筏竿釣鯽經驗談
    徐克:願與同行分享3D經驗(圖) 立體中國

    TAG:經驗 | 中藥 | 道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