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漢之三
西漢玉蟬長6.2,寬3.4厘米江蘇省揚州市東風磚瓦廠漢墓出土,現藏於揚州博物館青黃玉質,表面帶灰白色沁斑,蟬體扁寬,雙目外突,蟬翼收縮成尖狀,以「漢八刀」技法琢刻背,腹蟬紋,工藝精緻。
西漢 玉豹長23.5,寬13,高14.3厘米江蘇省徐州市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質地淡青色,表面帶沁蝕,伏卧狀,頭前傾,雙目圓瞪,靜中寓動,嚴陣以待,豹頸上有鑲海貝的項圈,項圈上部有環形紐以繫繩。
西漢 心形玉佩長4.5,寬3.8,厚0.3厘米江蘇省銅山縣小龜山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玉質,沁澤較重,造型特殊,主體部分呈心形,故稱心形佩,心形佩中間穿圓孔,兩側鏤雕抽象的鳳鳥紋,正,背面略有不同,正面呈圓弧形,背面內凹,一端平整。
西漢 虎紋玉觽長9.9,寬2.1,厚0.2厘米江蘇省泗陽縣大青墩泗水國王陵區張庭意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白玉質,局部受深淺不一的褐色沁,系利用環狀邊角料依形施藝,雕琢一跳躍狀螭龍,挺胸翹尾,龍首高昂,不同於漢代常見龍紋玉觽形態。
西漢 螭紋玉璧直徑8.2,孔徑3.8,厚0.25厘米江蘇省泗陽縣大青墩泗水國王陵區張庭意墓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白玉質,兩邊側帶深褐色沁斑,扁平圓形,內外緣出邊廓,璧壁主體部分,以鏤空技法,雕琢大小螭虎一對,呈「S」形遊動狀分布。
西漢 扭絲紋玉環直徑5.5厘米江蘇省阜寧縣新溝合興村出土,現藏於南京博物院青白玉質,晶瑩透明,帶褐色沁斑,設計巧妙,在扁薄的環壁上,以鏤空,起突等琢磨方式,雕成帶三對結的絞索狀雙重玉環。
西漢 玉枕復原規格為長29.6、寬7.66、玉板厚1.1厘米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濟北王陵出土,現藏於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一組。玉枕足為青綠玉。兼施透雕,凹面淺雕和線雕三種工藝,整體作變形獸面狀;玉枕底板長方形,青綠玉,一端沁為雞骨白、另一端有油漬狀污染。向下的一面有線刻裝飾,中間為弧邊菱形網格紋,兩側為捲雲紋;玉枕面板為幾何形薄玉片,沁蝕嚴重,沁色多為黃土沁,間有灰白,紅褐色和灰褐色斑,斷面皆為灰白色;側邊板沁蝕嚴重,均為灰白色;正面飾陰線勾連雲紋,背面無紋,均作長方形條狀。
西漢 肛塞、陰莖罩肛塞大端直徑2.24、小端直徑1.69、高7.1厘米;陰莖罩內徑6.5、外徑7.4、凸棱徑7.84、高3.4厘米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濟北王陵出土,現藏於濟南市長清區博物館肛塞為圓柱形,雞骨白沁,有青灰色斑;陰莖罩為灰白沁,有青灰色斑。圓筒狀,無蓋,估計原來應有其他質料的覆蓋。外壁有兩道凸棱,向內的一端有兩個對稱的小穿,應為斂葬時系綴而設。
西漢 龍形玉佩長19.8、寬9.4厘米山東省曲阜市九龍山漢墓出土,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白灰色,沁色較重。作片狀弧形,兩端鏤雕精美的對稱龍紋,龍背隆起,龍尾交接,雙龍回首遙相呼應。
嵌玉鎏金銅飾 西漢左:直徑8.3,厚0.5厘米右:直徑9,厚0.5厘米河南省三門峽市上村嶺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1對。器為扁圓狀,銅鎏金作托,邊沿並鑄凸凹形鳥獸紋飾。鑲玉部分分內外兩區,內區飾渦紋,雲紋,外區分別有五個石榴形飾並均飾獸面紋,背面鑄四鼻。
