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十二個永恆詞 平子1954

我們先給秦始皇嬴政填寫一份簡歷:  公元前二五九年,出生於趙國邯鄲;  公元前二四六年,其父秦莊襄王逝世,立為秦王;  公元前二三八年,平息朝中叛亂;  公元前二三七年,登基加冕,親自執政;  公元前二三0年,滅韓;  公元前二二八年,滅趙;  公元前二二五年,滅魏;  公元前二二四年,滅楚;  公元前二二二年,滅燕;  公元前二二一年,滅齊,統一中國,稱始皇帝。  再:公元前二二0年,西巡壟西、北地;  公元前二一九年,東巡,上泰山封禪;  公元前二一八年,東巡,至陽武博浪沙遇刺;  公元前二一六年,在咸陽遇刺;  公元前二一三年,焚書;  公元前二一二年,坑儒;  公元前二一0年,病逝於東巡路上的沙丘平台,享年五十歲,葬於陝西臨潼驪山北麓。    永恆詞一:滅六國  從公元前二三0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經過十年的南征北戰,秦王嬴政氣宇軒昂、氣勢磅礴、氣貫長虹、氣吞山河,終於以一個人與一群人凝聚起的偉大意志、豪情、膽魄和實力,滅亡了六國,平定了天下,終結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成就、開創並締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  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賈誼的文字是如此的豪邁。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擊浮雲,諸侯盡西來。——李白的詩句是如此的快意!    永恆詞二:始皇帝  秦王嬴政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才發現建立一個體制完備的嶄新的大秦帝國有一系列十分具體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是王的稱號或稱呼問題,下令丞相和御史組織有關人員就此進行討論。參加討論的人員先後有朝廷大臣、博士即國家的政治顧問以及文學史學文教方面的官員和專家,最後形成了較為一致的一個意見,上書秦王,曰:古有三皇,即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臣等冒死呈上尊號,王號應稱為「泰皇」,其命稱為「制」,其令稱為「詔」,王自稱為「朕」。  秦王批示:「泰皇」除去「泰」字,留用「皇」字;再用上古「帝」位的號,並稱「皇帝」。其它依照你們的建議辦理。  接到王的批示後,那幫大臣和知識分子們才知他們有多麼幼稚、淺薄和笨蛋。王把「三皇」(一說為天皇、地皇、泰皇;一說為伏羲、神農、燧人或祝融或女媧、)、「五帝」(一說是黃帝或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一說是太昊即伏羲、炎帝即神農、黃帝、少昊和顓頊)合起來讓皇與帝集於一身,這才是王者的氣魄,這才是偉人的膽識,而我們還在那裡絞盡腦汁研究琢磨哪個皇最顯貴呢。  在確立稱號之後,追認秦莊襄王為太上皇。又考慮過去對死後的君主常常再根據他們的行為定立謚號,會形成兒子評價父親,臣子議論君主的弊端,遂加以廢除,從嬴政開始,稱始皇帝,後世以數字計,為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皇帝,傳至無窮。同時根據金、木、水、火、土凡五德循環往複相生相剋的原理,推算周為火德,秦代周,應為水德。遂更改年始,群臣朝賀都在十月初一這一天;衣服、符節和旗幟崇尚黑色;水德屬陰,而《易》卦中表示陰的符號陰爻叫做「元」,就把數目改成以六為終極,符節和御史所戴的法冠都為六寸,車寬為六尺,六尺為一步,一輛車駕六匹馬;改黃河為「德水」;國家實行法治,剛毅嚴厲,冷峻刻薄,以符合五德中水主陰的命數等等,不一而足。  那會兒,興奮、亢奮的秦始皇忙得不可開交。永恆詞三:郡縣制  秦始皇廢除分封制,採用郡縣制,最初將全國分為三十六個郡,後來增至四十六個。但是秦郡的設置過程和郡的名目長期存有各種說法和爭論,我取公元一九四八年歷史學家譚其驤《秦郡新考》說:內史郡,為秦京師直轄區,體制與外郡不同,不在郡數之內。始皇二十六年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按秦置郡先後,為上郡、巴郡、漢中郡、蜀郡、河東郡、隴西均、北地均、南郡、黔中郡、南陽郡、上黨郡、三川郡、太原郡、東郡、雲中郡、雁門郡、潁川郡、邯鄲郡、巨鹿郡、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碭郡、陳郡、泗水郡、薛郡,即泗水郡、九江郡、遼東郡、代郡、會稽郡、閩中郡、長沙郡、臨淄郡、齊郡,即琅琊郡。  始皇二十六年後又增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九原郡。後復分薛郡置東海郡,分邯鄲置恆山郡,分臨淄置濟北郡,分琅琊置膠東郡,分河東置河內郡,分九江置衡山郡。這樣,自內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是時北邊有胡患,故漁陽、上谷等郡,轄地最少,設戍鎮守;南方水鄉安靖,故九江、會稽等郡轄地最多,皆出李斯調度。  幹部的設置為:中央「三公」:左右丞相(總理政務)、太尉(掌管軍事)、監察御使(掌管圖籍章奏,監察、彈劾百官)。  下設九卿:奉常(宗廟祭祀禮儀)、郎中令(宮廷警衛)、衛尉(皇宮保衛)、太僕(宮廷車馬)、宗正(皇族內部事務)、典客(少數民族及外交事務)、少府(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製造)、治粟內史(全國財政稅收)、廷尉 (司法)。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監御史(新置郡負責監督百姓及官吏)。  縣:縣令(萬戶以上)、縣長(不滿萬戶)。  鄉:游徼(治安)、三老(教化)、嗇夫(小鄉司法與稅收)、有秩(大鄉司法與稅收)。  亭:亭長。  里:里正。  郡縣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稱為「上計」;規定俸祿,如郡守二千石,縣令六百石至一千石,縣長三百石至五百石等,徹底改變和廢除了過去的世卿世祿制,擴大了中央集權的界別階層和階級基礎,保證了中央政令暢通無阻,一直貫徹到基層中去。更重要的是秦始皇通過郡縣組織將地方的權力集中到中央,再通過「三公」、「九卿」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徹底實現了韓非「要在中央」的主張。秦始皇不知道,他設計創立的這個封建制度體系有多麼完備,一下在中國延用了二千多年幾乎沒有改變!      永恆詞四:統一文字  自周朝東遷洛邑(洛陽)後,歷五百餘年諸侯兼并和七國爭霸。到了秦統一的時候,在意識形態領域,已如《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所言,各國「田疇異,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尤其文字,據說當時「寶」字的寫法,有一百四十九種形態;「眉」字、「壽」字的寫法也都有百種以上。在字的結體上,有的柔婉流動,有的疏密誇張,有的體勢縱長,有的結構狂怪。從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角度來看,無疑為之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但對統一的中國來說,卻帶來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難與混亂。秦始皇對此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實行「書同文字」,「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將當時所有字體統一為一種書寫文字,這就是秦篆。即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故又稱小篆,通令全國使用。  從秦小篆字體來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體結構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點;另一方面則對字體的結構進行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對統一和規範。主要的一是各種偏旁形體統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為一種,而不用別種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對固定,不能隨便移動;三是大致確定每個字的書寫筆數和筆順。  文字的統一,實質是社會生活習俗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的變革,有一個接受的過程,加之在推廣之初,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也不太熟悉,很難一下寫得得心應手。於是,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國人學習臨摹。這種在當時純粹以實用為主、兼輔美觀的文字書體,最後發展成了東方古老的書法藝術之一種。可以說,小篆的出現,不僅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國書法史最初的輝煌。  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東巡至峰山(今山東嶧縣境內),刻立《嶧山刻石》;後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至琅邪山(今山東膠南),立《琅邪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東煙台西北),立《之罘刻石》。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東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縣境內),刻立《碣石頌刻石》。公元前二一0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東南),刻立《會稽刻石》。這些刻石所書文字,都是標準的小篆字體,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辭,是早期人類與自然神靈信息溝通的一種企圖,是蒙昧時代認識未知世界的記錄和表達。商周於青銅器上鑄刻銘文即金文或鐘鼎文,用以祭祀神靈、記錄事件、顯示富有、張顯權貴。秦始皇刻石,則是用以歌功頌德,並將其開國大帝的豐功偉績,刻於巨石,立於名山,與天地共存,如日月恆久。而在這一顯而易見的政治目的實現的過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種可以使書法長久留存的載體和形式。秦始皇幾乎一生都在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終還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還殘留至今,也算是一種意義上的恆久與不朽了。  中國書法藝術分碑、帖兩大系統,而秦刻石則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碑系開山之作,對後世的影響巨大而深刻。  《嶧山刻石》當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表現圓渾流麗之風格。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其結構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須仰視而觀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有人分析這種整齊化一的風格,與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總體上的從容、儼然、強健有力的藝術風範,從相當程度上則表現了秦王朝統一時代的精神內涵與指向。《嶧山刻石》原石已被後來曹操登山時毀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見到的是根據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現藏於西安碑林。  《琅邪台刻石》現存於山東諸城海神祠內,始皇頌詩及從臣諸名已剝落,尚存二世從官名和詔書十三行。書體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線為主,字體皆為長方,筆劃粗細如一,顯現出雍容典雅之風格。  《泰山刻石》直接繼承了《石鼓文》的本質特徵,更簡化和方整,並呈長方形,線條流暢,疏密勻停,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點和風貌。故唐張懷瑾對其大加稱頌,贊其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  小篆在當時一般用於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詔書等,而在民間,因其實在是結構複雜,書寫困難,速寫就更是不易,一種以草書筆法書寫的篆字並能急就的字體就誕生了,這就是隸書。相傳當時有一個叫程邈的縣吏得罪始皇,關在獄中,見當時獄官的幺牌用小篆書寫很麻煩,經十年悉心鑽研,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創立了這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大為欣賞,不僅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並將這種字體普遍運用於官獄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個徒隸,該書體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就把這一書體稱之為隸書。到了漢魏,已臻完善完美,從筆勢到結構都成了與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種書體,並為其後楷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書法專業術語稱秦隸為「古隸」,漢隸為「今隸」。  至此,便有了後來許慎《說文解字》對秦書八體的概括:一曰大篆:廣義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除秦以外的六國的古文,狹義上單指籀文。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書後品》便贊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古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三曰刻符:此類篆體專刻於符節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如意,故筆畫近於平直,形體近於方正,現存有陽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四曰蟲書:也稱鳥蟲書,篆書中的花體,秦以前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鍾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也書於旗幟和符信,而漢代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五曰摹印:也稱繆篆,其實是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屈曲纏繞,具綢繆之義,故名。六曰署書:也稱榜書,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檢者,書署也,凡一切封檢題字,皆曰署,題榜曰署。七曰左書:也稱史書,佐書,即秦古隸。稱之為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來有學者首先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於徒隸所書;其佐書之佐,或是起於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而名。八曰隸書:為我國文字由古體轉為今體的重要里程碑。再細分,小篆當還有玉筯篆、玉箸篆、鐵線篆、草篆等。  漢字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發展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書寫造型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彩。而秦始皇帝為統一的文字,命李斯等獨創秦篆、秦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為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存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後世漢隸、楷書、草書、行書的變革、發展和繁榮,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後人盛讚,「斯之法也,馳妙思而變古,立後學之宗祖。」( 竇氏《述書賦並注》)「小篆之精,古今妙絕,秦望諸山及皇帝古璽,猶夫千鈞強弩,萬古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李嗣真《書後品》)   秦之後,無論歷史發生了什麼,統一的漢文字始終沒有改變,這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蹟。永恆詞五:統一度量衡  所謂度量衡,基準有三,「度」是計量長短的標準;「量」是計量容積的標準;「衡」是計量輕重的標準。德國大科學家西門子曾說,測量即是認識,它的觀念與產生幾乎與人類一樣古老。故從人類製造第一件工具開始,度量衡的概念即已形成,更因為憑依了度量衡的概念,人類才可能製作大小不同的砍砸器以獵食、刮削器以分食,尖狀器以抵禦,以保障人類自身基本的生存條件。各種計量儀器與準則自此衍生,五花八門,分門別類,從簡單到複雜,從複雜到簡單,人類在其中一次次改變著自己的物質環境,更改善著自己的生活品質。  中國衡制起源於何時已無從稽考了,無奈黃帝製造器物之說也成了我們推測的依據。一般認為中國的度量衡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應該是不成問題。我們知道,衡器的製作主要在權上,以權衡之。權者,銖、兩、斤、鈞、石,所以稱物以知輕重也。《尚書?舜典》有「同律度量衡」之語。又《孔傳》載:「律者,候氣之管,度量衡三者法制皆起於律。」這就是說權衡之制也是起於黃鐘之律。  相傳黃帝命令伶倫製造十二根不同的單音竹管來模擬鳳凰的叫聲,完成後分成六陽六陰兩組,分別命名為「黃鐘」、「大呂」等十二律。把能發出黃鐘律宮音的那根律管拿來,分成九十等分,每一等分的長度就叫做一分,積十分就得到一寸,十寸為一尺。這樣,如果我們知道了黃鐘律宮音的音高,然後製造一根竹管發出這個音高,我們就能知道古代的一尺有多長了。  這個推斷與定義只在秦朝以前有效,被歷史學家稱為「周尺」。