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加入改革宗教會

我為什麼加入改革宗教會 2015-06-18 14:06閱讀: 現今之宗教無非兩種:人本的宗教和神本的宗教。基督教內部對上帝的認識亦是如此,宗派看似很多,其實亦無非兩種。一種是憑自己的感覺和經驗而來的神學,他們常說「我覺得......」;一種是按照聖經忠實闡述的以經解經式神學,他們常說「聖經如此說......」。現在常常聽說的宗派有改革宗、路德宗、浸信會、靈恩派、倪派、阿米念派等等。唯獨改革宗忠實於聖經,其餘宗派各有偏差,更有甚者已淪為異端。一、改革宗的產生是教會歷史的產物我們稱呼自己是「改革宗」,指的是信仰的認信。改革宗教會是歸回聖經和傳承大公教會歷史信仰正統的基督教會,當我們以此名稱自稱的時候,就表明我們不屬於羅馬天主教,也不屬於希臘東正教,我們乃是宗教改革的屬靈後代,我們相信聖經是上帝啟示的唯一和最高的信仰及生活準則,我們承繼了大公教會早期的四份古信經,它們是《使徒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頓信經》、《亞他那修信經》。我們同時相信並接受宗教改革以來的《三項合一信條》,以及《威斯敏斯特信仰準則》。改革宗傳統的開山鼻祖是蘇黎世第一個改教者慈運理(Ulrich Zwingli, 1484-1531)和日內瓦的約翰·加爾文(JohnCalvin, 1509-64),其中加爾文更是在其聖經注釋,小冊叢書,特別是在《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Christian Religion)一書中,發展出一整套新教神學(ProtestantTheology)。從宗教改革時期直到如今都有許多人和團體隨從加爾文的教訓,並從中大展出兩大系統: (1)歐洲大陸的改革宗系統:改革宗傳統發展出的第一路線,為西北歐、瑞士、法國、荷蘭和德國所共享;並且也影響到匈牙利東部和義大利南方的瓦德西亞教會。改革宗教會在這些地區活躍於編製早期的改革宗信仰告白與要理問答,許多教會視其為教義標準。1537年加爾文起草了第一篇改革宗要理問答,並於1541年重新修訂。這項工作被翻譯成數種文字,併產生莫大影響力。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跟隨者們在1563年出台的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Cathecism),至今還是大多數歐洲改革宗教會內標準的信仰告白文件。比利時信(The BelgicConfession,1561年)也清楚說明了加爾文派的教義立場。改革宗傳統的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有時出現異議,就需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要那些堅守改革宗信仰立場的人對其進行辯護。其中最有影響的明證之一,是一場始於荷蘭神學家雅各.阿民念(JamesArminius)的爭論。阿民念反對加爾文有關恩典的教義。1610年他的信徒發表了一份《抗議文》(Remonstrance),反對那些與他們意見不合的人,使事態陷入白熱化。1618年,來自世界各地的神學家們為此在荷蘭的多特勒克(Dordrecht)舉行了一次專門會議,與會者譴責了阿民念派的觀點,確認:(1)人類完全墮落;(2)神無條件揀選;(3)基督的贖罪僅限於選民;(4)神恩之不可抗拒;(5)信徒蒙保守直到永遠。由此,阿民念派(Arminians)人士被驅出改革宗教會,但他們不僅未曾悔改,反而成立了自己的『教會』,並且聲勢浩大,成為衛斯理主義循道派(WesleyanMethodism)及其他非改革宗和抗改革宗教派的根基。傳講假福音,到處奔波影響敗壞教會直到如今。但是可悲的是現今許多自稱改革宗的人士,竟然和他們稱兄道弟,他們這樣做等於在指控多特大會的先輩,也等於對抗大公教會的教義,更是對抗聖靈和聖經。這些自稱為改革宗的牧師完全不顧自己數典忘祖,背信棄義。然而,這種阿米念主義的思想既然迎合人心,就自然而然地非常受歡迎,導致如今許多教會和個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多特總會的《多特信經》(Canons of the Synod of Dort)與《比利時信條》(BelgicConfession)、《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erg Catechism)合稱為三項聯合信條(Three Forms ofUnity),是大多數改革宗教會持守的信仰基準。