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珍品

保利藏珍(精品篇)青銅的光是金屬中的「月光」,冷、清、尖銳,可以穿透夜空。青銅藝術品看上去有流水般漠然的冷,這種冷穿透時光,流到時光之外去,自成一個時代。喜歡青銅的光澤,喜歡青銅器清晰、純粹、高貴的感覺。徜徉在一片青冷的光中,心中有一種雍容和穩的沉靜之感。

鳳鳥尊(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尊通高50厘米,胎體厚重,質地精良,保存極佳。通體表現一隻昂首挺立的鳳鳥形象,頭頂花蕾狀高冠,勾喙前伸,長尾披垂。鳳鳥的背部設置圓拱形器蓋,蓋上挺立一隻小鳳鳥,一幅神情怡然的樣子。大小鳳鳥通身均裝飾鱗狀羽紋等紋樣,繁複而美觀。尊蓋內側有2行8字銘文:「倗季乍(作)祖考寶尊彝」,明確標明其為商周時期有名的倗氏家族某位成員所作的青銅禮器。

這隻誕生於3千年前的中華國寶是迄今發現中國最大的青銅鳳,由保利集團於2004年斥巨資從海外購回。據介紹,全球目前僅有3件立體鳳鳥尊,其中兩件流落美國,而這具鳳鳥尊以勝其5倍的體積,盡顯商周圖騰聖物「鳳」之渾大精美之氣魄。中國青銅器權威李學勤先生在看到這隻青銅鳳鳥時,大吃一驚。在這巨鳳現世前,最有名就是流落美國的西周鳳鳥尊,然而,它們高不過10多厘米,實難與這隻高近半米的鳳上之鳳相比!

當時古董店主不同意在付款前讓保利帶回內地驗寶。專家們花費大量時間,最終以保利舉世公認的聲譽和國寶終應返回祖國的誠意,說服店主,迎回內地鑒定。上海博物館老館長馬承源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教授、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朱鳳瀚教授等中國青銅器監定和研究權威,背靠背獨立做出鑒定,終定為真物。更令專家們稱奇的是,欲為青銅鳳修補破損時,這件寶物居然一點殘損都沒有!史學、青銅器權威的最終定論是:「一致認為它形體巨大,氣勢不凡,且造型獨特,前所未見,是目前世上所見最為精彩的商周青銅鳥形尊,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是當之無愧的國寶。」

神面卣(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口徑14厘米、通梁高33.8厘米、通蓋高30.1厘米、器高16.4厘米。這件製作於3000年前西周早期的青銅卣,為目前所見造型和裝飾最怪異、藝術水平最高的一件。器蓋與器身的兩面皆神面,神面頭有雙角,雙睛圓鼓,直鼻小耳,大眼暴張,吡出兩顆獠牙,威猛之中又略帶笑意。即使變換位置,它的雙眼仍緊緊盯著你,給人以攝人魂魄之感。

器蓋頂端站立一隻梟,即貓頭鷹—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種十分兇猛的鳥。提梁由共享一尾的兩條龍組成,龍尾上翹。提梁的兩端各有一個由象鼻、牛頭、羊角組合而成的怪獸。器身中央部位伸出一個貘首,貘是一種食蟻獸,目前僅分布在馬來西亞等東南亞熱帶地區。卣的最下部圈足上則裝飾有一頭雙身的龍,龍頭居中前凸,龍身左右延展;恰與提樑上的雙身龍相呼應。專家們研究後認為,卣上四個神面就是當時人們心目中最高的神—天帝,而龍、梟、貘、蛇及怪獸等則是「天帝」屬下掌管各方的神怪。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論造型多麼複雜,表面皆以刻劃的花紋作裝飾,只是花紋在深淺、層次上有所區別。而這件神面卣則完全是一件立體的藝術品,雕飾極為複雜,也極具藝術感染力。在目前全世界保存的數以萬計的中國古代青銅器中,沒有一件與之造型和裝飾相同。各方專家無不對其超凡的藝術價值嘆為觀止,認為它是千年難遇的藝術珍品,非天才而不能創作出來。

王作左守鼎(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41、口徑38厘米。口沿外折,上立粗壯的兩耳,頸部略收,腹部稍鼓,腹下置三蹄足。頸和足的上部均有短棱脊,形制與小克鼎相似,但小克鼎的腹部似乎更深些。腹內壁鑄銘文兩行6字:王乍(作)鼎彝左守,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周王自作祭祀鼎。銘文清楚地交待了這是周王製作的祭祀用的寶器,屬最高級別的禮器。此鼎的時代研究者定為夷王時期,為西周中期偏晚。