秦以後將律管的高度當作「度」的標準,並以秬黍,一種黑黍子的植物的淡黃色的子實,顆粒類似小米,比小米大,是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排列於律管,九十顆秬黍正好是律管的長度,於是一顆秬黍的長定義為一分,十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而律管容量為「量」的標準,也是一樣用合適的秬黍一千二百顆,剛好可以填充律管的體積,所以這一千二百顆秬黍所佔的空間容積就是一龠,一龠等於半合,二龠就是一合,十倍的合為升,十倍的升是斗,十倍的斗就是斛。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十合等於一升,十升等於一斗,十斗等於一斛。而「衡」的標準,就是把一千二百顆秬黍的重量當作十二銖,乘以二就有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叫做一鈞,四個鈞的總和是一石。秦統一後,衡制仍因襲前代,但各國度量衡制度相當混亂,計量單位很不一致,秦始皇在全面的改革中,對度量衡加以了統一。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的必須工具,又與國家賦稅收入有著直接的關係,秦統一度量衡,其用途便也十分明顯,那就是便於封建政府向農民徵收賦稅,同時也有利於各民族各地區之間經濟的發展與交流。清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近代山東濰坊收藏家黃介祺於琅琊台西南古城址拾得秦始皇百二十斤(一石)鐵權一個,是秦始皇統一權衡的實物例證。權上嵌有銅詔版,權重清衡八百一十九兩又五銖。這種嵌有詔版的鐵權,就是秦統一度量衡以後的權度。後來,秦權雖然多次出土,但嵌有為統一而發布詔令的詔版卻十分罕見了。  秦始皇是延續商鞅的觀念將全國的度量衡統一以強化其專政,包含的內容很多,譬如將度量衡的理念用於官職的順位與管理上,便規定以他為最高統治者,下設「三公」、「九卿」;全國按「郡」、「縣」劃分;官員俸祿依等級發給;再頒定土地私有制以統一課徵稅收等等。施行的措施有,頒發統一度量衡命令,確立統一度量衡標準,製造並頒發度量衡標準器,以及建立嚴格的檢定製度等,為後代樹立了依循的規則和典範。  有學者認為,就度量衡自身衡制系統而言,秦極有可能因為經驗不足以及國命太短之故,有許多基準並不是非常適用,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就是某些基準缺少穩定性、高流通性以及高精度性。因此,只能說秦朝是第一個制定度量衡的朝代。而到了漢代,對於基準的制定已經知道運用科學的技術與方法了,以至在我國整個度量衡的發展史上,無論是在標準的確立,器物的製作,單位制的完備以及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以秦漢為重要的階段,而且始終不出秦漢的基本體制。這包括與時俱進中的度量衡質量的增大或減小,標準器的興廢與更換,單位制的改進或回復等等。  鴉片戰爭以後,外來制度不斷輸入,舊有傳統受到影響和衝擊,至民國成立,國民政府廢棄舊制改立市井制,但這個新的市井制仍保留有秦漢制的影子。公元一九八四年,  永恆詞六:統一貨幣  貨幣,既是商品交換的媒介物,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是衡量價值的總的尺度。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將古代貨幣的起源和發展,大致分為物物交換時期、實物貨幣時期、金屬稱量貨幣時期和金屬鑄幣時期。這一划分,與中國古代貨幣發展的情形基本是相符的。  物物交換時期,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即新石器時代早、中期,交換帶有偶然性、隨意性、原始性、等價或不等價性,交換結束,作用隨之消失。所以,此時用以交換的「物」還不能稱為「貨幣」。  實物貨幣時期,亦即原始貨幣或自然物貨幣時期。此時期的交換,是以牲畜、食品、布帛、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及某些裝飾品如玉、貝等充當等價物而開始具有貨幣的職能。此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相當於新石器時代晚期。  金屬稱量貨幣時期,目前的史料只能推到商周,但有關專家斷定其開始產生很可能在夏代,當然那時也只是簡單的按重量交換罷了。這是因為夏代的銅器製作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銅石並用」時代已出現紅銅和青銅,銅在當時應是非常珍貴而價值相當高的物品。金屬稱量貨幣的銅一直延續到春秋,金銀則到戰國,早期與貝幣並行,晚期與鑄幣並行。  金屬鑄幣時期,大致在奴隸制完全確立時期,專家分析估計夏代就應該有鑄幣,目前能夠見到實物的則為商代後期。山西保德林遮峪殷代墓葬出土的一百零九枚銅鑄貝,以及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銅鑄貝,是其物證。  銅布幣來源於農具鏟,大約萌芽於商周時期,廣泛使用於東周時期。金、銀屬於稱量貨幣,大約始於春秋中期。黃金稱量貨幣有冶煉澆鑄的金版、金餅、金貝等;白銀稱量貨幣也有冶煉澆鑄的銀鏟、銀版、銀餅及銀布幣、銀貝等,主要流通於南方浪漫富庶的楚國,少量見於三晉及中山國。  春秋爭霸,戰國爭雄,紛紛攘攘,大小諸侯與國家鑄就了先秦貨幣的多姿多彩美不勝收,現在我們把它分類為刀貨、布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在齊、燕,通行的是一種刀幣,也稱刀貨,是從實用的刀子變化來的。韓、趙、魏通行布幣,是由古代鋤草的農具演變而來;其狀像鏟,所以又稱鏟幣。楚國通行蟻鼻錢,是從貝殼形的銅幣演變來的。蟻鼻錢正面突起,鑄有文字,筆畫像只螞蟻,兩個小口像鼻孔,所以稱蟻鼻錢。楚國還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塊一兩,十六塊為一金(斤)。周、秦用圓形的錢。  秦統一六國後,在統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叫「秦半兩」。那麼為何取這種形制呢,有人認為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了繩索後銅錢不易旋轉,可以防止磨損,但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後來我們把錢幽默地稱之為「方孔兄」。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另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統一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當然斷定是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因襲仿效,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到了宋朝,還出現了皇帝御書錢,這也是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中國古錢版面多以錢文而非圖案為主,而西方貨幣則多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而非文字為主。至於古錢幣兩千年的浩繁演進史、文化發展史以及古錢文的書法藝術欣賞,則是又一個饒有興趣的專業話題了。我們國家正式公布與實施法定計量單位,全面推行國際單位制,中國的舊制終於完成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使命,功德圓滿。永恆詞七:焚書坑儒  「焚書」與「坑儒」,是秦朝兩個不同類型也互不關聯的重大歷史事件。說重大也未必真的重大,無非是秦統一後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場鬥爭罷了。而後來人們把這兩個事件有機地聯繫在一起的時候,便反反覆復愈演愈烈作了無盡渲染以至對其口誅筆伐了,好像就有些現實的別有用心。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我們在偷換概念。我們是把秦始皇所焚之書偷換成全部「中華文化」的概念;把秦始皇所坑之儒偷換成全部「知識分子」的概念。這樣就把個秦始皇弄得整個一個暴君嘴臉與苛政形象,跳進德水黃河裡兩千年也不能洗清。洗不清,那我們再來讀解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秦始皇的一個嶄新朝代的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創建,一個新生政權的誕生,當務之急的是安全,重中之重的是穩定。這其中有六國歸一後的對大秦帝國政治體制、經濟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屈從與認同。在這個問題上,秦始皇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除了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輛規格和設立郡縣以外,把天下十二萬戶豪富都遷徙聚集到秦都咸陽,並在渭水南岸大片土地上修建各代先祖的陵廟以及章台宮和上林苑。而且秦每滅亡一個國家,就把這個國家的都城宮室用圖形描摹下來,在咸陽北邊的山坡仿建。仿建的宮殿南臨渭水,從雍門向東延展至涇水與渭水的匯合處,殿屋之間有天橋和環形的長廊相連接,從六國得到的美人、鐘鼓、祭器什麼的,都安置在這些宮殿里。  秦始皇這樣做,是把兩步棋一步走。十二萬戶豪富,每戶的主人、妻妾、子女、門客、侍衛、僕從、家丁等加起來若是十人,那咸陽一下就新增一百二十萬人;五十人,就是六百萬人;那要是每戶一百人呢?這些人帶來了財富,帶來了大秦帝國首都的繁華和繁盛,但也帶來了十二萬戶完全不同的思想意識和文化心態。他們形成了一股巨大的不容忽視的力量,迅速改變了秦都的人口結構、社會關係結構以及經濟文化結構等等,積極的意義自是不待言說,而負面的影響就是潛藏了一種巨大的威脅和危險。秦始皇把他們全部遷徙而來,這第一步棋就是割斷他們與原生活居住地的世代根源的聯繫,徹底破壞原來意識形態上的社會組織結構,對秦形成物質與精神的完全依賴,從而有效地掌控他們。同時走出的第二步棋,即對六國宮室的仿建,讓那些豪富們在文化心理的衝突中得以自我調整、安慰、說服、認定,獲得最後的歸屬感。說到這裡,我們只看到了秦始皇的方法,而未看到他的暴虐,那麼,我們稍稍停頓一下,讓我們重新來認識一下秦始皇究竟是怎樣的一代帝王,怎樣的一個人。    對待李斯。  李斯是什麼東西,上蔡鄉下廁所的無名小老鼠,得了機會向秦始皇建言獻策,秦始皇就一再提拔重用他。後來一封《諫逐客令書》,正在大為光火的秦始皇能立即接受,把已經行至驪山腳下的李斯追了回來,還馬上知錯就改收回剛剛發布的逐客令,這如同打自己的嘴巴,歷史上少有帝王能做到這一點。    對待韓非。  不說秦始皇動用三十萬大軍攻韓,只為要一個韓非,且說他一定要韓非是他讀了韓非的書。這個細節是否可以斷定秦始皇是愛讀書的,不僅愛讀書,而且是能得其書中精髓與真諦的人。只有他深刻讀懂了韓非深刻理解了韓非,才有他愛韓非要韓非,並把韓非的思想理論運用於秦統一的實踐,指導了統一秦的現實。書給了他學識與修養,給了他果斷與睿智。    對待尉繚。  尉繚來是李斯推薦的,秦始皇先問其兼并六國的策略,再問其兼并六國的順序,秦始皇全部聽取了他的意見。而第一次聽取了他的意見後,秦始皇見尉繚滿臉的不屑一顧,知道自己對尉繚可能太官僚了,馬上放低了姿態,衣服、食飲與繚同。第二次聽取了尉繚的意見後,秦始皇敏銳地覺察出魏繚對他仍有某種偏見,便對其誠懇挽留,並任命他為尉,掌管秦國的軍隊。其間尉繚果然在背後說過秦始皇的壞話,說他長得「蜂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這裡對秦始皇的最惡毒的形容和描述,是全部《史記》文學性的最大敗筆。其敗筆就在於它虛構,無益於主題的表達。屬實,那也是尉繚一時鬱悶情緒化的惡語傷人。事實上尉繚是否去說了這樣的話,已不可考;如果事實上尉繚真地說了,秦始皇就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秦王覺,固止,以為秦國尉。」秦始皇不僅寬容原諒了他對自己的侮辱,還把國家軍權交給了他。    對待趙高。  趙高者,被趙國疏遠的親屬。趙高兄弟數人,皆生於宦官之家,其母受過刑罰,世代地位卑賤。秦始皇聽說了他聞高強力,通於獄法,選拔他為中車府令。趙高曾犯大罪,蒙毅依法治之,判趙高死刑。秦始皇認為趙高平時辦事認真,赦免了他,恢復他的官職和爵位。  讓我們再捕捉一些秦始皇的歷史細節——  對嫪毐的叛亂堅決鎮壓,強勢。鐵碗。威嚴。原則。而在平定叛亂之後,太后的問題,聽了茅焦的意見;呂不韋的問題,既不絞殺,也不賜死,只寫了一封信給他,讓他自己做出選擇;其門客分門別類進行了疏散,並從法律制度上對此類人做出了規定。對嫪毐的門客,先遷徙至蜀,後進行了赦免。  對六國的平定堅定不移,而六國王都被俘虜,未見秦始皇對他們如何殘忍與慘烈。只一例出外,就是在俘虜了趙王之後,秦始皇對趙國與其母親家有仇怨的人,全部活埋。我猜想是秦始皇為了徹底掩蓋自己出生的隱私,因為與其母親家有仇怨的人,都是知道他底細的人。這是一個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國家統一後,秦始皇日理萬機,身體力行,忠於職守,鞠躬盡瘁,無論大小事情都由自己親自處理決斷,每天用秤來稱各種當時書寫文件的竹簡木簡的重量,日夜都有一定的數量定額,據說為一百二十斤,閱讀達不到這個定額,完不成規定的工作量,從不休息。  有一天,秦始皇在梁山宮看到了已是丞相的李斯出門時帶了龐大的車騎衛隊,很不高興;他覺得太豪華太張揚太浪費了,發了一通感慨。還沒來得及去找李斯談話時,宮中有人已經告知了李斯,李斯很快有了收斂。秦始皇由此判斷,這一定是他身邊的人把我的話泄漏了出去。審問時,沒人招供,秦始皇下令逮捕了他身邊所有宮中侍從,全部殺掉。秦始皇知道,對李斯不過是一番感慨,便迅速泄露了出去;要是涉及國家機密大事呢,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這件事我們看到秦始皇的政治原則、生活標準以及他的深謀遠慮和心智警醒。另外,秦始皇一生幾乎沒有驕奢淫逸和宮闈緋聞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聞。    現在我們可以來說「焚書」了。對於一個統一的國家、新生的政權,秦始皇最先遇到的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問題。  丞相王綰建議,燕、齊、楚地處偏遠,不設王國,無法治理,請求封立各位皇子為王。秦始皇對這樣涉及整個國家的大政方針的問題,他的態度歷來民主,把提案下發給群臣進行討論,在充分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後,再做出決策。討論的結果,大臣們大都同意丞相王綰的建議。只有李斯挺身而出,堅決反對。他用了大量的史實和事實,經驗和教訓,來說明分封制的弊端,論述郡縣制的好處。李斯那時還是廷尉。  秦始皇立即感到了李斯的意見之於統一的大秦帝國的正確、高遠、獨到和精闢,秦始皇於是對大臣們說了一段憂國憂民非常感人的話,他說,天下的庶民百姓數百年來飽受了無休止的戰爭的動亂和苦難,究其原因,不就是因為分封制帶來的諸侯國的並立諸侯王的存在!如今天下剛剛平定,百姓從苦難中剛剛醒來,便又要重新設立王國,這與過去的諸侯有什麼不同!這是在種下戰爭的禍根,延續苦難的遺患,怎麼能求得天下的安寧,經濟的發展,人民的幸福,廷尉的意見是正確的。於是,秦在全國全面推行郡縣制。  在政治制度確立之後,其實國家的指導思想也是確立過了的,那就是推崇法家,依法治國,但這並不是說秦就排斥儒家思想文化。秦不僅不排斥,還無處不運用體現著儒家思想對國家的治理。但這時問題也出來了,我們都知道的,那天秦始皇十分興緻在咸陽宮大擺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並致祝辭。有些臭知識分子一遇到這種場合,就不放過對上司吹捧的機會,不放過表現自己的機會,正像當代作家二月河不無惡毒但很真理地在一篇文章里說的,文人就像小孩兒的雞巴,或大人吃足了媚葯……那活兒,一經撩撥,便勃然而起,包括搔到癢處的興奮和歡喜。當時那個僕射周青臣就是,他端著酒杯,一臉媚態走上前去,對秦始皇一番歌功頌德,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里,仰仗陛下神靈聖明,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再無戰爭禍患。這偉大功業可以流芳千秋萬代,這神威功德空前絕後無人能及。  秦始皇聽了,十分高興;倆人碰杯,一飲而盡。這時有個博士齊人叫淳于越的,被這當面虛偽吹捧浮華之辭弄得心裡難受,這是屬於另類文人,坐不住了,便也端了酒杯,上前來說,眾所周知,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與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你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國家不及提防出現像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圖謀反叛的亂臣,沒有子弟與功臣輔佐,靠誰來幫助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不傳承舊制而能使一個國家一個王族長治久安的,我還真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對你當面阿諛,薄古厚今,這隻能加重陛下的盲目和過失。我毫不客氣地說,他不是忠臣。  兩種不同見解,雙方意見對立,現場的爭論就混亂了,矛盾就激化了,酒宴就熱鬧了。  雖然還是老話題,但秦始皇立即敏銳地判斷出這裡仍然潛藏著一場關於國家政治體制和國家政治思想的鬥爭,只是今天借了這個機會終於說了出來。秦始皇在這樣的問題上,依然表現了他的民主作風,讓把這兩種不同的意見交大臣們討論。最後,還是李斯堅定地站了出來。這時的李斯已經躍上了大秦帝國丞相的位子。  李斯上書——  縱觀五帝的制度,決非一個模式的簡單重複;夏商周的制度也決非代代因襲守舊,以一貫之;他們都是充分借鑒前代的經驗,而憑著各自時代的實際,確立自己具有時代特色的制度對國家進行治理,並大獲成功。他們這樣做,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悖,而是由於時代發生了變化,時勢也有了不同。現在陛下開創了天下統一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的卓著功勛,這從根本上來說,就不是那些個愚頑卑陋的儒生能夠理解的。況且那個淳于越所說的是早就過時了的所謂夏、商、周三代的事,那是什麼時候,現在是什麼時代;這真是陳腐得可以,三代的事有哪一點值得我們這個時代去模仿效法呢。這也讓我想到了過去另外一個被我們都忽略了的其實是應該重視的現象,從前諸侯並起紛爭,才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法令出於一統,那麼作為百姓,你要做的就是在家努力從事農工生產;作為讀書人,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法令刑禁。而現在的這些儒生們不僅不學習今天的時事政治法律法令,還要抱守殘缺食古不化效法舊制還極力推崇大肆宣揚,以此來誹謗當世,蠱惑民心,搞亂我們的思想陣線。  我不能不說了,千百年來,天下紛爭混亂如一盤散沙,沒有人能夠把他們加以統一,所以諸侯並立,紛紛興起,給了那些遊說之士投機鑽營的機會,他們一開口論說不外乎都是稱引古人而損害當今,無一例外地都用虛偽的言辭並加以矯飾來擾亂事實混淆視聽;人們只片面欣賞他們私下所學的知識公開所做出的謬論,進而指責皇上所建立的嶄新制度。這給我們所帶來的是怎樣一種不正常的局面呢,一方面,當今的皇帝已擁有了一統的天下,一統的文字,一統的貨幣,一統的制度,一統的法律;依此明晰而細緻地分辨出了天下大小事物的綱目取捨是非黑白,並規定一切決策都有皇帝一人做出,唯我至尊。而另一方面,那些私家之學卻相互勾結,無視並非議法令教化,這些不懷好意的人一聽到政令發布,就各自按照他們自己所學的陳腐觀點和主張大肆加以評論。在朝時,嘴上不說,而在心裡指責;出朝後,大放厥詞,到處街談巷議;在君主面前,恬不知恥誇耀自己所學的那點學說和主張以博取名聲,追求奇異說法用偏偏不同於當今的觀念來表示高明抬高自己,在民眾當中帶頭誹謗政府無端製造謠言。