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魯:也談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也談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

姚魯

一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隱含「文學獨裁主義」傾向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既是偶然,又是必然。說偶然,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在一般人看來能代表莫言最高文學成就的作品是與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背離的,而且莫言不是中國最好的作家;說必然,我以為,諾貝爾文學獎果真在中國產生的話,還非莫言莫屬!

我們知道,諾貝爾文學獎創始人的標準是授予「在前一年世界上為人類做出最大貢獻的」,「在文學領域內創作了具有理想主義傾向的最傑出作品的人」。

其實,這一標準,本質上對繁榮發展人類文學藝術事業是有負面影響的,甚至就文學的認識功能來說,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推崇的是一種膚淺的認識觀,隱含一種「文學獨裁主義」的傾向。因為真正的現實生活有時是很殘酷、很荒謬的,越是深刻地揭示人性或現實生活本質的傑出作品,有時就越遠離所謂的理想主義傾向。換句話說,越是偉大而深刻的作家,可能就越遠離諾貝爾文學獎。我想,關於托爾斯泰、左拉、卡夫卡、高爾基、勞倫斯等一些偉大的或優秀的作家之所以無緣諾貝爾文學獎,排除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對偉大作家作品認識上的滯後因素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獎標準,可能也是一個主要因素。

也許,後來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發現了這一標準難以適應諾貝爾文學獎作為世界最高獎項的需要——和真正的傑出作品之間存在著矛盾,即標準和水準存在著矛盾,於是在實際的作品評獎中,實行了另外一套背離諾貝爾文學獎創始人的標準。

可問題是,實際搞的是一套,對外廣泛宣傳的卻仍然是諾貝爾文學獎創始人的標準。

再比如,諾貝爾文學獎原則上不授予作品很暢銷的作家,對於默默無聞、執著探索和深奧難懂的作家的作品比較關注等,可實際上,諾貝爾文學獎有幾次授予了作品極度暢銷的作家。

我想,中國許多作家,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存在爭議,排除藝術上的不同見解外,與對諾貝爾文學獎真正實行的標準缺乏足夠的認識也有一定關係。

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誰專想為摘取諾貝爾文學獎並遵循其創始人的標準而去寫作,往往會事與願違!

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你越想得到什麼,往往越得不到」的真正原因:你想給的其實不是她真正想要的!

而我以為,能代表莫言最高文學成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質與荒謬,離所謂諾貝爾獎創始人的標準是背道而馳的,但它深刻而偉大。

二莫言靠什麼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

說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不是偶然的,是因為,能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除了作家作品必須夠水準這一硬體條件外,還需要其他一些相應的軟體條件,比如,必須讓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充分認識到中國作家的作品已經有很多超越了中國傳統意識形態文學的模式(而且是當代中國很多優秀作家創作的主流),達到了深刻書寫人性,具有人文、人類關懷的崇高文學價值。因為,西方世界骨子裡對中國當代文學存有歷史性的偏見。

當然,要讓西方世界尤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充分認識並關注中國優秀作家的作品,必須要做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方可見效。不過中國有很多優秀的作家、詩人、藝術家、文學評論家等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經在西方文化藝術界打開了一片市場,形成了一種群體的文化藝術氛圍,這對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肯認真對待中國作家被提名的作品,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再加上,莫言新近當選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蛙》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這些對莫言衝擊諾貝爾文學獎不可否認都有積極的作用。

但這些,並不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必要條件,最關鍵的還是要看莫言被提名的作品是否有衝擊力。

我猜想,莫言這次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作品一定是《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勞》這三部小說(這三部小說均是由瑞典翻譯家陳安娜用瑞典文翻譯在瑞典發行的),而最終莫言靠的是《生死疲勞》摘取了諾貝爾文學獎。如果沒有《生死疲勞》這部作品,莫言不可能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他的作品和以前所造的輿論聲勢或氣氛,只不過是個鋪墊。

事實可能也是如此,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授予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而這一評語,恰是針對《生死疲勞》這部小說的。

「我的故事,從1950年1月1日講起。在此之前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在陰曹地府里受盡了人間難以想像的酷刑。每次提審,我都會鳴冤叫屈。我的聲音悲壯凄涼,傳播到閻羅大殿的每個角落,激發出重重疊疊的回聲。……」(《生死疲勞》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

這種「故事」的寓意或象徵,只要稍微有一點歷史和文藝修養的人,都會被吸引並被作者的膽量和才華所折服!

