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微課創始人談微課的現狀、問題與未來

微課創始人談微課的現狀、問題與未來-----訪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兼職教授、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正高級教師《數字教育》記者 郭運慶

編者按:近幾年來,「微課」成為教育領域的熱詞和焦點,幾乎出現了「全民微課」的現象。目前,微課發展現狀究竟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才能真正將微課和當前的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微課作為一種碎片化學習的資源還有沒有必要以平台的形式加以聚集和管理?什麼叫微課「非常4+1」?慕課與微課的差異何在?微課未來發展的五大趨勢如何?本刊記者訪談胡鐵生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微課發展中的新思考。

胡鐵生:正高級教師,微課創始人,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名教師培養對象,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兼職)和華南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廣東教育學會網路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首屆中小學微課大賽特聘專家。發表學術文章20多篇,出版《微課製作方法與技術》專著,主持研究項目「中小學微課的區域開發實踐與創新應用」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記者:胡鐵生教授,您好!目前微課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國內微課的創始人,請您簡要介紹一下國內微課發展的現狀。

胡教授:我最早於2011年提出「微課」概念,並較為系統深入地開展微課實踐與理論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微課因內容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能夠滿足碎片化學習的需要、表現形式豐富多樣、能夠充分發揮多媒體視聽覺的吸引力而廣受追捧。近幾年來國內的微課建設可謂「熱火朝天」「遍地開花」。微課理念得到了超常規的認識和重視,微課應用已在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社區教育等領域初見成效,特別是隨著移動寬頻網路和各種學習終端(如智能手機、電子書包、平板電腦等)的迅速普及,微課與翻轉課堂、混合學習、在線學習、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等新型學習方式呈現「井噴」的應用態勢。

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由於國內微課建設是以行政命令推動、競賽評比引領為主,而不是真正發自一線教學的「內需」(如利用微課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支持課前預習或輔助課堂教育及開展翻轉課堂等),多是為了參加評比獲獎,滿足一個通用評分標準或吸引評委的眼球,而不是為了滿足教師本人的教學實際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或者為了真正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而去製作,許多微課只關注內容的「高大上」和技術上的「高精尖」(如在演播室、多機位高清視頻拍攝,微課視頻後期編輯和美化花費精力過多,關注片頭片尾的視覺衝擊,教學活動全程打上字幕,視頻畫面複雜多變),而很少關注微課的內容選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許多微課僅有微課的外表而並無微課的實質(為學生的個性化、自主性、高效化學習而設計製作)。當前我國中小學微課數量已非常多,各種微課資源庫遍地開花,但實際應用效果卻不太令人滿意。一句話概括當前的微課現狀是:微課的「軀體」(技術與數量)走得太快,而「靈魂」(設計與質量)跟不上「軀體」的步伐。我們已經走得太遠,是有必要停下來反思「我們為什麼要出發」這個沉重的話題了。

記者:您認為目前微課建設主要還存在哪些問題?

胡教授:當前我國微課建設中存在諸多問題,概括起來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微課不微」和「微課不威」。

第一,「微課不微」。

由於傳統視頻課例(如錄像課例、專家講座、名師優課、精品課程、公開課等)建設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一節課一定要講滿40 或45分鐘的多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教學時間過長、內容過多、製作成本過高、視頻畫面混亂多變、無效與干擾信息過多的「完整視頻」,使得許多教師面臨網路經常崩潰的情景,需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潛伏」上網,將自己高達500M以上的課例課件上傳至平台。如某個全國性的優秀課例徵集活動就有500 多萬名教師參加,平台上彙集了300多萬節完整課例,這需要多大的容量、多大的帶寬呢? 這與我們倡導的移動互聯(「互聯網+」)時代的微課學習理念是相違背的。

當前許多教師製作的微課,普遍存在主題偏大、內容過多、時間偏長、容量較大等「微課不微」的缺點,在現如今這個碎片化微學習的時代里,這種「微課」必將走向無人問津的末路。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只會抽出睡覺前的五分鐘、等車等人時的五分鐘等碎片時段,打開手機、平板等移動學習終端,觀看一個短小的微課。這種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對其有價值的內容並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自主學習就是一種深刻的教學變革。微課將對課程選擇的決定權,從授課者(教師)移交到了學習者(學生)手中。如果我們提供的微課數量豐富、類型多樣、內容齊全、體系完整並且是免費開放,那麼我們教學就可以真正做到「有教無類」,若再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製作不同類型的微課,則可以達到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的目標。