玉盒 西漢直徑11.1,高4.4,壁厚0.4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頭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圓形,由盒蓋,合身兩部分組成,上下紋飾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內鑲一圈銅箍,作子口,蓋微隆,頂面平,中心飾柿蒂紋,間以四乳丁紋和細網格紋裝飾,內圈素麵,外圈飾勾連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陰刻均飾十二個簡化鳳紋,蓋外壁飾勾連捲雲紋,盒身飾「T」形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
玉盒 西漢直徑11.1,高4.4,壁厚0.4厘米安徽省巢湖市北頭西漢墓出土,現藏於巢湖市博物館青白色,局部褐色沁,盒圓形,由盒蓋,合身兩部分組成,上下紋飾基本相同,盒身口沿內鑲一圈銅箍,作子口,蓋微隆,頂面平,中心飾柿蒂紋,間以四乳丁紋和細網格紋裝飾,內圈素麵,外圈飾勾連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相隔,外沿打磨成斜凹面,陰刻均飾十二個簡化鳳紋,蓋外壁飾勾連捲雲紋,盒身飾「T」形捲雲紋間以四個變形獸面紋。
瑪瑙璧 西漢直徑7.9厘米山西省朔州市平朔露天礦倉庫區出土,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白色,泛黃,半透明,內有醬色斑。素麵無紋飾。
玉座屏 東漢通高16.9,長15.6,寬6.5厘米河北省定縣北陵頭村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於定州市博物館青玉,座屏由四塊鏤雕玉片插接而成。兩側以雙勝為支架,主體紋飾為透雕青龍,白虎紋,中間兩屏片略呈半月形,透雕人物,鳥獸紋飾,兩端有榫可插入架內,上屏片正中為「西王母」,分發高髻,憑几端坐,旁有朱雀,狐狸,三足鳥等;下屏片正中為「東王公」,亦憑几而坐,旁有侍者及熊,玄武等。
水晶劍首、劍璏 西漢晚期劍首長3.5,寬2.3,高1.6厘米劍璏長7,寬2.1,高1.7厘米河北省邢台市北陳春劉遷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無色透明,光素無紋,劍首造型略呈橄欖狀,中間有一圓形凹槽。內有鐵鏽痕迹,當為劍柄鏽蝕所致,劍璏俯視為長方形,側視有扁方孔,邊緣稜角雕琢圓滑。
嵌玉馬蹄金 西漢長5.8,寬4.7,高3.7厘米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漢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馬蹄形,金質,頂面嵌白玉。上部邊緣裝飾一圈用金絲編綴而成的花紋帶,蹄面飾四條平行波浪紋,底部一側淺刻「三」。
金縷玉衣 西漢通長172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妻竇綰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玉片多數呈純綠色,夾有灰白,黃褐色,玉衣由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160片,金絲約700克。玉衣的前胸和後背用數塊大玉片經包鑲,粘貼等工藝製成,附有九竅塞,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
金縷玉衣 西漢通長188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上衣呈綠色,玉質瑩潤,下身為灰白和淺黃色。整體由頭罩,上衣,手套,褲筒和鞋等五部分組成。共用玉片2498片,金絲約1100克。並附有九竅塞,玉衣頭下有鎏金鑲玉銅枕。
玉簪 西漢殘長19.2,寬1.6,厚0.5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光潔無暇。首部透雕鳳鳥捲雲紋,上塗有硃砂痕迹,簪身線刻捲雲紋,末端已殘,器物玲瓏剔透,線條流暢。
玉印 西漢高1.5,徑0.9里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圓形,印座為半球形,其上透雕一條蟠螭作紐。座緣下陰刻捲雲紋,印文篆體,陰刻「私信」二字。雕琢細膩,造型生動精美。
