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十四節氣養生要旨(立冬)

【立冬節氣淺釋】

立冬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也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四季當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就是各自季節的頂峰,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就是四季的開始。「立」和「至」共八節,凡是「節」都不容易通過,氣機變化明顯,很多人容易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發病或病情加重。

【立冬氣候特點】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並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立冬各地習俗】

1、迎冬,亦稱「拜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里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恤孤寡。

在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

2、吃餃子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台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3、南京立冬吃生蔥

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濕寒,減少疾病的發生。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郁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4、福建潮汕立冬吃甘蔗、炒香飯

在福建、潮汕,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飯。甘蔗能成為「補冬」的食物之一,是因為民間素來有「立冬食蔗齒不痛」的說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經成熟,吃了不上火,這個時候「食蔗」既可以保護牙齒,還可以起到滋補的功效。以前在鄉下還有劈蔗的遊戲活動。

經典中醫認為一年中的大氣,秋降冬沉,春升夏浮,這是自然之道。升浮降沉的,其實是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視運動變化,在立冬時收降而下的陽熱開始沉潛於地下深層的水中。自立冬開始,天氣之間陽氣由收變斂,由降變藏。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中醫順應自然的養生保健原則,人感天地氣機變化,機體陽氣亦漸斂藏於腎水之中。故冬日養生當重視陽氣的斂藏,無擾乎陽,無耗其精。

1、起居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所以立冬的養生總要順應冬藏的特點,要早卧晚起,去寒就溫,如果立冬後,不重視藏精,比如熬夜、縱慾、焦慮等,就容易出現如汗多、面紅如妝、發熱等不適,這在中醫叫做「陽氣不收」和「相火外浮」,俗稱「上火」。如冬天陽氣不能潛藏,則到了來年春天,奉生者少,或出現「冬不藏精,春必病溫」。

進入立冬節氣後,天氣漸冷,寒氣漸盛,這一點要特別針對家中老人,因為寒邪不僅可以誘發感冒、咳嗽,進一步侵入,還可以造成瘀血血栓,形成肺栓塞、心梗、腦梗等危及老年人生命。所以,特別對於老年人的養生,冬季還要照顧到心臟及心腦血管的養護。最好的養護辦法就是防寒保暖。

2、飲食養生

《遵生八箋·冬季攝生消息論》中指出,「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耳,故宜養心。冬月陽氣在內,陰氣在外,老人多有上熱下冷之患。」早晨可服生薑紅糖水禦寒,晚上吃些清淡的粥菜,以平和心氣,不可多食炙煿之肉、面,防止熱氣上涌,干擾睡眠。

人們有在立冬節氣進補的習慣,但不可盲目進補,最好根據個人體質的寒熱虛實而定如何進補,但有一個原則很關鍵,就是健益脾胃,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為了防止冬季進補的「虛不受補」,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作為「引補」,如淮山芡實瘦肉湯等,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立冬後,天氣日漸寒冷,對於手足冰涼、怕冷、腰酸、畏寒等陽氣虛損體質的人群,應多吃溫陽補益的食物,如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海參、鱔魚、韭菜、枸杞、核桃仁等。傳統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就是一個很好的溫補之品,但也要注意適度,不可過補,否則過猶不及!

3、情志養生

《黃帝內經》云:「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故立冬節氣後在情緒上,要保持安靜的情緒,防止冬季日照短導致的抑鬱或煩躁易怒。情緒緊張和過度興奮,均不利於陽氣的潛藏。

4、運動養生

立冬後的運動,需要遵循《黃帝內經》所言「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所以冬季,除了保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如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我們還要注意防寒保暖、勞逸結合。室內不適宜開暖氣太高溫度,室內外的溫度不宜相差過大,對身體一些對寒冷特別敏感的部位,如膝關節、頭頸部、肩背部等八虛之室應當注意保暖。

【結語】

立冬,「冬,終也,萬物收藏也」,《黃帝內經》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故人體需順天地之勢潛藏陽氣而養生。


推薦閱讀: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食之立春
二十四節氣 — 雨生百穀(穀雨)
大雪節氣老人該4補
馬年節氣養生(1)
香茗自穀雨,又是人間一道春。

TAG:養生 | 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