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宇宙宗教感情對於當代科學研究的意義
07-15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非相對論莫屬,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非愛因斯坦莫屬。如今,那曾經激動人心而又高深莫測的相對論已經寫進了大學、中學教材,但「為什麼是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和「愛因斯坦是如何發現相對論的」反倒成了一個高深莫測的新話題。方法是創造知識的知識,是創造財富的財富,從這種意義上講,探索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的思維方法以及藏匿於方法論背後的宇宙觀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筆者從愛因斯坦對傳統宗教的解構入手,還原宇宙宗教感情的生成過程,在釐清愛因斯坦的宗教宇宙情感與傳統宗教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揭示宗教宇宙感情對現代科學研究的重大意義,並試圖說明宗教宇宙感情也應該是當代科學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一、愛因斯坦對傳統宗教觀念的解構眾所周知,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歷來是一個飽受關注和爭議的問題。目前共識有二:其一,宗教是近代科學的源泉之一;其二,宗教教義與科學知識的對立是不爭事實,它對科學發展,特別是現代科學發展有明顯的壓制。如何正確把握宗教與科學的關係,研究愛因斯坦宇宙宗教感情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口。愛因斯坦對宗教的發展進行了歷史考察,他把宗教經驗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恐懼宗教、道德宗教和宇宙宗教感情。愛因斯坦認為恐懼是宗教觀念最初的來源。遠古時代的人類由於對飢餓、猛獸、自然災難以及疾病、死亡等人生痛苦心存恐懼,而又無法象今天用科學上的因果必然律來解釋,於是人類心裡就造出一些許多同自己相似的虛幻的神靈來,以為那些使人恐懼的事情都取決於神靈的意志和行動,所以人們只有通過一些嚴格的儀式與隆重的祭祀邀寵於神靈,從而使這種人性的鬼神成為自己崇拜的對象,由此形成了恐懼宗教。這是宗教的第一階段,也低級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道德宗教。人類在社會中生活,由於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的局限難免會犯錯誤,希望得到引導、獲得懺悔的機會,渴求公正分明的賞罰,這是一種對乞求能得到難以名狀的社會力保護的需求與願望。這些需求與願望形成了社會的或者道德的上帝的概念,至此,這種全智、至善的慈父形象的上帝便出場了。愛因斯坦把這種以道德的上帝為信仰的宗教稱為道德宗教。這是當下世俗宗教的主要形態,是宗教的第二個階段,也是宗教發展的較高階段。很容易看出,愛因斯坦對宗教產生以及發展過程的分析是唯物主義的,除了在語言表達上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文本稍有區別,究其對宗教本質的理解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來源於對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恐懼與敬畏,是人創造了上帝,而不是上帝創造了人。正如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反映中,人間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這種外部力量可能來自然界,也可以來自人類社會。愛因斯坦對宗教的生成過程的認識,使他毅然決然地放棄對擬人化的上帝的信仰,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種真摯的宗教感情來取代信仰擬人化上帝的宗教觀。至此愛因斯坦完成了對傳統宗教信仰的解構,並在此基礎上著力建構新的宗教信仰,即宇宙宗教感情,這是宗教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宗教的高級形式。即取消了「令人敬畏的擬人化的上帝」。雖然「令人敬畏的擬人化的上帝」不在了,但「敬畏」還繼續保持著,那又敬畏什麼呢?愛因斯坦把自然必然性看作「新的上帝」,這有別於宗教學意義上的「擬人上帝」,而是一種「秩序上帝」。「我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命運和行為有牽連的上帝」,「同真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高超的理性的堅定的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的概念」。