(2)英美的長老會系統:越過大不列顛群島的水道,加爾文主義乃是宗教改革時期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思想,自從英國君王亨利八世明為婚姻實為政治地發動宗教改革以來,英國陷入天主教和宗教改革的拉鋸戰中,隨著君主的變更而動蕩不已,因著血腥瑪麗想要帶領英國歸回天主教的懷抱,對國內的教會發動了殘酷的迫害,導致大批牧師死亡和逃亡,他們大部分逃亡到日內瓦教會接受了加爾文牧師的教導。當伊麗莎白當政之時,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當時伊麗莎白女王(QueenElizabeth)施政雖然比較緩和,但仍然強迫英格蘭教會(Church ofEngland)保留半天主教式的崇拜儀式和管理方式。步入十七世紀,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也為說英語的神學生提供了基礎神學的指導。在英國與蘇格蘭之間發生了與歐洲大陸阿米念主義者完全不同的衝突。清教徒試圖完全改革英國國教,但遭到伊麗莎白女王及其繼承者詹姆士一世(JamesI)和查理一世(CharlesI)的反對。由於清教徒在國會的影響很大,因此能與皇室對抗,但最後這場對抗演變成戰爭。戰爭的起點是在蘇格蘭,因查理一世想強迫蘇格蘭長老會接受主教制,遭到後者的堅拒。查理一世想用武力鎮壓反抗,卻受到國會中清教徒的強烈反對。結果是1649年國王戰敗,被俘,被國會送上斷頭台,其後九年就由克倫威爾(Cranwell)當政,長老會信仰暫時佔上風。但克氏去世後不久,查理二世(CharlesII)登基,遵循其父查理一世的政策繼續治理英格蘭和蘇格蘭。此時英國的清教徒受到壓制,但蘇格蘭人卻奮起以武力反抗查理二世,從此展開了游擊戰。所謂"盟約者"(TheCovenanters),乃因共同立約要為"耶穌基督的王權"(Crown Rights of JesusChrist)爭戰而獲名。他們一直堅持奮戰下去,即使查理二世的弟弟,羅馬天主教徒雅各接替其兄即位也未能止息他們的對抗。直到1688年雅各王被迫退位,奧倫治王子威廉(William,Prince of Orange)繼承王位,他們才放下了武器。當時由獨立教派(Independents),長老會(Presbyterians),以及更為堅定的加爾文派人士所形成的清教徒(Puritans),堅持要根除國立教會中一切羅馬天主教(RomanCatholicism)的殘跡。同時,一群為數可觀,受重洗派影響的新教徒,雖然接受為成人施洗是執行聖禮的唯一適當方式;另一方面也接受改革宗絕大部分的教義。因著他們相信預定的教義,因此人稱之為"特別"浸禮派("Particular"Baptist),以區別那些拒絕預定論的"自由意志"浸禮派("Freewill"Baptists)。而這些不從國教的團體也就負起了起草《韋斯敏斯德信條》(Wesminster Confession ofFaith)和《韋斯敏斯德要理問答》(WestminsterCatechisms)、教會治理的行政方式和崇拜規程的責任,直到如今這些都仍然是一切說英語的長老會(PresbyterianChurch)的標準。蘇格蘭長老會和蘇格蘭教會最初使用《蘇格蘭人信仰宣言》(1560)和《日內瓦要理問答》,後於1647年採用了韋斯敏斯德信仰準則;在獨立派以壓倒性的多數佔據英國國會之後,他們就拒絕接受英國國教的信仰標準。二、虛假信仰需要拆毀、傾覆,純正信仰需要要建立栽植。神是掌管歷史的主,他叫萬事互相效力,使愛神的人的益處(羅8:28),我們因此也知道改革宗神學更是神主權中的護理。教會宗派的出現,神本不喜悅。但是為了區分真假教會,並引導神的百姓歸入真教會,宗派的名稱就起到了路牌和導向的作用。在兩千年教會歷史中,因著教會是基督的新婦,必須要向基督保持貞潔。而貞潔就一定要在真理上純正持守,並反對各種異端的教導,教會從而展現出地上爭戰教會的特徵。同時,那些懶惰無知的假基督徒就會藉此機會辱罵改革宗教會不合一、不謙卑。他們這些辱罵的言論,常常迷惑神的百姓搖擺不定,不知所從;亦導致神的兒女在追求真理上曲折難行,在成聖道路上身體和靈魂一同受損,十分痛苦。在聖經中,我們看到了神的教會在墮落時期的改革。舊約有先知的呼聲,為要施行拔出、拆毀、毀壞、傾覆,又要建立、栽植的工作(耶1:10),新約開始有施洗約翰作為先鋒的呼聲,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一切山窪都要填平,大小山崗都要削平(路3:4-5)。