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理論

轉: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理論
-
轉: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設置理論華德福幼兒園的課程設計並非由史坦納提出,而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由Klara Hattermann 根據史坦納的「人的知識」,並且邀請醫生們和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們針對0-7歲孩子的特性做了討論,再配合當時代的情況發展出華德福課程規劃和教學方法。0-7歲這段期間的孩子發展他的物質身體,他極需伸展四肢以使他的器官成長、他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感官體」,他透過感官認識世界,他富想像力及模仿能力,而且他的意志力等待被激發。華德福幼兒園課程是依據下列的大原則設計:1. 周期及循環:人的發展與大自然、宇宙的規律運轉息息相關,透過規律、重複的活動使幼兒能健康的成長,並使日後的韻律系統得到完善的發展。2. 以感官認識周遭世界:孩子在這個階段不是以理智學習,而是透過感官對事物的接觸認識世界。3. 遊戲的慾望:這段期間的孩子主要工作內容是遊戲,遊戲的經驗是孩子日後智力發展的根基,任何種類的遊戲都對其身、心、靈平衡發展具有關鍵的影響。4. 藝術(音樂)活動:想像力一樣是孩子日後智力發展所不可缺的能力,藝術的活動給予孩子機會發揮想像力。5. 模仿及模仿的對象:0-7歲的孩子主要透過模仿學習,生活在他周遭大人的言行舉止、想法及反應均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所以幼教師的工作態度及行為也被融入課程活動當中。6. 依據當地特色:華德福教育機構分布全球,不管是教育孩子的華德福學校,或是教育幼兒的華德福幼兒園,還是教育特殊需求者的Camphill組織,都本著「人智學」的理念來辦教育,但是他們可以依照自己所處國家及地域的特色設計課程。一.華德福幼兒園之實務1. 華德福幼兒園的玩具華德福幼兒園內沒有購買的現成玩具及塑料的玩具,因為華德福教育主張使用取材於大自然的玩具,而且大部分的玩具由老師、家長及幼兒一起製作。理由是(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密切,幼兒應當從接觸大自然材料中感受自然的奧秘,(二)大自然里找到的玩具通常沒有固定的形狀,屬於低結構的玩具,能使幼兒的想像空間拓展到無限。華德福幼兒園玩具還有一項特色便是簡單,例如沒有畫上五官的娃娃,這可以讓幼兒隨著他當時的情緒來想像娃娃臉上的表情。 2. 華德福幼兒園的藝術活動藝術教育在華德福教育內容中佔有重要地位。華德福幼兒園提供有關藝術的課程包括優律斯美(Eurythmie,一種介於韻律與舞蹈的肢體藝術),樂器(一種只有五個音的小豎琴),繪畫(以三原色在潮濕的圖畫紙上作畫),雕塑(使用蜂蠟)、雕刻(使用木頭)等。3. 華德福幼兒園的說故事活動華德福幼兒園課程里很特別的一項便是說故事活動,故事通常取材自古典童話或古代民族傳說,理由是,這些故事除了讓幼兒感受到他與他的民族及先人間的關聯性外,這些故事中有分明的善、惡對立,有愛、恨對立,也有喜、悲的對立,可以讓幼兒得到是非分辨的概念,了解情緒的兩極,而童話世界裡的幻想世界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想像力。通常說完一個故事需要一個星期或更長的時間,老師說故事用的桌子上會布置著呈現整個故事的場景,桌子上的布景平常是用一條大大的絲巾蓋住,只在說故事時才會被揭開。4. 華德福幼兒園的幼教師華德福幼兒園老師的教學方式是「身教」,她隨時注意自己的言談、行為、態度與反應。例如,她不叫幼兒收玩具,而是很自然地動手收自己使用的用具,因為幼兒喜歡模仿,所以不用老師開口,幼兒自然而然模仿老師也開始收拾自己的玩具。當老師以愉悅的心情處理園內的事務時,幼兒可以感受老師工作時是快樂的,他們學習到的概念就是,工作是愉悅的,所以他們在從事收玩具或幫忙作家是也就不以為苦。