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書法五體及其特點淺析

中國漢字的書法歷史悠久、品式多樣。一般來說,有篆、隸、草、真、行書體之分;各書體有意趣之殊,時代又有派別異樣。把握其特點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從而更好地去體味其恆遠的藝術魅力。 篆書,作為中國書法的古書體,尚「婉而通」,而曲折韻,此為篆書特有之美。代有從學,特別是明清以降,更受書家喜歡,名家輩出。其風格或渾厚蒼茫,或宛轉流麗;或清新勁峻,或雄肆奔放;別出己意者有,獨標新異者多,為傳統篆書開闢出一個新的境界。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篆書,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是現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漢字。甲骨文應用的年代是商代後期和周朝前期,距今已有近五千年的歷史。至今為止,出土的帶字甲骨已愈16萬片,除少數屬於西周時期以外,都是商代後期的。它於19世紀末才發現並整理的,因此,它既是最古老的字體,又是新生的書體。由於甲骨文大多用單刀法刻劃,其筆畫的視覺形象具爽利、勁直、勻稱的特徵,為我國書法藝術的審美形式提供了最初的範式。郭沫若先生在《殷契粹編》中說:「甲骨文書法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而神往,……凡此均非精於其技者絕不能為,技欲其精,則練之須熟,今世用筆墨者猶然,何況用刀骨耶?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書法。」 甲骨文書法風格勁峭,當清朗瘦勁;風格奇肆則應結體開闊,雄奇角出;風格雄渾則筆畫厚重圓潤;風格委婉當以點畫勁峭、傳體方折……無論寫出何種風格,都當在筆畫上多求平直利索,不激不厲,極其樸實純正;結體以方折為主,在純凈的線條與奇肆的造線基礎上,將時代的審美觀念注入其中,又力求反映出原始藝術那種質樸率直的美來。 金文,也稱鐘鼎文、銅器銘文。傳統意義上的金文,是指秦漢以前的青銅銘文,始於商朝中後期,西周時盛,戰國後逐漸衰退,歷時近一千年。如果我們從已發現的、有銘文的、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來看金文書法,其風格和特徵即有奇麗瑰偉的《何尊》;又有端莊典雅的《牆盤》;既有壯碩潑辣的《麥方鼎》,又有自然奇逸、疏朗輕盈的《陵君豆》。《散氏盤》工整平勻、精美華麗;《秦公簋》整飭嚴謹、剛狠強悍,可以說,異彩紛呈,美不勝收。金文書法那凝練厚重、古茂蒼茫,具有金石之氣的線條和意趣,傾到後世眾多書家,也給後人書法的學習和創新提供了營養和慧啟。 這裡的大篆,是指古文篆與籀,即東周戰國時的篆書或籀書。戰國時代,群雄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統一,世傳李斯所刻,因此,小篆則當指秦始皇時期的篆書。漢代篆書稱為漢篆。郭沫若認為,篆書是當時官書之稱。大篆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的墨書和刻書。小篆則已在秦代文字規範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因此也可以說,大小篆之別是以規範化程度為標準的。 我們今天見到的大篆書法可以《石鼓文》為代表,其書風雍容和穆、古茂自然;其體態堂皇大度,點畫圓融雄秀;其結構略近方形,綽約風姿、端莊而靈動;其章法疏疏朗朗,交相輝映。在古文字書法中別有奇彩,獨具風神,有「千古篆法之祖」之譽,對後世篆書書法影響極大。近現代書法家楊沂孫、吳大、吳昌碩等人書皆從《石鼓文》中脫胎而出。小篆則當推傳為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為宗。其它還有《秦詔版》、《琅琊台刻石》、《驛山刻石》等等。小篆在古代文字中屬於純線條化的字體。它的筆畫無論橫豎,都是精細等均的線條。其直者似陳玉簪,曲者如彎金絲。書時藏頭護尾,不露鋒芒,圓潤之中又頗有筋力,筆畫分布講究均勻對稱,整體結構環抱緊密,多有團聚內向之精神。歷代書家習小篆者不乏其人。唐有李陽冰;宋有徐鉉、徐鍇;明有李東陽;清有王澍、錢坫、鄧石如等等。其筆畫美在工勁秀遒,瘦朗恣意,法度謹嚴,整肅靜穆,筆姿流暢貫通,流麗而俊美。楷書:書中乾坤大,字里有真如