第二,「微課不威」。

許多教師製作的微課僅有形式和外表,而缺少內涵和思想,在教學和學習中並不能產生多大的價值和作用(即沒有威力)。

首先,微課的製作缺少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支撐。微課是一種基於多媒體音視頻的「可視化」學習資源(如微課以視頻為核心,教學過程要「音畫同步」,畫面動態呈現,教學環節緊湊並詳略得當,時間分配合理,教學語言要符合在線教育特點並富有啟發誘導性),好的微課不僅要是知識技能的「內容可視化」呈現,更要有「思維可視化」和「探究可視化」訓練。但是很多教師製作出來的微課視頻,屏幕上呈現的都是浮動的馬賽克,教師講授的聲音不清晰,課件呈現方式單一呆板,教學環節不清晰,詳略不得當,教學方式還是「人灌+電灌」,很多知識點講得模稜兩可。如果這種不合格的微課給學生用,不僅不能達到教學目標,反而會成為一場「教學事故」——這樣的微課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微課學習更應該是一個愉悅體驗的過程、互動學習的過程,而現在的微課大多是單一連續的講授、講解聲音與背景音樂的混雜、畫面排版零亂並缺少動態變化感、教學與多媒體的互動缺失、沒有問題與練習的反饋,把傳統的班級教學中的「教師講學生聽」換湯不換藥地變成微課視頻里「教師還在喋喋不休地講、學生也只能被動無奈地聽」的形式,微課「遺傳」了太多傳統班級教學的影子。這與微課中蘊含的「情景化」「一對一」「個性化」「以學(生) 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其次,微課缺少「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念的支持。這使得目前許多教師製作的微課淪為「課本教材的電子搬家」「帶講解聲音和人頭像的播放課件」或僅僅是「一段沒有多少教學價值的微視頻」。

微課「短小精悍」「應用面廣」的特點,使得其教學設計與傳統課堂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不同,教師必須學習和掌握微課教學設計方法與策略。如微課教學設計首先須注意教學選題(內容)要小而精、相對獨立、有價值;其次是微課教學實施過程要簡短且環節緊湊,形成的微課視頻時長也要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把一個主題講清、講透並讓學生能夠學懂、學會,這就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和組織實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要注重微課教學情景的創設、微課教學問題和進階練習的設計、微課教學任務與活動的布置、微課教學媒體(如傳統媒體和課件動畫等現代媒體)的優化組合應用,並要在「微課腳本」輔助下恰當合理地分配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使微課學習過程張弛有度。此外,由於微課視頻錄製或拍攝時大多數是教師一個人「全包干」(往往現場沒有學生或只有少數幾個學生),教師既是編輯又是演員還是導演,「教學互動」的設計和實現最為困難。優秀的微課教師必須做到「現場無學生、心中有學生」的教學境界:教師要學會與學生換位思考、角色對調;教學的語言方式要轉變,更多些個性化指導和啟發誘導;通過口頭提問、板書提問、練習設計和課後作業等方式調動學生的思考;教會學生正確交互性地使用微課視頻(如在學習過程中可隨時暫停、重看、快進、慢放視頻),要積極配合視頻中教師的教學指令、字幕提示等要求來進行個性化自主式學習,讓微課既是自己的教師又是自己的學習夥伴。

記者:那您認為要怎樣才能真正將微課和當前的教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呢?

胡教授:微課出生於「草根」,具有技術門檻低、人人皆可參與、製作簡單快捷、傳播交流高效、應用途徑廣泛等優點。對中小學教育來說,微課既是一種教學資源(服務於教師的「教」,微課在課前、課中、課後與小結複習的應用),更是一種優質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服務於學生的「學」,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協作探究學習)。從微課的功能和發展趨勢來看,微課作為教育信息化步入當前移動互聯時代的一種新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和學習方式,其「學習」價值將更巨大更長久,也將會受到更多的關注,為學生的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校內學習和校外學習、線下學習和在線學習,以及公民的泛在學習和終身學習發揮巨大的作用。

我覺得,當前微課除了能夠符合學校日常學科課堂教學的要求(如微課在課前用、課堂用、課後用、復慣用、評價用,教師專業成長用等),更應該符合微學習時代在線教育的規律,讓技術的外在與教育的本質相結合,優化傳統的課堂教學,促進教與學方式的深度變革,如翻轉課堂(見圖1)。