這種不正常的現象,如果不儘快加以禁止以至如野火般蔓延開來,其結果將不堪設想。如此,就會使在上的君主威勢下降,在下的臣子結成朋黨,現在是已經到了不禁止不行的時候了。  建議與措施:一、令史官將除《秦記》外的其它六國史書,一律燒掉。  二、除博士官署職責範圍內收藏掌管的之外,天下敢有收藏《詩經》、《尚書》及其它有關學術思想的著作和記錄的,全部交到地方官府一起焚燒。  三、有關醫藥、占卜、種植等科技類的書,不在禁止之列。  四、有敢在一塊兒談議《詩經》、《尚書》的,處以死刑示眾;借古諷今的,滿門抄斬;官吏知情不報的,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三十天內仍不燒書的,處以臉上刺字的黥刑,服四年修築長城的勞役。  秦始皇下詔說,可以。  於是「焚書」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在這一種背景下發生了,我們看見了那遙遠的煙塵,瀰漫了大秦帝國的並不晴朗的天空。但是,我們能給出一個「焚書」的意義么至於「坑儒」,是個誤解。「焚書」第二年,不知從哪兒冒出來兩個裝神弄鬼的有稱術士有稱方士有稱儒生的反正都是一幫活騙子。我們知道,他們一個叫侯生,一個叫盧生。也許是這倆人聰明過度了,也許是這倆人笨蛋太大了,他們竟一起要去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的仙藥。長生不老的仙藥,上那兒尋找去,根本就是天方夜譚,這就把自己給套住了。用現代的語言表述,整個倆傻B。  尋找不到長生不老的仙藥,如何給秦始皇交代,那就只好編瞎話,找託詞,尋借口了,說我們尋找靈芝奇葯和仙人,一直找不到(肯定找不到),好像有什麼東西傷害了它們(煞有介事),大概是要人主與方術相合而人主應秘密出行以便遠離惡鬼,神仙真人才能降臨(一派胡言)。人主所在的地方如果讓臣子知道了,就會妨害神靈(繼續編造)。所謂真人,是入水不會沾濕,入火不會燒傷,凌駕在雲氣之上,壽命和天地共長久(想像貧乏)。現在皇上治理天下,還沒能做到清靜安寧,希望皇上所住的宮室不要讓別人知道,只有做到這樣,不死之葯或許能夠得到(是何道理)。  秦始皇不知是否識破了他們太過幼稚可笑且幾乎不能自圓其說的騙術,但秦始皇還是按照他們說的去做了,但那長生不老的葯還是尋找不到,騙子們這就再沒了退路,你還怎麼編瞎話,找託詞,尋借口。侯生、盧生們就急了,和一些儒生串通一氣,私下誹謗秦始皇「剛戾自用」、「專任獄吏」、「樂以刑殺為威」等等,這可算是給自己找到了脫身的借口和理由。說秦始皇貪於權勢到如此地步,咱們不能為他去找仙藥!那般憤憤然,倆人就一邊冠冕堂皇推脫責任一邊狼狽不堪地逃跑了。  秦始皇聽說後非常生氣,遂派了御史全面追查這件事情,方士與儒生們相互牽連告發,結果查出與這個事件有直接牽連的四百六十餘人。秦始皇也是咬了咬牙,狠了狠心,跺了跺腳,為「使天下知之,以懲後」,將這批人全部坑殺在了咸陽。  這不難看出,秦始皇所謂「坑儒」,實則是「坑方士」。另外,在整個秦朝時期,儒家的政治地位始終很高,其中坑方士也坑有與之有關聯的儒生,儒家的地位並沒因此受到影響。到了漢初的儒學家們,還沒對這一事件有所介意,甚至極少有言及者;到了西漢中期才為人們所關注,也只是稱之為「坑殺術士」。西漢始元六年(公元前八十一年),始有桑弘羊提出秦始皇「坑儒」一說,這時距秦始皇去世已有一百多年了。此後,歷代儒家學者為了弘揚孔孟之道,都把「焚書坑儒」作為反面教材,大肆進行抨擊。即便如此,儒學家中仍不乏持保留態度者,如唐代韓愈、北宋司馬光,對「坑儒」之說採取迴避態度,而稱「坑殺學士」,或謂「屠術士」。秦始皇真是冤枉得很。  又據《漢書?儒林傳》顏師古注引東漢衛宏《詔定古文尚書序》中說,秦始皇不僅「坑儒」,而且還坑了兩次。在坑殺了咸陽的四百六十多個書生後,說秦始皇想藉此要把天下的書生全部殺掉,以斬草除根,不留遺患。但又怕書生逃跑,秦始皇就想了個計策,他命令地方官員,訪求各地的有名的書生,送到京城以待錄用。不過幾個月,各地方就送來了七百多個想當官的書生。秦始皇命這七百多人都為郎官,一時間,把這些書生們高興得手舞足蹈。  說這年冬天,有人報驪山的馬谷中大冬天裡卻是碩果累累,秦始皇說那我們就一起去欣賞欣賞,這七百多書生就和秦始皇一起興緻勃勃地去了。到了馬谷一看,果然是藤上結瓜,樹上掛果,這真是奇了。大家議論分析,發揮想像,極力猜測。剎那間,就聽一聲巨響,一天飛石像雨點般落了下來,這七百多位書生就這樣被砸死在了馬谷。據說這所謂奇異的瓜果,是因為馬谷地下有溫泉,所以四季如春,生了這反季節的稀奇之物。秦始皇就密令心腹,先在谷內種植了那些瓜果,再讓那些書生全部中了秦始皇的陰謀詭計。這虛構杜撰得更像是一篇小說,簡單的道理是,威震天下的大秦帝國的秦始皇帝,殺幾個柔弱的書生,需要用這麼下三濫的手段么。  值得注意的是,在「坑儒」的這個事情上,秦始皇的少爺扶蘇出來說了幾句話,大意是社會始亂方治,民心還沒有完全歸附,你要殺的人雖然有罪,但是他們很多可都是孔子的門生,我擔心天下會大亂,請您三思,法外開恩,放了這些人。什麼叫法外開恩,扶蘇的這個帶有求情性質的建議是不正確的,它破壞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性,甚至有可能會危害法律的尊嚴和正常運行。所以,秦始皇覺得這個扶蘇政治上太不成熟,派了他到北方監督蒙恬軍隊修築長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去了。永恆詞八:阿房宮  關於阿房宮,千百年來已是怎麼想像都不過分,怎麼神往都合情理,怎麼虛構都是精彩。這想像,這神往,這虛構,都因了那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而讓我們在美麗遺憾之中思接千載神魂顛倒詩情飛揚。楚人一炬,我們因之有了那幻想遼遠恢弘的可能;可憐焦土,我們因之有了這虛擬繁華富麗的空間。  [司馬遷的阿房宮]秦朝統一後,秦都咸陽人口急劇增長,政府機構不斷擴張,秦始皇就覺得原來先王們的宮廷太小了,而且從外表裝飾廳室設計反正整個辦公條件都顯得落後而凋敝,既不能體現大秦帝國的威嚴與莊嚴,也沒有嶄新時代的豪華與豪邁。那麼就需要重建。  在選址的問題上,秦始皇想到了他敬佩的兩位有作為的君王,一個是周文王,一個是周武王。周文王定都在豐,周武王定都在鎬,秦始皇就決定選擇在豐鎬兩城之間建造秦朝帝都。沒有人提出疑義,於是,秦始皇帝便在原為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殿的周圍修了龐大的閣道群,一直向北跨越渭河,要與舊的咸陽宮殿群接連比鄰。於是,司馬遷告訴我們說,首先建築了前殿阿房宮,其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宮內可以坐下上萬人,而下面可以豎立五丈高的大旗。周圍環繞著迴廊通道,從殿下直達南山;然後在南山的峰頂建造壯美的宮闕,再修造現代化的天橋,從阿房宮橫跨渭水,連接咸陽,一如浩瀚蒼穹間閣道星座與營室星座相接的璀璨銀河……  這是我們可以想知的龐大浩瀚的工程,但我們知道,阿房宮尚未建成,兩年後,秦始皇帝突然駕崩了,工程擱淺。後來不甘心的秦二世接著再行建造,意欲完成這項帶有始皇帝無盡遼闊與夢想的設計和計劃。可惜秦二世即位第二年,發生了陳勝、吳廣大起義,接著項羽和劉邦於公元前二一0年,直驅關中,進入咸陽,滅了秦朝。  [杜牧的阿房宮]杜牧的阿房宮,當然是他三十二歲寫的著名《阿房宮賦》中用精美綺麗的想像文字為我們創造、營造、構造的阿房宮。一起來讓我們再一次欣賞一下他的阿房宮的文字和文字的阿房宮。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先聲奪人。十二個字,極盡秦始皇的豪邁氣概,彰顯阿房宮的非同凡響。而「六王」即六國諸侯之滅亡,「四海」即整個天下之統一,杜牧由此先給出了個興亡的伏筆,再來說為建造這浩大的宮殿,使整個蜀山突兀,其樹木已被砍伐殆盡了,而這時,阿房宮於世間初現始出。這樣的起句句法歷史上有很多,挑出來我就覺得有意思了;若有閒情逸緻,不妨加以玩味。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唐杜牧《阿房宮賦》  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唐陸參《長城賦》  益作井,龍登天;鑿后土,洞黃泉。——晉郭璞《井賦》  歲將暮,時既昏;寒風積,愁雲繁。——南朝謝惠連《雪賦》  「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我們看到了總體印象上的阿房宮其逶迤遼闊巍然聳立遮天蔽日的宏偉規模和氣勢了,我們也開始進入可能的模擬和想像。  然而杜牧壓根就沒看過更沒去過阿房宮,他甚至壓根也沒見過阿房宮的圖紙和設計方案。所以在具體描述阿房宮時,更多的是附著了濃烈的個人感情色彩。虛虛實實,亦真亦幻。他說,這阿房宮從驪山北麓建構,折而向西,一直壯麗延伸到達咸陽。渭水和樊川兩河緩緩流動,進入宮牆。五步一座樓台,十步一座亭閣;走廊縈繞曲折迴環往複似人腰間系著的縵帶,檐頭高高翹起像飛鳥仰天啄食的尖喙;各處的建築都依隨地勢而自然變化,構思奇絕,巧奪天工;四方參差輻輳,相互爭雄斗勢。周轉盤旋著,像密密的蜂房;錯綜變化著,像旋轉的渦流;高高矗立著,不知道有幾千萬座!接下來,就更矯情虛飾了,說長橋橫卧渭水之上,沒有雲彩,哪裡就飛來了的長龍?上下兩層通道跨躍天空,也非雨過初晴,哪裡就現出了的彩虹?然後杜牧就煞有介事地說了,這高高低低的,真是令人暈頭轉向,不識高低,難辨西東。歌台上笙歌動人,熱烈的氣氛宛若和暖的春光;舞廳里長袖飄拂,飛動旋舞若秋天般凄冷的風雨。一天之內,一宮之中,氣候竟是這麼無盡變化完全不同。  接下來杜牧開始帶我們進入阿房宮裡面去遊覽。裡面是什麼樣子呢,六國的嬪妃、王子、皇孫,離開了自己原來居住的宮殿,來到秦國的阿房宮中。清晨唱歌,夜晚彈奏,低賤成了秦王的宮人。杜牧告訴我們,假如你看到了有星光一樣的明亮閃爍,那就是美人打開了梳妝的鏡子;假如你看到了有墨綠雲彩的團團繽紛,那就是美人早晨梳理黑色的長髮;假如你看到了渭水泛起了油彩,那就是美人潑在河裡的粉香與胭脂;假如你看到了宮中瀰漫的煙霧,那就是熏香焚燒椒實和蘭花。假如這時有雷霆般的倏然震響,那就是皇宮裡的車子威風地行駛而去;車聲轆轆,漸行漸遠,歸於無聲,不知它駛向什麼地方去了。下面,杜牧毫無憑藉地完全是主觀臆猜了,說那些宮中美人,肌膚姿容,都極盡嬌嫩嬌美;一個個精心梳妝美容美髮,久久站立,充滿期待;望穿秋水,盼能得寵。杜牧不知從哪得知,說有的美人等了三十六年都沒有見到皇帝。看了美人,杜牧就帶我們來看阿房宮裡的珍寶,說燕國、趙國收藏的金銀,韓國、魏國聚斂的珠玉,齊國、楚國挑選的精品,都是那些諸侯年長日久從百姓那裡搜刮來的,堆積如山;一旦國破家亡,這些東西就不能佔有了,都被運到阿房宮裡。運到阿房宮裡,這些珍寶是什麼情況呢?杜牧說,秦國人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金銀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碎石,隨便亂扔,滿地都是,一般的秦國人看到了這些東西,也根本不感到可惜。  杜牧寫到這裡,文字就不可愛了,他要實現的目的是通過對阿房宮虛擬的想像和描述,到達他政論文的哲理主題。那都是我們所已經知道了的,在這裡我就不再引用也不再翻譯下去了。倒是還有一句最重要的話,那就是杜牧如此這般說完之後,來了一句: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哪是楚人一炬,在這裡我以為完全是杜牧一炬,一次次用文字焚燒了我們的心靈,豐富成無盡想像,可憐成一片焦土!  [考證的阿房宮]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建的阿房宮考古工作隊,自二00二年十月至二00四年十二月期間,對阿房宮前殿遺址進行了密集考古勘探和重點考古試掘、發掘工作。考古工作者對阿房宮遺址進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考古勘探後,在阿房宮遺址的夯土台基之上,沒有發現秦代建築遺物堆積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迹,更沒有發現被大火焚燒的建築遺存。據此,阿房宮考古隊提出,阿房宮沒有建成,它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因此,相傳千年而為史家所沿用的項羽「火燒阿房宮」事件以及所謂阿房宮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龐大、影響最深遠的宮殿建築的傑作等說法,均屬子虛烏有無稽之談。  證據有三:其一是從考古上看,在前殿遺址上只發現了耕土層、擾土層、漢代堆積層和夯土台基,並沒有發現秦代的堆積層。沒有秦代的文化層,只能說明沒有秦代的建築。此外,也沒有發現秦代的瓦當,而瓦當是秦代建築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秦咸陽宮、漢長安城發掘時都有大量瓦當出土。其二是從時間上看,阿房宮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二一二年)開始修建,三十七年(公元前二一0年)七月秦始皇死後,便把修建阿房宮的百姓調去修築驪山始皇陵墓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二0九)四月,二世命令繼續修築阿房宮,當年七月,陳勝、吳廣起義,二世二年(公元前二0八)冬,因為天下形勢混亂,而繁重的賦役使得民不聊生,於是,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去疾和將軍馮劫向秦二世上奏,建議停止阿房宮的修建,卻遭到了拒絕,三人並因此而喪命。到了第二年,秦二世自殺後,阿房宮的修建也就停止了。可見阿房宮從開始修建到最後停工,前後延續最多只有四年時間,實際施工時間還要短得多,僅就前殿五十四萬平方米的台基來看,像阿房宮這樣規模的建築,在當時條件下是無法也不能完成的。其三從文獻上來看,《史記》明確記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 司馬遷寫《史記》時距秦只有一百年左右,當時阿房宮的遺存應該還在,司馬遷本人也一定到實地看過,他的記述是可信的。另班固在《漢書?五行志下》中,更是十分肯定地說秦阿房宮未完成的就滅亡了,說秦「復起阿房,未成而亡」,這是秦朝未完成阿房宮修建工程的最可靠、最明確的文獻資料。宋敏求《長安志》也記載,秦阿房,亦名阿城,西北東三面有牆,南面沒牆。估計他是看到了這些具體的情況,至於項羽火燒阿房宮,《史記》載項羽「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又載「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這裡司馬遷的「咸陽」概念,不包括阿房宮所在的「渭南」地區。  有人說考古成果改變了歷史,其實不是改變,而是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我們也許很失望,很絕望,但我們沒有辦法。那麼我們就欺騙一下自己吧,就相信杜牧的阿房宮是真實的,讓我們在文學獨特的創造里得到精神的享受和心靈的慰藉。永恆詞九:靈渠與長城  秦統一前後,有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突出出來,那就是南北邊緣地區的統治與統一。秦始皇敏感地覺察到了,他開始用心解決這個問題。那麼如何解決,秦始皇一定是反覆回顧和總結了歷史,決定採取強勢態度,徹底征服他們!這個原用以政權統治和國家統一的決定,竟創造了中國著稱於世的兩個偉大歷史建築:南靈渠與北長城。  我們知道,當時居住在珠江流域一帶的越人叫南越,因地屬天下九州中的揚州(今江蘇、安徽、上海、浙江、江西和福建等地),也叫揚越;居住在閩江流域一帶的是閩越;居住浙江甌江流域一帶的是東越,也叫甌越、東甌,總稱百越。越,又作粵。公元前二二三年,老將王翦二次被秦始皇從老家請了回來,率六十萬秦軍滅楚,秦始皇沒有讓他停下來,命令他繼續向南挺進,奪得了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滅六國之後,越族地區的統一與統治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秦始皇痛下決心,要一次性乾淨利落對其進行完全的征服,不留後患。遂派了屠雎率領五十萬大軍分五路向嶺南進兵。一軍從越城嶺突進,直下今桂林;一軍從萌諸嶺南下廣西賀縣;一軍越騎田嶺直下番禺廣州;一軍從大庾嶺進入粵北;一軍集結今江西余干。秦軍的進攻,遭到了當地越人尤其是西甌人頑強的反抗。據說秦軍三年不解甲,不弛弩,戰爭在山高林密潮濕多雨的南方進行得很艱苦。  在相持狀態下,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這五十萬秦軍後勤供應的困難,秦派監御史祿率卒在湘水、灕水間(今廣西興安境內)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軍和西甌人的戰鬥中,西甌君譯吁宋和秦軍統帥屠雎相繼戰死。公元前二一四年,秦始皇又謫發內郡曾經逃亡的人、贅婿、商人等增援,征服了西甌;在南越、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建置了南海郡、象郡和桂林郡,並繼續徵發兵民前往戍守,並全部留在那裡與越人雜居,促進了中原和嶺南經濟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北民族的大融合,並在一種新生的社會秩序與文化磨合下共同開發富饒的珠江流域。  靈渠,初名秦鑿渠,或僅稱渠,後因灕水上游為零水,又稱零渠,唐以後始稱靈渠。也有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的。這個本來用于軍事的工程,客觀上卻溝通了湘、漓,聯結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即使到了今天,靈渠在航運與農田灌溉等方面,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靈渠設計科學靈巧,工藝十分完美,與都江堰、鄭國渠被譽為「秦代三個偉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觀」之稱。  靈渠全長三十三公里,其中有四點五公里為人工開鑿,由鏵嘴、大小大平、泄水天平、陡門、南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組成,其工程艱巨而複雜。靈渠渠道穿行於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難,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意將河道開鑿得迂迴曲折,以便延伸流程,緩解流速,利於平穩行船。同時,每隔一段路程,設置一個「陡門」,又稱「斗門」,就是簡單的船閘,可以啟閉,以便分段攔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隻節節前進,安然過山,這實際上就是現代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我國用這個方法開鑿靈渠,比美國所修的巴拿馬梯級運河早兩千多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靈渠設計者的匠心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因此不能不設問,那設計者,那諸多的能工巧匠,他們是誰?我們已經不太可能知道他們是誰了,但我們還是記住了一個人的名字:監祿。但十分可笑的是我們的許多歷史書籍甚至中學課本竟把「監祿」錯成了「史祿」,百思不得其解時,有細緻的人們還是發現了錯誤的原由。《淮南子?人間訓》載: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進擊嶺南,「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史記》載「又使尉佗屠雎將樓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監祿鑿渠運糧。」據三國東吳大史學家韋昭考證,「監祿」乃「監御史名祿也。」於是我們明白了,原來這個靈渠建設工程總指揮的「監御史」名字叫「祿」的,被我們錯成秦的「監御」官,名字叫「史祿」了,錯得真有趣味。在北方,匈奴對中原的侵擾長期以來一直是沒有誰能解決好的一個問題。