玉印 西漢高2.3,長2.8,寬2.8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灰白色玉質,光潔明亮,方形,紐為一站立回首翹望之螭虎,其四肢粗壯有力,長尾卷於腹下,座緣四周陰刻捲雲紋,無印文,造型生動,琢磨細膩。
鑲玉鎏金銅仗頂 西漢通高5.6,帽徑5.3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鎏金鑲玉,呈蘑菇形,圓帽頂中鑲玉,下有方形銎。圓帽周壁鎏金,浮雕四座對稱山巒,其間布列猴,狐等四獸,圓形鑲玉晶瑩潔白,中心鑽一孔。玉上高浮雕兩螭龍。
玉具鐵劍 西漢鐵劍通長105.8,寬3.1厘米劍首直徑5.7,高1.2厘米劍璏長9.7,寬2.3厘米劍珌長3.8-5.9,寬6-7.2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劍身鐵質,細長。劍格為白玉浮雕,兩面分飾游龍和捲雲紋。劍首,璏,琕亦均為白玉浮雕,雕琢細膩生動。劍首圓形,中央突起,陰刻捲雲紋,周壁為二神獸,璏長方形,表面浮雕一隻雄健而修長的神獸,珌為不規則長梯形,上浮雕五隻嬉戲於雲海間的神獸,劍首,珌上均有小孔。
鑲玉鎏金銅枕 西漢通長44.1,寬8.1,通高17.6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長方體,中空,鎏金鑲玉,枕兩端龍首高昂,龍身齊平形成枕面,下有兩對龍爪形矮足。枕上平面鑲嵌玉片,淺浮雕圖案式雲紋,前後側面為透雕怪獸紋。枕兩側龍身鑲嵌各式透雕玉片,出土時枕上殘存絲棉枕套,枕內填充花椒以抗菌驅蟲。
跽坐形玉人 西漢高5.4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白玉,玉質潔白晶瑩。圓雕。玉人臉形瘦削,長眉短須束髮於腦後,頭戴小冠,冠帶扎於頷下。身穿右衽長衣,寬袖,腰間系斜格紋帶,憑几而坐。雙手置於几上。底座下面陰刻銘文五行十字:「維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
鑲玉鎏金銅鋪首 西漢通長12.4,鋪首寬9.4厘米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獸面銜環,通體鎏金,獸面呈長方形。兩側有二龍攀附。獸面中央鑲嵌白玉,雕琢對稱的捲雲紋,組成象徵性的獸面,額,眉,須處有細如毫髮的紋飾。琢工細膩。
玉竅塞 東漢鼻塞高1.7,直徑1.2厘米,琀長3.7,寬2.4,高1.2厘米天津市薊縣東大井墓葬出土,現藏於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此組玉件所餘3件,鼻塞一對。玉灰綠色,純凈光潤,鼻塞作小圓柱體,琀一個。玉質較純,溫潤。圓雕作簡化蟬形,刻畫手法介乎寫意與寫實之間。體扁平,正面微弧,無細部刻畫,只以簡練粗線刻出各部位輪廓,雙目鼓凸,抿翅,上端略寬,下端漸收圓弧出尖表示尾部,為典型漢八刀作品。
鴿形玉飾 西漢長1.2,高1厘米北京市丰台區大葆台2號漢墓出土,現藏於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1對。白玉質,色澤濕潤,扁平圓雕作鴿形,小巧寫真,胸部有一圓孔,可知為垂飾。
漢墨玉蟬
漢白玉蟬。長5.2、寬2.6厘米。白玉,有米黃色沁斑,質地純凈滋潤。琀件。頭部端面平齊,近尾作弧尖形收縮,背脊線隆起,兩側漸薄,用減地法琢出雙目及兩翼,,立體感較強。製作規矩,拋光精細。為玉蟬之精品。
漢碧玉豚。長11.5、寬3、高2.9厘米。碧玉,有赭色沁斑,質地溫潤。握件。長方柱體,卧式,脊背微呈圓弧,一端略小。用「漢八刀」法刻出各部位特徵,尾部鑽一孔,用於系綬。風格樸實簡煉
漢鑲玉鍍金帶鉤。長20.5、寬4厘米。白玉,玉質細膩,稍帶淺黃沁色。鑲玉梯形上窄下寬,正面弧形微凸,用斜挖法和陰刻線構成雲紋,其間飾有二字紋及網格紋。背面內凹與鍍金鉤身相連接。
青玉卧羊 漢長5.5厘米高3.2厘米重82克青玉,圓雕。呈跪卧狀,四肢收於腹下,尖嘴,碩大彎曲的雙角,臀部豐滿,刀工剛勁有力,底部呈菱形狀。
直徑7.6厘米 重39克白玉,褐色沁,隨身佩帶的玉飾之一。形若璧,透雕盤龍紋,另面光素,遺有切割時的臺痕。其龍身陰刻線,寥寥數刀,簡潔隨意,不多修飾。相類佩飾見於一九六九年河北省定縣(今定州市)四十三號東漢墓出土實物,可證其作品年代。