5. 華德福幼兒園的節慶活動華德福的課程安排是依據大自然的韻律,上述的課程規劃以自由活動(呼氣)、團體活動(吸氣)交替的方式外,便呈現了大自然里的動靜交替原理。而同樣的藝術活動在每周的同一天進行,孩子透過每個禮拜的重複課程能感受到規律性及循環性,正如日夜及四季規律地循環。季節的變化也是年復一年規律地在重複,所以華德福幼兒園課程常會因為季節的轉換而作應節改變,而季節桌的布置更是讓幼兒天天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脈動。二、華德福幼兒園一天的活動紀錄(註:這是半天的園)某一年的十月十八號早晨七點到八點半之間,幼兒們陸陸續續地到園,有些是爸爸送來的,共乘的小朋友則由某位家長一起送到幼兒園來。有四個小朋友一下車就一起用沖的跑進幼兒園,他們在衣帽間脫下外套掛好,換上室內軟拖鞋,以免傷害木質地板。(華德福幼兒園內到處都是木製的傢具,桌子、椅子、柜子、書架、置物架都是木製的,就連牆壁大約到1.5公尺高的地方也用木頭裝潢。1.5公尺以上的部份就漆成淡淡的粉紅色。角落牆上掛著拉斐爾畫的聖母瑪麗亞像,圖畫的下方擺了個季節桌,桌上擺置的是從豐年節慶上留下來的一束麥穗、一些彩色樹葉、當季的水果和蔬菜,還有秋天的花。如果聖誕節將近擺在季節桌上的可能就是一個木製的馬槽,裡面擺著聖嬰、他的父母親及來朝聖的三個國王、牧羊人和一些綿羊。除了季節桌外,活動室的書架上、桌子上、還是窗台上都有插著當季花朵的花瓶或盆花,這些布置提供給幼兒一個可以感受季節氣氛的、有的美感的空間。)當幼兒進入自己班上活動室時,老師會向每位幼兒道早安。在等其它較晚來的幼兒時(到齊時應該會有25位小朋友),幼兒們開始他們的自由活動,而老師也一邊著手準備早餐或一邊做著她的手工,她做的可能是一個娃娃或一個小精靈。這時可能有個幼兒放下他的遊戲,過去要求老師,他也想縫一個小精靈,老師會提供他相關的材料,或者他可能只是靜靜地坐在老師旁邊,看著老師縫娃娃。實習老師正在燙著幼兒們玩的絲巾,有個小女生去找了一塊一邊較平滑的木塊,也在一旁開始燙起布來。(一塊在森林林找到的木頭可能在這位幼兒眼中是一架飛機、在那位幼兒現在是鑽洞機、待會又是滅火器或是一艘船,而一節樹根一會兒是只怪物,待會兒卻是一條河流。)在這同時有些小朋友可能用彩色的布、衣夾子、一些樹枝或木片搭一間屋子,然後把布娃娃放進屋子裡去,接著開始幫娃娃辦慶生會。另一群在廚房柜子旁的孩子開始用細小的木片煮起義大利面,而另外一個幼兒把森林裡撿回來各式各樣的種子及水果的核拌成一碗水果色拉。(玩這些沒有固定形狀的自然材質孩子的想像力不被束縛,除了幻想的遊戲,他們也用這些沒有特定形狀的玩具扮演日常生活的情境,例如拿絲巾當尿片,幫娃娃換尿片、拿南瓜子當錢去買菜或當車票去坐公交車,這些當然也是一種模仿大人的表現。)實習老師或許正在修理一個玩具或替娃娃打一件毛衣,較小的幼兒可能用剩下的毛線綁著娃娃的脖子當項鏈,而較大的幼兒拿起剩下的毛線當電話線,玩起打電話的遊戲。有一組幼兒模仿老師講故事前布置故事桌,幼兒們使用大量的彩色布或絲巾,藍色是河流、綠色是草地、一塊裹著深綠色絲巾的木頭是一座山….,然後他們試著用他們故事桌說起故事來了。另外有幾位幼兒到廚房去幫老師準備待會的早餐,他們切水果、磨燕麥片或磨明天要烤麵包用的麵粉。這時實習老師開始用裝乳酪的圓形空盒子和彩色玻璃紙做燈籠,為下個星期的聖馬丁尼節慶做準備,也有幾個幼兒過來幫忙,一個較大的孩子鋸著提燈籠時需要的木棍,這些木棍讓有個幼兒聯想起他學的長笛,所以他拿起木棍來吹奏著,嘴裡發出一陣陣旋律。十點左右自由遊戲的時間接近尾聲,老師們開始收拾他們的東西,幼兒們也收拾他們剛才玩的玩具,絲巾被一條條折好,放成一迭,木棍、木片、木塊都回到它們的家,幼兒們布置的故事桌也得拆掉,如果幼兒堅持明天還會用到,那也可以再保留一天或兩天。收拾完畢後接下來是一個晨圈的活動,從剛才動態、個別的自由活動過渡到現在靜態、團體的活動,這是個讓幼兒安靜及休息的時段。老師可能和幼兒唱首歌或玩一個韻律的遊戲,幼兒模仿著老師做韻律動作,這種動作伴隨著老師在晨圈中間擺放的蠟燭燭光及輕輕搖晃的小鈴鐺,讓幼兒在做柔和的韻律遊戲時達到完全的放鬆。晨圈時段也有可能拿來和幼兒練習要在即將到來的節慶中表演的節目,而星期五的晨圈活動則是優德美斯,教優德美斯的老師以特有的、發自內心的韻律帶領幼兒做出和諧的肢體動作。晨圈之後,幼兒們手牽手變成一條長龍一起去上洗手間,沿路上老師唱著歌「牧羊人拿起鞭子,綿羊們開始向前行,所以牽著你們的手,牽著你們的手,我們一起坐火車…..」