有主耶穌和使徒的工作來建立教會、培訓門徒(太16:18,;28:19)。西方教會有宗教改革的傳統,他們破除了天主教的迷信,建立了純正信仰。如今中國的教會亦需要徹底的更新,在中國教會歷史中,從1807年新教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到今天,我們看到中國教會神學上的混亂,以時代論神學為代表的人本解經佔據主流,他們將新舊約割裂,對律法和福音的關係完全無知,從而不明白新舊約的一致性。他們對信心的源頭無知,導致因信稱義的教義徹底錯誤,這正是阿米念主義自由意志論的異端教導,雖然他們口裡感謝上帝,但因不接受人的全然敗壞,對上帝的救恩就沒有真正的感恩,實際上是借虛假的敬虔榮耀自己。因此他們全然違背了宗教改革時期提出來的五大唯獨:唯獨恩典,唯獨聖經,唯獨信心,唯獨基督,唯獨為了上帝的榮耀。他們對聖經的解釋支離破損,導致對上帝的認識一無所知。因此,對於今天的中國教會,這些異端教導是我們要拔出、拆毀的,同時我們要用純正的信仰建立栽植。三、真理是存在的,它存在於真教會中。在這個後現代思潮充滿每個角落的時代,似乎人人都對真理和權威嗤之以鼻。後現代的形成是一個非常複雜又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的,他明顯的特徵就是反傳統,反權威,崇尚自我,高舉感覺。聖經告訴我們:「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2:5)。後現代卻突出一個「我」字。用四句話概括後現代的思潮:宇宙沒有真理;歷史沒有事實;語言沒有結構;道德沒有標準。誰說他是對的,或真理是唯一的,這人則是極端分子,也是危險人物,是不受世俗歡迎的人。但是使徒保羅卻說:「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總是沒有似是而非的」(林後1:19),如果我們說教會沒有絕對真理,那麼我們就是稱上帝是說謊的,因為聖經上說,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那麼教會歷史到今天有沒有正統的解經呢?有沒有最接近聖經的神學呢?答案是肯定的,只有改革宗神學,是最合乎聖經的神學。正如荷蘭第二次宗教復興時,最著名的海倫伯勒克牧師曾經說過,只有改革宗教會才是真教會。並且,就連浸信會牧師司布真也曾說過,加爾文主義就是福音,我們雖然對於浸信會的信仰持否定態度,但是他講的這句話還是極其中肯的。四、 基督徒有責任辨別何為真教會,並要加入真教會今天的大多數「基督徒」很荒謬,也很放肆,他們不願意去教會。他們對任何人的教導都心存蔑視,今天世俗的風氣是孩子不聽從父母的教導,學生不聽從老師的教導,因此基督徒也不願意聽牧師講道。但是聖經中埃提阿伯的太監卻對傳福音的腓利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徒8:31)」所以基督徒需要被教導,才能明白。我們在聖經中看到,神在教會中所設立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使我們不在作小孩子,中了人的詭計和欺騙的法術,被一切異教之風搖動,飄來飄去,就隨從各樣的異端。(弗4:11-14)但是有人會說:「派別眾多,名牧成群,並且每個派別都稱自己是基督的教會,我們該聽誰的呢?」,說的沒錯,名牧多,假先知自然很多,宗派多,教導也五花八門,所以聖經會說「各樣的異端」(弗4:14)。神的兒女在這樣混亂的教會中該如何選擇呢?聖經說:「你們當站在路上察看,訪問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間」(耶6:16)。因此當你順服聖經,詳細考察,就會發現改革宗信仰正是那「古道」,正是那歷代教會中,古聖先賢所持守的信仰,因此大公教會所確立的信經信條:《使徒信經》(約公元250年),《尼西亞信經》(公元325年),《亞他那修信經》(公元四世紀),《迦克頓信經》(公元451年),以及宗教改革之後,改革宗教會所持守的《比利時信條》(1561年),《海德堡要理問答》(1563年),《多特信經》(1619年),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威斯敏斯德信條》(1646年)和《威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1647年)、《威斯敏斯德大要理問答》(1648年),它們雖然不是《聖經》,卻是出於《聖經》,它們是大公教會所確立的,而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3:15),正如《亞他那修信經》第一條就說:「凡人慾得救,首先當持守大公教會信仰」。