在愛因斯坦看來,上帝就是世界的統一性、合理性、世界的和諧、自然的秩序,事物的統一性,是一種實在理性。這種宇宙宗教感情克服了傳統宗教信仰的原教旨主義傾向的保守性,宇宙宗教感情成了一種精神。可貴的是,愛因斯坦把這種宇宙宗教感情與自然科學研究相結合,並斷言在科學上有偉大成就的人,全都浸淫著真正的宗教信念—宇宙宗教感情。他是這一偉大理論的創立者,同時也是該理論的踐行者。二、宇宙宗教感情與傳統宗教觀念對科學研究的不同影響傳統宗教的存在與發展的事實足以說明它的合理性,這點無需重複論證,但傳統宗教與宇宙宗教感情對科學研究所起的作用大相徑庭。共通的一面在此不多涉及,這裡著重分析其對立的一面。愛因斯坦批評傳統宗教對科學研究的干預,指出傳統宗教對於科學研究有明顯的消極意義。傳統宗教總是用上帝來全程干預事件進程,其實在科學研究中,這種人格化的上帝出場是不能容忍的。現代自然科學發展越來越清楚地昭示自然規律與擬人化的上帝之間存在著嚴重衝突。儘管科學的每一步發展都會對擬人化的上帝形成擠壓,但這種主張人格化上帝,總能躲進科學知識尚未插足的領域裡去,仍然會消解科學研究的下一步進展,特別是在科學發展遇到困難時猖狂反撲,並收復失地。另外,科學需要自由,而信仰擬人化上帝的宗教卻因限制人的自由而限制了科學的發展。在愛因斯坦看來,科學雖然揭示了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與普遍規律,但其特點卻是主觀的、虛構的,是人類頭腦用其自由發明出來的觀念和概念所作的創造。科學理論體系的這種虛構、自由創造的特徵,就決定了科學研究與創造需要自由:外在交流的自由和內心精神的自由,特別是內心精神的自由,即思想上不受任何權威(包括上帝的權威)和社會偏見的束縛,也不受一般哲理和習慣的束縛。而傳統宗教觀不僅設置了眾多的清規戒律限制人的言論和行動,而且用教條的思維方式束縛了人的思想,從而大大地限制了科學的發展。因此,愛因斯坦指出:對於科學研究者而言,相信擬人化的上帝,不僅是不足取的,而且也是可悲的,它會葬送科學的生命。。科學研究中不需要人格化的上帝,但對上帝的那種敬畏應該得以保存,要把這種「敬畏」轉化到實在理性和自然必然性上去,這是宗教宇宙感情與傳統宗教有著本質的聯繫與區別。宇宙宗教感情是由傳統宗教觀念升華而成,保留了傳統宗教的話語模式。宗教感情的本意是指宗教中非理性因素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對人格神的虔誠信仰與盲目崇拜而達到篤信、偏執、忘我以至痴迷狂熱的境界。愛因斯坦將其借用來表達科學家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崇高精神境界,表面上看這種借用好像有點不倫不類,實際上這是對實在理性或自然必然性規律的感情拓展和升華。這種宇宙宗教感情與傳統宗教已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之所以還要沿用宗教這個詞,在愛因斯坦看來,是因為實在沒法找到一個比宗教更好的辭彙來表達他對實在理性或自然必然性的信賴。宇宙宗教感情之所以對科學研究有正向催化作用,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它不再傳達上帝的旨意或者外來的什麼力量,而是向人們揭示人類自身的目標指向,同時人類也有能力實現這一目標。第二,這種信仰是無私的,是完全超越個人的價值和目標的,使人類儘可能從自私自利的要求、慾望和恐懼的奴役中解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把個人的價值與目標融合在全人類的價值與目標中去了。第三,具有宗教感情的人對信仰是虔誠的、超乎理性的。也就是說一個有著宇宙宗教感情的人並不懷疑那些超越個人的目標的莊嚴和崇高,而這些目標是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有理性基礎。第四,這種宇宙宗教感情是完全發自內心的,它不需要藉助教會設置的清規戒律和繁瑣儀式,因而是完全自由的。總而言之,對於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人,科學研究過程與他們的道德人格的養成過程合二為一,如果只看它屬於純粹人性的一面,那麼也許可以把它敘述為:宇宙宗教感情能使一個人自由而有責任心的發展,使他得以在為全人類的服務中自由地、愉快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顯然,在清除掉擬人化的上帝之後,宗教已徹底被凈化對自然必然性純粹的崇高感情和堅定信仰,這種由傳統宗教升華而成的宗教宇宙感情不但不妨礙科學家們從事科學研究,反而能使他們在研究自然科學遇到困難時獲得靈感與信心。三、宇宙宗教感情對當代科學研究的作用第一,指明了現代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在於闡明實在理性。人類認識的本質活動是人的一種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來反映客觀現實,科學認識的本質含義是指科學認識是對客觀存在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當然同時它也是科學家的創造。從這種意義上講,科學認識是反映和創造的辯證統一,即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然而真正做到這個統一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宗教宇宙感情為其提供了一個貫通的橋樑。