微課要符合在線教育的規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在於微課要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最佳學習時間,把最重要的、有價值的學習內容,讓學習者在注意力最集中的短時間內掌握,既提升學習的效率又提升學習的質量。在線教育微課能夠將微步驟逐步呈現,各教學環節緊湊並詳略得當,教學過程有啟發誘導性,並體現一定的學習交互性和拓展性,要恰當處理微課在線學習的個性化、短暫性和線下學習的補充性、拓展性關係(如配合微課學習任務單的課後作業和探究任務)。

當然要實現這種變革,還需做大量的工作和研究。我從20 世紀90 年代初自師範大學地理教育專業畢業後就開始自學電腦和多媒體教學技術,20多年來從未間斷對教育信息技術的關注與學習,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種種變化都參與其中,一個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學必須與技術有效結合才會產生突破和變革。教育工作者一個核心的使命就是要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把「通用」的信息技術背後的教育教學價值挖掘出來,為自己學科教學所用。就是我們常說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或融合,掌握這個整合點和切入點至關重要。

其次是做教育需要一種情懷,更需要專註與執著,用心深入去做好一件事。我本人專門關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實踐與研究10多年,正是因為有了這麼深厚的積累與研究,才在2011 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微課」建設理念,開展了一系列微課深入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早在三百多年前,捷克的大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理念:「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這裡的關鍵詞「教育方法」的內涵隨著時代發展得以擴展,就是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學媒體。從狹義上來看,還包括今天的微課、慕課等新課程形態和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等新的教學與學習方式。

當信息技術已發展到移動互聯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今天的學生被稱為「數字時代的土著居民」,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方式與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老師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嗎?「如果我們還像昨天我們被教授的那樣去從事教學的話,那麼,我們就掠奪了我們的兒童的明天。」(杜威)教育的時空在不斷擴大和延伸,「先學後教」「以學論教」「以學定教」成為教育改革和評價的新趨勢。今天,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如何教」,更要去多關注學生「怎麼學」。信息時代的每一位教師必須以敏銳的信息素養、開放的教學理念和學習者的姿態,積极參与新技術、新媒體下教與學方式的變革,比如翻轉書包、翻轉課堂、微課、思維可視化、3D列印、圖片處理技術、網上會客室、可汗學院、未來學院虛擬現實、學分銀行等。這也是信息時代每一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必然使命。

記者:「學校上課—回家練習—教材預習」是幾十年來班級教學中學生的主要學習路徑,你覺得「互聯網+」時代下,微課能否衝擊這個「死循環」,讓教材和預習「活」起來?

胡教授:談到「互聯網+」,必須強調的是,我們身處的不是多媒體時代,也不能說是網路時代,更不能說咱們處於一個信息時代,這些稱謂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今天,這裡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它給我們教育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可觀的。舉例而言,首先,它會給我們帶來資源獲取方式的變革,我們以前的教育是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這些資源都是相對封閉、極其有限的,而且是趨於僵化的、靜態的——如教師們反覆在課堂上強調讓孩子們放學後去預習功課,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然而卻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不符合人性化學習原則。比如說教師布置的課後作業是預習第幾頁到第幾頁的教材,可這些教材是專家編寫的,它們的表述嚴謹、結構完整甚至「面孔冰冷」,教師都有看不明白的時候,怎能讓一無所知的學生去預習呢?這些預習大多是淺層而無效的。

現在,我們把這些知識點做成微課——「同學們,請回家後觀看這兩個微課,明天要講解關於這方面的內容。」這個微課,是教師經過對教材的處理和設計,通過親自製作課件,並把自己講課的活動、語言、聲音、情感變成一個微視頻,然後讓學生們一同預習。和從前的教材預習的模式相對比,哪種方式更適應學生的需要,更具有「溫度與情感」,不言而喻。

記者:目前絕大多數人把微課理解為時間短、內容少的教學視頻、微視頻,你覺得這種看法對嗎?微課作為一種碎片化學習的資源還有沒有必要以平台的形式加以聚集和管理?