匈奴,這個落後苦難的部落民族,這個堅韌剽悍的游牧民族,這個血性驍勇的馬背民族,除去其生存環境生成的文化背景不說,那麼在先秦,之於中原華夏漢人,只有對他們驅逐以至征服,否則,統一的中國仍將永無寧日。由於秦國千百年來都與西戎和匈奴比鄰接壤,秦始皇太了解這個民族了,因此他用了名震天下的大將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去抵禦對付他們。  蒙氏是秦國將帥世家,蒙恬祖父蒙驁,當年名震三晉。蒙恬父親蒙武,隨王翦伐楚,先殺死項燕,再俘虜楚王。蒙恬的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在朝為臣,得始皇寵信,出外常與皇帝同車,稱為忠信大臣。蒙恬本人,由於秦始皇的這一任用,使他一生做了最為輝煌的兩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率三十萬大軍一路北上抗擊匈奴,並於公元前二一五年收復內蒙河套以南地區,即當時所謂的「河南地」;第二年再進,逐退匈奴,使秦自甘肅榆中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內設置三十四縣。蒙恬率部駐守十多年,聲威震懾遼遠塞外。再一件事情就是修築中國萬里長城。  需要明確的是,蒙恬當時是將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加以修繕和連接,建成了一條西起隴西郡臨洮,東至遼東郡的長城,長五千多公里,現只有遺迹殘存,被稱之為秦長城。秦以後的一些朝代對長城屢加修建,最大規模的一次修築始於明代建國之初的一三六八年,全部工程歷時二百餘年才完成。這時的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遼寧鴨綠江口,全長六千多公里,今天我們經常看到的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八大嶺的長城就是它的一段,被稱之為明長城。  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防禦工程,也是世界建築史的一大奇觀,它自東向西跨群山,越峻岭,經絕壁,穿草地,過沙漠,兩千年風雨滄桑,巨龍般頑強逶迤橫亘於中國北方大地之上。其工程之宏偉,修築之艱巨,歷時之長久,氣勢之磅礴,中外罕見。幾百年前,長城就與埃及的金字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古羅馬大斗獸場、印度的泰姬?瑪哈爾陵、伊斯但布爾的聖?索非亞大教堂等一起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蹟。一九八七年,中國的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關於長城,我真的什麼也不想說了,它的一磚一石確實浸滿了無數將士與民眾還有傳說中的那個哭長城的孟姜女們的血淚苦難凄婉哀傷,但它之於一個朝代一個統一國家的安全和穩定,秦始皇們當然知道哪個更重要。當然,這一切都隨著時間早已過去了,我們在陽光下的長城上思緒萬千但興高采烈。  我的詩人朋友范源先生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你是一條長長的青藤,時刻纏繞著我民族的情緒……  我的詩人朋友田君先生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長城再長也掙不開始,脫不開終,我願你是永遠的前題、標題和舊題;在你的理解和注釋里,應該沒有自豪、驕傲和感激;在一個城垛內,世紀末的陽光溫暖著我小小的三口之家,我年幼的兒子正踮著腳在高高的垛口望遠…… 永恆詞十:秦兵馬俑  最重要的概念是,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公元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秦始皇陵包括秦兵馬俑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評價是:毫無疑問,如果不是一九七四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於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二一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複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三十年前,準確說,就是公元一九七四年那個乾旱的春天,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的幾個村民選擇了一片石榴樹林邊,在那裡打井取水,灌溉他們有點枯黃了的莊稼。井水尚未打出,倒是從那五六米深的地下打出了一個真人一樣的陶土人頭。消息迅速傳開,有著完全專業機敏的考古工作者及時趕來,取代了那幾個打井的農民,當然他們已經不是來打井,而是專業發掘。那時連他們也不知道,二十世紀最壯觀的一樁考古發現就此拉開了序幕。 小小的井口被挖成了巨大的土坑,真人一般的陶俑在土層中顯現出來,現場的考古學家斷定這是一個古代的陪葬坑,然而完全出乎所有人預料的是,他們細緻輕柔挖掘的手,一點點地、一寸寸地,將漸次呈現出的是震驚世界的中華歷史奇蹟與奇觀!挖掘探測的結果我們現在知道了,就是秦兵馬俑一號坑。後來,秦兵馬俑按照它們被發現的時間又發掘出了二、三號坑,以及馬廄陪葬坑、珍禽異獸陪葬坑、鎧甲坑、百戲俑坑和大型彩繪銅車馬、木車馬等等。單就兵馬俑陪葬坑而言,佔地就達二萬二千多平方米,真人真馬相仿的陶俑陶馬八千餘件,青銅兵器數十萬件。  秦兵馬俑的發現,讓整個世界為之驚駭!  現在讓我們俯瞰它們—— 這是一支地下的秦軍兵團,這是一支雄壯的秦軍列陣;這是一支曾經掃蕩六國縱橫天下的威武之師,這是一支永遠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王者之師!他們的最高統帥就是秦始皇,而他就睡在不遠處的那座巨大的皇帝寢陵里。 現在讓我們走近它們—— 在那些大量的青銅兵器中我們最先看到了刻在一隻矛上的文字:寺工。史書記載,寺工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而在另一隻戈上,我看到了它右邊也刻著一行文字:五年相邦呂不韋造。這最直接的信息是,呂不韋作為秦國的丞相,他負責著秦國的兵器生產,同時,這些兵器無疑都鑄造於秦始皇時期。 轉眼我們看到了那把青銅劍,通體光亮,青鋒銳利。其表面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據說這種技術最早是德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才發明的;其長度竟接近一米。據說由於青銅材料易折的特殊性,做出這麼長的劍來,幾乎沒有可能;而現代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其銅錫獨特科學的配比讓這把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秦劍在設計上,能使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使用起來,劍身又不會過於沉重,可以說,秦劍達到了青銅劍鑄造工藝的頂峰,它的長度、硬度和韌性來自幾乎完美的配比,故而達到幾乎完美的構成,其鋒利自是不待言說。 這種兵器叫弩,有關專家嘗試著對其進行了現代復原;復原的秦弩,經過實施測試,發射表現出來的強勁力量,令專家大為驚異。秦弩類似弓箭,不同的是箭需用臂力而弩必須用腳蹬,藉助全身的力量上弦,強勁的拉力決定了必然強勁的發射。有資料表明,秦弩的射程遠能達到數百米,有效殺傷距離大致在一百五十米之內,殺傷力遠遠高於當時任何一種弓箭。那麼準確性呢,你不用擔心,秦人是聰明的,他們在弩機上裝有一個叫「望山」的構件,其作用一是在上弦時可以自動地把扳機重新調整到擊發的位置;二就是在瞄準遠處的目標時,射手可參照「望山」,確定弩抬高或降低的角度,讓呼嘯而去的箭鏃沿較為科學的拋物線軌跡最大可能地命中目標,殺傷敵人。 接著我們來看看為弩配備的青銅箭頭,三棱形的造型,其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會形成切割力,以至穿透鎧甲和人體。現代手段檢測發現,秦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較之我們常見的那種雙翼面箭頭,在射擊目標時更加精準。由此人們開始注意,譬如一種叫鈹的類似短劍的長柄兵器,從出產時間上它們有的相隔十幾年,但它們的造型和尺寸也幾乎一致。及其不同時期生產的戈,規格也大致相同。兵馬俑坑中發現有四萬多支三棱青銅箭頭,經專家科學計算後得知,箭頭底邊寬度的平均誤差僅在正負零點八三毫米。因此進一步對箭頭做金相分析,結果發現它們的金屬配比也基本同。換言之,秦國數以萬計數以億計的箭頭和兵器是按照相同的技術標準與技術質量鑄造出來的。  這些檢測結果一出來,有人立即就想到了現代工業的一個概念:標準化。是的,標準化。沒有標準化,秦十年統一戰爭,近百萬軍隊武器裝備的生產供應,不僅質量不能保證,怕是數量上也不能達到。顯然,秦國做到了。因為標準化生產使不同的供應商生產的零部件可以組裝拼接在一起,因此才能形成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生產。而在實戰中,標準化可以讓秦軍兵器在戰場上損壞後可以重新拼裝,投入使用,他們只須配備一些關鍵性的零部件就行了,而且損壞的兵器中的仍舊完好的部件也可拆卸下來再次使用。當然秦國統一的技術標準與質量標準的制定,是從幾百年的戰爭實踐中總結優選出來的,因此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英勇的秦軍裝備基本上都是當時那個時代最為優秀、先進和精良的兵器,其潛在富含的意義是我們不可忽略的。那麼是誰保證了這所有青銅劍的堅韌及其近一米長的劍身稜線的流暢與精美,是誰保證了這鈹的規格戈的規整以及萬千青銅箭頭三方流線表面的對稱,是誰保證了這秦兵馬俑坑中的幾萬件不同種類的兵器幾乎是同等的優質。  ——是他們。  這個他們,可以解釋為嚴格的質量管理制度或者體系,也可以被視為質量管理者和質量責任人,他們的名字都明確地刻在每一件兵器上,《呂氏春秋》稱其為「物勒工名」。  現在讓我們再次俯瞰它們——  在兵馬俑列陣的前邊,站著三排戰士,他們使用的兵器就是秦弩。面對洶湧而來的敵人,第一排士兵發射後,需要把箭再裝上去;於是第二排的戰士就上前射擊;退下來,第三排士兵就上去了。三排弓弩手就這樣默契配合輪番搭箭射擊,構成戰鬥初始遠距離密集的殺傷力。我們看到了萬箭齊發勁疾銳利,我們看見了呼嘯聲中人仰馬翻。  之後,一個整體性的步兵方陣開始向前衝擊,他們使用的都是長柄刺殺兵器,戈、矛、戟、鈹,彼此呼應,相互配合。矛用於方陣集體的向前挺進,戟可砍可鉤可刺,適於單兵格鬥,鈹則用於局部的對決。可恨的是盜墓賊盜走了他們的兵器,赤手空拳的秦兵馬俑不能為我們演示實際戰爭中這些兵器的運用和配合了。倒是我們看見了那些弩兵的隊伍中的長矛手,很顯然,他們的責任是保護射擊手免遭傷害。從這個細節來看,秦步兵在專業化的協同作戰方面已經相當成熟。  再來看秦國的騎兵部隊,在秦始皇兵馬俑坑,專家測量了一百多匹陶土戰馬的身高,發現所有的戰馬高度都基本統一,為一點三三米。有史料記載說,秦軍選擇戰馬的第一個條件是馬的高度必須達到五尺八寸,也就是今天的一點三三米。看來,秦人對戰馬的選擇是十分嚴格的。其品種經過經年累月的戰爭本身的實踐和篩選,自然是絕對優質精良上等的戰馬,這在當年張儀遊說韓王時就說過了,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跔(跳躍)科頭(不戴頭盔)貫頤(不戴面部護罩)奮戟者,至不可勝計。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前蹄躍起)趹後(後蹄騰空)蹄間三尋(一尋八尺)騰者,不可勝數。而秦國的騎士們,一個個身材修長,裝束簡潔,獨特的皮帽緊緊地勒在下顎上。他們每四騎為一組,每三組為一列,共八列一百零八名的縱隊,組成中國最早的騎兵編隊。專家發現他們的馬鞍很先進,但沒有馬鐙,他們使用的武器竟是秦弩。分析認為,秦騎兵的主要任務不是參與大兵團作戰,而是快速靈活地突襲劫持敵兵的武器糧草裝備,當然沒有馬鐙這就需要他們必須具備高超的騎射技術和格鬥本領。還有戰車,車體窄小輕便,有四匹馬拉著,共有六十四輛,組成戰車方隊。超出一般想像的是秦軍的戰車後面沒有步兵跟隨其後的那種傳統作戰方式,而是以其自身的速度和騎兵一起配合作戰。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利戈與長矛等近距離的刺殺兵器,而騎兵們在他們之前飛馳著遠距離地發射如雨的響箭,當這樣一支騎兵與戰車先後急風暴雨般滾過,敵軍的部隊就一排排地倒下了。  挺進,八千多個兵馬俑組成的秦軍軍陣開始向前挺進,保持隊形向前挺進,凝為一體向前挺進,不論遇到什麼力量,什麼情況,什麼困難,什麼阻力都不改變陣形地向前挺進。排列在軍陣最前面的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排列在軍陣最後面的三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軍陣的最後邊三列橫隊,其中一列面朝後方,防止敵人背後的襲擊。軍陣右翼的兩列士兵,一列朝前,一列朝後,保持著高度的警惕。軍陣的左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一列朝後,個個虎視眈眈。這兩翼為兵團的護衛隊,他們時刻在堤防著軍陣左右兩側敵人的突然襲擊,以保證秦軍軍陣在整個戰鬥中的完整性和整體性挺進的氣勢和威力。  如此,前鋒,後衛,左翼,右翼,四面銅牆鐵壁般護衛著中間龐大的秦軍軍陣的主體,這個主體是由三十八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騎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澎湃浩蕩,氣壯山河。擊鼓前進,鳴金收兵,十幾萬、幾十萬英勇善戰的秦軍將士組成的軍陣,統一在將領的意志中,向前挺進;統一在旌旗的指揮下,向前挺進;統一在戰鼓的節奏里,向前挺進!現在讓我們再次走近他們——  「將軍俑」,其中有立於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有立於指揮車後的足智多謀的軍師,有指揮和負責鳴金的,有指揮和負責擊鼓的,神態各異,造型生動,充滿個性化。  弩兵方陣中,有「立射俑」和「跪射俑」,堪稱兵馬俑中之精華,為中國古代早期雕塑藝術之傑作。  「軍吏俑」,「中級軍吏俑」身材魁梧,「下級軍吏俑」性格剽悍,既給我們感慨,也給我們聯想。  「武士俑」,身體健壯,英武剛強,不戴頭盔,髮髻束於頭頂右側,裝束簡單、便捷、靈活;有著交領右衽長衣的漢服,有著短靴和腰際環束革帶的胡衣,顯示了秦朝民族文化的融合;有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的典型關中秦人,也有高顴骨、絡腮鬍、似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  「御手俑」,其左為「車左俑」,其右為「車右俑」,中間為「馭手」,「馭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古代車戰,為雙方戰車相向衝擊錯轂交戰,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特殊在其甲衣,長及手腕,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盆領護甲,為考古發掘迄今所僅見;因御手控馭車馬,目標易受箭鏃傷害,一旦戰車失控,便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故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騎兵鞍馬俑」,其中「騎兵俑」,所著服飾提供了秦人服飾與北方「胡服」交融歷史的例證;「牽馬俑」,其頭像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變化合乎解剖原理,彩色描繪,濃艷熱烈……  困惑接踵而來,譬如我們過去一般認為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在南北朝以後隨佛教傳入中國並發展起來,而兵馬俑體現出來的雕塑藝術就已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間雕塑的六法,即堆、塑、捏、貼、畫、刻,以及其中的體悟、成型、裝飾,以及圓雕、浮雕、線雕並施的語言,兵馬俑都有表現。另外從雕塑風格上講,因為不是模子複製,全部出自宮廷工匠和民間藝人之手,幾乎一人一種風格,或高大英武,或精明瘦小,或嚴肅不苟,或清新活潑,構成整體大美。不僅寫實,還有寫意。尤其在兵馬俑的製作工藝流程方面,這麼高大的人馬雕塑是怎麼創製出來的?不分節做而是整個燒制出來,那麼泥巴從濕到乾的收縮比例怎麼掌握?燒制過程中軟化到硬結的收縮比例如何控制?還有兵馬俑一些地方厚薄不一,同時放到窯里燒的火候問題,還有泥巴摻和石英砂的比例問題,燒制前後的上色問題,以及燒窯的建制構造燃料出爐等問題。我們也只有無奈地暫且把無窮的探尋和疑問放在這裡,等待專業人員給出最後的答案了。    那麼我們來認識一下那個叫「喜」的士兵。 喜是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二六二年)十二月的一天早晨雞叫的時候出生,喜比秦始皇整整大兩歲。喜出生那年,秦軍正攻打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兩年後,喜的弟弟「敢」出生了,那時秦軍正在進行規模宏大的長平之戰。這兩次戰國歷史上重要的戰役期間,他倆都還是小孩子,一個嗷嗷待哺,一個蹣跚學步,自然是幸運或遺憾地他倆都沒有趕上。到了秦始皇登上王位的那一年,喜按規定向政府申報了自己的年齡,當時叫做「傅」或「傅籍」。「傅」就是「附」,即附著姓名於戶籍上,而「傅籍」之後,也就是說申報登記後你就成為國家一名合格的成年壯丁了,將隨時聽候國家召喚,應徵入伍。根據云夢秦簡《編年記》載,喜在秦始皇元年「傅」,這年他正十五周歲、十七虛歲。這說明秦國男子十五周歲,就必須登記名籍,從此擔任除應兵役外,還有服徭役、納戶賦的責任。到秦始皇十六年,「令男子書年」,就是男子不論成年與否,一律要登記年齡,這是在非常時期為適應最後秦國統一戰爭的需要。《秦律?傅律》規定,戶籍由所在鄉、里的官吏掌握,如果隱匿壯年不報,或報告不實,鄉官都要受罰;如果百姓作偽欺詐,鄉官知情不報,也要受罰。   喜「傅籍」後,分別在公元前二四三年、前二四二年、前二三二年,三次被應徵入伍,從二十歲到三十歲的十年間,曾經參加過三次小的戰鬥,好像沒有什麼突出表現,更沒有建功立業。也許他根本就沒有機會,也許不走運,其實大多秦國的男子都有著像喜一樣的情況和經歷。在秦國,從十五歲到六十歲的男子,都在法定的服兵役義務年齡段;而且一個人一生服幾次兵役似乎也沒有嚴格的規定,完全根據國家的需要,一聲令下,隨時穿上軍裝,奔赴前線。 秦始皇在對天下大勢本國實際進行了深刻的對比分析判斷後,決定向六國發動全面的兼并戰爭。之前一年,喜再次向國家申報登記了自己的年齡,喜在申報登記後才得知這是秦國為即將發動的統一戰爭所進行的全國人口普查。喜在他後來的自傳中記述了這件事情,之後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也記述了這件事情,倆人記載的年代一致。  我們知道,秦國的軍隊始終保持在近一百萬左右,按當時秦全國的人口來算,每五個秦人就有一個士兵。這其中很多人都是多次被應招入伍的,這其中就有喜和喜同樣經歷的喜們,但是幸運或遺憾的是喜自始至終都沒有參加秦始皇的十年統一戰爭,雖然他隨時都做好了各個方面的準備。喜在地方上做過湖北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及鄢的獄吏等,都是與司法律令有關的小職務,並在這個位置上終其一生。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二一七年),正值壯年的喜突然去世了,葬在湖北雲夢睡虎,死時應該在四十六歲左右。  喜雖然沒有在秦始皇的統一戰爭中出生入死浴血奮戰,但在司法小吏的這個崗位上十分敬業也表現出色。