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枚郵票告訴你:我大中華到底哪的「傳統民居」最美(上)
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民居來說,更是「一方水土造一方民居」。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地理氣候條件、生活方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都不相同。所以,各地民居樣式、風格也不相同,這就以地域,形成了幾大民居流派。
說到民居,除了脫口而出的北京四合院、陝北窯洞、客家土樓,蒙古包外,其實,更有諸如東北民居中的「馬架房」、湖南民居中的「風火牆」、山東民居中的「海草房」,西藏民居中的「碉樓」等,都可算「養在深閨人未識」。
隨著社會發展、時代變遷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這些傳統民居大部分都已走上消亡之路,甚至在它們各自誕生地,都難得一見。
幸好,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的國家郵電部發行了一套以「中國民居」為主題的21枚郵票。就是這一枚枚大不過嬰兒巴掌,面值不過塊兒八角的郵票,將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民居,以一種獨特方式留存、傳播下來。
當然,很多「傳統民居」已失去最初的實用價值。儘管如此,如今回家蓋房,總要蓋一座既實用,又美觀的房屋,不可能在湖南蓋一個蒙古包,在海南挖個窯洞吧。
而且,中國傳統民居又基本以秦嶺-淮河這一天然的南北分界線,形成了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兩大截然不同的體系。
譬如,北方民居受日照、雨水影響,多考慮防風沙、防旱、保暖等實用效果;而南方民居同樣是受日照、雨水影響,則更為考慮防澇、通風、除濕等實用效果。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直接「上圖看真相」,讓21枚郵票告訴你,我大中華各地「別具特色」的傳統民居,到底有多美。
1
北京民居
1986年6月15日首發,郵票圖案取材北京最典型的傳統民居,四合院。
北京,因有著800餘年建都史,因而民居形成了「四圍四合、方正規矩」的風格。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衚衕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
大門辟於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總面積二百平米左右。
取材上,多以磚木為主,房架子檁、柱、椽以及門窗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樑柱門窗及檐口、椽頭都要油漆彩畫,牆習慣用磨磚、碎磚壘牆,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裝滴水。
中間院落寬敞,多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參觀、體驗地點:北京各大衚衕內,諸如魯迅故居、齊白石故居、恭王府等;
2
東北民居
1986年7月1日首發,郵票圖案取材東北三省,主要是吉林省內蒙古族聚居區傳統民居,馬架房。
馬架房,分散於東北三省內的蒙古族聚居區,是當地農民住宅中主要房屋,在山牆開山,因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而得名。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此外,東北民居中還有較常見的坐北面南土坯房,以獨立的三間房為主,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採光、取暖的需要。
參觀、體驗地:吉林省,五大連池附近的蒙古族聚居區村落;
3
內蒙民居
1986年5月1日首發的這枚郵票,圖案取自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傳統民居,蒙古包、氈包。
內蒙因地處大漠、草原,為防風沙、保暖,更便於逐水草牧馬而遷徙,遂形成獨特的蒙古包、氈包。它是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圓形,古代稱「穹廬」「氈帳」。
取材上,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圓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圓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圓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參觀、體驗地:內蒙境內呼倫貝爾、呼和浩特等各旅遊景點;
4
青海民居
1989年3月10日首發,圖案取材青海地區的傳統民居。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築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
民居的前房為高台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後院房屋則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房屋整體結構布局,多為平頂三開間,前出廊,中間為通堂。因受藏族影響,院牆為紅色,四角頂部放白石頭,整體外觀寧重整齊。
參觀、體驗地:青海境內西寧、湟等各旅遊景點;
5
寧夏民居
1990年12月10日首發,郵票圖案取材西北黃河上游地區的傳統民居,夯土版築平板房。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地,居民就地取材,以土為主。院牆、屋牆均用泥土而築,土牆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屋檐為單面,形成獨特風格。
民居院內多是一面或兩面建房,屋頂坡面較大,或是硬山一面坡。這和西北少雨,收集雨水有關。
參觀、體驗地:寧夏境內固原的古村、古鎮;
6
陝北民居
1986年11月15日首發這枚郵票,圖案取材西北黃土高原地區,特別是陝北一帶的傳統民居,窯洞。
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
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參觀、體驗地:陝北延安、榆林等地的旅遊景點;
7
山西民居
1990年12月10日首發,郵票圖案取材山西地區,汾河谷地一帶的傳統民居。
山西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安徽民居齊名,素有「北山西,南皖南」說法。
其最富庶、最華麗、最典型者,要數汾河一帶民居,坐北朝南,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加上院牆和房屋形成一個簡縮版的四合院,注重內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磚、石、土砌護牆;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取材上,多以土坯大磚為主,常為瓦房,多接近於北平官式,做工極其完美。外牆石造雄厚驚人。
參觀、體驗地:喬家大院、閻錫山故居、湘峪古堡等
8
山東民居
1991年4月25日首發的這枚郵票,圖案取自山東沿海,特別是膠東一帶的漁村民居,海草房。
因山東靠海,沿海的民居建築材料多用石頭,如石牆、石樓、石門框、石漏窗等,既堅實敦厚,又能夠防潮抗風,被稱之為「海草房」。
民居非一戶一院獨立,而是十幾戶甚至幾十戶集中建築,呈居住大院特徵。居住大院大小不等,一般周圍建有2層~3層的外廊式樓房,院內集中建有公用設施。屋頂大多為硬山頂,屋脊高而陡,既有利於排雨水,又便於晾曬漁網。門窗施以彩繪,十分精緻。
海草房工藝講究,工序複雜。建好的海草房是灰白色的屋頂,海草苫的很厚,屋脊顯得渾圓,憨態可掬,這與牆上稜角分明的石頭對比鮮明,看上去古樸久遠。
參觀、體驗地:山東省榮成市東楮島等村
事實上, 自1986年至1991年,國家郵電部用5年時間,先後分四批次共出了8套北方民居,雖然尚有河南、湖北、新疆、甘肅等地方沒有,但這些地方(除新疆外)的民居風格,基本在上屬8套範疇內。
總體而言,北方民居都比較粗獷、雄渾、厚重,這大概真與北方人粗狂、豪放的性格相得益彰吧。
下一期,我們繼續遊歷,欣賞與北方民居風格迥然不同的,同樣別具風格的中國南方傳統民居。
推薦閱讀:
※郵票欣賞:中華五嶽名山
※中國郵票——1999 2000 2001年郵票
※中國繪畫郵票圖錄(9-6)元代繪畫·元代花鳥畫
※郵票上的影星·張國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