王作姜氏簋(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口徑20厘米、通高25厘米。其器身兩耳獸首伏貼,圈足下附3隻獸首小足,造型和工藝較為精緻。器蓋內和器底有相同的2行6字銘文:「王乍(作)姜氏(阝尊)簋」。它是某一周王為其姜氏後所作的銅器,年代屬夷王、厲王之際。現已發現的周王器不超過十件,故它的價值之高可想而知。

遂公盨(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高11.8厘米,口徑24.8厘米,重2.5千克。橢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獸首雙耳,耳圈內似原銜有圓環,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擴弧形缺,盨蓋缺失,內底銘文10行98字。器口沿飾分尾鳥紋,器腹飾瓦溝紋。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的。

這件青銅盨是距今約2900年的西周中期的一件食具。原本有蓋,現已缺失。雖其貌不揚,但它內底所鑄98字銘文,記述了「大禹治水」與「為政以德」等內容,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獻記錄,將極大推動中國古史研究。整篇銘文堪稱一篇政論性質的散文,其文辭、體例在兩周金文中前所未見,卻與現存《尚書》等古代文獻十分接近,對探討中國古書及文章的起源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正因如此,這篇銘文被學者們稱譽為「兩周金文之最」。

戎生編鐘(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一組8件,保存完好,工藝精湛。鐘體上長達154字的連續銘文,字隨器形,堪稱金文榜書。據統計,目前在海內外數萬件青銅器中,上百字的銘文也不過100多件,因此這些銘文對研究周代歷史和中國音樂史、中國古代青銅工藝史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蟠虺紋編鎛(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按實用樂器製作的禮器,一套4件,保存完好,通高45厘米—36厘米不等,個體如此之大的春秋時期鎛鍾較為少見。鎛腔體呈合瓦形,上置雙獸對峙繁紐,造型優美。胎體厚實,鑄造工藝精良。上飾蟠虺紋、蟠螭紋、蟠龍紋等細密的紋樣,裝飾十分精緻。馬承源、李學勤、王子初等專家均給這套鎛鍾以高度評價,認定它應為國家珍貴文物。

蟠螭紋鼓座(春秋 公元前770—前476年):為「建鼓」(座上立柱貫以大鼓,供人敲擊)的鼓座,高46.5厘米、底徑63厘米。它形似膨起的圓蓋,底部中空,上飾細密的蟠螭紋、綯紋及圓形對獸紋附飾等7層紋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院長李伯謙教授、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孫機先生認為,這件鼓座年代早,體形大,造型與紋飾端莊嚴飭,保存又極為完好,實屬難得。

李伯謙教授明確指出它應是春秋晚期晉國公室的遺物,在中國青銅文物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和地位。鼓座的介面、座身、鋪首銜環等為先分鑄再接鑄而成,其中介面等處以失蠟法工藝製作,工藝十分繁雜,為春秋時期青銅技藝的代表作品之一。

眉鼎(商代 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陽文族名「眉」字完全用線條構成,宛轉流動,自由抒展,似乎是用國畫的線描手法繪出的眉毛和眼睛,準確地傳達了毛筆的書寫性特徵,揭開了金文書法的輝煌篇章。

獸面紋三牛首尊(商代 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口徑17.8、通高23.8厘米。這是一件商代前後期之際用於盛酒的容器。它的肩部裝飾3個浮雕牛首,腹部和圈足上則分別裝飾3組獸面紋。這樣的商代銅尊,存世數量不多。

獸面紋平底爵(商代 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通長13.5、通高16.2厘米。爵為酒器,用來飲酒式向其他容器注酒。這件爵為商代前期製品,器身瘦高,前有窄流,後設尖尾,口上聳立兩個釘狀小柱,平底。其腰際間僅裝飾一周獸面紋,與當時銅器普遍流行的簡樸風格一致。

獸面紋觚(商代 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右邊這件獸面紋觚距今約3100年,它的造型與常見的纖細修長的觚有較大差別,形體粗大,容量是同時期普通銅觚的三四倍,堪稱目前所見體量最大的商代青銅觚之一,有的專家甚至稱之為「觚王」。

圈足內壁上鑄有一似「辛」字的陽文,字形用圓、方、角塊面形體,幾乎不用任何線條,修飾頗為繁縟。此雖無關書法,但卻對金文用筆發生了一定影響。

這件觚的裝飾也很有特色,它的腹部和圈足都裝飾有獸面紋,圈足與腹部間相間分布有四個鏤孔,兩個為十字形,兩個為長條形,兩者形狀不一,頗為少見。

雲雷垂葉紋簋(商代 約公元前16—前11世紀):口徑31.4、通高19厘米。這件簋是商代盛放飯食的器皿,個體較大,保存完好,肩部、圈足上皆分別裝飾雲雷紋,肩部雲雷紋下再裝飾一周垂葉狀倒三角形紋。

