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2014兩岸關係展望

中評社香港2月5日電/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日前在中評社台北會議室召開座談會,邀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林建甫、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孫揚明、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鄭安國、佛光大學研髮長謝大寧教授與會。座談會由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主持,與會者就今年的兩岸關係問題,各自給出精闢的見解。《中國評論》月刊2月號以《2014兩岸關係展望》為題,詳細刊登了與會者的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張亞中:開場白

   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代表中評社邀請各位就以下主題交換意見:

   第一、對2013年兩岸關係的回顧,請對兩岸的政治互動、經濟關係及社會認同,官方互動與民間互動情形進行分析,瞭解2013年兩岸關係的成果與不足。

   第二、探討目前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客觀因素,包括國、民兩黨的大陸政策基本立場有無變化,馬英九、及民進黨天王們對兩岸關係的態度是否會有改變或調整;大陸內部目前的政治改革及對台工作人員的調整是否會影響到兩岸關係。另外,國際因素,包括美國、日本與大陸在東海地區潛在的衝突,美國亞太戰略再平衡是否會影響中國大陸在南海地區等周邊安全作為,並連帶影響到兩岸關係的發展。再來就是台灣內部的選舉因素對2014年兩岸關係可能的影響。

   第三、2014年兩岸關係的機遇與挑戰。兩岸目前的發展勢頭是否可能持續,或者有可能發生逆流的情形,如果可能,其最大原因為何?

   第四、如果兩岸關係不能繼續往前推動,兩岸民間,包括學術界應如何協助維護並增進兩岸和平發展的現有成果?

   今天邀請的都是台灣方面權威中的權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所在。下面請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邵宗海院長首席發言。

  

   邵宗海:兩岸政治對話已經開始 政治傳話是其重要特色

   自2005年以來的兩岸政治互動,在2013年達到高峰。2013年有幾次兩岸高層會晤,中國大陸方面都是習近平出面,台灣方面有吳伯雄、連戰、蕭萬長,總共四次:2月,習近平晤連戰;4月,蕭萬長在博鰲論壇見到習近平;6月,吳伯雄晤習近平;11月,APEC上蕭萬長再次與習會面。

   這四次會晤中,我得到兩個心得:第一,兩岸高層會晤,實際上已經不避諱面對政治議題搬上檯面,所以兩岸已經開始「政治對話」,雖然沒有議題、但是對話已經展開。例如2013年上半年,吳伯雄、連戰與習近平會面時,都提到了台灣國際空間的問題。雖習沒有做正面的回應,但是有聽進去。政治上對話的功能已經開始有作用了。另一方面,習近平也說出一些帶有政治性的話語。對此APEC上,習對蕭說,兩岸有些事情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總要找個時間來解決。

   這種政治對話,對兩岸來說是件好事:讓雙方都知道,在政治議題上,兩岸最迫切面臨的問題是什麼。我們也可以從對話中看出,兩岸高層有政治智慧,想得比較遠。

   再者,因為馬英九不能到中國大陸,馬也沒機會見到大陸最高領導人。所以,相互之間就要托一個能夠信賴的人來帶話或傳話。目前看起來,連戰不一定代表馬,但吳、蕭兩人則是經過馬的授權。所以,中共會確認哪些人可以把他們的話帶回台灣。前面所論是政治對話,這裡所謂的是政治傳話。

   吳伯雄在6月說了「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但我認為吳真的已不需要再次說明,因為馬英九接受外國媒體訪問時,已經講了不知道多少次。可是吳伯雄還是把這句話傳過去。這是摒除媒體採訪時可能的誤讀或被引用錯誤的問題。而11月,蕭萬長也正式傳達了中共的話給台灣,就是兩岸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樣的政治傳話,是2013年兩岸高層見面的特色,也是一個成果。

  