現存最早的楷書,只能從後代帖刻中去體察。鍾繇的《賀捷表》,「備極法度,為正書之祖」(宣和書譜)。《薦季直表》「紙黑奇古,筆法深沉(明·張丑《清明書畫舫》)。《宣示表》則「高古純樸,超妙入神」(清·馮武《書法正傳》)。而楷書碑刻,為首推立於三國東吳鳳凰元年(272年)的《谷朗碑》,其「由隸變楷,是考源流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直到東晉王羲之出,不僅把鍾之質樸古肥的楷書,改造成妍美流便的今體,並使得楷書迅速地在社會上流行開來。其《樂毅論》,隋釋智永譽為「正書第一」,清人錢泳《書學》推之為「千古楷法之祖」。 楷書,又稱真書、正書。該書體既有別於長縱形的小篆書,也不同於橫扁形的隸書,方正端齊,是為正體,可作楷式。它產生於漢末,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 南北朝楷碑中,《曹娥碑》「古雅純質」(文徵明),「龍門十二品」筆法方硬,結體自然。有的天真,有的野逸,有的高古,有的奇詭,被認為是當時北方民間楷書的早期代表。 降至隋朝,著名者有釋智永《千字文》、《趙芬殘碑》、《龍茂寺碑》、《曹植碑》等等。其「內承周、齊(北朝)峻整之緒,外收梁陳綿麗之風」,簡要精通,匯成一局,南北熔為一爐。唐代書法中興,名家輩出,風格多樣,蔚為壯觀,成為我國楷書高度發展的頂峰時期。初唐的歐、虞、褚、薛各顯其個性體貌,多以瘦硬通神;中唐顏真卿,楷書以雄渾創新,得肅然巍巍,大氣磅礴之境界;晚唐以柳公權為代表,柳骨風健,端莊寬舒。他們的作品,歷代公認為是楷書典範。唐以後的蘇東坡,蔡襄、黃庭堅、趙孟兆頁〗、董其昌、文徵明也都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各有獨到之處。清代的錢灃、何紹基、趙之謙、翁同和、譚延,以及近現代的康有為、梁啟超、李叔同、沈尹默等亦為楷體善書者,也可為楷體學習之楷模。 當你瀏覽、欣賞和學習這些歷代五彩繽紛、流派各異的楷書名作,在「二爨」中觀「碑書樸拙,古氣盎然」;在《瘞鶴銘》中看「氣體宏逸、神仙之跡」;在《史平公造像》中得「雄強體勢,而具龍威虎震之威」;在《石門銘》中學「飛逸奇渾,分行疏宕」。《鄭文公碑》的風神透逸,體格渾成;《張猛龍碑》的整煉方折,奇正相生;《張玄墓誌》的質峻偏宕;《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圓筆雄渾,氣象高古、「擘窠大書,此為極則」(楊守敬(學書邇言》);釋智永《千字文》八面具備,秀潤圓勁;虞世南《孔子廟堂碑》合含剛特,白鶴翔雲般的美韻。歐帖謹嚴險勁的新境,褚字之媚趣綽約,顏體之雄秀獨出,柳書之骨力清勁,蔡襄楷書濃度端凝,趙孟以平順沉著之筆,寫舒展流美之體。……徜徉其間,真是美不勝收,沉醉而忘歸。隸書:醇古雄強在,精整異趣

