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節不收禮」
陳明是一所中學的班主任老師,2011年的教師節要又到了,全班50個學生,大部分家長都送了禮。不管是購物卡還是紅包,「起步價」500元,讓這個有著18年教齡的老教師有點hold不住了。(9月8日《新安晚報》) |
2011年9月7日,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孫家小學的一名小學生正在製作剪紙,作為送給老師的一份特殊節日禮物。 |
這幾天,各中小學、幼兒園門前明顯熱鬧起來。提著禮盒前來看望老師的家長們絡繹不絕,賣花的小販將兩三元一支的康乃馨、百合花炒高到五元、八元,扯著嗓門向那些來不及準備禮物的家長兜售。
不過,上海市楊浦區打虎山路第一小學(以下簡稱「打一小學」)的校門前相比之下冷清得多。每個人走過這裡,都能看到校門口醒目地張貼著一份《告家長書》,以溫柔婉轉的口吻提醒學生和家長,「不要送任何禮物與禮品,包括購買賀卡、鮮花等」。
「有經驗的花販都知道,在我們這兒賣不出去。」該校黨支部書記沈德茜老師說。
在許多人感嘆教師節送禮的社會風氣已經根植到每位家長心裡的時候,今年教師節前,一些學校和教師用公告和網路發帖的方式呼籲拒收禮品,保持教師這一職業的純潔高貴。還有教師表示,教師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這種不良社會風氣的受害者,希望有更多的學校公開表示拒絕收禮,接受社會監督。
「尊敬老師請從不送禮開始」
打一小學的《告家長書》不僅貼在校門口,還發到了每位家長的手中。信中寫道:「孩子的點滴進步和家長滿意的微笑就是我們教師節收到的最好禮物。我們敬請您配合學校的一貫要求:不要送任何禮物與禮品,包括購買賀卡、鮮花等。」
沈德茜告訴記者,每年教師節前,該校都要發布這樣的公告,至今已經堅持了十多年。「我們每年都發一遍,一是告知新生家長,學校有這樣的規定。二是提醒其他年級的家長,學校有這樣的傳統。」
因此,她對今年引起這麼大的關注覺得有些奇怪,她猜測:「可能社會太需要清正、廉潔、高尚、奉獻的師德典範了。」
沈老師這樣解釋打一小學此舉的初衷:「一是我們一直十分重視師德師風建設,教師良好的形象是傳道授業的前提。二是為了防止學生們的攀比心理,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濟狀況不一樣,有的孩子看別人送了一束花,自己要送五束,給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負擔。」
以校方的名義發布公告,實際上是將100多名教師和學校聲譽置於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沈老師表示,這樣做效果很好,校方的一個小小舉動「既免除了教師、家長雙方的糾結,又節約了大家的時間和精力。」
打一小學一位老師說,收到家長的禮物是一件非常「費神」的事情。「有時候拒絕怕拂了對方的好意,想著用什麼方式還回去?還了以後又怕家長誤會,要髮長長的簡訊向他們解釋,保證一視同仁,不論送不送禮都會關心孩子。」
「一個班四五十個學生,要是每個家長都這樣一來一往,真是吃不消了!」這位老師說。
一位一年級學生的家長也對學校此舉大加讚賞:「送和不送,給哪位老師送什麼,家長的心裡都是打著小鼓、反覆掂量的。特別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之前就聽說過許多關於送禮的傳言,心情真的非常忐忑。收到告知書後,我們的心一下子放了下來。我很高興孩子能在這樣正直的氣氛中學習成長。」
「說我們清高也好,我們真的不缺這些禮品。」沈德茜說,「尊敬老師請從不送禮開始。」
據報道,北京的一些小學也明確要求所有家長不要花錢給老師送禮,並規定,如果教師收受家長財物,將被取消在該校的教學資格。
「我不想嘴軟,也不想手短」
其實,每年教師節前,網路上關於「送禮」的討論就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家長們忙著討論「送不送,送什麼,怎麼送」,批評者們忙著拍板磚大罵「世風日下」,教師這個群體則沉默著飽受攻擊。今年,一些教師不約而同地在這個「敏感的時期」發帖表示,「請家長們放了老師吧」。
一位年輕的教師在微博上大呼:「請學生不要再送禮物,再下去我就要破產啦」:原來,一些家長送給她月餅票,她為了不讓孩子的心靈受到污染,總是自己購買一本字典,將票夾在其中退還。
江蘇省南京市一位網名為「我是如意媽媽」的教師發帖描述了教師面對禮品攻勢的矛盾心態:「有的家長想方設法地請教師吃飯,托熟人,找關係,只為能請到自己孩子的任課老師,只為能讓老師吃了他的飯對他的孩子特殊照顧……熟人找到我們了,你說我們去不去吃飯呢?不去,熟人要得罪了;去,也是一次應酬。當老師的大多數不喜歡應酬,一邊客氣地吃著飯,一邊時時記著自己的教師身份……再山珍海味,也沒有自己在家自由自在地隨便吃點舒坦。而且,吃了飯究竟要怎麼對孩子,真是淺不得深不得……有的家長送購物卡。我們缺嗎?不缺。你拚命地往老師身上塞,老師怎麼辦?不接,抹了你面子;接了,丟了自己的尊嚴。我該生氣嗎?你為什麼非要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來為難強迫我們呢?」