   兩岸關係愈走愈複雜 兩岸議題逐漸走入深水區

   第二個成果是,中國大陸在十八大之後,強調對台政策的穩定與延續性,導致兩岸即便面臨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可是沒有太大變動,使得2013年的兩岸關係走得比較平順。如果要檢討的話,過去我們引以為傲的兩岸協商與談判,2012年完成十八項協議,但2013年只多了一項服貿協議,比起過去每年有二到三項協議,去年兩岸談判成果就降低很多。

   不僅僅兩岸協議成果減少,兩岸協議進展也不多。本來每半年一次的兩岸兩會高層會議,本來2013年第十次的會議也推延到2014年。這可以解釋為,現今的兩岸關係愈走愈複雜;兩岸議題也逐漸走入深水區。但有些問題,不能以深水區一言蔽之。另外也有人說因為2013年兩會都有新會長上任,但這絕對不是理由。說實在的,兩岸相互之間還是有一些看不到的問題尚未爆發,不過反應在協議減少、時程拖延上。

   在兩岸經濟關係上,過去我們最喜歡講「政治冷、經濟熱」,但是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3月大陸兩會上提出兩岸經濟的急迫性問題,因為現在是兩岸非常好的機遇,台灣沒有掌握;現在中韓的FTA即將簽定,光是台韓與大陸貿易中呈現的差距,就會使得兩岸經貿走勢令人擔憂。

  

   「國族認同」沒有多少變化

   社會認同上,台灣內部一個基金會最近有一份尚未正式發表的民調可以參考。他們以面訪的方式,做完了3千多份民調,其中大概只有1千份是成功的樣本,再用加權指數,符合縣市人口數、性別與年齡等。其中調查族群認同,不再是用「地區認同」,而是「國族認同」。影響認同包含的變數其中包含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因素。

   最後產生一個結果,以「我是中國人、我也是台灣人」的認同最多。但我認為,如果是「國族認同」,我是中國人就不是台灣人,也不可能又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因為不可能有「兩個國家」的認同。這反應了台灣內部對於「國家認同」有矛盾;這個矛盾是,如果說自己就是中國人,又感覺中國人不是台灣;講自己是台灣人,但是認同又還不到這樣的地步,產生了「我是中國人、我也是台灣人」這樣的說法卻是矛盾又衝突。

   另外很有意思的是,如果把政治因素、「主權」因素加進去,認為「我是中國人」的比例就會降低;「我是台灣人」的比例就會升高。若是加入經濟因素,我本來以為,這讓台灣25歲以下的年齡層充滿憧憬,但結果顯示反而是50歲以上的年齡層,感覺到經濟的憧憬,影響所及「我是台灣人」的認同就會降低一點。我的解讀是,經濟因素對台灣造成的對象影響,不是年輕人,而是老年人。

   論到統獨的問題時,想要統的人很少,想要獨的比例多一點,維持現狀的比例最多,大概有六成多。其中,有意思的是,講到主權因素,獨的比例就會升高。講到經濟因素時,獨的比例就有顯著的下降,尤其是對50歲以上的人來說,特別顯著。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對於台灣訴諸於政治上一個中國的架構,在情感上訴諸中華民族,對台灣人來講,顯然是沒有任何的意義。只有在經濟上面,看得出來有變化,但是這個實在變化不大。

   這說明我們看到2013年的兩岸關係,雖是穩定與緩和。但卻導致外界有了一種假象,以為兩岸的統獨看法、或是「國族認同」可能會趨向於改變。但是從上述的民調來看雖然兩岸沒有多大變化,高層也有對話,民進黨或許有更大變化,但是在「國族認同」上,顯然沒有看出有太多的改變。

  

   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因素

   接下來,在影響目前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客觀因素中,台灣的國際空間是最大的問題。其中包括南海與東海議題中兩岸對主權與領土認知有重迭也有立場看法的不同,也包括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可能在國際社會產生的摩擦問題。我的瞭解是有關東海與南海主權問題上,中國大陸對台灣在其中採取了獨善其身的做法非常不能諒解;大陸認為是美國與日本因素改變台灣。大陸認為台北應在宣示主權立場上,有一些配套措施與北京同步,但看起來台北並沒有這樣做。