像這樣的大型商代銅簋存世數量很少,而器表為藍色銹所覆蓋,幾乎通體藍色,更為少見。這種藍色銹的成分為硫化銅,是青銅器在埋藏過程中與周圍含硫的物質發生反應後生成的,其生成條件特殊,較常見的成分為氧化銅的綠色銹要少得多,因此早年北京古董行里稱之為「寶石藍」,以形容其珍貴。

錯銅蟠螭紋錍:為戰國時期三晉(韓、趙、魏三國)地區用以盛酒的銅禮器。通高32.6厘米,其直口、直頸、腹扁平、正視呈橢圓形,長方形束腰式矮圈足,兩肩部飾鋪首銜環耳一對。壺口沿用紅銅包鑲,口沿下頸部錯嵌一周三角形紅銅飾。腹部設五層嵌紅銅裝飾的方格欄,格內填細密規整的羽狀蟠螭紋。

這種古代被稱作「錍」的扁壺,腹部扁平,很像是行軍用的水壺。它們是騎馬民族最先發明和使用的,便於攜帶。因其造型奇特,鑄造工藝難度很大,所以存世數量稀少,備受各方珍視。此錍通體錯嵌大面積紅銅紋飾,製作工藝精湛,充分利用青銅和紅銅的色彩、光澤反差,極為典雅美觀,應採用了二次澆注技法。其圖案繁複,為難得的藝術佳品。如此造型的錯銅作品迄今出土極少,故馬承源、陳佩芬等銅器研究專家將此錍定為國家珍貴文物。

錯銅鳥獸紋壺:為戰國早期三晉(韓、趙、魏三國)地區的遺物。通高46.6厘米,保存相當完好。通體錯嵌紅銅紋飾,以對三角紋組成格欄,由上至下分為7層,分飾夔龍紋、鳳鳥紋、龍紋、幾何形鳳鳥紋、龍紋、鹿紋和鳳鳥紋、垂葉紋;器蓋亦錯嵌四分式雲紋。

在青銅器上錯嵌紅銅紋飾,是春秋中晚期開始流行的一種新工藝,它利用青銅與紅銅的色彩、光澤的反差,形成極佳的裝飾效果。如此裝飾繁複、精美的錯銅作品,十分罕見。

棡伯卣(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約公元前11世紀)酒器。這件卣蓋及內底上各有一亞字框,框內有2行14字銘文。據此可知,它為距今3000年前商末周初棡國國君所作。這件卣的器蓋好像是一個圓頂的小帳篷,蓋頂正中的鈕由六個倒置的蟬構成。器身頸部兩側設有環紐,內套龍首提梁。

提樑上的龍首極為奇特,吻部前突,頭上插兩個手掌狀的大角,手掌中心還各有一隻眼睛,應該具有千里眼的意味。卣的蓋面與器腹部上都裝飾有大型的獸面紋,花紋凸起很高,下以細密的雲雷紋為地,上下花紋可達三層之多。所有紋樣雖然繁密無隙,但皆線條清晰逼真,層次分明,展現出極高的工藝技巧。在已知商周青銅卣中,這件棡伯卣為個體最大、工藝最精者之一。

鳳首扁盉(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水器:商周貴族行「沃盥之禮」,也就是洗手,需要用盉從上向下澆水洗手,洗手水落入盤中;盉與盤相配構成一整套行「沃盥之禮」所必需的重要器皿。這件西周晚期銅盉為極少見的扁盉,通高44.5厘米,為目前所見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盉之一,而且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它的裝飾十分複雜而精彩,蓋紐為一隻大型鳳鳥,雙翅上翹。鳳鳥身上又有一隻勾喙的小鳥,被一隻回首卷尾的虎抓住,虎前後腿迴環成為穿孔,通過穿釘使器蓋與下方的把手相連接,上下扭運靈活,設計十分巧妙。


推薦閱讀:

馮巍 | 遠塵心不勞,畫中見澄思
藝術感動中國 匠人畫家香谷作品鑒賞
菩薩行證第九、藝術家馬鳴菩薩
設計大師的關鍵詞:「遊戲本能」——保羅蘭德
達芬奇:藝術啟蒙有個規律,父母一定得抓住

TAG:藝術 | 博物館 | 博物 | 藝術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