可以說,在中國作家中,僅就藝術層面來說,和莫言不相上下很有才華的作家有很多,如余華、王安憶、賈平凹、陳忠實、張煒、劉震雲、鐵凝、王蒙、劉心武、張賢亮、李銳、殘雪、遲子建、格非、馬原、蘇童、麥家、阿來等(這裡所列舉的作家排名不分先後,也只是我閱讀範圍內的作家,有些作家由於沒有閱讀過他們的作品,必有遺漏。這裡略說明一下,我花了近八年的時間閱讀古今中外的小說作品,幾乎閱遍了文學史上有定評的重要的名著,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幾位作家也做過研究,對中國當代一些暢銷作家、網路作家的作品也有所涉獵,但每個人的閱讀重點和時間畢竟有限,而且我閱讀小說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創作小說,不是為了寫評論,和有些評論家寫的評論不同,有些評論家不看作家的作品就可以寫出高水準的評論:能捧殺或能罵殺,很讓我羨慕,我不能,沒那方面才能)。

可為什麼我前面說,諾貝爾文學獎果真在中國產生的話,還非莫言莫屬呢?

這是因為,當我們把上述基本能代表中國最優秀的作家的代表作品或不同時期的代表作品仔細研讀之後,和莫言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尤其我斷定的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三部作品中的《天堂蒜薹之歌》和《生死疲勞》進行比較,就會發現,就作品的內容來說,莫言所揭示的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廣程度,我們有些作家的作品確實比不了,尤其是一些體制內的作家,他們的才華也許不遜色莫言,可在敢於揭示或揭露社會、政治、生活、人性等問題的膽量上,恐怕就遜色莫言了。

要知道,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肯把諾貝爾文學獎獎給首位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不可能對那些只在藝術上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或藝術品位很精緻的作家過分看重或推薦(以後不好說)。他們是希望通過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作品,讓世界來了解中國的歷史、政治、文化、文學藝術、人民生活等。

所以我說,諾貝爾文學獎真要獎給中國作家的話,除了莫言,恐怕能擔此重任的,沒有第二個人,至少目前還沒有。

三不算問題的問題:軍功章啊有作家的一半,也有翻譯家的一半

其實一個優秀的中國作家,要想走向世界並有望奪取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翻譯是非常重要的。

嚴格來說,文學作品是不能翻譯的,翻譯出來的作品已經不是那個「本我」的原著了,是經過了第二語言加工的「他我」之著了。因為,文學屬於語言藝術,作品賴以存在的基礎或生命就是語言,而不同語種或語系之間,語言的形式(主要指語言的外顯形式,外顯形式和語法形式有區別)是完全不同的,變了「種」的語言,是無法再現原著的元神美色的,尤其無法再現原著的語言風格。

莫說不同語種或語系之間,就是相同的語種不同語言形式的文學作品都是無法翻譯的,翻譯之後的東西絕對不是原來作品的模樣了,是另外一種存在形式了。比如漢語的古詩詞、文言小說等,翻譯成白話文,除了意思或情節,我們很難領會到它原來語言的神韻。

這一點,我們讀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更能體會得到,一部作品,不同的翻譯者,會呈現出不同的翻譯風貌,有的不僅語言風格千差萬別,連意思都截然相反,甚至敘述風格有的地方都完全不同。