隸書,也稱佐書、史書、八分,是打破篆書曲屈迴環的形體結構並改變其筆道形態以便書寫的字體。傳為秦代程邈所創,程為隸人,故稱隸書。隸書始用於秦代,盛行於兩漢,有秦隸和漢隸之分。今人按隸體的典型化程度,把波挑不明顯、長扁不一的,這包括西漢時期的一部分隸書,稱之為古隸;把波磔雄健,結字講究的漢隸書,特別是東漢隸書,稱為漢隸或八分。 從存世的刻在石碑和摩崖上的隸書看漢隸,「石門頌」奇縱姿肆,天真率意;「乙瑛碑」方正沉雄,骨法停勻;「史晨碑」工穩平實,點畫有度;「曹全碑」娟雅秀美,點畫質直;「禮器碑」細勁雄健,寬博清朗;「華山廟碑」一波三折,風格華麗;《西峽頌》結體外拓,寬博大氣……凡此種種,當細究體察和品味,美從中來。 魏晉以後,分隸一路衰退,至清代才始有復興。其代表人物有鄭之隸兼有篆書的宛轉盤旋,分書的平鋪坦蕩和楷書的爽捷簡凈,合三為一,裁成新體。朱彝尊之隸用筆結字多取豎式,納入篆法,鬱郁蒼蒼,氣度不凡。伊秉綬篆筆作隸,絢麗拙樸,高古博大,凝重而有韻致,金石之氣盎然,被譽為乾嘉八隸之首。金農以漢魏書法為基礎,又從民間書法汲取養分,用筆方扁,橫粗豎細,澀筆運鋒,沉重而行,形成旨趣奇逸的「漆書」。鄧石如書隸逆鋒頂著紙而運筆,線條渾厚凝重、體勢寬博開張。陳鴻壽隸書在疏密大小、長短粗細和呼應顧盼上,表現出獨到的創造力,其點畫起伏舒展,籀篆意濃,趣味簡古超逸。何紹基隸書則受北碑影響,結體不重橫式,用筆逆入平出,起筆裹鋒重按,收筆回鋒輕蓄,運筆澀進緩行,時露顫筆,字勢豪邁奇崛,個人面目獨具。楊守敬隸書風格博大,線條寓沉雄於渾圓,結體寄奇肆於端莊,厚重又靈動,有鮮明的藝術風貌……縱觀魏晉以後的隸分,無論是後來受楷書影響,是那種工整華麗、結體太平、裝飾味濃的隸書;還是追求自然質樸、恣肆奇逸的古風,雖形式多樣,趣味殊異。但試看漢人隸書,皆一碑一風格,後人隸分大家者,也是一家一氣象。今天我們學隸,則當要善於體察隸書在結體和用筆的細微變化而力求把它寫活。那種千畫同態,百字一體,形同模鑄的隸書與寫法,只能是呆板而匠氣,早已喪失隸分之趣與美也。 我們從出土的四川青川戰國末期木牘、甘肅天水秦簡、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山東臨沂銀雀山漢簡看古隸,那些有著波磔形的「雁尾」,或是某種誇張的「蠶頭」,以及正體化的整飭,或舒展的演繹,強烈的筆畫,讓我們追尋漢隸嬗變足跡,更給人以飛動之美和逸散古趣。特別是漢簡中所體現的民間書法多樣風采和韻致,有著粗獷潑辣的野趣,又飽含寬綽恢宏和質樸氣質,更讓人留連往返。草書:精神之舞美,草書論本位