他非常熱愛他的這份工作,他死了之後,也許按照其遺囑人們崇敬地把他一生用精美嫻熟的秦隸抄寫的法律文書和他業餘時間記錄的一部個人小傳全部放在了他的棺材中。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特異的一幕:他的頭枕著的是他愛著的竹簡,腳墊著的是他愛著的竹簡,身體兩側是他愛著的竹簡,身體上面是他愛著的竹簡,手裡拿著的也是他愛著的竹簡,一共一千一百五十五枚。喜死後睡擁自己豐富絢爛的簡櫝書城,一定幸福而又滿足,這是一個文化的安息,一個浪漫的長眠。 簡牘是中國古代使用墨筆書寫的有文字的竹、木簡牘的總稱,在大規模使用紙張以前,簡牘是中國最主要的書寫載體。不少史學家將中國文明分為簡牘時代、卷帙時代和印刷時代,作為中華文明奠基時期,簡牘時代前後持續了上千年。  喜的這些書簡被發掘後,專家們把它大致分為成十類,即《編年記》(個人傳記)、《南郡守騰文書》、《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日書》甲種和乙種等,內容涉及法律令、文書、秦統一六國戰爭、疾病與藥方、歷譜、家信、日書和易占。豐饒細緻的內容,洋洋洒洒的文字,讓我們在兩千年後思緒萬千地讀到了一個叫「喜」的人向我們講述的活生生的關於一個國家的故事,一個時代的故事,一個人的故事。  ——喜記述,秦軍在攻打邢丘(今河南溫縣)的一次戰鬥中,士兵甲斬獲了敵人的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紅,意欲將首級據為己有,卻被士兵丙發現了,乙被當場捉拿歸案;另,還有兩個士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敵兵首級也動了手。雖然方式欠妥,但這讓我們知道了秦兵在戰場上是如此地立功心切。喜的補充說明是,秦一直沿用商鞅軍功授爵制規定,秦兵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可獲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秦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獲釋;如果其妻身為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秦兵如果戰死疆場,軍功與爵位不會作廢,可以傳給兒子和家人。我們似乎明白了秦兵為什麼一到戰場上便熱血沸騰,拚命殺敵,爭取立功,甚至爭搶敵人首級。  ——喜記述,爵位不同,吃的也不同,三級爵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兩級爵位的吃粗米,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這樣明顯的等級與待遇的懸殊差別,對秦兵,是激勵,是鼓動,是趨趕,是利誘,是不服,是堅決,並由此一點點折磨鍛鑄並最後形成了秦人的頑強意志和文化秉性。這使我們想起韓非的記述,說秦人一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生死不懼。這使我們想起張儀更為形象的描述,說你看秦國的兵士是多麼威武勇猛啊,一到戰場上,你看吧,他們飛奔跳躍,勇往直前,殺聲震天;他們頭盔都不戴,雙手捂著面頰,帶著武器,捨生忘死,撲向敵陣,甚至甩了戰袍,就那樣光著膀子赤著身子與敵人殊死搏鬥;左手提人頭,右手挾俘虜。這使我們想到了在秦兵馬俑中,我們看到所有將士一律不戴頭盔,士兵僅僅裹著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他們身上穿的鎧甲極為簡單,主力步兵的甲衣只護住前胸和後背。前三排的弩兵部隊身上一個甲片也沒有。還有一隊完全不穿鎧甲的士兵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形象也顯得特殊。研究人員推測,他們應該是秦軍的特殊兵種,擔負著戰爭中最危險的任務,幾無生還;重賞之下,這些被稱為「死士」的勇敢凜冽地站了出來,組成大秦帝國的敢死隊,這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到那種無形力量的激勵、鼓動、趨趕、誘惑、不服與堅決!  ——喜還說,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肆飲酒。酒給人烈性,給人膽量,使人亢奮,陡然增添此時此刻的天地英雄生死豪情。有人觀察到了秦兵馬俑的一個奇異現象,就是絕大多數秦軍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說這與他們長期喝酒有直接關係。但這只是一種方式的推測,不足為憑。我以為飲酒是處於西北地區的秦人的一種生活習慣而已,當然也不排除有戰爭的目的。   ——喜記載,秦人法律更細節地規定,士兵不許冒領軍糧,違者戍邊兩年;私自買賣軍糧的士兵,同樣要受到懲罰。這讓我們知道了,秦國軍糧由國家統一供應。這也讓我們困惑了,一百萬的軍隊需要有多麼強大的秦國農業的支持啊。喜所抄寫的那些秦國律令給了我們詳細的答案。  ——秦國的動植物保護令規定:早春二月,不準到山林中砍伐木材,不準堵塞河道。不到夏天,不準燒草作肥料,不準採摘剛發芽的植物,不準捕捉幼獸、鳥卵和幼鳥,不準用特殊的方法毒殺魚、鱉,不準設置陷阱和網捕捉鳥獸。上述禁令,到七月解除,只有因人死亡而需伐木製造棺槨者,不受季節限制。靠近養牛馬的皂和其他禁苑的居民,幼獸繁殖時不準帶狗狩獵;百姓的狗進入禁苑,沒有追逐和捕捉野獸的,不準打死;如追逐和捕捉野獸的,一律打死。在專門設置警戒的地區打死的狗,要完整地上繳官府;其他禁苑打死的狗,可以吃掉狗肉只上繳狗皮。  ——秦國的上報雨澤災情令規定:下了及時雨和穀物抽穗,應立即書面報告受雨、抽穗的頃數和已開墾而沒有耕種的田地的頃數。禾稼生長後下了雨,也要立即報告雨量多少和受益田地的頃數。這些數字讓政府大致能估算到全國年度糧食的總產量,並可以根據情況安排生產和採取相應措施,同時衡量地方官員的業績。如遇旱災、暴風雨、澇災、蝗蟲或其他害蟲等災害損壞了禾稼,也要報告受災頃數,以了解糧食的缺失率,為賑災和國家減免稅收提供資料和依據。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在八月底以前送達(出現失誤如何懲罰一節缺失,想必是喜漏抄了)。  ——秦國的防火令規定:貯藏穀物的官府要加高牆垣,有其他牆垣和它連接的,可單獨加用茅草覆蓋的糧倉,令人不得靠近居住。不是本官府人員,不準在其中居住。夜間應嚴加守衛,關門時即刻滅掉附近的火,謹慎警戒。有違反法令而有遺失、損壞或失火的,其官吏受有重罪,大嗇夫(執法機關負責人)、丞(佐官名)也須承擔罪責。另,不準把火種帶進收藏器物或文書的府庫。吏將物品收好後,由官府的嗇夫和吏輪番值夜看守,經檢查沒有火,才可關閉門戶。叫令史巡察其衙署的府庫,如果新建吏的居舍,不要靠近收藏器物、文書的府庫。  ——秦國的滅鼠令規定:糧倉里有多少鼠洞就應論處及申斥?成例:有鼠洞三個及三個以上罰款一盾,兩個及兩個以下應受到申斥。鼷鼠(一種小老鼠)洞三個算一個鼠洞等等。  ——秦國有關科學種田令規定:播種的時候,水稻種子每畝用二又三分之二斗;穀子和麥子用一斗;小豆三分之二斗;大豆半斗。如果土地肥沃,每畝撒的種子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另,各縣對牛的數量要嚴加登記,如果由於飼養不當,一年死三頭牛以上,養牛的人有罪,主管牛的官吏要懲罰,縣丞和縣令也有罪。如果一個人負責餵養十頭成年母牛,其中的六頭不生小牛的話,飼養牛的人就有罪,相關人員也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另,農戶歸還官府的鐵農具,因為使用時間太長而破舊不堪的,可以不用賠償,但原物得收下,表示國家對先進鐵制農具的重視,以此鼓勵農民大量使用鐵制農具。  ——秦國有關會計統計審計令規定:會計經過校算髮現差誤,錯算數目在二百二十錢以下的,斥責該官府的嗇夫;超過此數而不多於二千二百錢的,要罰一盾;超過二千二百錢的,要罰一甲。錯算人口一戶或牛馬一頭的,要罰一盾;錯算兩戶或更多的,要罰一甲。另,會計賬目和實際數目相比,差數超過了法律規定的限度,和不應銷賬而銷了賬,要估計其價值,不滿二十二錢的,可免罪;在二十二錢到六百六十錢之間的,要罰該官府的嗇夫一盾;超過六百六十錢的,要罰該官府的嗇夫一甲,並要責令賠償所銷賬的東西。錯算人口一戶或牛馬一頭以上便屬大誤。如系自行查出的錯誤,可減罪一等。另,縣尉的會計以及縣尉官府中的吏如有罪行,該縣縣令、縣丞應承擔罪責,和其它官府一樣;司馬令吏掾管理苑囿的會計,如會計有誤,司馬令史應承擔,和令史承擔官府會計的罪責一樣  無須再羅列舉例了,我們已經可以猜測並感知在遙遠的小農自然經濟時代,秦國通過嚴謹的法律實現了對農業和經濟有效的宏觀管理,並最終造就了秦人發達的農業,進而用有限的耕地面積和不足的農業勞力的情況下,強力支撐起秦國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及其曠日持久巨大消耗的兼并戰爭。秦始皇和他的決策者們為此殫精竭慮,並充分展示了秦人的聰明才智、堅忍不拔和創新精神,所以在這裡,我還是要說一下喜沒有記載的李冰的都江堰了。 秦代三個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靈渠間接的農業作用前文已經說過;另一個鄭國渠,我們知道它原是一個政治陰謀,被發現後,水工鄭國告訴了秦始皇這條渠的重大意義,秦始皇馬上赦免了他,讓他終於把渠修完。結果,這條二百五十公里長的大渠,可灌溉農田二百八十多萬畝,成為當時屈指可數的大型水利工程,關中變成了肥沃的良田和秦國的糧倉。而都江堰的修建要早於鄭國渠,時間上大約是在公元前二五0年左右,當時秦昭王得知李冰有治水的專業才能,果斷任命他為蜀郡郡守,成為那裡的最高行政長官。李冰上任後就與兒子二郎一起開始了水情的調查。  我們知道,當時隸屬蜀郡的成都、灌縣統稱為成都平原,周圍是崇山峻岭;那條岷江發源於成都西北部終年積雪的岷山上,其上游坡度陡,水勢急,奔涌而下;而到了灌縣平原,地勢突然平坦,水流變慢,上游衝下來的亂石泥沙大量沉積,河身抬高,到了夏季,岷山冰消雪化,河水暴漲,河床堵塞,岷江泛濫成災,當地人民苦不堪言。李冰在調查中用他專業的眼睛發現了在灌縣城外,有一座玉壘山矗立在岷江東岸,正好堵住了岷江的去路。調查進一步發現,玉壘山不僅擋住了江流,而且在發大水的時候,往往是西邊澇個死,而東邊旱個死。李冰第一判斷是,鑿開玉壘山分流,一舉兩得!  判斷是準確的,也是輕易的,而要鑿開玉壘山,卻是非常困難的。固然當時已經可以使用鐵器,但要一點點鑿開那堅硬的石頭並打開一個巨大的分流缺口,在沒有火藥的年代,簡直不可想像。李冰聽取了當地有經驗的長者的指導,在岩石上開一些溝槽,放上樹木柴草,點火燃燒,岩石在一定溫度中熱脹冷縮出現爆裂,使工程計劃得以艱難實施。其中那艱難的過程也是不可想像的,兩千年後的今天已不能去作現實場景的假設與描述。艱難到最後,還算不錯,總是開鑿出了一個大約寬二十公尺,高四十公尺,長八十公尺的山口,艱難也讓這個山口不能像標準河道一樣規則,有點像瓶口;就是這個瓶口,把江水引到了東邊乾旱地區,人們就叫它「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岷江原來的河道叫「外江」,新的支流叫「內江」。  無論怎樣,這麼一個小小的瓶口,還是不能把岷江大量的水流引過來,既遠遠不能滿足江東的土地灌溉,也不能從根本上減輕外江洪澇的壓力。李冰經過思考分析論證後決定,在離寶瓶口不遠的地方建一個分水堰,人為地把江水分成兩股,一定流量的水就被引到內江了。最佳地點選在了水流湍急的江的中心,先是鵝卵石做材料,江水給沖得無影無蹤,再經過探索改進,終於建起了一座堤堰,沒來得及慶祝,一場山洪下來,堤堰蕩然無存。  堅忍不拔的李冰父子略帶苦惱和沮喪地在岷江上游不斷巡查思考,李冰眼睛掠過一道驚喜的神采,他看到了一群美麗的川妹子在江上快樂地洗滌衣服,她們每個人都帶了一個竹簍子,竹簍子里放上她們要洗滌的衣服,再把竹簍子沉在急速流淌的江水裡,竹簍子卻沖不走,一個大膽的想法誕生了。李冰想,如果把鵝卵石放在竹簍子里,再沉到水底,不更是沖不走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於是讓人編了竹簍子,裝上鵝卵石,沉到江水裡一實驗,果然沖不走。  工程開始實施,從水淺的地方探索鋪展著到水深的地方,而到了水深的地方竟然不靈了。不靈了,那就把竹簍子加長加大,一直做到三丈長、三四尺粗。這便應了現代人的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他們成功了!我們聽見了兩千年前岷江岸上千百萬群眾突然爆發出的勝利的歡呼聲,李冰塌陷的眼窩裡蓄滿了淚水。  成功鼓舞了人民,調動了人民,振奮了人民。關注、熱情、期盼、執著,全部投入到緊張有序的賦予美好歲月內容的生產勞動之中。砍竹子,編簍子,填石子,壘壩子,越積越多,越壘越高,清澈平闊奔流不息的岷江中心,凸突起了一座狹長的島嶼,不著意竟壘起了一條大魚的形狀。魚頭似乎也有了不屈,破浪向前,把洶湧的岷江沒有商量地硬給分成了兩條水路,加大了內江的水量,而且常年不斷,灌溉著無盡的農田和四季的莊稼,人們叫它「分水魚嘴」。李冰並不罷休,之後他又修建了重要的附屬工程「飛沙堰」。「飛沙堰」建在「分水魚嘴」和「離堆」之間,堰頂比堤岸低,內江水在特殊情況下猛然陡增的時候,水便會自動從堰頂上漫到外江,避免了水患帶來的災害。  寶瓶口、魚嘴、飛沙堰,構成一個完整的防洪、航運、灌溉的水利體系,到現在,還無窮盡地發揮著作用,精神與意志引導的岷江之水,灌溉面積達到近千萬畝。《史記》贊曰,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也有人譽之為「獨奇千古」的「鎮川之寶」,不愧為世界文明的偉大傑作。二000年十一月,都江堰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一:為了控制內江的水量,李冰刻了三個石人,設置在「玉女房下白沙郵」即都江堰工程區域內。假如水位只到石人的腳部,說明灌溉的水量就有可能不足了,這也就預示著當年可能會發生旱災;如果水位升高到石人的肩部,那麼很顯然,水量已經過多了,也就預示著當年可能會發生洪澇。這個以足與肩作為水量測量的標誌,當然是李冰與當地群眾的長期經驗積累以及對岷江水情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得來的,是有依據的,也是科學的。史料稱:「竭不至足,盛不沒肩」。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二:李冰對都江堰每年都要進行維修,以清除江中淤積的泥沙,一般選擇在每年的十月底霜降時節,這時,岷江的流水量最小,容易控制。首先在魚嘴西側用一種稱為「榪搓」的截流裝置,將外江水截流,使枯水期的江水全部注入內江,然後掏空外江及灌溉渠道里淤積的泥沙。「榪搓」是由三根大木樁用竹索綁成的三角架,中設平台,平台上用竹籠裝卵石壓穩。把適當數量的「榪搓」橫列在江中,迎水面加系橫、豎木頭,圍上竹席,外面再培上粘土,以擋住水流,不致滲漏。一般到第二年立春前後,外江維修完畢,這時再把「榪搓」移到內江,讓江水流入外江,然後再掏空內江河槽,進行平水槽和飛沙堰的維修工程。李冰總結了六字口訣,即「深淘灘,低作堰」,意思是說在淘空淤積在江底的泥沙時要盡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較淺,流水量太小,難於滿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築飛沙堰時,堰頂則盡量要修築的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節能夠泄出比較多的水量。為了便於操作,李冰還做了一個石犀,埋在內江中,作為維修時淘空泥沙的深度標準界限,使民工易於掌握。清明節前後,整個都江堰就維修完了,拆除「榪搓」,開始放水灌溉。久而久之,清明節前後放水的這一天成了當地人民約定俗成的一個盛大節日,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放水儀式,那是造福百姓的水的歡樂。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三:天府之國的人民對李冰十分崇敬,尊呼他為「川祖」,「川祖廟」幾乎遍及全川。其子二郎,跟隨其父治水有功,父子都被冊封為王,素稱「二王」,都江堰左岸山上建有「二王廟」,供人們瞻仰。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四:寶瓶口的開鑿,經考證,最初為李冰之前三十年到一百年古蜀國一位君主主持開鑿的,而李冰是在其基礎上進行了擴大和重新疏通。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五:李冰在四川任職期間,除都江堰外,還在成都建了七座橋,修石犀溪,在祟慶修建文井江,在广部鑿鹽井,在樂山三江江流處治理河道,在宜賓治理水道,在什邡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是一個好官,更是一位優秀的水利科技專家。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六: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都江堰河底先後出土了一大一小兩尊石雕人像,刻有銘文,石像是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一六八年)雕刻的,那尊大石像就是李冰,小石像無名。專家推斷,小石像應是李冰的侍從,且應有兩個。古時候稱侍從官為「郎」,所以「二郎」並不是李冰的兒子,而應當是其兩個侍從官,並作為李冰的得力助手一併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這項偉大的水利工程。    並非都江堰的題外話之七:李冰之後,歷代政府都把維修都江堰作為他們的一件大事。我們也應該記住並真誠地感激他們,如漢文帝時蜀郡守文翁,三國之蜀國丞相諸葛亮,唐貞觀年間孟州長史高儉,武則天時彭州長史劉易從,唐玄宗時章仇兼瓊,唐末四川節度使高駢,宋代趙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當普,明代的盧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來通、強望泰、丁寶禎,民國時期的張沅等,他們都為都江堰的維修加固完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並作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載入史冊名垂千古。    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國也成了大秦帝國的又一糧倉,這之於當時的秦昭王和後來的秦始皇來說,最為重要的意義就是這讓他有了比其他六國更為雄厚的經濟實力。這讓我們想起商鞅,他曾經近乎決絕地告訴秦人,生活中其實只有兩件事:耕田和打仗。換句話說,就是只有強大的農業才能支撐勝利的戰爭。秦人理解並再現了這個耕田與打仗之間淺白又深刻的辨證關係,不放過任何機會,並十分警醒,刻苦努力,堅持始終,一刻也不懈怠。  耕戰策略最終成就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抱負,耕戰策略調動了所有的秦人,或在前線殺敵立功,或在後方加緊生產;整個國家成為一個有機有序有作有為的整體,每個秦人都是秦軍的一部分,秦國是在以舉國之力進行著一場充滿豪情、極盡豪放、鋪張豪華、表現豪邁的歷史演出統一戰爭,所以秦兵馬俑給我們的是一個偉大帝國的奇蹟和震撼,給世界的是一個偉大民族的崇高和傑出!  然而令我們都大驚失色的是,世界上這麼強大的一支號稱百萬大軍的精銳之師,掃蕩六國縱橫天下的威武之師,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王者之師,彷彿一夜之間,突然灰飛煙滅、倏然銷聲匿跡、黯然遁入地下了。其實我們完全勿須去說出那麼多的歷史原因,我想,興許是六百年的春秋爭霸七國爭雄戰火連綿號角連天,國家與人民都耗盡了財力、人力、心力、智力;興許一切都到達了極限,一切都走到了頂點,一切都勉力支撐在一個崩潰傾倒的邊緣。  兼并的天下一片千瘡百孔,統一的帝國到處危機四伏。而消耗殆盡的秦國、秦軍,血已冷卻,心已困頓,人已疲憊,他們現在需要療傷,需要撫恤,需要修養生息,需要恢復,需要解除身體和心靈的戒備,需要安定和平,需要人間煙火與世俗歲月的勞動、歌唱與生活,需要父母,需要妻子,需要孩子,需要兒女情長,需要洗洗澡換換衣服刮刮鬍子理一下散亂的頭髮,需要瓜棚豆架,需要睡眠,需要舒展自由的哈欠和懶腰。