所以說,看翻譯的外國文學作品,是無法真正領略它的元神風韻的,更不要學翻譯作品的語言特色,因為那絕不是原著的語言風格,有的完全是翻譯者自己的語言風格或習慣。

我這樣說,並不是說中國作家不用英語、法語、德語、瑞典語等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所熟悉的語言創作,就沒有衝擊諾貝爾文學獎的希望,不是這個意思,但卻是一個弱勢。我的意思是中國作家今後要想躋身於世界文壇並形成廣泛的世界影響,必須培養自己的翻譯人才或多多聯合一些世界頂尖級的漢語文學翻譯家,在文學翻譯的這道關口多做些重要的工作,勢必會事半功倍。

其實,每一個非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所熟悉的語言的作家,能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背後都有一個同樣傑出的翻譯家!可謂軍功章啊有作家的一半,也有翻譯家的一半!

四結語:也說兩句關於莫言作品進高中語文教材的問題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彷彿一夜之間莫言不是莫言了,中國的讀者也彷彿一夜之間文學鑒賞水平高了起來,文學伯樂也彷彿一下子多了起來。

可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這裡要說的,不是莫言的作品能不能進高中教材的問題,我沒興趣爭論這個問題。而是想說,如果莫言的作品能進高中教材,那為什麼以前能進而沒有進?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就能進了?

是莫言的作品有問題呢?還是根本沒發現莫言作品的價值?

顯然不是莫言的作品有問題。

這就反映出一個問題,如果莫言不獲諾貝爾文學獎,那麼他的作品就有可能永遠被埋沒,進不了什麼高中教材,也引不起什麼爭論!

換句話說,中國的大多數讀者是毫無文學鑒賞水平的,更缺少文學伯樂。

由此,我在祝賀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同時,希望莫言今後在創作出更多的傑出的作品的同時,多推薦一些中國優秀作家的作品,讓這些作家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中國不缺乏優秀的甚至傑出的作家,關鍵是被發現和被推薦。

從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才想到讓莫言的作品進高中教材這一現象,更讓我確信這一道理:西方世界或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若沒發現或認可莫言,中國的一些人永遠也發現不了莫言作品的價值——能進高中教材!

這或許就是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對中國文學界或中國作家們有好處的一個方面!

五 推薦一本書

另外,我看到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有些人對莫言似乎過於苛求,這裡我推薦一本書,希望這些人讀一讀,就是著名文藝理論家、評論家劉再復的《性格組合論》。我覺得這本書不僅所有的作家、文學評論家應該讀一讀,對認識人性、認識文學會有深刻的啟示,就是那些不從事文學事業的人,也應該讀一讀,甚至我以為,一切讀書識字的人都應該讀一讀,因為它對我們認識人類的本性、認識自己,都會有很大的啟示。當你真正領悟這本書的精髓的時候,我想,對莫言包括對一切人就不會過分苛求了!因為不管這些人獲得了什麼樣榮譽和地位,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我希望讀者讀一讀這本書。

祝賀莫言!

2012年10月16-18日北京

說明,這篇文章是應網友之邀寫的,因自己在忙於寫作,沒有時間去廣泛查閱和了解關於莫言獲諾獎前後諸多現象,我僅就個人平時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積累(包括對一些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作品的研究),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也算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表示誠摯的祝賀!

而我想,莫言獲諾獎前後有些現象是很值得研究的,如文學的馬太效應、文學市場的建立與作家保障系統和獎勵機制的建立等,都有很廣闊的研究空間,研究這些我想對發展文學事業是很有裨益的。


推薦閱讀:

朱天文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寫作的力量只有自己
1127,一本暢銷書的 「棉線」、「牙籤」和「標靶」
《紅樓夢》到底寫的是什麼?
分享|三毛與《撒哈拉的故事》
章培恆 | 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研究

TAG:文學 | 莫言 | 諾貝爾文學獎 | 諾貝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