谷紋玉璧公元前2世紀直徑14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青白色,用名貴的新疆和田玉製成,玉質溫潤。玉璧正面滿飾谷紋,排列有序,背面素麵。谷紋玉璧在戰國時期就很流行。戰國玉璧上的谷紋,穀粒似旋渦,排列緊密。漢代的谷紋璧則不同,穀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這類谷紋玉璧,最初出現於戰國時期長沙地區楚墓。該玉璧雖然雕琢精細,但背面無紋飾,作為佩戴玉璧的可能性較小,可能是楚王斂屍用璧,也可能屬禮玉。
玉握公元前2世紀通長12、寬2.9、高4.4厘米1992年韓山劉口墓出土玉握為死者手中的握物,2件,均為豚形,大小基本相同,由主體和梯形附件兩部分組成。主體黑玉質,以直線和弧錢部分表示豬腿與眼、鼻、底面前部有一直徑0.3,深0.3厘米的小孔。梯形附件青玉質,頂面後部有一直徑0.3、深0.3厘米的小孔。出土時孔內仍存有朽木痕迹,因此,主體底面與附件頂面的的孔應用木質棍狀物相連接。
玉眼蓋西漢(公元前206-公元8年)長4.4,寬2.3厘米徐州博物館藏
玉琀公元前2世紀長4.8、寬2.5厘米2002年陶家山漢墓出土放置於死者口中的含物
鑲玉漆棺公元前2世紀]長280、寬110、高108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鑲玉漆館出土時已散亂,棺木朽毀,剩下大量原來鑲嵌在棺外面的玉片。玉片在盜洞、甬道、等都有發現,共清理出1781片,有三角形、鞭形、長方形、正方形、窄長條形、弧形等。其中大玉版厚薄不均,分素麵、帶孔和帶玉璧圖案三種,絕大多數玉版背面都有朱書文字,內容為其尺寸和方位等。鑲玉漆棺局部保持鑲貼原狀的僅有六組。1998年徐州博物館對鑲玉漆館進行了成功修復。復原後鑲玉漆棺實際使用玉片的總數達2095片,多為新疆瑪納斯河流域的碧玉。鑲玉漆棺由棺體和棺蓋兩部分組成,棺蓋由六排大玉版成行排列。兩側面的棺蓋部分由菱形玉片及三角形玉片組成橫菱形圖案,四周以五孔長方形玉片鑲邊。棺體側面上部三分之二部分以四組豎菱形玉片分割成三個平面,中間平面以五個飾玉璧的玉版組成對稱圖案。五個玉璧圖案與東漢畫像石中五星連珠的畫像似。兩側平面為豎長方形、三角形玉片滿貼,中間留橫長方形空白。四周亦以長方形玉片鑲邊。鑲玉漆棺的頭、足檔鑲貼的圖案相同。上部棺蓋部分玉片排列與側面相同。棺體高度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兩側為兩組豎菱形玉片排列,中間由弧形玉片組成圓形圖案,下部裝飾亦與棺側面下部裝飾相同,中間留橫長方形空白,所有空白的地方都有髹漆。棺蓋四周的長方形玉片的五個孔原都嵌飾小金釘,每個金釘重約6克。棺側璧形圖案玉版間的小孔每側14個,兩側共28個,都嵌飾大金釘,每個金釘約13克。棺上鑲嵌玉璧的好孔直徑大小不一,用玉鉚釘、鑲綠松石玉鉚釘、貼金箔玉鉚釘、帶銅弧形框玉鉚釘等把玉璧鑲嵌在棺板上。在鑲玉漆棺的側面各有兩個形制相同的豎長方形和一個橫長方形髹漆空框;頭足檔各有一大圓及一個橫長方形髹漆空框。根據隨縣曾侯乙墓出土彩繪漆棺兩側擋板均有格子門,門兩側有執戈戟武士守衛的情況,鑲玉漆棺側面兩個空白也應是門的象徵,其寓意為供墓主靈魂出入。整個鑲玉漆棺為髹漆木棺,除底外,表面鑲滿玉片,組成各種複雜的幾何紋圖案,布局又依據一定的規律設計排列,匠心獨運,是目前形體最大、最為華麗的西漢鑲玉外棺。從尺寸和出土情況看,該鑲玉漆棺為外棺,其中還有一套木棺。
「食官監」玉枕公元前2世紀長35.5、寬7.8、高9.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食官監」陪葬墓出土這件玉枕出土於獅子山楚王墓內的一座陪葬墓中,因該墓出土有一枚方形銅印,印文為「食官監印」,而取名為「食官監」玉枕。玉枕呈板凳狀。由枕足、枕板、獸頭飾三部分構成。枕板內為一長方形木枕芯,上面鑲飾有35片雕琢精美的龍形、長方形、「亞」字形等玉片。枕板兩端為獸頭狀玉飾。枕腿略呈「工」字形。這種形制的玉枕還出土於獅子山楚王墓西面第5側室和其他陪葬墓中,使用者應是楚王及殉葬寵妃。整個玉枕雕琢精細。華貴典雅,彰顯著使用者高貴的身份。