宇宙宗教感情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基本信念:第一,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愛因斯坦認為,這種信念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愛因斯坦說,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外在的世界,不僅始終是他自己心目中的一個最高目標,同時,這個偉大而永恆的謎也深深地吸引著世世代代眾多深受尊敬和欽佩的科學家,他們通過對這個外在的世界凝視深思而得到解放,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第二,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 (合理性、因果性、秩序、和諧)的本能信念。也正如懷特海所說,「如果沒有一種本能的信念,相信事物之中存在一種本能的秩序,尤其自然界中存在這種秩序,那麼,現代科學就不可能存在。」愛因斯坦強調指出,在科學家中間普遍存在著一種有別於普通人的本能信念。普通人一般都是對神的崇拜;科學家則是對普遍的因果關係的堅信不移和對自然規律的和諧感到狂喜和驚奇。同這種和諧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相比,科學家的思想和行動都只能看作是它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反映,他們就會對藏匿於宇宙中的那種秩序懷著尊敬的讚賞心情。第三,對世界及其規律的可知性的堅定信念。愛因斯坦說:在一切比較高級的科學工作背後,必定有一種關於世界的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的信念。一個沒有這種信仰的人,是無法從事科學創造活動的,更無法做出成績,甚至無法把自己的科學發現升為一種科學理論。也正如霍奇森在談到科學信念時指出的那樣,科學家「一定相信這個世界是有秩序和合理的,並且這種有秩序和合理是人類的心靈可以達到的,否則的話,他的事業肯定會失敗。」愛因斯坦強調指出:相信世界在本質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認識的」這一信念是一切科學工作的基礎,在一切比較高級的科學工作者的背後,必有一種關於世界合理性或可理解性的堅定信念支撐,這種信念就像教徒對全能的上帝頂禮膜拜一樣,宇宙宗教感情就是人類對經驗世界顯示出的內在和諧與秩序的堅定信仰與崇拜。。簡而言之,相信世界有秩序、有規律,相信世界的可理解性,這是支撐科學家進行科學追求與創造的前提和基礎。要是不相信我們的理論構造能夠掌握實在,要是不相信我們世界的內在和諧,那就不可能有科學。在以上的論述中,如果拋開由於辭彙意義容易引起的種種誤解,應該說愛因斯坦站在自然科學發展的最前沿既唯物又辯證地回答了哲學的本體論問題和認識論問題:相信外部世界不依賴於人而獨立存在,相信這個客觀世界是有規律的,並且這種規律是可以認識的。第二,宇宙宗教感情是現代科學研究的不竭動力之源。一旦科學家們的內心深處存在著一種類似宗教感情的科學信仰,即宗教宇宙感情,這種感情可以內化為一種超越現實功利的科學認識動機和動力,它是「科學研究的最有力、最高尚的動機。」從動機這個角度可以把科學家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純粹功利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個人的物質方面的滿足,這是低層次的;另一類之所以從事研究科學,是因為科學研究給他們超乎常人的智力上的快感,使自己的精神方面得到滿足,這是高層次的。當然在科學研究領域抱有這樣的想法是無可厚非的。儘管在科學研究領域,這兩種人不乏卓越人物,他們對科學殿堂的建設有過很大、甚至是主要的貢獻。如果只有這兩類人,這殿廟堂就不會存在。愛因斯坦認為在科學研究的殿堂一定有第三種人,即有著宇宙宗教感情的人。只有宇宙宗教感的才能激發科研工作者獻身科學而不計任何回報的巨大熱忱,要是沒有這種熱忱,就不能在理論科學的開闢性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在科學的殿堂更多需要的是第三種人。第三種人避開了日常生活中粗俗的物質慾望和無常的精神桎梏,進入了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將宇宙體系及其構成作為他感情生活的支點,由此也找到常人無法企及的先定的和諧。「渴望得到這種先定的和諧是他們在科學探索中無窮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他們能專心致志於科學中最普遍的問題而不使自己分心於比較愉快的和容易達到的目標上去。這並非是靠非凡的意志力和修養,而是來自於一種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談戀愛的人類似的精神狀態」。愛因斯坦把它形容為「思想領域的最高音樂神韻」,讓人產生一種「壯美的感受」。