   我們也看到些北京對此有所微言:他們搬出包括共同開發石油探勘的問題,台灣並沒有反應;東沙與西沙群島共同旅遊問題,台灣也沒有任何回應。在此中間,我不知道北京忍耐限度還有多少、多久,但這已經是一個摩擦。因為在中國大陸內部,有一些強烈認為兩岸應該一起共同維持島嶼主權領土的人,已經藏不住話了。

   第二個變數是民進黨。民進黨很有意思,到今天為止,開了九場華山會議,得出了本來叫「憲法共識」,現在叫「憲政共識」的結論。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的回應是「憲政共識還是未放棄台獨本質」,我認為范如果沒有得到中央授權,絕對不會這麼說。

   民進黨認為,今天如果只講1947年的「憲法」,至少是否定中國大陸的存在。但現在講到包括1991年以後的憲政共識,包括八次「修憲」,隱含著中國大陸主權是存在的;我們要注意在陳水扁時代已經修正「主權屬於國民全體」。所謂的「國民」,就是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人,當「主權」只是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人那麼不就隱含「獨台」的本質?

   所以在「主權」方面,當「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全體「國民」,那麼「國民」在哪?就在台澎金馬,以及持「中華民國」護照之人,民進黨的憲政共識就是從此出發。民進黨堅決不肯廢《台灣前途捷議文》,又大談憲政共識,到底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會不會變?雖我也認為,我們有什麼理由要求蘇貞昌,在現在這個時候要改變說法?因為2016大選民進黨人選未定,現在要論也言之過早,到要先過完2014年關卡。

   到2016年若有勝選希望,民進黨可能改變競選政策;如果沒有勝選希望,他們寧願維持最堅強的深綠區塊。我認為民進黨的華山會議,是開給北京看的,告訴大陸民進黨正在改變;但華山會議的結論,是給台灣人民看的,告訴台灣人民,民進黨依然維持台灣尊嚴、原則沒有變動。因此,2016年選舉時,假設是蘇貞昌出線,民進黨勝選的話,絕對是兩岸關係中最大的變數。我不認為中國大陸會把過去的東西全部拉回來重新開始,這樣成本太高,但是中國大陸要冷卻,對兩岸關係絕對不是好事。我先講到這邊,謝謝。

  

   鄭安國:兩岸政治關係有進展

   談到兩岸關係在2013年的成果與不足,基本上,我認為實質面不錯,有大陸客來台自由行的擴大、開放人民幣可在台兌換存款等成果,服貿協議雖然還卡在「立法院」,但畢竟也是兩岸進程的部分。就大家比較關心的兩岸政治關係部分,也有相當進展。從習近平主席與台灣政治領袖們會面的談話,其實都可以看到大陸方面對兩岸政治關係與互動,有比較有新的、或進一步的想法,展現想要繼續推動與解決的態度。譬如習近平提到,兩岸的政治關係不能夠一直拖延下去,有必要做合情合理的安排。我認為,這些都代表兩岸政治對話已經開始,也有意向前更進一步。

在APEC中,「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會面,兩人互稱官銜,也代表對兩岸政治互動有新的思考。最近,王郁琦也可能到大陸訪問,這更是重要的一步。雖然有人說,王張兩人在會場雖有互稱官銜,但是國台辦新聞稿中,仍是稱王為大陸事務機構的負責人,好像又退了一步。但整體來說,我覺得過去的2013年兩岸政治互動與經濟關係,算是有相當的進展。(點擊此處閱讀下一頁)


推薦閱讀:

潘祥輝 李東曉:繪聲繪色:中國無障礙電影的發展現狀及展望
程東金:香港特區的管治困境與展望
最極致的經典語錄,展望美好的未來
事後諸葛亮一一本輪豬周期回顧及後市展望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回顧、展望與對策

TAG:評論 | 關係 | 2014 | 展望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