但是他們還不能,因為超負荷的國家機器磨損的齒輪旋轉的慣性還停止不下來,因為秦始皇還沒有最後實現他要實現的博大浩瀚的政治圖謀與他建構的大秦帝國的恢弘天地和夢想,不能停頓,難以終止,沒有盡頭。  在北方,三十萬也許是一百萬秦軍和民眾在修築萬里長城;在南方,五十萬也許一百萬秦軍和民眾在征服融合南越;在咸陽和驪山,七十萬也許一百萬秦軍和民眾在建造輝煌的阿房宮和他的陵園;在其它地方,運輸、戍邊、警備、據守、製造、科研、保衛、監督、徵收、執法、巡視、內勤的秦軍和民眾已是不計其數。簡單的推理是,所有南方北方咸陽驪山數百萬人的後勤供應同時需要數百萬人才能提供可能的保證,這就已經讓我們難以想像了。  秦始皇的錯誤,恰恰是他總滿足於推進實施他帝國夢想計劃的那些國家機器運轉下的異化整體,而忽略了那些具有生動思想和豐滿血肉的生命個體。而當他意外地突然死於出巡路上,強大的秦軍迅速分崩離析,解體潰散,大秦帝國從它的巔峰之上頃刻跌落下來,土崩瓦解。那些秦軍兵士終於回到了他們自己日夜思念的故土、可愛溫暖 永恆詞之十一:始皇之死  公元前二一一年,一顆流星燃燒著耀眼的光芒落在了秦國東郡(今河南濮陽一帶)的地面上,變做了巨大的隕石,有人在上面偷偷地刻了七個字: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說了,派了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於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起來殺了,並命人焚毀了那塊隕石。借天降隕石刻字,這其實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他的國家潛藏著危機了。可惜秦始皇沒有坐下來對此進行認真的分析,卻在一種鬱悶的心情中過多地思考如何讓生命延長或者不死的辦法。  這年秋天,又發生了一件事情,秦使者在華陰道上,一個神秘的山人手裡拿著一塊玉璧攔住他,說拜託你把這塊玉璧送給滈池君。說完轉身而去,回頭又說,今年祖龍死。使者不敢大意,回來後向秦始皇作了彙報。一起看那玉璧,認出來,原是始皇第二次出巡渡過長江時不慎落入水中的那塊玉。秦始皇笑了,故作輕鬆,說一個山鬼,最多也就知道一年間的事。秦始皇說這話,因為當時已是秋季,意思是說今年快過去了,山鬼的話未必能夠應驗。退朝後,再故作輕鬆,說祖龍,是人類的祖先。秦始皇是故意把「祖龍」混淆為「祖先」,因為祖先是已經死了的人,與己無關。雖這麼說,但他的心裡並不輕鬆。  秦始皇知道那個山鬼話里的含義,所謂滈池君,是水神,秦始皇以水德為國政以至改黃河為德水,那麼這個山鬼暗指的水神就是秦始皇;所謂今年要死的祖龍,還是暗指他的,祖,開始的意思;龍,皇帝的象徵。  對待這件事情,秦始皇仍然沒有坐下來對此進行認真的分析,譬如為什麼人們都通過不同的方式期望著他死,是不是政策有了問題,政權有了問題,官吏有了問題,人心有了問題等等。而他還是過多地考慮怎麼讓自己長生不死的辦法。於是通過占卜,顯示他必須遷徙和巡遊,秦始皇就相信了。先是遷徙三萬戶民眾到北河、榆中(今河套地區北)定居,每戶賞賜一級爵位,然後決定出巡。這是秦始皇第五次出巡,也是他在此一特殊背景下的最後一次出巡。很顯然,他的這一次出巡怕是凶多吉少了。    在此之前,秦始皇曾有過四次出巡。  秦始皇從二十二歲(公元前二三八年)開始親政,掌握大權,此後的近二十年時間都忙於宮廷政務和征伐六國,他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從容的心情出外巡遊。公元前二二一年,滅六國、定天下後的第二年他四十歲時,開始了他第一次的外出長途巡行,選擇的是西部,從咸陽出發,沿河西北行,經陝西彬縣向北,進入甘肅寧縣、合水到達慶陽,再向西到寧夏南部,越過雞頭山,向南進入甘肅靜寧、定西、臨洮,再向東,經隴西,到達秦人祖先故地西垂(今甘肅天水),然後翻過隴山到陝西隴縣,在歧洲(今陝西扶風)離宮回到中宮休整幾天,再經陝西武功回到咸陽。這條出巡路線經過了秦祖先創業發祥地,可以說是尋根拜祖之旅,當然他主要的目的還是視察他戍邊的軍隊和正在構築的軍事防禦工程萬里長城。  第二年(公元前二一九年),秦始皇首次出潼關東行,經洛陽、開封,向東北山東濟寧,先上鄒縣峰山,再登泰山,在兩山上勒石刻碑,歌功頌德,昭示天下。從泰山上下來時,突遇暴風雨,避雨樹下,封那棵樹為「五大夫」。然後沿著渤海向東,經山東黃縣、睡縣(文登),越過成山峰頂,登上之罘山,勒石刻碑;後來沿海南下江蘇海洲、向西到彭城(徐州),打澇當年落水的那隻九鼎;南入安徽,渡淮河,過鳳陽,再轉向西,經河南南陽,入湖北漢陽,過長江到湖南嶽陽、湘陰、長沙等地;歸途經湖北沙市、江陵、襄陽,過武關(今陝西商州東南),入陝西商洛,回到咸陽。此次巡遊,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第三年,秦始皇再次去山東半島沿海巡遊,刻石留念,返回途中經河南原陽縣博浪沙遇刺,韓國公子張良傾家產千金,雇一壯士以一百二十斤鐵錐行刺。因巡遊車輛多,壯士判斷有誤,擊中副車,秦始皇倖免,下令搜捕十日未獲,極大地破壞了秦始皇巡遊的興緻,怏怏而歸。  這之後,秦始皇有兩年時間不再出巡,到了公元前二一五年,才有了秦始皇的第四次出巡。於是從陝西潼關北經大荔過黃河入山西永濟,到河北邯鄲,再向北至河北琢縣,又向東抵秦皇島海濱小住,然後出山海關,到遼寧綏中海濱遊覽。在返回時,他巡視了長城線上的河北薊縣、密雲、懷來,進入山西過代郡、雁門,渡過黃河,經過陝北的榆林、延安等地,回到咸陽。    占卜之後,幾下耽誤,處理完一應纏手的事情,也就到了第二年(公元前二一0年)的秋天了,秦始皇開始了他第五次也是他最後一次特殊背景下的出巡。這次與上次出巡相隔五年,於是我就想,假如沒有那些我們所說的特殊背景,秦始皇可能也就沒有這次充滿精神迷茫心靈困擾生命焦慮的死亡之旅了。  出巡的陪同人員有左丞相李斯,讓右丞相馮去疾留守京城。秦始皇疼愛的小兒子胡亥吵鬧著也要跟著去,秦始皇答應了;一定是用了一個父親的口氣說,想去,那就把他帶著吧。兒子,那咱可先說好,路上可不許搗蛋。胡亥樂了,一臉少年的美氣和甜蜜。一塊去的還有一個人,就是專門管理宮廷乘輿車馬與印信、墨書的頭兒、宦官中車府令兼胡亥法律教師趙高!  十月癸丑(秦歷十月初四),秦始皇從咸陽出發,乘坐的當然還是他的那輛裝飾精美陳設豪華的御用銅馬車,也是公元一九八0年在秦始皇陵邊上出土的那駕我們看到的銅馬車。後經考古研究人員考證,出土的那兩輛青銅車是根據秦始皇生前的御車仿製的,大小只是真車的一半,但其結構與形制跟真車完全一樣。我們可以來稍稍欣賞一下,科學而考究的車輪,三十根密集的輻條,分散了車身重量對輪圈的壓力,使得車子既輕快又結實。再從側面看去,輻條靠近車轂的地方明顯加寬,作用是加強輪子橫向受力的強度,直接的比喻它很像我們今天的自行車輪。再看車轂、系駕繩索套管、車輪鎖、制動裝置以及馬頭飾等,加工工藝複雜又相當科學合理,令人稱奇,不能一一備述。再來看青銅御用車內,可坐可卧,安穩舒適。車廂有一門三窗,門在車尾,前窗可上下啟閉,左右兩窗板鑲在兩個凹槽之間,可以來回拉動,完全像現在汽車上的推拉玻璃窗,既便於途中觀覽,又可通氣採光;「閉之則溫,啟之則涼」,類似車中「空調」。秦始皇乘坐的車子叫安車,在他前面開道的車子叫高車。史書記載,秦始皇外出巡遊時有大批文武重臣警衛侍從隨行陪同服務,一般情況下,大小車子在八十輛左右,那該是何等的威風!  秦始皇此次出巡,轉眼一個多月過去了,他到了湖北、湖南,其中去雲夢九疑山(即九嶷山,又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南)遙祭虞舜,再乘船順長江而下,觀覽籍柯(為《史記》載,義不明,有訛誤,可能是地名),渡過江渚(安徽當塗西北),經過浙江丹陽,接著到達錢塘。到浙江邊上的時候,因那一段江面靠近大海,江面寬,風浪大,秦始皇一行就向西往回行走了一百二十里,從餘杭一處江面較窄的地方渡過去,這才去了浙江紹興,登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並刻石立碑。返回時,途經吳地,從江乘(今江蘇句容北)渡江,沿海岸北上,到達琅邪。  多少有點令人驚詫的是,半路上,那幫裝神弄鬼的方士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其中那個著名的徐市帶人到大海上已經為秦始皇尋找仙藥好多年了,也沒找到什麼狗屁仙藥;倒是不知花了秦始皇多少專項經費,在遇到秦始皇時實在無法交代了,只好硬了頭皮臨時編造鬼話,說蓬萊仙藥一直被大鯊魚所困擾。秦始皇當天夜裡就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與海神交戰,海神好像人的形狀,醒來後就請博士給他解。誰知那博士也是個裝神弄鬼的方士,說了一通弱智到極點的瞎話和鬼話,說水神本來是看不到的,它是用了大魚做偵探,要想辦法除掉它。秦始皇竟然也相信了,這進一步表現和證明了出巡前隕石事件和華陰道神秘人的神秘預言已經讓秦始皇有了深度的精神迷茫、心靈困擾和生命焦慮。於是命入海求仙藥的人攜帶捕大魚的工具,自己也親自帶了弓弩去等候大魚出來,以便按照方士們說的射殺它。  秦始皇從琅邪向北,航行到榮成山(今山東榮成境內),也沒見到一條為海神做偵探的大魚。繼續航行到之罘山的時候,一條大魚出現了,秦始皇激動不已扣動了弓弩的機關,連發數箭,射死了那條大魚。那天始皇的氣色有了一些生動,飯量也好了起來,然後沿海岸向西進發。第二年的七月,在到達河北廣宗沙丘時,秦始皇終於病倒了。——沙丘這地方可是真有名,最早是商紂王在此建離宮,稱沙丘平台,他荒淫的酒池肉林就設在這裡;戰國屬趙,趙武靈王沙丘之亂終於餓死也即此沙丘。紂王乃臭名昭著的一代昏君,他最初建離宮於此,臆想必是不祥之地。  這一病,原本就充滿了精神迷茫、心靈困擾和生命焦慮的秦始皇就有了死亡的預感和臨終的慌張,隨著病情的加重,旅途跋涉中又不能得以及時的療治,秦始皇在對衰弱不支的身體最後放棄之前,巨大的恐懼已經摧垮了他的精神和信心。他給兒子扶蘇寫下了遺書:回咸陽來參加我的喪事,把我安葬。遺書寫好後,加蓋了御印,暫時封存在中車府令趙高那裡。趙高接過那封遺書,他的手一陣劇烈的戰抖,而歷史沒有發現這個生動的細節。  七月丙寅日(秦歷八月二十一日),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和家鄉,秦兵馬俑是他們固體形象的回憶錄和一種形態的遙遠歲月的相冊和日記,生動了整個進步的人類,豐富著大千世界。 風雲突變,迷霧團飛,疑問重重,有誰親眼目睹了秦始皇死亡的最後一刻的安詳與痛苦?有誰在其一側傾聽了秦始皇彌留之際微弱的呻吟和囑咐?有誰看到了秦始皇死亡的全過程?有誰最先得知並發現了死了的秦始皇又是誰最先通過什麼途徑和方式驚聞這天塌地陷的噩耗……難道病重的秦始皇那時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么?御醫呢?警衛呢?僕人呢?李斯呢?趙高呢?胡亥呢?那麼是誰逼迫了他們?是誰趨趕了他們?是誰控制了他們?是誰封鎖了他們?乃至究竟還有誰看到了秦始皇的屍體……  沒人能夠做出回應和解答,那麼我們看看趙高接下來的表演。  第一幕:趙高先扣留了秦始皇的那封遺書,對外全面封鎖秦始皇逝世的消息,將秦始皇斂屍入棺,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涼車中,讓始皇寵幸的宦官做陪乘,在回咸陽的路上,每走到適當的地方,就獻上飯食,其他百官也像往常一樣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先從井陘(今河北井陘北)到達九原(內蒙古包頭市西),再從「秦直道」回咸陽。為什麼要這麼捨近求遠回咸陽,近年有人說是秦始皇此次出巡的日程安排中,原是計劃在返回咸陽前要去視察一下那條正在修建的「秦直道」,不期途中暴崩,趙高和二世為避天下猜疑,故選擇尚未竣工的直道南歸;但這正是七月暑天,秦始皇的屍體開始腐爛,從車中散發出了刺鼻的臭味,趙高就下令隨從官吏往車裡裝了一石臭氣熏天的鮑魚,鮑魚混淆了屍體的腐臭。  第二幕:在回咸陽之前,趙高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兩個人個的工作,一個是胡亥,一個是李斯。他們都是這場陰謀事變中的最關鍵性的人物,就像他在脅迫胡亥時說的,現在立誰為王,大權誰握,生死存亡,斷然的決定都在於你、我和丞相李斯了。然後毫不掩飾對胡亥說,商湯、周武殺其主,天下稱義焉,不為不忠;衛君殺其父,而衛國載其德,就連孔子都著述了這件事情,不為不孝。你是一個男人,辦大事就不要拘於小節,行大德就不能推辭謙讓,鄉間的習俗各有不同,官員們的工作方式因地制宜,故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都害怕!胡亥當時要辯解,趙高立即給打斷了,說時間、時間、時間,短暫緊迫地都來不及謀劃,就像攜帶乾糧駕著快馬急急趕路一樣!而在他說到時間的緊迫的時候,站起來就走了。他知道他幹了什麼,他內心的緊張超過了他的估計,他知道時間在每一刻度上對於他的意義。他現在要立即去找李斯,因為說到底他趙高不過是一個管車馬文案的宦官,而李斯卻是權重如山聲名顯赫以鐵碗著稱的大秦帝國的丞相,如果做不通李斯的工作,那這件事情就將帶來嚴重後果和無窮禍患,趙高想都不敢想!  幾乎沒有過渡,趙高見了李斯後直奔主題,說始皇去世,詔書未送,無人知道。立誰為太子,只在你我一句話,你就說立誰吧!  李斯回答得斬釘截鐵,說皇帝詔書,豈容更改!  對於李斯的嚴辭拒絕,趙高事先就有所估計,所以他沒有表現出太大的驚異,只冷冷地笑了,說我的丞相,在作出決定之前,你還是估計一下你自己吧。你和蒙恬比,誰的能力更大?功勞更高?謀略更深遠?天下百姓更怨恨誰?更擁戴誰?與長子扶蘇的關係誰更親近?誰更疏遠?我進入秦宮管理事務二十多年,還真沒見過被秦王罷免的丞相和功臣能夠再封爵傳給下一代的;我看到的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最終都不能逃脫被誅殺的命運。扶蘇即位,必任蒙恬為相,到那時你會落得個什麼下場呢,怕是連懷揣通侯之印退職還鄉都沒有可能了。所以還是和我一起立胡亥為太子吧,希望你能考慮一下做出最後的決定!  李斯說,我只執行皇帝遺詔,自己的命運聽從上天安排,我沒有任何考慮,也不會有任何決定!  趙高說,你果真固執己見,那你可要當心了哦。  如此兩人你來我往,語言間暗含刀光劍影,充滿生死較量和血肉相搏,到了最後,滿腔憤怒又無可奈何的李斯仰天長嘆,淚流滿面。李斯太了解眼前這個心狠手辣的趙高了,他說是來徵求意見和我商量,其實他是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不過來通知我一下罷了,你聽他那藏了鋒芒的暗示威脅恐嚇的進逼,那就是最後通牒,你同意也要同意,不同意也要同意了。李斯已感到了凝結在死寂空氣中的陰森殺氣,他彷彿看到了趙高已預謀安排下的殺手就埋伏在他的門外,他彷彿看到了他們晃動在窗戶上的影子。李斯在一聲壓抑窒息的嘆息中,內心絞痛,五臟俱焚,答應了趙高。趙高回去報知胡亥,撇著嘴說,我奉太子你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他敢不聽!  李斯不僅不敢不聽,甚至還被迫直接參与了這一場陰謀事變。史載,趙高這時已經採取了非同尋常的措施和行動,完全控制了局面,我分析這時趙高極有可能對胡亥和李斯等都實行了軟禁與監控。 第三幕:在趙高的威力與武力的脅迫下,胡亥、李斯與趙高三人就偽造了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接著,偽造了一封秦始皇給扶蘇的信,這封信顯示了趙高在這樣緊迫的情勢下生性與手段的決絕和殘忍。他要迫不及待殺死扶蘇,殺死蒙恬,於是在信上以秦始皇的口氣對他們羅織罪名,大加責罰,然後賜劍讓他們自殺。  趙高派了他的親信把這封信火速送到上郡(今陝西同州北),交給了扶蘇。扶蘇拆閱後,大喊冤枉,放聲悲哭,天旋地轉地就奔了內室要自殺,蒙恬叫住了他。蒙恬覺得這事情有點太突然太蹊蹺了,始皇帝怎麼就毫無端由地派了使臣來要我們兩個自殺,而且信上說的理由顯然是虛假編造;即便是事實,公子和我也不至於都犯了死罪啊,這也不像始皇帝平時對待公子和下臣的做法,斷定這是一個詭計,便提出讓公子回見父皇當面證實一下。送信的使臣不願意了,說大膽,你們兩個死到臨頭的罪臣,竟敢懷疑朝廷懷疑始皇帝懷疑皇帝詔書,就憑這,也犯死罪!扶蘇無奈,信是假的,你也要死;信是真的,更是要死。即使左右都是要死,不如現在就死,讓生命慷慨一些,悲壯一些。扶蘇在最後的時刻,幾乎沒有傷心了,便也沒有猶豫了,一劍刺進自己的喉嚨,表現了生命極度的果決!  扶蘇自殺讓蒙恬徹底喪失了澄清事實扭轉局面的可能和信心,如果扶蘇不死,事情就還會有時間的緩和,說不定其間就會出現轉機。你想想,扶蘇和蒙恬手裡有三十萬大軍啊。扶蘇這果決地一死,原本就是忠誠良將的蒙恬在缺少了精神的支持後也最後放棄了。蒙恬不肯自殺,使者把他交給了獄官,暫時關押在陽周(今甘肅東南正寧)。  聽說扶蘇死了,蒙恬已被囚禁,胡亥心軟了,心疼了,說蒙恬這麼好的將軍殺了太可惜了還是釋放了吧,趙高說不行!不僅蒙恬不能放,他的弟弟蒙毅也要一併除掉。胡亥無奈,只好就把蒙毅也關押了起來,囚禁在代地。  這時秦始皇腐爛不堪的屍體已經運到了咸陽,政府向全國發布了治喪的公告。皇太子胡亥在趙高的一手操縱下登上了皇位,是為秦二世皇帝。胡亥任命趙高為郎中令,不管這郎中令實際的權力有多大,反正趙高現在是緊緊跟隨著二世皇帝不會也不敢離開他一步了。  九月,秦始皇被安葬在驪山腳下。第四幕:對於蒙氏兄弟,子嬰出來說話了,他想勸說秦二世皇帝,為蒙氏兄弟爭取最後一線生的機會。(關於這個子嬰,現在公認的說法說他是秦二世哥哥的孩子,也就是扶蘇之子,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更符合情理)子嬰列舉了當年趙王殺死他的愛將李牧而任用顏聚;燕王喜用荊軻而背離燕、秦盟約;齊王建誅前代忠臣而聽信後勝的例子,然後說,這三位君主的教訓就是他們各自輕率地就改變了舊規而失其國、殃其身,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現在你這樣對待蒙氏兄弟就是重蹈歷史覆轍!不能深思熟慮的人怎可治理國家;不能集思廣益的人如何保全君位;誅殺忠臣良將而聽信奸佞小人,在內將使群臣互不信任;於外會讓將士鬥志渙散,是萬萬不可取的啊。——子嬰這話不知是否暗指趙高,如果是,那麼他也一定對始皇之死有所猜疑或有所耳聞。二世不聽,有趙高在他身邊監視並控制著他,他能聽么。不僅如此,子嬰的一番勸諫倒讓高度警惕中的趙高加快了對蒙氏兄弟的迫害,當然也就加速了蒙氏兄弟的死亡,這是子嬰始料不及的。在趙高的操縱下,二世派遣了御史曲宮前去代地處決了蒙毅。然後,立即又派使者去處決蒙恬。  蒙恬大義凜然,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陳述——  從我的祖先到我的後代子孫,為秦國建功立業平定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整有三代人了。如今我統領三十萬大軍駐守北疆,即使我身被囚禁,但我擁有的勢力和威信足以發生叛亂而無人能夠阻擋。然而,在我已知自己必死無疑而仍取堅守節義,是因為我時時不敢玷污我祖宗的名聲和教誨,而且不敢忘懷英明先帝對蒙氏宗族的厚愛與恩寵……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而事情最終竟落得個這樣的結局!我敢肯定,朝中出了亂臣,倒行逆施,欺君罔上……  說到這裡,蒙恬已是泣不成聲——  我的這些話,你不要誤解了,我並非是用以逃避罪責企圖免於追究,而是要用我的一片赤誠之心向大秦帝國直諫而死,是真切地希望陛下能替天下黎民百姓設身處地深入思慮從而找到應該遵循的一條利國利民的正確道路啊。  使者說,我受令是來對將軍執行刑法,原諒我不敢把將軍的話轉達給皇上。  蒙恬絕望,一聲浩嘆——  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竟然沒有過錯就處死啊!哦,那麼我還是給我自己找一個罪名吧,我自臨洮連接到遼東,築長城,挖壕溝,一萬餘里,這中間能沒有震動大地的筋骨切斷大地的血脈嗎?這就是我的罪過了。    於是,蒙恬服毒自殺。第五幕:趙高覺得,事情並沒有結束;而二世即位後,內心也不快樂,感嘆人活在世上,就如同六匹駿馬所駕的車子從一條很窄的縫隙里飛馳而過一樣短暫(成語「白駒過隙」的出處),既然自己已經君臨天下,那麼怎樣才能全部滿足耳目的愛好和聲色的慾望,而又能使國家安寧,百姓歡樂。趙高便告訴他,沙丘之變,公子和大臣們都已有所懷疑了;這些公子都是你的兄長,那些大臣都是先帝的委任,他們遲早要生事端,不知會突然發生什麼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何談享受和行樂。建議二世,加大力度,嚴刑峻法,先清洗與沙丘之變有牽連的人,統統滅族;再全部剷除先帝舊臣,進而疏遠皇族的骨肉兄弟;同時重新任命自己的親信。趙高說只有這樣,你才能高枕無憂去隨心所欲縱情享樂了。  二世接受了趙高的建議,那麼趙高可就不客氣了,於是大開殺戒。