胡教授:第一,微課不等於微視頻,還要有相關的教學資源並配合互動、思考。

一個有價值的微課,絕不僅限於微視頻如此簡單,它的基本資源構成應該是「非常4+1」(如圖2)——「1」是微課的最核心資源:一個精彩的教學或學習視頻(一般為5分鐘左右,不同對象、學科、內容的視頻時長應該不同,但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微課視頻應能集中反映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具體問題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與學活動過程,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地點可以多樣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課堂上)。「4」是要提供4個與微課教學視頻(知識點)相配套的、密切相關的教與學輔助資源,即微教案(或微學案)、微課件(或微學件)、微練習(或微思考)、微學習任務單(與微課視頻配套,有利於學生自主高效進行視頻學習和練習測試,並將學習中的疑問、建議反饋給教師的表格)。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關係和網頁的呈現方式「營造」了一個半開放的、相對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微型教與學應用生態環境。「非常」的含義是指微課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資源(如課件、課例、論文、教案等),它具有「內容精選、設計精心、活動精彩」的製作特點和「短小精活、使用方便、應用面廣、效果良好」的應用特點。

值得說明的是,微課一般在「線下」(如在學校或家裡的教師電腦上)製作,形成專題、同步或體系化微課,再上傳發布到微課學習平台進行「在線」運行和學習。如果沒有微課網路學習管理平台,也要把單一、零散、碎片的微課放在學校網站、公共郵箱或雲盤空間等師生可以方便觀看的「公共區域」。共享性是微課的首要特徵!如果隨便將這些簡短、短小的微課放在「角落裡」(信息孤島)中,不能被大家共享和利用,則建再多的微課也產生不了教育教學應用價值。

圖2微課「非常4+1」的基本資源構成

在微課中,微視頻占其80%的重要性,還要提供相應的配套學習支持資源。但是優酷、土豆那些視頻網站為什麼沒有提供相關學習材料呢?這是因為學習是一個高度集中、耗費腦力的事情,那些娛樂的視頻開心過後就會被遺忘,最多只是吸引眼球、博得一笑。微課是教學資源,僅提供視頻的瀏覽而不提供思考是不行的,還得配以互動的練習題等,共同組成一個「情景化」「多通道」的學習資源生態。我們不能只是打開微課時鮮花爛漫,關閉微課時就一片黑暗。微課一定要有教學情景、問題、互動和相對完整的教學環節,哪怕只是5分鐘的微課,學生也要反覆暫停、拖放來學習,才能有所收穫。

第二,微課的匯聚與管理平台至關重要。

在資源獲取便捷的今天,微課會由少積多,逐漸變成「微課城」,最終形成一個複雜、完整的微課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建設一個微課管理平台和微課學習平台。微課就是一粒沙和一滴水,隨便扔在一個角落裡,不能產生任何價值。但是當我們把這一粒沙放在沙漠裡面、把這滴水放在海洋裡面,那它就能產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其實,微課資源本身並非最重要,微課放在何種平台之上更重要。(一個生動的例子:一根稻草,扔在街上,就是垃圾,與白菜捆在一起就是白菜價,如果與大閘蟹綁在一起就是大閘蟹的價格。給我們的啟示:好的微課平台更能讓微課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微課只是一個學習「引子」(如問題情景式微課)、一個「助推器」(如任務驅動型微課),微課平台上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與碰撞產生的智慧型資源,比「微課」這種技術性資源更有價值。

比如說, 美國可汗學院(www.khanacademy.org)的微課僅醫療方面就高達三千餘個,但可汗學院並非是以微課數量取勝的,它是一個智能化大數據的雲端學習平台:任何一個學習者在上面一註冊,平台就會根據你的問卷調查情況產生一個學習診斷報告,以掌握這個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基礎和學習喜好,並建議你從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方式和進度開始學習,而不是與所有人同在一個起跑線上;學習一段時間後,系統會對你的學習路徑、學習行為、學習成績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統計和分析,形成一個階段學習報告和建議,並根據你的喜好、問題推送相關微課和學習資源。這就是大數據智能化微課學習平台的力量。

記者:您怎麼看慕課與微課的差異?