斯坦斯在《批判的希臘哲學史》中也指出「人若時時不能忘懷其一己,不能與宇宙融合為一而臻乎無我之境地,對於一切事物的觀察只限於一己利害的範圍,斷不會產生偉大廣博的思想」。他們每天的努力並非來自深思熟慮的意向或計劃,而是來自於類似宗教般的激情。「只有那些作了巨大努力,尤其是表現出熱情獻身的人,才會理解這樣一種感情的力量」。「只有獻身於同樣目的的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究竟什麼在鼓舞著這些人,並給他們以力量,使他們不顧無盡的挫折而堅定不移地忠誠於他們的志向。給人以這種力量的就是宇宙宗教感情,只有嚴肅的科學工作者才是深信宗教的人」。可見愛因斯坦是將這種獻身科學的最高思想境界與心態稱為宇宙宗教感情,在此意義上理解宗教與科學的統一。當然,愛因斯坦就是第三種人。他曾經指出自己源源不斷的創作動機,在更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是發現數學概念之間的精美的聯繫的那種藝術家的喜悅,而不是要去認識自然界中尚未被發現的關係的渴望。唯有這種力量,才能使他做出那種確實是遠離直接現實生活的工作。只有獻身同樣動機的人才能深切地體會到究竟是什麼在鼓舞著自己,並且給自己以無窮力量,使自己忠貞不渝於自己的志向。愛因斯坦對科學家的分類理論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但無疑還扎在現代科學家的痛處,它警示人們,那些只是為了自己個人利益從事科學研究的工作者雖然也能取得一些成績,但是他們未能把握科學研究的真諦,因此也不可能成為科學研究中的巨人。科學研究也不是為了獲得精神的滿足,精神的滿足只是物質滿足的擴大化,他可能比追求物質滿足的人走得更遠些罷了,科學研究者應該有超越精神與物質之上更高的追求,當今的科學殿堂需要是第三種人。第三,宇宙宗教感情可以為現代科學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宇宙宗教感情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信仰。一般說來,科學是理性的,而信仰一類的東西大多是感性的,科學與信仰其外在形式是不兼容的。人們總是認為科學完全是純粹實證的知識,容不得信仰因素摻雜其中,並且隨著人類進步,世間的信仰最終都將被知識所取代或者成為謬論被淘汰。長期以來,人們總是以為宗教與科學之間沒有貫通的橋樑,愛因斯坦批評這種極端理性主義的觀點。他認為,科學不僅並不排斥信仰,而且可以說,科學離開信仰就寸步難行,就會退化為毫無生氣的經驗。「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生動而又形象地表明了愛因斯坦對兩者關係的理解。科學並不能斷定一切,它需要宗教感情的輔助才能完善;宗教自身亦需要理性的指引才能有正確的方向。在我國,關於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爭論由來已久而日久不下,其實愛因斯坦提出的宇宙宗教感情早就是兩者的結合新模式。它讓人們欣喜地看到科學與宗教的結合不僅是對宗教的拯救,也是對科學的拯救。從認識論角度上看,宗教與科學都是人類典型的認識活動,它們同根同源,時分時合,今天又走到了一起,並非偶然,這是人類認識過程的辯證復歸。從方法論角度上看, 宗教與科學有著完全不同的路徑。一般說來,科學主要採用實驗、觀察和邏輯推理等理性方法;宗教則多採用體驗、啟示、象徵和隱喻等非理性的方法,也正因為兩者有如此明顯的區別,兩者才可以相互補充。條條大路通羅馬,作為科學發現和發明,從理論上講,不會只存在一種解決方法。人們都熟知在科學研究常用到直覺、靈感、頓悟等方法,甚至也包括感覺、知覺、興趣、情感、慾望、意志、激情、求知慾、好奇心和潛意識,這些非邏輯的方法其實早期在宗教中常用。現代科學的發明創造並不是一件純粹理性的事業,方法論上邏輯中心論可能會把科學發展帶入誤區。長期以來人們總是希望把非邏輯的方法化歸到邏輯方法中,其實它們可能是科學研究中不可通約的但又互補的方法。愛因斯坦的「宇宙宗教觀」也昭示這樣一個結論:隨著現代科學發展,許多宗教中用的方法將通過宇宙宗教感情這一橋樑越來越多地用到科學研究中來。在現代科學研究領域,隨著科學向宇觀和超微觀兩極世界大幅度推進,宗教方法對事物整體把握的能力和作用越來越受到科學界的重視,以至於人們普遍認為,宗教神秘主義提供了一個協調一致和盡善盡美的整體框架,它能夠容納現代科學最先進的理論。毫無疑問,宗教宇宙感情應該是現代科學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也應在此意義上去理解「科學沒有宗教就象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象瞎子」。弘揚宇宙宗教感情,它既能促進建立生動活潑的現代科學思維方式,又能把人們從理性的教條中解放出來,從而進一步開發人的智慧和潛能,激發人的興趣與激情,開闊人的視野與胸襟,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繁榮。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感情,就是要找一個對你最好的人!
※如何在出軌後修復感情
※2017,要快樂呀。
※7個方法增強親子之間的感情紐帶,給上班父母 | 海外精選
※盤點哪種男人易有外遇感情糾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