這位老師說:「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我不想嘴軟,也不想手短……所以,我希望家長不要太糾結了,放了老師吧。誰不知道大多數送禮的都是當面笑著,背後罵著?」
山東青島一位網名為「羅伯特巴喬」的教師分析了社會對「教師收禮」的幾個誤解,他想告訴大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收禮,許多老師收禮是礙於情面,不願傷家長自尊,並且,不送禮的孩子不會被歧視。
「羅伯特巴喬」認為,有的時候,老師很難當面拒絕家長的好意。「不管是誰,強行地把別人至少看上去是很有誠意的禮物硬生生地塞回去或者扔回去容易嗎……尤其有時候還是當著一些同事的面,拉拉扯扯讓來讓去像什麼樣子?有些家長甚至會習慣性地產生『這個老師不好伺候,嫌少啊』這樣的想法。」
他說,收下了禮物又很難退回去。家長們送禮都極力避免讓孩子知道,所以讓學生捎回去是不明智的做法,而老師們教學任務繁忙,很難有餘力一一親自退還。
「羅伯特巴喬」認為,如果認為不送禮,孩子就會被分配到不好的座位,當不上班幹部,當不上升旗儀式的旗手,那麼這個老師簡直是「拿自己的職業生涯開玩笑」。「一切的安排,首先要考慮的是對班級有利,對自己的管理和教學有利……我不看能力只讓送了錢的當班委,受罪的是我自己!班亂了,成績掉了,我的職稱怎麼辦?我的校內聲譽怎麼辦?我身為傳統知識分子的尊嚴是你這幾張購物卡能彌補的么?」他問道。
「羅伯特巴喬」最後總結說:「我希望每個家長能主動地抽點時間空手走進老師辦公室真正用心交流一下孩子的教育和終身發展而不是偷偷塞來一張卡沒說幾句轉身就走。真的,當你聽了外面的傳說然後送禮求心安時,潛意識裡也只是想當不正當文化的受益者而已。當你看這種風氣不順眼,請從自己不去給老師送禮做起,否則你也只是自己所痛恨的潛規則的貢獻者!」
「我們何嘗不是被這種不良社會風氣裹挾的呢」
幾名教師的帖子在網路上被到處轉載,一些網友讚揚「大部分教師還是正直敬業的」,但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收了禮還要把自己『粉飾』成『受害者』」。
當記者試圖聯繫上述兩名教師時,他們均選擇了沉默,沒有對採訪請求做出任何回應。採訪過「羅伯特巴喬」的《半島都市報》記者李保光說,這位教師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工作學校和電話,並稱受到了一些壓力,不想再參與對這件事的討論。另一名與「我是如意媽媽」在網路上做過短暫交流的《重慶商報》記者說,「我是如意媽媽」對於她的大量提問,也僅回答了隻言片語,不肯透露更多。
昆明某重點中學的教師資寧(化名)說,他非常理解兩位老師受到的壓力,就像「羅伯特巴喬」在帖子中強調自己不能代表所有教師一樣,教師收禮還是一個複雜的人際關係命題。
「這兩位老師描述的感受,和我的心理一模一樣,這根本不是『欲迎還拒』,而是推脫不得,『欲拒還迎』。」資寧說。
每到教師節前,辦公室里的氣氛都會變得「有點奇怪」,「同事之間說話有點兒遮遮掩掩的。」他解釋說,「要是有家長來訪,我都會變得有些緊張,生怕他突然拿出一張卡來,借握手之機塞給你。那麼多同事看著,板起臉來拒絕吧,拂了人家的面子,雙方都尷尬;收下吧,自己更覺得無地自容。更微妙的是,你不知道同事對收禮的態度,如果自己不收,也許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另類。」
「做了這麼多年的同事,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各自對於收禮問題的立場和態度。你可以想像得到,想收的,說不出口,不願收的,不能得罪同事。」資寧說。
資寧認為,家長送禮一定程度上令同事之間互相猜忌。班主任和語、數、外等主科教師一般都會收到較多的禮品,而音樂、美術、體育等被「邊緣化」課程的教師幾乎無人來拜訪。還有一些家長甚至會請班主任老師列出應該送禮教師的名單。
做了8年教師後,他仍記得自己第一次收到禮物後的複雜心情,雖然只是一盒土特產,但「覺得這份職業的神聖感被自己玷污了,上課時看到那名學生總覺得她在似笑非笑地盯著自己」。後來,能退還的禮物他都盡量退還,每到節假日前後,一下班就將手機關機。
他期待自己的學校也能像打一小學一樣,由校方出台規定,明令禁止家長送禮、教師收禮。「如果校方嚴格約束老師的行為,家長不需要再糾結,同事之間也省去了很多猜疑。」
「家長們抱怨身不由己,我們又何嘗不是被這種不良社會風氣裹挾的呢?要杜絕這種現象,需要老師自律、家長轉變意識、學校建立嚴格的制度,還有社會加強監督。」資寧說。
相關文章:
家長:不求多加關照,但求一視同仁
網友爭曬五花八門的教師節禮物
推薦閱讀:
※每日七言(264)落單的戀人最怕過節
※【引用】過節啦!阿Sir支招防騙防盜
※過節送禮那些事
※彈啟動 持幣過節為宜
TAG: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