草書,把字潦草書寫也。是伴隨漢隸盛行,將隸書快速書寫的草法條理化、規範化,從而形成的一種點畫比較簡略,書寫便捷而帶有隸書筆意的字體。亦有「古草書」稱之。章草不僅基本保持著隸書的體勢,用筆簡古,字的大小均勻,字字獨立,字形主要扁方或正方,上下兩個字絕少連筆,章法取直行縱勢。漢魏之際章草最為流行,杜度、崔瑗、張芝、韋誕、皇象等最負書名。傳世著名的章草碑帖有皇象的《急就章》、索靖的《出師頌》等等。學章草,作章草,貴在渾厚古樸,當力求古雅之趣。廣義者,無論何種書體,無論什麼年代,書字潦草即可謂之;狹義者,則是指章草、今草和狂草。 張芝為有記載的最早的今草書家。刊於宋《淳化閣帖》中的張芝所書《冠軍帖》,又稱「知汝帖」,「筆飛墨舞,龍驤豹變」,為其代表作,時稱「草聖」。王羲之草書繼承了張芝傳統,在雅逸中和一路的小草上突破陳規,登峰造極,被後世尊為「書聖」。小草代表書家有二王、孫過庭等等。張旭和懷素則是將大草體格發揮到極致,其後,代表人物有黃庭堅、趙佶、鮮於樞、祝允明、徐渭、王鐸、傅山等等,亦各有特點、各具審美風範和美學意義。 章草,古今論之有眾說,也難衷一是。但草書中之「章」,其最大的特點即帶有隸書筆意。今草和章草是相對而言的草書。章草去盡波挑,字字獨立,或上下字勾連不多的稱小草;上下字勾連多,且運筆放縱,點畫狼藉者則稱大草,或狂草。 觀古今草書經典,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謂「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姿,鸞舞蛇驚之態,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所能成。」其草書的運動與筆勢,連綿迴繞,離合聚散、大起大落,直可體會其萬物生機,宇宙萬變。世人有論「草書本位」。「情動形言,取會風騷」,認為書魂就是騷魂。為抒發騷魂,就不得不草意瀰漫。在中國書法篆、隸、楷、行、草五體之中,草書意多於法。草書線條的急速運動和靈活多變,意味著書寫者性格的發現,主客觀關係的人天合一。草書無疑是通向浪漫主義最便捷的途徑,也是書法之美的最高境界。 試看歷代名家草書,有的象春風楊柳,婀娜多姿;有的象沙場征戰,萬馬奔騰;有的如風起雲湧,驚濤翻滾;有的如電掣雷奔,龍蛇出沒;有的如屈鐵金絲,有的如古松枯藤……真是集眾美而有象,寫意境而無窮。面對那些草書佳作,你是否也如項穆《書法雅言》所描述的這樣:「大要大卷之初,猶高人君子之遠來,遙而望之標格威儀,清秀端偉,飄飄若神仙,魁梧如尊貴矣。及其入門上,匠而察之,氣體充和,容止雍穆,厚德若虛愚,威重如山嶽矣。迢其在席,器宇恢乎有容,辭氣溢然傾聽。挫之不怒,惕之不驚,誘之不移,凌之不屈,道氣德輝,藹然服眾,令人吝嗇自消矣。觀之而愈可愛,見之而不忍離,……意氣相投」,精神之舞美,精神之跡化,而令人陶醉耶!行書:風行看雨散,潤色更著花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一般認為,行書始於漢末,盛行於晉。歷代多有名家,發展紛呈流派;更有佳作爭輝,行書經典傳世。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現在,我們只能從唐人摹本中看到其遒美的點畫,圓勁的線條。筆正鋒中、法度謹然、行氣流暢、錯落有致,曲折互用,寬狹相間,字字相映成趣。其整齊中有變化,布局渾然天成;結字神清骨秀,各現其態,各有風姿;骨力寓於姿媚,匠心蘊於自然;「鋒勢鬱勃揮霍,濃淡變幻如雲煙」(宋·米芾),真不愧為書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唐顏真卿《祭侄文稿》則是一篇忠義憤發,頓挫屈郁的蓋世傑作。其書變「二王」之嫵媚為挺拔,變「二王」之秀潤為蒼勁,途徑另闢,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唐張懷《書斷》謂:「不真不草,是曰行書。」清宋曹《書法約言》也說:「所謂行者,即真書之少縱略後簡易相間而行,如行雲水流,纖間出,非真非草,離方遁圓,乃楷肅之也。」宋蘇東坡亦有「楷如立,行如趨(快走),草如走(跑)」之說。諸論種種,簡而言之,即:行書不象楷書那樣結體工整,點畫規範;又不像草書那樣結構省簡,筆畫牽連;其最突出的特點是,既具有楷書的體勢、點畫;又具有草書的簡易、使轉。含楷書成份多,近於楷書者謂「行楷」;含草書成份多,近於草書者稱「行草」。由於行書易於辯認,書寫便捷,又獨具體態,靈活多變,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字體,所以從產生到現在,上下近二千年,一直盛行不衰,不僅為一般識字人喜聞樂見,也為歷代書家所重視,成為今體中最活躍的一種書體。行書雖近於楷書,但不受楷書嚴整方正的束縛;雖近於草書,又沒有草書那種程度的省變和放縱。在基本保持楷書體勢的前提下,行書的結字很自由,有時連字的筆劃也可多可少,因此往往一個字就有幾種不同的寫法。所以,或近楷或近草,並沒有十分嚴格之規定,伸縮性較大,體態變化亦多;可藉助於楷、草體勢來運用筆法,加上用墨、用筆的靈活,其表現手法極其豐富,從而賦予行書生動活潑的性格。此正所謂「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超逸優遊,臨事制宜,縱意適便,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中,最為風流者也。」(張懷《書議》)。 宋代蘇東坡的《寒食詩帖》,氣脈貫通、氣象不凡,「筆意自然、勻凈流麗」,「肉豐而骨勁,態濃而意濃,藏巧於拙,特為秀偉」(《學者緒言》),史評為「天下第三行書」。 其它者,魏晉王氏家族代有名士,書法神手雲集;隋唐五代李邕、楊凝式、李煜等諸眾家行書功力亦精熟;宋時,蘇子之外,黃庭堅、米芾、蔡君謨影響深遠。王安石、歐陽修、陸遊、朱熹、吳琚以及趙氏君王之行書也可獨步書壇;元明清,趙孟兆頁、鮮於樞、耶律楚材、楊維楨、董其昌、文徵明、宋克、邢侗、米萬鍾、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徐渭、傅山、王鐸、鄭燮、何紹基、楊守敬、沈曾植、康有為等數家行書,當是各領風騷。在近現代,吳昌碩、張宗祥、沈尹默、謝無量、李叔同、魯迅、張大千、藍玉崧之行書也可稱世。漫步於歷代傳世行書藝術長廊中,你一定體味出中國書法中那無窮的魅力和卓然獨立的藝術之美。

推薦閱讀:

秦代書法鑒賞
蘇軾書法《穎州祈雨詩帖》
中國書法工具手冊(上冊)(十)
窺視書法之章法奧秘
唐代墓碑石刻書法《張測清墓誌》

TAG:中國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