胡教授:技術引領教育,微課比慕課更符合中小學教學的實際。

教育發生改變的動力主要是新媒體、新資源、新課程。但是,如果我們想從事教育的話,那就千萬不要跟著目前的學校形態、管理體制、教學方式走,一定要朝前看。如果總是亦步亦趨,那就只能是疲於奔命。技術並非是用來跟著教育前行的,在以前,我們相信技術是用於推動教育發展的利器,今天,我們相信技術是用於引領教育的。

教師不可能為學生的學習包辦一切。信息時代的教師角色、職責和功能應該「轉型」為一個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和學習夥伴。其中,為不同領域、不同能力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梯子」(這在教育學領域叫作「學習支架」,如微課)就是一種很好的促進教學方式變革的途徑。現如今,慕課非常流行。但在中小學領域,我們難以一開始就建設慕課,因為慕課背後所需要的資金、技術、團隊、服務等「高大上」的願景,都是在中小學教學階段中難以實現的。也正是因為如此,微課才如此受歡迎。從長遠來看,中小學的微課也必須「慕課化」才有更大的發展。但這個過程將會很漫長,其間必須有過渡的發展階段,如微課必須從當前過於零散、碎片、雜亂、重數量輕質量的開發局面率先走向專題學習微課、主題教學微課、教材同步微課(基於某個較大教學主題或學習內容的系列化、連續性的多個微課,這些微課間有一定順序性、層次性、邏輯性,向學生碎片化呈現,並最終形成體系化的知識和能力)。一些有實力的中小學校和企業,可以「積極探索、先行先試」,率先開發出智能化的微課管理與學習平台,提供專題式、主題式系列化微課,並對學習者進行網上學習輔導和學習管理(如實名認證、定期開課、答疑輔導、課程考試、學分認證、結業證書頒發等)。微課將走向微課程和專題慕課、學科慕課和專業課程慕課。

記者:您認為我們使用微課進行學習和教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胡教授: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利用微課的優勢進行碎片化的終身學習,更要構建自己獨特完整的知識能力體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坐下來聽一節課已經是不可多求的機遇了,我們的學習「新常態」將更多是隨時的、按需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碎片化的學習。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在十幾年前,「終身學習」是一句空喊的口號,但是在如今我們有了微課和慕課,有了移動學習平台,這個名詞成為了現實,讓我們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完成學習。

雖然微信、微博、微課非常重要,但我仍要給大家一個忠告:如果我們長時間沉浸於這種碎片化信息環境中,而沒有拿出一整塊的時間進行自身知識體系的建立和梳理,你最終將會成為一個「碎人」。微課是碎片化的呈現,它可能讓你的學習過程輕鬆愉悅;但微課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形成相對完整的個人知識體系和能力體系,否則你「只有資源獲取的過眼煙雲,並沒有知識與智慧的形成」。因此,必須定期對自己學習過的碎片化信息進行「零存整取」。

第一,不是什麼內容都適合微課。

微課體裁很小,所以我們應該分類型、分層次、分適用對象去製作。微課雖然短小精悍、形式多樣、方便靈活、應用面廣,但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去做微課。比如說課文前面的作者簡介,只要稍微進行閱讀就能明白,何必要勞民傷財地進行微課製作呢?有些實操技能、探究實驗等實踐性強的內容也不適合完全做成微課。此外,視頻是微課的核心載體,但並不是唯一載體。有些內容適合以視頻表達,有些內容適合用圖片、繪本、漫畫或音頻表達,要結合內容特點、受眾對象或學習場景等選擇使用。

第二,微課也不是「萬能」的。

微課的應用面廣、價值大,但我們不要試圖用微課來解決一切教學問題。微課在營造情景、新知傳授、技能呈現、小結複習、評價反饋等「個性化」「一對一」學習中具有班級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在「傳道」「解惑」等方面,如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道德情感培養,有些班主任的班會課等,就非常不適合拿去做微課。學生的情感成長必須依靠人與人的溝通交流和真實情景中的體驗與感悟,並且教師在這種教學環節里不能缺失。

記者:請您談談微課未來的發展趨勢。

胡教授:微課建設理念從提出至今仍是一個新生事物,其理論基礎、開發途徑、應用模式、技術指標、評價體系等方面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這就必須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去修訂、豐富和完善。結合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我認為微課將在以下五方面得到突破:

第一,未來微課開發方式上,將跳出「小微課」的局限,邁向「大微課」時代。

當前的微課過於關注單個微課的設計與開發,視野過小,過於零散、碎片、重複、無序,學生在使用的時候往往是「用了上節沒有下節」,微課學習往往是支離破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未來的微課將會是在微課程專家主導下的基於「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的建設導向。微課將從無序走向有序,從零散走向體系。如基於學習主題、專題的建設,圍繞教材知識體系的同步建設,建成一門課程一個學科(專業)的系列化體系化的微課程。要引領大眾從當前過於關注微課「碎片化呈現」「快餐式學習」的認識泥淖,走向在關注在線教育時代微課「碎片化呈現」的同時深入到學習者高效學習體驗的「自我知識體系建構」和「問題解決能力形成」的深化應用階段。

