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太空移民第一站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每次都想寫九大,此處心疼下冥王星)中,火星是和地球環境最相似的行星,可以說是太陽系裡地球的「表親」,關於火星的幻想催生了不少文學和影視作品,即便如此,我們對這顆星球的認識還是少得可憐,NASA的好奇號火星車則為我們揭開了這顆神秘紅色星球的一角。來 到 紅 色 行 星好奇號於2011年11月26日從地球出發,經過254天的飛行才抵達火星,進入火星大氣後,由一枚吊車投放到地面。
成功抵達火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Po自拍:
十 八 般 兵 器 助 力別看她只有一輛越野車大小,好奇號火星車項目的成本高達26億美元!大概是火星上最貴的車(放在地球上估計也是最貴的)……貴有貴的道理,好奇號基本上就是一個行走的實驗室,有10台科學儀器,可以檢測火星環境,探測宇宙輻射水平,發射激光分析岩石組成,甚至鑽孔取樣鑒定地質成分……其實,她的真實身份是一名行星地質學家。
▲好奇號首次利用化學相機分析火星上的岩石零 距 離 體 驗 火 星如果好奇號(真的)會說話,她大概會這樣給你描述火星:剛到火星的時候,這裡正是冬天,白天零度,晚上零下83度。而且,我在赤道附近,想像一下極地會是什麼樣的鬼天氣吧。這裡的空氣永遠充斥著紅棕色的塵土,拍出來的照片永遠自帶焦糖色濾鏡。火星白天很暗,即使是中午也相當於地球上的傍晚一樣亮,這是因為火星與太陽的距離比地球到太陽遠大約7000萬公里。
▲焦糖色濾鏡效果
▲處理後的圖像,更像是在地球上拍的還有,我發現這裡的一天有24小時37分鐘,也意味著我每天需要多工作37分鐘.....(WTF?)火 星 上 的 一 天由於信號在火星和地球之間傳輸最快也需要4分鐘,所以人們沒有辦法實時操縱好奇號。她只能按照路線規劃員設定路線,通過導航相機和避障相機拍下火星地形影像,等到第二天,再傳回地球。在這樣的方式下,好奇號一天最多能走150米。
火 星 上 真 的 有 生 命 嗎?自從好奇號踏足火星,三天兩頭就被報道有了新發現:
這些,統統都是標題黨,就像火星表面那個著名的人臉,都是巧合+想像的產物。
▲火星表面彷彿雕刻出來的人臉不過,好奇號確實在火星上發現了乾枯的河床,證明了火星上曾有液態水,這也意味著,火星曾經有著能夠孕育生命的環境。
▲好奇號曾探索過一塊名為薛勒的露頭,發現這塊岩石由傾斜的沉積層轉化而來,是曾經有水存在的證據。地球上類似薛勒的地貌,一般都由湍急的河流作用而成。雖然在好奇號的眼中,火星又干又冷,但在約35億年前,火星有著和地球非常相似的環境,溫暖而濕潤,只是後來由於大氣層變薄,大部分水冰凍或者蒸發,才變成現在的樣子。
▲35億年前的火星上的和平谷河道,科學家十分肯定,蓋爾撞擊坑曾經在數百年的時間裡一直有水流入。侵蝕沖積扇的水路在火星乾涸過程中,可能長這個樣子。更有人大膽假設,地球上生命起源於來自火星的隕石。化學家Steven Benner提出了「胚種說」,認為地球的生命有可能來自火星。
▲天文學家認為,在我們的太陽系之外還有數千億顆行星,而其中數十億顆處於「宜居帶」,也就是可以維持液態水狀態的地方,因此這些行星就像是「超級地球」,如圖的右半邊所示。運行軌道距離恆星太近或太遠都有可能發展成乾燥而致命的荒涼星球,有如「超級金星」,如圖的左半邊。去 火 星 吧這件事充滿危險,充滿挑戰,代價高昂。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登上火星?
踏足火星,從科學技術和哲學的角度來講,都有著重大的意義:人類終於成為跨星球的物種,也意味著人類將有機會前往太陽系之外的空間旅行。好奇號以及她的前輩火星車們已經達成了極為了不起的發現,但是如果派一名地質學家到火星,實現這些發現的時間會大大縮短:好奇號花了270天走了1千米,如果是一個穿著航天服的人類,幾十分鐘內就能完成。從技術上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無窮無盡:更大的火箭,更精確的降落方式,如何再次起飛,如何保障航天員在火星上的健康……在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土豆種植術之前,這些問題都橫亘在我們面前。
▲馬特·達蒙儘管困難,人們已經開始行動。歐洲航天局與俄羅斯航天局策划了ExoMars火星探索計劃,我國也預計在2020年登陸火星,在NASA的火星計劃中,將第一次載人登陸時間設定在了2030年……
▲NASA火星探索計劃財力雄厚的個人、基金會和商業公司也加入了這個隊伍:鋼鐵俠的原型,SpaceX和特斯拉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瞄準了火星,希望能夠通過可重複使用的火箭降低太空旅行的成本,最終實現人類在火星定居。
▲馬斯克和他的龍飛船來源:未讀
推薦閱讀:
※談火星與鈴星
※剛從火星回來的馬特·達蒙完美回歸《諜影重重5》
※人類移民火星?|星星背後的物理(第十九彈)
※宇宙移民六大選擇 金星概率大於火星
※《火星救援》(The Martian)影片中的科學硬傷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