老師不需用喊叫的方式讓幼兒乖乖向前走,只用著歌聲就可以讓幼兒留在隊伍里。(上廁所的活動常常是幼兒的最愛,而老師的頭痛時間,因為幼兒會去玩弄水龍頭、抽水馬桶的水箱或是偷看別人上廁所。)洗完手後,老師會在幼兒手上滴一滴Weleda按摩油,讓幼兒自己按搓雙手,確定手是乾淨後,才開始吃剛才由老師和一些幼兒共同準備的餐點,用餐前的感恩詞是:「感謝給我們食物的大地,感謝讓萬物成熟的太陽…..」(這個儀式及用詞在基督教教徒的眼中是不倫不類的,而在無神論者的眼中卻是多此一舉),用完餐後也有一定的結束儀式。用完餐點並收拾好餐具後,幼兒們到衣帽間穿上外套,換上戶外穿的鞋子,開始第二階段的自由遊戲時間。今天是在園內的戶外活動場里玩,有些日子老師會帶著幼兒們去散步,在路上老師和孩子們看到的東西按照他們的興趣及經驗而有所不同,每一樣被查覺的事物都會引起一陣討論及經驗交流。今天幼兒們就只在幼兒園後面的活動空間玩,一些幼兒聚集在沙坑玩起蓋城堡的遊戲、有些推滾著鋸成一段段的木頭到他們的工地去蓋屋子、然後他們用其它較小的木塊作為屋內的傢具。今天老師本來就打算要將花園裡、草地上的落葉清乾淨的,所以她拿起扒子開始掃落葉,不一會兒就有好幾個幼兒也去拿了扒子,幫老師掃落葉,拿不到扒子的幼兒轉而拿起水桶在花園及菜園子里澆水。有一大群孩子聚在一起演「我們從東方來」,這是前幾天老師才說過的一個故事。有些較小的孩子就跟在大孩子後面追跑,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跑,但是一樣玩的非常盡興。老師使用被推成小山的落葉開始編織皇冠,愈來愈多的幼兒也想要自己做一個樹葉皇冠,所以老師便一一示範,從旁協助。(在戶外的活動一如在室內的活動,老師透過明確的、日常的工作內容引發幼兒聯想,並從事相關或更有變化的工作及遊戲。老師有很多的「家事」等待處理,例如修水管的破洞、補修娃娃斷掉的手臂或衣服、染絲巾或綿布巾,以便做新的娃娃或玩具、整理花園及菜圃。每年春天老師會將所有桌椅及櫥子搬到戶外來清洗及上蠟,幼兒幾乎是整段時間都在幫忙,因為他們覺得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好玩的事。)大約十一點四十分左右會有一陣小鈴鐺響起,提醒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已經結束。幼兒換過鞋子後又回到活動室,圍成一個半圓圈,準備聽故事。老師不是從書上讀故事給孩子聽,而是以倒背如流的、以完整句子的方式說故事給幼兒聽,因為說故事的用意在於讓孩子感受到每一句完整的句子及句子間旋律的美感,而不是要孩子學習口語上的語言,透過這種說故事的方式,孩子學習到的完整及優美的語言表達方式。老師說的故事絕對不是來自所謂的「藝術童話」或現代的、專為教育幼兒而寫的故事,而是取材于格林童話及民族傳說故事,因為幼兒可以藉此而了解自己民族流傳下來的記憶,況且這個階段的孩子並非透過理解學習,而是透過感覺,童話能吸引幼兒的便是幼兒的心靈,而非幼兒的理智,故事裡的幸與不幸、善與惡、喜與悲都能喚起幼兒的共鳴。說故事常常配合所謂的「故事桌」,上頭布置了故事進行時需要的場景,可以供作布置的材料在華德福幼兒園裡唾手可得,各種顏色的布或絲巾、各式各樣的娃娃、各種形狀的木頭、木頭雕制的動物…。有時候老師也以會動的傀儡來說故事,這對幼兒而言是一項最被期待的活動。通常老師說故前會有幼兒彈一小段五音階的小豎琴,讓大家安靜下來,用期待的心情等待故事的開始。必要時,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實習老師或幼兒也可以用樂器製造音效。(如果今天不是十月八號,而是其它的日子,那麼說故事時間可能由畫水彩畫、捏蜂蠟或慶生會所取代。)老師會準時在十二點結束說故事時間,幼兒們可以開始更衣換鞋,準備回家,而在門外已經有一群等著接孩子的父母,不過大部分是媽媽來接孩子。 下午的時間老師用來討論教學上的問題、準備節慶的活動、準備家長座談的數據、處理行政事務、做幼兒紀錄、準備明天將用的的東西和製作新的玩具等。
推薦閱讀:

TAG:幼兒園 | 幼兒 | 理論 | 課程 | 德福 | 課程設置 | 華德福 | 設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