第二,微課建設類型上,支持移動、在線、泛在學習的微課數量將激增。

調查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現有微課類型過於單一、同質且以知識講授型微課為主(佔80% 以上),單個微課內容較多、容量較大、時間偏長、使用不便,應用環境和方式多是離線、下載觀看、教室使用為主。未來微課的應用將更加靠近微課的「本質使命」:時間更短、內容更精、類型多樣,支持用戶個性化的移動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等多種學習方式,實現「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基於微信端的移動學習型微課、基於APP應用程序的學習型微課開發將成為一個新熱點。

第三,微課製作技術上,互動式學習、虛擬模擬、3D 視頻體驗式微課將成為新寵。

做微課的教師應該經常追問自己幾個問題:一節40分鐘的完整版的視頻課例(哪怕是名教師的)學生學不下去「情有可原」,但做成4分鐘的微課學生就一定能夠看完看懂嗎?學生學習微課時難道僅僅是「觀看」微課視頻嗎?學生在課堂上迫於教師的「監控」和「情面」也許還會聽下去,但微課更多是給學生「一個人」「一對一」的學習情景——更多時候旁邊並沒有教師和同學在場,單靠傳統的講授甚至是灌輸,學生學習微課時只是按順序播放視頻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嗎?因此,即使是最簡單簡短的微課,也要通過交互教學設計(如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布置練習、設計任務、開展活動)和交互技術設計(如師生互動、虛擬模擬、3D視頻、在線評測反饋等)來促使學生深度參與到微課教學活動中來,與視頻里的教師、問題、任務等進行「互動」,這樣的學習才是有效的。

第四,微課建設主體上,將從「單打獨鬥」的封閉式建設走向基於「互聯網+」思維的「眾籌」與「聯盟」。

未來的微課建設開發人員將不再局限於教師,而是多主體和多元化,體現出「互聯網+」時代的「眾籌」和「創客」的特點,教師、學生、家長、教育企業及任何對教育感興趣的人員,都可以將有教育價值的主題加上自己的創意製作(創作)為個性化的微課,信息時代的任何一個人都具有資源提供與消費的雙重權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生創作的微課、教師指導學生或與學生共同錄製的微課,既是當前熱火朝天的「創客教育」的一種新範式,也是人類學習金字塔中倡導的「讓學習者及時教會別人」作為一種移動互聯時代最有效的學習方式的新突破。

第五,微課應用途徑上,基於大數據的智能化的區域性微課(慕課)學習管理平台將會百花齊放。

微課就是一粒沙、一滴水,隨意放置不能產生任何價值。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微課學習與管理平台比微課資源本身更為重要。微課平台設計要考慮到用戶的「應用體驗需求」而不是「資源數據管理」,除了符合在線教育的規律,還要與線下傳統班級教學流程相融合。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可汗學院平台。其不僅是自主學習的個性化平台,更是學校基於翻轉課堂、混合學習的公用平台,具有實名註冊、學習診斷、學習行為記錄、學習路徑形成、個性資源推送、志願者答疑和參與討論交流等功能。微課只是一個學習行為激發的「引子」,由於眾多的學習者經常在學習社區互動交流討論留言,將會形成一個群體性學習社交區域,產生更多的智慧型資源。因此,中小學微課發展將向微課程和慕課發展,達到「類慕課」的效果。如一些知名中小學會將率先在網上開設基於微課的慕課學科課程、專題課程、同步課程,並有微學分認證和結業證書的發放,實現區域內各學校微課慕課學分互認、跨區域名校微課慕課聯盟。


推薦閱讀:

烏克蘭地緣、歷史、與現狀報告(四)
調搏增率湯(治療早搏心率失常)+心動過緩的中醫證治現狀
關於我國口供製度現狀及完善的幾點思考
黃褐斑中醫治療現狀
陳曉陳妍希夫婦現身機場,一個小動作暴露了婚姻現狀

TAG:未來 | 創始人 | 轉載 | 現狀 | 微課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