不僅殺死了蒙毅、蒙恬等忠誠良將,又將秦始皇的十二個公子在咸陽街頭斬首示眾,十個公主在杜縣(今陝西西安市郊)被肢解處死,財物沒收歸國家所有,受各種牽連一同治罪的不計其數。大秦帝國,腥風血雨,暗無天日。    第六幕:趙高覺得現在可以騰出手來除掉他的心腹大患李斯了。首先是李斯擁有太多太大太重的國家權力,更重要的是除了趙高和二世外,他是唯一知道政變內幕的人,也可以說他是全部掌握他趙高前途命運的人,這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更是一場宮廷肉搏,一場權力大戰,一場心智較量,一場生死存亡的抉擇。趙高知道,在大秦帝國,李斯的威望和影響力都讓他不能夠輕易下手,趙高只能暫時蟄伏在他的歹毒與兇惡、奸狠與陰險中虎視眈眈等待機會。    ——在趙高類似變態的瘋狂殺戮中,秦國法令刑罰日益酷烈,群臣上下人人自危,預謀反叛暗藏殺機,朝野上下風聲鶴唳。二世續建阿房宮,增加勞役,加重賦稅,天下苦不堪言,民眾揭竿而起。李斯多次想找機會進諫,但二世這時昏庸得什麼也聽不進了。二世不僅不聽,還對李斯大加責難。李斯預感,大秦帝國完了,自己也完了。一個人孤獨地登上秦宮城頭,茫然地向天空望去,遠遠的,他看到了帝國血紅的落日正擱淺在西天的地平線上,像他和他的國家眼下動蕩飄搖的命運,一點點、一點點向暮色里沉下去。在暗地偷看的趙高陰冷地笑了。  就在這動蕩不安的時刻,趙高等來了他除去李斯的機會。    事情是從李斯兒子李由開始的,吳廣率眾起義的時候,李由任三川(洛陽)郡守,郡治在洛陽,起義軍一路向西所向披靡,蜂擁過李由的管轄區域,不能阻止也無力抗擊。趙高便抓住了這個機會,派了使者一個接一個地到三川去調查此事,並追究到李斯的身上。李斯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他開始還反對二世和趙高推行的嚴苛法律和政策,現在他不得不違心屈服了。於是上書二世,從理論上全面闡述了二世的英明及其政策的正確,並曲意奉承溜須拍馬完全喪盡了一個優秀政治家和正直士人的良心和品格。問題是李斯不知道他屈從的後果有多麼嚴重,從某種程度上講,李斯代表並決定著秦國的政治傾向和態度,所以李斯一屈從,我們觸目驚心地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況: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是犯人;而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積著以各種罪名剛剛被殺死的人的屍體。我們還看到,殺人越多越是忠臣。而二世對此竟說,呵呵,像這樣,才可稱得上是李斯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督察責罰了。    李斯的一封上書挽救了自己,也讓趙高發現他設計好的陰謀意外失手了,同時二世殺的人太多了,而那血海深仇累累罪惡很多都記在了趙高的頭上,有些大臣們公報私仇在入朝奏事時不定就會以各種手腕和方式向二世揭露他趙高的陰謀和罪惡,冷不防地砍他一刀燜他一棍揣他一腳,倘二世不定哪會兒神經過來,那他趙高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趙高一番分析後就對二世實施的徹底的監控,讓他深居宮中,和幾個熟悉法令的人在一起,等到大臣們把公事呈奏上來,共同研究然後做出決定,在外的一切政事公務都由趙高決斷處理。  李斯終還是以其本質上政治家的敏銳迅速做出判斷,趙高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大秦皇帝的一種方式的軟禁,趙高果然一手遮天了。李斯看見了深不見底巨大無邊即將到來的黑暗,趙高在心裡說,是的,黑暗,深不見底巨大無邊陰森恐怖的黑暗,好個李斯,我現在就送你到那個地方去!  趙高找到李斯,一臉的苦不堪言,說眼看著函谷關以東地區盜賊蜂起,而現在皇上卻加緊遣發勞役修建什麼阿房宮,還興緻勃勃到處搜集名狗駿馬,全是一些沒用而又喪失鬥志的玩藝兒。我想勸他,但地位卑賤,皇帝又熱情高漲;你是丞相,你去勸勸他,他也許會聽。可憐李斯不知這是趙高的陰謀陷阱,竟對他的這一番憂國憂君憂患之心生了感動。說皇帝不再臨朝聽政,居於深宮之內,我怎麼見他。趙高拍了拍李斯的肩膀,說這樣吧,我替你尋摸著,只要皇上一有空閑,我就立刻通知你去。  在這個問題的策划上,趙高再一次表現了他對一個政敵決鬥陷害的非凡智慧和超越才能。趙高專門選擇二世玩狗走馬、與美人歡宴、休閑娛樂的時候派人通知李斯來,讓他去求見二世,二世哪會見他,李斯就悻悻然回去了。三番五次,二世就惱了,說我平時空閑的時候,丞相不來,我只要休閑娛樂散散心情的時候,丞相就有事情。丞相是瞧不起我呢,還是以為我原本就不值得尊重故意為難我啊。  趙高要的就是二世的這個話這個態度,他該下手了,對二世說,丞相果然要是像你說的這樣,那事情可就太危險了。沙丘之變,丞相是參與了的,現在你已如願即位皇帝,丞相是不是覺得他的地位卻沒有因此提高,身份也沒有更加尊貴?他大概是想割地封王吧!還有,就是丞相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時,你知道那幫楚地的強盜都是丞相家鄉的人,因此陳勝、吳廣他們才敢那麼瘋狂猖獗,公然橫行,經過三川時,李由竟守城而不出擊。我派人去調查過,聽說他們之間現在還有書信來往。關鍵問題是,丞相在大秦帝國是什麼概念,他的影響力,他的權力,他的威信和威望,在外,比你皇帝還大哩。二世一聽,就壓抑不住了,決定懲辦李斯。過後一想又擔心了,不知這趙高說的是否確切,就派了人去調查三川郡守與盜賊勾結的具體情況。  李斯很快知道了這個消息,同時知道他與趙高的對決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也到了最後一定生死的時候了。他被趙高逼迫在生命的懸崖、危立在死亡的邊緣,他再也沒有退路了。李斯憤然上書,揭發小人趙高,並提醒二世一定要對這個陰險狠毒之人做好防範和警惕。為此,李斯在這封上書中列舉了當年「田氏代齊」的例子,指出:當年的田常為齊簡公的臣子,其爵位高到全國無與相匹敵,自家佔有的財富和整個國家所擁有的一樣多;他廣施恩惠,遍施憐憫,在下,深受百姓愛戴,在上,贏得群臣擁護,而暗中卻是篡權賊子,竊國大盜,在庭院里擊殺宰予(孔子弟子,齊臨淄大夫),在朝廷上害死簡公,得齊國一朝為己所有。那麼眼下的趙高之所作所為,與田常何異。如不早做打算當機立斷,一場蓄謀已久的血腥叛亂頃刻就會發生!對於李斯的上書,無能昏庸的二世看都不願看、想都不願意想一下了,更大的錯誤是二世竟為趙高的命運擔心起來,他怕的不是趙高怎麼會篡奪自己的王權,而是怕李斯會殺了他喜愛的趙高,於是去把李斯的話告訴了趙高!  意外的是趙高這時卻出奇的平靜,說丞相說的是對的,沙丘政變,現在知道內幕的只有我們三個人,而要讓這件驚天大案成為千古絕密萬世死檔,我和李斯兩人只能留下一個。當然最好是把我們兩個都殺掉,否則,這個世界對你永遠都潛藏著生命的危機和風險。但我所憂慮的是我趙高死了,李斯就真的可以毫無顧及地乾田常所乾的那些事了。二世聽後,滿眼恐懼,愈發害怕。李斯、趙高,誰是田常?誰要篡權?誰要預謀殺他?究竟聽誰?到底信誰?二世最後心情矛盾地下令,把李斯交由趙高查辦。現在我們來看看李斯,這隻當年上蔡的小吏現在大秦帝國的老鼠王,一旦被套上了刑具,就顯示出了卑瑣的本相,李斯不知道會是這個結果,但他知道他在這場決鬥中已經失敗了。  他敗給了趙高,敗給了二世,敗給了自己的軟弱,敗給了自己的私心,敗給了被自己褻瀆和出賣了的對帝國的良心和忠誠。而接下來的是,他又敗給了趙高對他一千多下鮮血淋漓的拷打,李斯和大秦帝國無論如何都難以承受那末日剜心的折磨和徹骨的疼痛了。  李斯在獄中最後上書,秉承了當年那篇千古不朽經典之作《諫逐客令》的論述風格,依然文采飛揚,光華四射——    我李斯擔任秦國丞相治理天下百姓,春花秋月,風雨滄桑,已經三十多年了。  我初來秦國的時候,國家領土偏僻而且狹小,回望先王當年,土地不過千里,士兵也就幾十萬眾。我竭盡我所能有的全部微薄的才能,小心而謹慎地制訂策略執行國策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間離;卧薪嘗膽準備強大的國家武裝,殫精竭慮整頓齊備的政治秩序,實施道德教化;大膽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為官,提高有功之臣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不惜給予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彰顯一種政治主張,弘揚一種時代精神,激勵一種國家士氣。所以終於在宏大理想激勵的歲月中,威逼韓國,削弱魏國,擊敗燕國,戰勝趙國,消滅齊國,剷除楚國,最後達到了全面的兼并和華夏的統一,秦王一躍而為千古一帝惟我獨尊。這是我的第一罪。  秦國的疆域遼闊而廣大,我還要大舉發兵遠征北方,驅逐匈奴貉族,再下江南平定百越,以顯示帝國的強大。這是我的第二罪。  尊重大臣,內外協調,全面維護和不斷鞏固帝王與群臣之間團結和諧的親密關係。這是我的第三罪。  建立社稷,修建宗廟,向天下昭示君王如日月般燦爛的賢明。這是我的第四罪。  改革舊時代的種種弊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全面努力推廣,大力加以實施,以樹立大秦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是我的第五罪。  修築馳道,興建文化遊樂設施,以顯示天下歌舞昇平,國泰民安,君王志得意滿,身心愉悅。這是我的第六罪。  減輕刑罰,少徵稅收,贏得民心,使百姓對君王感恩戴德,至死不能忘懷。這是我的第七罪。  看看我的這七宗罪吧,我李斯真是罪惡累累十惡不赦,早就該處死了。    趙高說,想死?那太容易了,於是派了心腹,對李斯嚴刑拷打,直到屈打成招。趙高把他替李斯擬好的罪狀迫使李斯簽字畫押後呈報給二世,二世一看,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說要不是趙君,我差點被丞相給出賣了呢。    公元前二0八年七月,李斯被最後定罪受五刑(奴隸制時五刑為墨(黥面)、劓(割鼻)、刖(臏刑)、宮(去生殖器,也稱淫刑、腐刑、蠶室刑)、大辟(死刑);封建制時為笞、杖、徒、流、死),決定在咸陽街市公判腰斬。    那天,咸陽的天空一片昏黃,李斯披散著熱烈飄逸的頭髮,和他受株連的二兒子一同被押解出了大獄。李斯走了幾步,停下來,回過頭,憐惜而疼愛地看了看自己的兒子,凄傷地笑了,用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那種特有的親切口吻說,兒子,你爹我想和你一起像當年一樣牽著俺家的那條黃狗,一塊兒行出上蔡的東門,去忘情撒野地追逐一隻倉皇逃竄的兔子,還能辦得到么?  兒子搖了搖頭。  李斯說,可是我這會兒想……第五幕:對於蒙氏兄弟,子嬰出來說話了。  他想勸說秦二世皇帝,想為蒙氏兄弟爭取最後一線生的機會。  關於子嬰,現在公認的說法說他是秦二世哥哥的孩子,也就是扶蘇之子。但也有人認為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更符合情理。  子嬰列舉了當年趙王殺死他的愛將李牧而任用顏聚;燕王喜用荊軻而背離燕秦盟約;齊王建誅前代忠臣而聽信後勝的例子,然後說,這三位君主的教訓就是他們各自輕率地就改變了舊規而失其國殃其身,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現在你這樣對待蒙氏兄弟重蹈覆轍重演歷史,我以為是萬萬不可取的。道理非常簡單,一般來說,不能深思熟慮的人怎可治理國家;不能集思廣益的人如何保全君位;誅殺忠臣良將而聽信奸佞小人,在內將使群臣互不信任,於外會讓將士鬥志渙散,我以為是萬萬不可取的。    二世不聽。  有趙高在他身邊監視並控制他,他能聽么!  子嬰的一番勸諫讓高度警惕中的趙高加快了對蒙氏兄弟迫害的實施,當然也就加速了蒙氏兄弟的死亡。  這是子嬰始料不及的。    在趙高的操縱下,二世派遣了御史曲宮前去代地處決蒙毅。  御史說,先主欲立太子,而你卻從中作梗阻攔非難。今丞相以為你這是對皇帝極不忠誠,罪及宗族;二世皇帝心有不忍,只賜你一死,就不株連你的家人了。  蒙毅說,殺我毫無道理!  要說我不能博得先帝的歡心,那我年輕時就擔任了相當的職務,並能正確理解先帝的意旨意願意趣而得到他非同一般的寵信,直到先帝去世。這能說我不理解先帝的心意么。  要是認為我不了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帝周遊天下,這本身就說明了太子遠遠超過了其他的公子,我還能有什麼懷疑呢;先帝選立舉用太子,是經過多年的深思熟慮,我還有什麼作梗阻攔非難的話敢去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去謀劃呢!  我不是借華麗乖巧粉飾的言辭來逃避死罪,只是怕牽連到了先帝的名譽而讓我頓感羞恥無地自容,萬望大夫能有認真地考慮,也好讓我死得罪名成立罪有應得。  至於寬大處理,是道義所推崇的;嚴刑誅殺,是道義所唾棄的。  當年秦穆公殺死三位良臣為他殉葬,判處百里奚以莫須有的罪名,秦昭襄王賜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誅死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了重大的過失,遭到天下人的不滿和非議,認為他們是不賢明的,以至在諸侯國中聲名狼藉。  所以說,用道義治理國家的人,從不殺害它無罪的臣民,而刑罰也不施加於無辜者的身上。萬望大夫能認真地考慮!  御史說,你說的倒是有道理啊,我對你也是十分同情;但二世皇帝和趙高不同意怎麼辦。你不自行解決,那就休怪我不客氣了。  御史拔出刀或劍來,堅決地刺向了蒙毅。    蒙毅死了,下面當然該輪到蒙恬了。  蒙恬說,從我的祖先到我的後代子孫,為秦國建功立業平定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整有三代人了。  如今我統領三十多大軍駐守北疆,即使我身被囚禁,但我擁有的勢力和威信足夠發生背叛而無人能夠阻擋。  然而,在我已知自己必死無疑仍堅守節義,是我時時不敢玷污我祖宗的名聲和教誨,而且不敢忘懷英明先帝對蒙氏宗族的厚愛與恩寵。  從前周成王剛即位的時候,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嗷嗷待哺,周公旦背著他朝見群臣,終於平定了天下。  到成王病情嚴重生命危險的時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投到黃河裡,為他虔誠祈禱,說,君王年幼無知,都是我當權執政,若有罪過禍患,讓我接受懲罰。當時還把這些禱辭書寫下來,收藏在檔案館裡備查,這可以說是竭盡了一個人的誠信了。  到了成王能親自治理國家的時候,奸臣的謠言就到處紛起了,說,周公旦想要作亂已經蓄謀已久了,王若不備,必有變故。成王聽了,大發雷霆,周公旦逃奔楚國。終於有一天成王到檔案館發現了周公旦的禱辭書,大為感動,淚流滿面,羞愧難當。殺了那個造謠誹謗的大臣,把周公旦從楚國請了回來。  《周書》上有這樣一句話,凡事一定要參差交互地多方詢問審察,進行複議。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代盡忠,決無二心,天日可昭,當事情最終落得個這樣的結局!  我敢肯定,這一定是朝中亂臣倒行逆施、欺君罔上的緣故。  周成王犯有過失而能改過補救,終使周朝興旺昌盛;夏桀殺死關龍逢,商紂殺死王子比干而不知後悔不能反悔,最終國破家亡,身敗名劣,死無葬身之地。所以我說犯有過失可以糾正,聽人勸諫可以覺醒,參差交互地多方詢問審察進行複議,是先賢的治國原則和基本方法。  我的這些話,你不要誤解了,我並不是用以逃避罪責免於追究,而是要用我的一片坦城之心向大秦帝國直諫而死啊,是真切地希望陛下能替天下黎民百姓設身處地深入思慮從而找到應該遵循的一條利國利民的正確道路啊。  使者說,我受令是來對將軍執行刑法,原諒我不敢把將軍的話轉達給皇上。  蒙恬深深地嘆息,說,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竟然沒有過錯就處死呢!哦,那麼我還是給我自己找一個罪惡吧。我自臨洮連接到遼東,築長城、挖壕溝,一萬餘里,這中間能沒有切開截斷大地的神聖的脈絡嗎?這就是我的罪過了!  於是,蒙恬服毒自殺。    第六幕:趙高覺得,事情並沒有結束。我們來聽聽他與秦二世的一次談話,看看能從中捕捉到什麼秘密和信息。  二世說,人活在世上,就如同六匹駿馬所駕的車子從一條很窄的縫隙里飛馳而過一樣短暫。簡單說,就是白駒過隙,我既然已經君臨天下,想全部滿足耳目聲色的愛好和慾望,享盡我內心喜愛的一切樂趣,而又能使國家安寧,百姓歡樂,國泰民安,頤養天年,我不知我的這種想法能行得通么。    趙高說,這對賢明的君主來說是完全能夠做到的,而對那些昏亂的君主怕是行不通的。  我冒昧地說一句不怕殺頭的話吧,請你能夠稍加註意。  對於沙丘政變的密謀,公子和大臣們都有所懷疑了;而這些公子都是你的兄長,那些大臣都是先帝的委任。現在你剛剛登上皇位,這些人都心生怨恨憤憤不平,我怕他們早遲要鬧事。因此我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擔驚受怕提心弔膽,不知會突然發生什麼事情。這種情況下你又何談享受行樂呢。  二世說,怎麼辦。  趙高說,加大力度,實行嚴峻的法令,苛刻的刑罰,把有罪的人和受此牽連的人統統殺掉,直至滅族;儘快除掉那些大臣,進而疏遠皇族的骨肉兄弟,讓貧窮的人富有起來,讓卑賤的人高貴起來。  在全部剷除先帝舊臣的同時,重新任命你信任的人並讓他們緊緊圍繞在你的身邊。  這樣就使他們從心底對您感恩戴德並歸附你的領導。禍害根除了,奸謀杜絕了,上下群臣沒有不得到你的恩澤的,承受到你的厚德的,這樣你才可以高枕無憂隨心所欲縱情享樂了。別的,沒有比這更好的主意了。    二世聽信趙高,趙高利用二世,趙高那就不客氣了,於是大開殺戒。  不僅殺死了蒙毅蒙恬等人,又十二個公子在咸陽街頭斬首示眾,十個公主在杜縣被肢解處死,財物沒收歸國家所有,受各種牽連一同治罪的不計其數。  大秦帝國,腥風血雨,暗無天日。     第七幕:趙高覺得現在應該除掉他的心腹大患李斯了。  首先是李斯擁有太多太大太重的國家權力,更重要的是除了趙高和二世外,他是唯一知道政變內幕的人,也可以說他是最掌握他趙高前途命運的人。  這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這是一場宮廷肉搏,一場權力戰爭;一場心智較量,一場生死對決。  趙高知道,在大秦帝國,李斯的威信和廣泛深刻的影響力都讓他不能輕易下手。   趙高蟄伏在他的歹毒與兇惡、奸狠與陰險中虎視眈眈等待機會。  機會來了。    在趙高類似變態和復仇思想與行為的瘋狂中,秦國法令刑罰日益酷烈,群臣上下人人自危,預謀反叛暗藏殺機,朝野一片風聲鶴唳。  二世重造阿房宮,增加勞役,加重賦稅,天下苦不堪言,引得民怨沸騰,民眾接竿而起!  李斯多次想找機會進諫,但二世這時昏庸得什麼也聽不進了。  二世不僅不聽,還對李斯大加責難,說,我有個看法,是韓非子說的,唐堯統治天下,殿堂不過三尺,椽子直接使用,不加雕刻,茅草做的屋頂,不加修剪,就算是旅店簡陋的住宿的條件也不會比這更艱苦的了。  冬天穿鹿皮襖,夏天穿麻布衣,粗米作飯,野菜煮湯,用陶罐吃飯,用土缽喝水,就算是看門的奴才的生活也不會比這更清貧的了。  夏禹開鑿龍門,開通大夏水道,又疏通多條河流,曲曲折折築起多道堤防,決積水引導入海,夏禹勞作奔波,大腿上沒了肉,小腿上沒了汗毛,手掌腳心都結滿了厚厚的老繭,面孔漆黑,形銷骨立,最終累死在野外,安葬在會稽山上,就算是奴隸的勞苦也不會比這更厲害的程度了。  我不明白的是,統治天下無尚尊貴的人,其目的難道就是要操心費力清貧勞苦么;去住旅店一樣的房舍,吃看門人吃的食物,干奴隸乾的活兒么。而這些事都是才能低下的人才努力去做的,都是沒有出息的人辛苦去乾的;賢明的人沒有任何道理去擔負這些義務和任務。  那些賢明的人在享有天下的時候,他的主要工作應該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意願統而治之。此所以貴於有天下也。那麼人們所說的賢明的人,必定能治國安邦,管理萬民,倘若給自身都不能帶來利益,那還何談什麼治理天下!  所以我想儘可能地表達出我內心的思想和願望,天長地久地享有整個天下而沒有禍害的發生。你說這該怎麼辦。  能言善辯滿腹文韜武略的李斯讓問得張口結舌無言以對。  他預感大秦帝國完了,預感自己也完了。  從二世那兒出來,茫然間他抬起頭來,遠遠地,他看到了帝國血紅的落日正擱淺在遠遠西天的地平線上,像他動蕩飄搖的命運,一點點、一點點向暮色里沉下去。  在暗地偷看的趙高陰冷地笑著,心曠神怡。    事情是從李斯兒子李由開始的,吳廣率眾起義的時候,李由任三川郡守,起義軍一路向西所向披靡,蜂擁過李由的的管轄區域,李由已不能阻止也無力抗擊。  