雙聯玉管公元前2世紀長26.2、寬2.9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管為兩根同樣的細長圓管並聯而成,兩端連接處各以淺浮雕技法雕出一獸面紋。首面雙目圓睜,兩條長長的眉毛彎曲上卷,鬍鬚在鼻端對稱分布,須尖下彎,鼻子上端延伸出一冠狀飾,顯得十分威嚴。玉管中空,一端封閉,兩端均飾有勾連雲紋,中部磨光,素麵。雙聯玉管由一端封口,兩端留出連接部位,設計巧妙,琢磨精細。迄今尚未發現類似的玉管,這件玉管作何用途,仍待研究。
玉沖牙公元前2世紀長14.3、寬4.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沖牙出土於西側第5室,以新疆和田青白玉製成。沖牙略呈半月形,整體造型為一尖尾虺龍,龍身上拱彎曲,方吻,巨口,口中有獠牙。龍身飾細密的勾連渦紋,頗類鱗甲。龍身的下緣透雕出變形龍鬚,後部飾疾行而回首的游龍,體態舒展流暢,使整器造型充滿動感。龍唇、脊部有沁斑,尾部有沁色。玉沖牙在漢代已經較為少見,一般用於組玉佩中。這件玉沖牙的龍額頭上有一圓孔,用於穿系懸掛,應為組玉佩中的一件。其尺寸較大,造型莊重典雅,是玉沖牙中的精品
凸字形玉衣片公元前2世紀1986年北洞山楚王墓出土這些玉衣片出土於主體墓室和墓道中。1954年北洞山村民曾進入主體墓室,取走大量玉衣片。現存的玉衣片共計有73枚,以凸字表玉衣片為主體,每片上都有7個鑽孔。還有少量的梯表、長方形、半圓形、刀形等不規則形狀。玉質上乘,有白玉和青玉兩種。玉片多為素麵,表面打磨光滑,並經拋光處理,光潔細潤,呈半透明狀。有些玉片上有谷紋或蟠螭紋,系用谷紋玉壁或蟠螭紋玉璧改制而成。根據玉衣片玉質、厚度等可以推斷這些玉衣片原先應用金絲綴合而成,表面呈鱗片狀。北洞山楚王墓的金縷玉衣形制特點,工藝水平很高。在已出土的玉衣中,僅此一例。
夔龍紋玉璧公元前2世紀直徑22.5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璧青玉質,璧用同心圓繩紋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為渦紋,外區為變形夔龍紋。龍紋結構奇特,刻畫正面龍頭四組,龍頭雕出額頭及鼻樑,嘴不明顯,鼻下部兩側各有兩條粗陰線,粗陰線較寬,龍頭上有兩個飄帶狀角向兩側延伸,與細而長的飄帶狀龍身纏繞。這類玉璧在內區也多刻飾有蒲紋,是用淺而寬的橫線或斜線把表面分割為似蜂房狀排列的六方形。
龍鳳紋玉璜公元前2世紀長21.1、寬4.2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璜出土於甬道中,是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眾多玉璜中最為精美的一件,系用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璜體上下兩側和兩端皆減緣形成牙槽,而中部較大部分減緣則與一般玉璜不同。玉璜兩面紋飾相同,每面以穿孔為中心,中間為一獸面紋,兩側各雕一龍,龍首一側為鳳喙,龍身旁布滿鳳羽。龍身外各雕四條相互虯曲蟠繞之龍。整件玉璜全部採用淺浮雕,兩面共雕飾20條龍、4隻鳳鳥和2個獸面,即使穿系孔的周邊亦浮雕出圓郭,不留空白,但構圖飽滿,密而不塞,給人以龍鳳呈祥、龍騰萬里之感,構圖奇妙,工藝精湛,令人叫絕。玉璜自新石器時代出現後,造型變化較小,出郭、兩端雕出龍首,璜體一般飾蒲紋、谷紋、捲雲紋等。雕刻技法多為局部透雕或浮雕,也常使用線雕。
玉龍公元前2世紀長17.5、寬10.2厘米1994-1995年獅子山楚王墓出土玉龍出土於西側是第5室,以新疆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瑩潤有玻璃般光澤,法透明,局部有沁斑。造型為單體龍,身體捲曲,呈「S」形,又稱「S形龍」。張須露齒,雙目圓睜,鬣毛向兩邊捲曲,頸部以陰紅刻出一圈絞絲紋,前肢曲折,爪趾銳利,呈尖鉤狀,龍尾上卷並平削,通體飾勾連渦紋。這件玉龍繼承戰國玉龍的雕琢風格,採用陰線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等技法,把龍潛深淵、蟄伏待時的意蘊刻劃得淋漓盡致。玉龍眼睛下方有一鑽孔,為佩戴時的系穿用孔,表明這件玉龍為佩飾。
漢青玉鏤雕龍紋飾
漢青玉鏤雕龍紋飾
