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生「藏」為要
冬季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季,冬季的季節特徵是天氣逐漸轉冷,天寒地凍,大地肅殺,萬物閉藏,人體的機能活動也與自然相應,陽氣內收,蓄積於內以禦寒,因此,冬季養生重在一個「藏」,飲食、起居、情志活動要以補、靜、斂為要。
冬令進補
冬季人體為了禦寒陽氣內收,新陳代謝減慢,養分容易積存,因此冬季是最佳的進補節令,冬令進補對改善體質、減少來年生病至關重要。進補分食補和葯補,食補對身體的保健功效十分顯著,食補是根據人體的寒熱虛實選擇對應的食材補養身體,是常用的也是最被推崇的進補方法。陰虛內熱體質常見皮膚與口唇乾燥、口舌生瘡、咳嗽、脫髮、手足心熱、便秘等癥狀,可選養陰清熱的食材。如百合、梨、銀耳、藕、魚、鴨、胡蘿蔔、黑木耳、萵苣、蜂蜜、芝麻等,可以煲湯或加粳米、冰糖煮粥,早晚服食,補肺生津,養陰潤燥,同時少吃辣椒、姜、蔥、蒜、韭菜等的溫燥食材,以防上火。特別是冬天氣候乾燥,不少人群容易上火,更應該多吃養陰之品,體現「秋冬養陰」的順時而為的中醫養生理念。陽虛體寒體質的人,常見畏寒肢冷、手足不溫、大便稀溏、容易感冒等癥狀,可選用羊肉、雞肉、紅棗、桂圓、山藥、蓮子、生薑、辣椒、大蔥等煲湯、煮粥或佐菜。葯補學問頗深,陰虛體質選用生地、麥冬、山萸、枸杞、西洋參、龜板膠、阿膠等煲湯或制膏;陽虛體質選用党參、黃芪、肉蓯蓉、鹿茸等煲湯,一些陰陽兩虛的體質要陰陽雙補;最好找中醫診斷,根據個人體質「量身定製」,開具膏方慢慢補養。
禦寒護陽
冬季寒冷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保暖應特別注意頭和足,頭部散熱最快,容易受涼感冒,寒從腳下生,足受涼則會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特別是女性下身衣著單薄,極容易受寒,導致關節痛。
冬季氣候寒冷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長期在低溫環境下會導致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等。寒冷的冬季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節令,受寒會導致咳嗽、哮喘,素有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的人群則極容易被引發,因此,冬季室內要取暖,要多穿衣服,避免裸露身體,固護陽氣才能提高抵抗力,增強免疫力,防止疾病的發生。
早卧晚起
《黃帝內經》云:「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萬物蟄伏,動物進入冬眠狀態,人體的陽氣也應該閉藏避免耗損,因此,冬三月的起居活動應該是早卧晚起,多睡眠少運動,減少熱量的損耗,保護陽氣。早睡,順應陽氣收藏,以養臟腑之氣。晚起等待日出,則可躲避嚴寒,以防傷陽。其實,「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是有其科學道理的,一是冬季清晨空氣中含氧量是一天中最低的時刻,太陽升起後半個小時,隨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會增加,二是清晨地面上的空氣污染最重,各種工業生活廢氣、尾氣等有害氣體受夜間寒冷的影響而沉降於地表,只有待太陽升起,地表升溫後才會散去。冬季不宜太熬夜,也不宜劇烈運動,特別是老年人不宜太早晨練,避免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也不宜做長時間的球類運動,大汗淋漓容易傷陽生病,冬季運動可以選擇步行、太極拳為宜。
靜以養心
冬季陽氣閉藏不僅體現在起居方面,更應該體現在養心方面,靜心是最好的收斂真氣。心動才會行動,慾望擾心,或思慮太多都會耗血傷陽,冬季應該少躁動,少喧嘩,少生氣,少慾望。多睡眠,多平靜,多安心,多棄欲。《黃帝內經》曰:「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就是對靜心有利健康的高度概括。
冬季是大自然的休眠期,是為了來年的蓄勢待發,冬季也是人體休養生息的最佳節令。恰當的食補和葯補,加上靜以養心、動靜結合、以靜為主,順應節令、合理起居,能夠使人體的機能狀態得到有效的改善,從而使來年精力充沛,御病強身。(豐廣魁 江蘇省連雲港醫院)
推薦閱讀:
※冬季養生—防寒補腎
※冬季養生粥必看之健脾胃粥
※乾貨!兒科中醫專家支招:兒童冬季養生
※冬季養生面面觀
※冬季養生清補以湯粥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