趙高抓住機會充分利用和發揮,派了使者一個接著一個地到三川去調查此事,並追究到李斯的身上,指責他身居三公之位,為何讓幾伙民間盜賊猖狂到如此地步。  李斯害怕了。  他開始還反對二世和趙高推行的嚴苛法律和政策,現在他不得不違心屈服了。於是上書二世,從理論上全面闡述分析論證了二世的英明及其政策的正確,並曲意奉承溜須拍馬喪盡了一個優秀政治家和正直文人的良心和品格。   二世看後,非常高興。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情況,路上的行人,有一半都是犯人;而在街市上,每天都堆積著以各種罪名剛剛被殺死的人的屍體。我們還看到,殺人越多越是忠臣。  二世說,像這樣,才可稱得上是李斯說的真正意義上的督察責罰了。  李斯的一封上書挽救了自己,讓趙高這一次意外失手了。    二世殺的人太多了,而那血海深仇血債累累很多都記在了趙高的頭上。有些大臣們公報私仇在入朝奏事時不定就會以各種手腕和方式向二世揭露他趙高的陰謀和罪惡,冷不防地砍他一刀燜他一棍揣他一腳,倘二世不定哪會兒醒過來,那他趙高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趙高就去勸說二世,說,天子之尊貴,在於大臣只能聽到他的聲音,而不能看到他的面容,所以才自稱為『朕』。況且陛下現在還很年輕,冒昧地說一句,你未必什麼事情都懂,坐在朝廷上,若懲罰和獎賞有處理不妥當的地方,就暴露了自己的短處,會讓大臣們貽笑大方,乃至引起背後議論看不起你。這就不能向天下人顯示你的聖明了。我有個建議,你不妨深居宮中,和我以及幾個熟悉法令的人在一起,等到大臣們把公事呈奏上來,我們就可以在一起共同研究作出決定。這樣以來,大臣們就不敢再上奏那些混淆是非複雜疑難的事情了,天下的人也就稱你為聖明的君主了。  二世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從此不再上朝接見大臣,居於深宮之內。趙高當然是時時陪伴在他的左右,一切政事公務都由趙高決斷處理。    李斯以其本質上政治家的敏銳迅速作出判斷,趙高這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對大秦皇帝的一種方式的軟禁。  趙高果然一手遮天了。  李斯看見了深不見底巨大無邊陰森恐怖即將到來的黑暗。  趙高在暗地裡說,是的,黑暗,深不見底巨大無邊陰森恐怖的黑暗,好個李斯,我現在就送你到那個地方去!    趙高找到李斯,憂心忡忡苦不堪言地說,眼看著函谷關以東地區盜賊蜂起,而現在皇上卻加緊遣發勞役修建什麼阿房宮,還興緻勃勃到處搜集名狗駿馬等全是一些沒用而又喪失鬥志的玩藝兒。我想勸他,但我的地位卑賤。而且皇帝正熱情高漲,在這個時候,一般的人去勸他,他根本就不會當會事兒。我就想和你說說,你是丞相,你去勸勸他,他也許會聽的。     可憐李斯不知這是趙高的表演和作戲,竟對他的這一番憂患之心感動了,說,是啊,我早就想說了。可是現在皇帝不臨朝聽政,居於深宮之內;上書,怕他不看;見面,又沒機會。我也難啊。  趙高意味無窮地拍著李斯的肩說,我理解,我理解,只有我理解丞相的一腔苦衷啊。這樣吧,我替你打聽著,只要皇上一有空閑,我就立刻通知你去。    在這個問題的策划上,趙高表現了他對一個政敵暗害陷害迫害的非凡的智慧和超越的才能。  那天二世正在瘋玩名狗,興緻勃勃,趙高派人把李斯叫去了。李斯求見,二世不見,李斯就悻悻然回去了。這是第一次。  那天二世正在走馬娛樂,興緻勃勃,趙高派人把李斯叫去了。李斯求見,二世不見,李斯就悻悻然回去了。這是第二次。  那天二世正與美女歡宴,興緻勃勃,趙高派人把李斯叫去了。李斯求見,二世惱了,說,我平時空閑的時候,丞相不來。我只要休閑娛樂散散心情的時候,丞相就有事情。丞相是瞧不起我呢,還是以為我原本就不值得尊重故意為難我啊。    趙高要的就是二世的這個話這個態度,他該下手了,對二世說,丞相果然要是像你說的這樣,那事情可就太危險了!沙丘之變,丞相是參與了的。現在你已如願即位皇帝,丞相是不是覺得他的地位卻沒有因此提高,身份也沒有更加尊貴。  哦,我知道了,他的意思很顯然,就是想割地封王啊!  如果你不問我,我不敢說。還有一件事,就是丞相的兒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時,你知道那幫楚地的強盜都是丞相家鄉的人,因此陳勝了吳廣了他們才敢那麼瘋狂猖獗,公然橫行,經過三川時,李由只是守城而不出擊。  我派人去調查過,聽說他們之間現在還有書信來往,只是我還沒查清楚,所以也沒敢向你報告。  這先不說,你知道么,丞相在大秦帝國是什麼概念,他的影響力,他的權力,他的威信和威望,在外,比你皇帝還大!    二世一聽,就壓抑不住了,決定懲辦李斯。過後一想又擔心了,不知這趙高說的是否確切,就派了人去調查三川郡守與盜賊勾結的具體情況。  李斯很快知道了這個消息。  李斯知道他與趙高的對決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也到了最後一決高下一分勝負一定生死的時候了。  他被趙高逼迫在生命的懸崖死亡的邊緣,他再無一寸退路了。  李斯憤然上書,揭發控訴小人趙高。    曰,無數的經驗教訓無數次地證明,如果一個渺小的臣子同他偉大的君主平起平坐,沒有不危害國家的;如果妻妾與丈夫平等,沒有不危害家庭的。現在就有大臣在皇上身邊獨攬一個國家的賞罰大權,與君主平起平坐,已無君臣之別,這是非常不妥當的。  你當不會忘記,從前司城子罕為宋國丞相,取代國君獨掌刑罰大權,用威逼的手段橫行無忌,一年之後就劫持了宋國國君,篡奪了王位。  你當不會忘記,當年的田常在當齊簡公的臣子,其爵位高到全國無與相匹敵,自家佔有的財富和整個國家所擁有的一樣多,他廣施恩惠,在下得百姓的愛戴,在上得群臣的擁護,而暗中卻是竊國大盜,奪取了齊國的權力,在庭院里擊殺宰予,在朝廷上害死簡公,得齊國一朝為己所有。  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稍有一點常識的人都能列舉一二。  那麼我現在就要說到趙高了,其實皇上你比我還要清楚,趙高的所做所為所表露出來的邪淫心志和叛逆陰謀,與從前子罕當宋國丞相時的行為何異;趙高私人所佔有的財富,也快趕上當年田常在齊國時的那樣多了。他一併使用田常、子罕的叛逆手段一步步破壞了你的威信損害了你的形象竊取了你的權力篡奪了你的王位。陛下你不早做打算當機立斷,不是我危言聳聽,一場蓄謀已久的血腥叛亂頃刻就會發生!    對於李斯的上書,無能昏庸二世想都不願意想一下了。  更大的錯誤是二世為趙高的命運擔心起來,他甚至怕李斯殺了他喜愛的趙高。竟然去把李斯的話告訴了趙高!  這個大傻瓜的秦二世啊。  這個大笨蛋的秦二世啊。  這個大荒唐的秦二世啊。  此一時刻,我的電腦鍵盤已敲擊不出任何憤怒憤慨憤恨的言辭。    驚天動地的是趙高這時說話了。  趙高說,丞相說的是對的。沙丘政變,現在知道內幕的只有我們三個人,而要讓這件驚天大案成為千古絕密萬世死檔,我們倆只能留下一個。當然最好是把我們兩個都殺掉。否則,這個世界對你永遠都存在生命的風險和威脅。但我所憂慮的是我趙高死了,李斯就真地可以毫無顧及地乾田常所乾的那些事了。  二世聽後,滿眼恐懼,說,把李斯交給你查辦吧!    趙高得令,查辦李斯。  這隻當年上蔡的小吏現在大秦帝國的老鼠王,一旦被套上了刑具,就顯示出了卑瑣的本相。  李斯不知道會是這個結果。  但他知道他在這場決鬥中已經失敗了,  他敗給了趙高,敗給了二世,敗給了自己的的軟弱,敗給自己的私心,敗給了被自己褻瀆和出賣了的對帝國的良心和忠誠。  接下來他又敗給了趙高對他一千多下鮮血淋漓的拷打。  李斯和大秦帝國無論如何都難以承受那末日剜心的折磨和徹骨的疼痛了。    李斯在監獄最後上書,說,我李斯擔任秦國丞相治理天下百姓,春花秋月,風雨滄桑,已經三十多年了。  我初來秦國的時候,國家領土偏僻而且狹小。先王那時,土地不過千里,士兵也就幾十萬。我竭盡我所能有的全部微薄的才能,小心而謹慎地制訂策略執行法令,暗中派遣謀臣,資助他們金銀珠寶,讓他們到各國遊說離間;卧薪嘗膽準備強大的國家武裝,殫精竭慮整頓政治秩序,實施道德教化;大膽任用英勇善戰的人為官,提高有功之臣的政治待遇和社會地位,不惜給予他們很高的爵位和俸祿,彰顯一種政治主張,弘揚一種時代精神,激勵一種國家士氣。所以終於威逼韓國,削弱魏國,擊敗燕國、趙國,消滅齊國和楚國,最後達到了全面的兼并和華夏的統一,秦王一躍而為千古一帝惟我獨尊。這是我的第一罪。  秦國的疆域遼闊而廣大,我還要大舉發兵遠征北方,驅逐匈奴貉族,再下江南平定百越,以顯示秦國的強大。這是我的第二罪。  尊重大臣,內外協調,全面維護和不斷鞏固帝王與群臣之間團結和諧的親密關係。這是我的第三罪。  建立社稷,修建宗廟,向全天下昭示君王如日月般燦爛的賢明。這是我的第四罪。  全面改革舊時代的種種弊端,統一度量衡和文字,努力頒布推廣實施,以樹立大秦帝國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是我的第五罪。  修築馳道,興建文化遊樂設施,以顯示君王志得意滿。這是我的第六罪。  減輕刑罰,少徵稅收,贏得民心,使百姓對君王感恩擁戴,至死都不能忘懷。這是我的第七罪。  看看吧,我李斯罪惡累累十惡不赦,早就該處死了。     趙高說想死那太容易了,於是派了心腹,對李斯嚴刑拷打,直到屈打成招。  趙高把他替李斯擬好的罪狀迫使李斯簽字畫押後呈報給二世,二世一看,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說,要不是趙君,我差點被丞相給出賣了還以為走姥姥家呢。    公元前208年7月,李斯被定要受五刑,決定在咸陽街市公判腰斬。  那天,咸陽的天空一片昏黃,李斯披散著熱烈飄逸的頭髮,和他受株連的二兒子一同被押解出了大獄。  李斯走了幾步,停下來,回頭看自己的兒子,快樂地笑了,用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那種特有的親切,說,兒子,你爹我想和你一起再牽著俺家的那條黃狗,一塊兒行出上蔡的東門,去撒野地追逐一隻倉皇逃竄的兔子,還能辦得到么。  兒子搖了搖頭。  李斯說,可是我這會兒想。      第八幕:李斯一死,趙高取而代之坐了中丞相,他覺得現在離他最終要陰謀實現的目標只一步之遙了。  趙高驚心動魄地想,殺二世!    不過,趙高在想的時候,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底氣不足,不知自己現在在朝廷中的權力威信名望究竟到了何種程度,他要玩一個遊戲,考驗一下那些大臣們。  那天,趙高興高采烈地向二世獻上了一頭鹿,故意把它說成是馬。  二世惶惑地問左右的人,說,這是馬么。  左右的人異口同聲,說,是馬。  二世驚訝驚慌驚怕起來,大為迷惑。  趙高說,我們的二世皇帝眼睛有了問題了。那我讓太卜來給算上一卦吧。  太卜按趙高私下的布置與安排來對二世說,你要虔誠齋戒。  於是,二世就到上林苑中去齋戒了。    趙高開始精心研究謀劃殺死二世的方案。  二世畢竟是個幼稚的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恐嚇與威逼。  事情也就趕巧了,二世在上林苑中打獵時,把一個路過的行人射死了。  趙高聽說後,一邊讓他的女婿咸陽縣令閻樂出面彈劾,說是不知誰殺死了人,把屍體搬進上林苑中。一邊嚇唬二世,說,你身為天子,這樣殺死無辜的人,這是上天不允許的,鬼神也不容忍,你怕是要大禍臨頭了,唯一的辦法是你要儘快遠離這裡。  二世當然是嚇壞了,準備了一下,就離開皇宮外出到望夷宮去住了。  二世在望夷宮住了不到三天,趙高就假傳二世之命,讓衛士們都穿上白色的衣服,手持兵器,指向宮內。  趙高神色慌張地跑進宮裡告訴二世說,完了!完了!山東強盜各路叛軍殺來了!  趙高拉著二世就到樓上台觀看,只一眼,二世兩腿就軟了。  趙高說,不怕,我去安排兵士來擊退他們。  趙高脫身而去。  按事先計劃好的,趙高女婿閻樂率一千餘官兵即刻殺到,徑直進入二世的宮內,用劍指著二世,曆數他的罪惡,最後說,我們的大秦二世皇帝,你自己說該怎麼辦吧!  二世說,我能見丞相么。  閻樂說,不可以。  二世說,我做個普通一郡的王吧。  閻樂說,不可以。  二世說,我做個普通的萬戶侯吧。  閻樂說,不可以。  二世說,我情願和妻子兒女在一起做個普通的平民吧。  閻樂說,不可以。  二世自殺。    趙高喜氣洋洋取來他夢寐以求的那個象徵無上權力的玉璽恬不知恥把它帶在了自己的身上,像一個真正的皇帝一樣登上大殿的寶座,屁股剛剛挨上,他就聽到了大殿喀嚓嚓搖晃著像是要坍塌似的。  接連幾次,都是這樣。  本來就一直精神高度緊張的趙高有了罪惡的心理恐懼。  從沙丘政變一路血腥走到現在他終於才知道害怕了。  他把玉璽交給了子嬰。  子嬰稱病,久不上朝。趙高急了,前來求見,子嬰召趙高進宮,趙高一腳剛剛踏進門裡。事先埋伏在宮內的韓談倏然閃出,一劍穿透了他!  趙高的表演在一個痛苦而難看的手勢中戛然而止。  到了這時,我們可以讓故事再回到開始。  怎說沙丘政變是千古撲朔迷離的懸案。  怎說秦始皇之死是歷史的缺頁。  我們可以把這八幕組接起來,成一個因果關係的證據鏈條。  我敢肯定,殺秦始皇者,趙高無疑。    永恆詞之十二:始皇陵  [地面墳高]司馬遷說是五十餘丈,這是可信的,因為司馬遷一定不止一次地去看過。  五十餘丈,折算其高度應該在一百一十五米左右。  1961年有記載是四十三米。  1982年有記載是五十五點零五米。如果這個數字是確切的話,那麼就是說經兩千餘年的水土流失,始皇陵地面封土高度比原來下降了二分之一多。  封土底邊為長方形,南北長五百一十五米,東西寬四百八十五米,佔地面積近二十五萬平方米。    [陵園布局]總體以高大的封冢為中心,封冢外有兩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門。東門位於封土正中的東西軸線上,門闕的設置規模最大。內城除北牆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現有內城南門的闕門遺址至今仍屹立於封冢之南,蔚為壯觀。長達十公里的內外夯土城垣已殘缺不全,初步發掘的陵寢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大。在秦兵馬俑被發現之後,關於整個陵園的設計布局已不可想像,堪稱曠世之作。        [工程工期]一期工程是秦始皇即位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21年),主要進行了陵園工程總體方案的規劃設計和主體工程的奠基施工,並初具規模和格局。  二期工程是這之後的九年時間,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基本完成了陵園格局中的主體工程。  三期工程是這之後的三年時間,為陵園的最後的收尾、覆土和完善工程。   始皇陵的工程建設歷時三十八年,動用了數十萬人。    [地宮之深]可以確定的是,秦陵地宮東西長二百六十米,南北長一百六十米,總面積四萬一千六百平方米。直觀一點來說,它的規模相當於五個國際足球場那麼大。  地宮為豎穴式。  究竟有多深呢。  司馬遷誇張,穿三泉。  《漢舊儀》解釋,已深已極。     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利用現代高科技探測並推測為五百至一千五百米。     近年考證,從地宮坑口至底部深約二十六米,至秦代地表深約三十七米。    [墓道的門]司馬遷說,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始皇棺木下葬後,有人說工匠知曉墓中全部所藏寶物,難免不被泄露出去。待葬禮完畢,寶物藏好,關閉了墓道的中羨門,又把陵墓最外面的外羨門放下來,工匠們全部封死裡邊,無一人出來。墓上栽種草木,從外邊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由此可見,墓中有中羨門和外羨門,那麼就還應該有一道內羨門。   中羨門稱閉,應該是雙扇或單扇的開合門;外羨門是下,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有專家推測,外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像我們見到的提拉式水庫閘門,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巨大的石門。  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  三道羨門原則上是在一條直線上。    [墓室猜想]司馬遷說,墓室「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專家說,這是說在墓室穹頂繪畫天象或模擬日、月、星象圖。具體說就是地宮上部可能繪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地宮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  其寓意天地間的統治簡單明了。  那麼隨葬品呢,難以想像地考驗著我們豐富或貧白的想像力了。  古人曾有過一次想像的記述,說項羽入關,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一直朝南。到了三國寶鼎元年,有人送金雁給名曰張善的官吏,他從金雁上的文字一眼判斷出此物乃出自始皇陵。          [水銀之謎]司馬遷說,始皇陵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北魏學者酈道元解釋,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他說的還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  近年有人猜水銀有毒,與防盜有關。依然是謎。     [自動發射器]司馬遷說,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機弩矢就是地宮安裝了自動發射的暗器。   而這種自動發射器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裝置,至今未見有人做出細節的說明。    [地宮空間]秦陵地宮為豎穴式是目前的定論。如果成立,則墓室內外不會留有空間。  而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按李斯的這話來看,秦陵就是一座密封的真空地堡式地宮。  很多專家認為李斯說的沒錯。  但李斯說沒說這話,只有司馬遷知道。  但願司馬遷是有根據的。    [始皇遺體]七月,秦始皇非正常死亡於出巡途中,到了就月才臭氣熏天地運回咸陽安葬;固然秦代具備有很高的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但在那種特殊情況下也是沒有可能了。 屍體是否完整都很難說。況且我們還懷疑趙高,秦始皇若真是被他所殺,他也要千方百計毀滅罪證。    [棺槨構造]秦始皇使用什麼棺槨,司馬遷說,下銅而致槨。  有人說,這是銅棺。  但更多的文獻資料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很顯然,銅是為加固棺槨內部結構的,而漆塗其外與飾以翡翠,那只有木質的棺槨才有這種可能。     有專家對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進行考證,說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安葬秦始皇也不可能放棄或改變這個慣例。    平子感慨——  一個終結。一個開端。一個延續。一個鋪展。  一個人的偉大成就,成就了一個人的偉大。  一個民族的輝煌成就,成就了一個民族的輝煌。  那麼,讓那個偉大的人懷著他的華夏帝國夢想安靜地休息。  為什麼老是對人家的陵園墓地懷了那麼大的興趣,縱容著一起要去探測探查探訪探究探尋探索探險探聽探望。  我們這些無聊的人。  我懇求,停下我們不懷好意的思想,禁止我們的貪婪,縮回我們骯髒的手!  還我們以肅穆、敬畏、景仰、崇高、神聖、尊嚴、自豪和驕傲。  那裡是一個古老國度的先祖、源頭、根系、發祥,那裡是一個強大民族的風水寶地,那包容燦爛的星宿和天象、那蘊涵文化的地氣和地脈,連著我們永遠的呼吸和心跳。  包括秦始皇帝在內的列祖列宗啊,跪下我們當代意義上的虔誠和懺悔,拜謁和朝聖;然後雄獅般站立起來,高昂起我們從來就沒有屈服過的頭顱,向世界轉過身去。  我們正行走在復興的路上。  生生不息。  
推薦閱讀:

臻至完美經典永恆 GP芝柏1966系列
涅槃不是死亡,是永恆的不生不滅(1~9)
愛你,我願以永恆
情在至誠,意在永恆,盤點12星座女的曖昧關係~~
永恆的懷念

TAG:秦始皇 | 永恆 | 1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