神獸紋玉樽東漢(公元25年—220年)高10.5厘米1991年湖南省安鄉縣黃山頭林場南禪灣西晉劉弘墓出土湖南省安鄉縣文物管理所藏玉質受沁呈粉白色。直筒形。器身有三道凹帶紋將紋飾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設一對鋪首銜環作器耳,器身浮雕螭虎、龍及乘雲仙人。下部紋飾分成三組,分別以仙人與龍、虎與螭,龍與熊相對爭鬥為題材,平底下置三熊足。該器紋樣繁密,神獸的形態亦多有變化,或引頸昴首,或怒目對峙翻轉起伏,其間以流雲作襯托,氣勢生動。此器出土於西晉荊州刺史劉弘墓。但從雕刻題材、碾工和藝術風格看,當為東漢時期的遺物,是當時玉雕工藝中的一件代表作。
蒲紋「宜子孫」玉壁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高20.8厘米1982年山東省青州市馬家冢出土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壁扁圓形,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鐫隸書「宜子孫」三字。壁身飾蒲紋一周,外飾蟠龍紋。線條剛勁有力,高紐碾琢精工,為玉器中難得的佳品。
蒲紋「宜子孫」玉壁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高20.8厘米1982年山東省青州市馬家冢出土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藏壁扁圓形,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鐫隸書「宜子孫」三字。壁身飾蒲紋一周,外飾蟠龍紋。線條剛勁有力,高紐碾琢精工,為玉器中難得的佳品。
飛熊玉水滴東漢(公元25年—220年)通高7.7厘米1984年江蘇省邗江縣出土江蘇省揚州博物館藏和田玉製品,造型為中空的坐姿飛熊,頭頂部開圓孔,上置銀蓋。熊背有雙翼,右前掌找靈芝草。
青白玉角杯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通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出土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玉色青黃,半透明,局部有紅褐色斑。杯形如犀角,杯體和底雕捲雲紋。
西漢青玉盒。1983年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出土。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藏。玉質青翠,略顯黃色。圓形,小圈足,蓋面隆起,頂端連橋形紐,紐內綯紋圓環。造型優美。蓋面上分三組紋飾,中心環鈕處隱起八瓣柿蒂紋,向外兩周飾變形勾連雲紋。蓋內以單線勾勒兩隻相對的鳳鳥,線條流暢。器身花紋與蓋相似,近足處飾綯索紋一周。此盒精巧別緻,紋飾華麗,碾琢精細光潔,是漢代玉器中的珍品。
透雕玉座屏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高15.6厘米1969年河北省定州市北陵頭出土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藏玉質青白而略呈淡黃,間有赭斑。由四塊玉組成雙層座屏。兩側支架均為雙聯圓壁式,上下兩壁各鏤雕一盤龍。屏和上下兩層,兩端各有直榫插入支架上的鉚孔內。上下層屏鏤雕神話故事,似為傳說中的東王公和西王母形象,另有鳳鳥及羽人。此種內容的圖案在漢代畫像磚中較流行,在玉器上較少見。此器造型亦為目前所僅見。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中華民族!剛流出 , 趕緊看!
※電白崔氏世系[中華崔氏統宗網 :: 廣東崔氏統宗網]
※龐中華《談談學寫鋼筆字》敲開中國現代硬筆書法藝術大門
※古代經典家訓——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心臟最愛的6種粗糧穀物 心臟作為人體最為 【中華萬年曆,日曆,雲同步,記事,日程安排,雲筆記,雲記事本,網路記事本,安卓記事本,iPhone記事本,萬年曆,在線日曆,農曆,陽曆, 月曆, 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