第二條說:「此信仰,凡守之不全不正者,必永遠沉淪。」因此,大公教會所確立的信經信條及要理問答就是真理。因為沒有真理,教會就不是教會。教會沒有真理,就不必向人傳福音;教會沒有真理,就是稱神是說謊者,因為神曾應許叫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約16:13),沒有真理,神就沒有護理教會,也沒有與教會同在。但這是與聖經相悖的,因為神說祂與教會同在(太18:20,太28:20)。因此,我們通過查考發現,改革宗教會是根基建造在磐石上的教會,因為她的教導是出於神的話,她所教導的正是保羅所教導的,是奧古斯丁所教導的,是加爾文所教導的,也是今天我們所聽到的。基督徒要加入真教會,接受這些真理的教導!因此任何人否定這些真理,我們都視為魔鬼的謊言,因為他們像魔鬼一樣說:「神豈是真說......」這些混入教會的假先知將神清楚的真理模糊化,將神絕對的話語打折,在神的話語上和稀泥。他們四處豎起大旗,上面寫著「基督教會」,實質卻是假教會,因為他們沒有真理。他們雖然宣稱耶穌愛你,可實際上卻是勾引人入教,使人成為地獄之子。他們裡面不守規矩,沒有聖潔。他們把合乎聖經的規矩,都視為律法主義,有損他們所謂的「和平」。所以如今的世代是真假教會難辨的世代,因此溫州改革宗教會周大衛牧師說「在中國困擾我們的不是三自教會和家庭教會之爭,而是真假教會之辯。」五、繼往開來,把真理揚起來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中,改革宗教會就更要擦亮「改革宗」的旗幟,把真理的旗幟揚起來,告訴那些迷失的小羊說:「聖經如此說」。當大多數「基督教會」不屬基督時,我們就要豎起那古舊改革宗的旗幟。當「神豈是真說」充斥著「基督教會」時,我們要對他們說「撒旦!退到後面去」。當「神豈是真說」像霧霾一樣籠罩中國大地時,改革宗教會就要正本清源。正如清教徒牧師巴克斯特所言,當撒旦的迷惑愈加瘋狂的時候,就是牧者需要殷勤地用要理問答教導的時候。改革宗教會之所以為改革宗,就是因為她持守信經信條、要理問答。改革宗教會之所以為改革宗,就是因他的護教性而得名,就是為斥責假先知的教導,並建立純正的信仰。因為護教本身就有拆毀和建立的作用,如同兩刃的利劍。所以每一個信經信條和要理問答的產生都是教會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是神在歷史中對教會護理的必然。因此我們說「改革宗」這一名字並不是出於驕傲,乃是出於向神的謙卑。如果因為我們在真理上絲毫沒有妥協,因為我們斥責那些虛假的道理,因為我們不刪減真理與假教會達成虛假共識、倡導合一,他們就罵我們驕傲、刻板,那就隨他們罵吧!他們的祖先並不是沒有出處,他們的父就是魔鬼。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要因著加入改革宗教會而喜樂,因為在中國200年前並沒有這樣純正的教導,這信仰是在1807年英國改革宗長老會宣教士馬禮遜來華時才被傳入,而當時並沒有被廣傳,直到今天才稍稍被人所知道。因此,當我們聽到這些教導的時候,我們當像庇哩亞人一樣,保羅說:「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徒17:11)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但要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19-22)正如神所重用的僕人奧古斯丁和約翰.加爾文都說過同樣的話:「若你們發現我所教導的不合乎聖經,你們不要跟從我,要跟從聖經。」我們查考了,歷代改革宗的眾聖徒們也查考了,這就是真理,我們理當跟從,並繼續把真理揚起來。我因此而加入改革宗教會。溫州改革宗教會會友裴文舉於成都改革宗團契2015年5月19日星期二

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國企改革當辟新境界
    重大改革於法有據與新問題
    央行負責人答問貨幣政策與金融改革 浙江日報
    清朝「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火耗歸公」等新政實行的廣度和深度如何?
    吳敬璉:改革順序以何為先

    TAG:宗教 | 改革 | 教會 | 改革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