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 醉罷君山 / 第12頁
鐵血時代——以霸業為主線的春秋戰國史(長篇連載) 作者:醉罷君山 回復日期:2009-04-27 17:30:54 作者:天字一號烏鴉嘴 回復日期:2009-04-27 11:24:02 "龍漦"這個字念做什麼? ------------- yi 我印像中念chi --------------------------- 正解,我還一直讀錯了呢. 漦(chí) 魚、龍的唾液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0 08:16 (鐵血時代-39) 公子糾一方的謀略家管仲擔心公子小白率先趕回齊國,於是自己帶了一支突擊小隊,人不解甲、馬不停蹄地趕到莒國前往齊都城的必經之地,埋伏在路上,準備半途攔截並幹掉公子小白。 護送公子小白的車隊正急匆匆地趕路,不想半路殺出一支突擊隊,一下子被打得有點暈暈的,管仲看到公子小白的護衛隊被衝散,心中一喜,搭弓上箭,瞄準公子小白就是一箭飛出。這個管仲不僅是個謀略家,也是個神射手,眼見這一箭飛出,直射在公子小白肚子上,只聽公子小白「啊」的一聲慘叫,就趴倒在車上一動不動了,管仲一看大喜過望,趕忙趁著混亂時逃走了。 恁是管仲智慧超群,箭術過人,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管仲這一箭是射在公子小白的肚子上沒錯,但是公子小白並沒有被射死。 說來小白也是命大,這一箭正好射在他皮帶上的銅鉤上,鋒利的箭頭被銅鉤頂住了,小白不僅沒死,連受傷都沒有。只是公子小白也算是智慧過人,反應靈敏,象天才演員一樣,馬上慘叫一聲倒下,把管仲都給騙過去了,虧得小白的機警,否則憑管仲神射的本領,小白身上還有沒有另一個銅鉤來創造第二次死裡逃生的機會呢? 管仲這下得意洋洋,飛速將公子小白已死的消息告訴了公子糾,公子糾一聽大喜,反正也沒有人再跟自己爭奪君主的寶位了,他也用不著再急匆匆地趕路,於是一路上氣定神閑,宛若閑庭信步,一面想像著自己當上國君時的威風,就這樣一路折騰,花了六天的時間,才趕到齊國的都城。 但是,一切已經太遲了。 公子小白在中箭假死之後,情知時間就是生命,以百米賽跑時的衝刺速度,率先抵達了齊國的都城,被齊國的大臣們迎立為國君,這就是春秋時代最著名的君主齊桓公。 公子糾為自己的大意失荊州而捶胸頓足,但已是無力回天,只得返回他的保護國魯國,請求魯國出兵為其武力奪權。看來公子糾許諾魯國人奪權後給予不少好處,魯庄公答應出兵,決心用武力扶植公子糾登上齊國君主的寶座位置。 一場兄弟相殘的戰爭爆發了。 公元前685年的秋季,魯國出動大軍,由元首魯庄公指揮,直壓齊境,齊桓公也親率大軍迎敵,兩國軍隊在齊國境內的乾時進行了一場決定齊國前途戰役。 這一次,齊國軍隊鬥志昂揚,將魯國軍隊打得大敗而逃,魯軍的總指揮魯庄公逃得十分狼狽,在齊軍戰車的追擊下,魯庄公一看自己的目標太大了,拋棄了自己的指揮車,跑到其他戰車上繼續逃命;齊國軍隊一看魯庄公指揮車上沒人了,於是繼續追趕,魯庄公一看不妙,於是扯下他的帥旗,交給他的兩個駕駛員秦子和梁子,讓兩人帶著這面帥旗從其他的道路上逃跑,這樣才將齊國的軍隊引開,魯庄公驚魂未定地逃離了齊軍的追擊。結果齊國軍隊追趕這面帥旗,活捉了扛著帥旗的兩位戰車駕駛員。 權力超越親情。 齊桓公不僅要捍衛自己的權力,更要斬草除根。 他命令大將鮑叔牙統率大軍深入魯國境內,務必將公子糾殺死以絕後患。魯庄公剛剛從逃亡路上撿了一條命回來,魯軍根本沒有力量來抗衡齊軍,於是不得不與齊軍統帥鮑叔牙進行和談。 鮑叔牙在談判中提出兩個的條件:第一,要求魯國處死公子糾;第二,要求將公子糾的幫凶管仲、召忽等人押回齊國,聽候齊桓公的處置。 鮑叔牙、管仲、召忽三人被時人譽為「三傑」,三人的友情都非常好,鮑叔牙有意保全管仲與召忽的性命,這並不全是因為友情的因素,而是管仲與召忽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是管仲曾經差一點就殺了齊桓公姜小白,闖下的禍不小,究竟齊桓公會不會原諒管仲呢?鮑叔牙決定要試一試。 齊桓公上台後,想拜鮑叔牙為相,但他謝絕了,他對齊桓公說:「臣只不過是個庸臣,治理國家之大任,非臣所能擔當,我看只有管仲能堪此重任。臣有五個方面不及管仲: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於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於四方,臣不如也;介胄執枹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齊桓公聽了之後有點不高興了,說道:「管仲親射寡人,射中銅鉤,差點就沒命,現在卻要拜他為相,這樣行么?」 鮑叔牙這對件事當然十分了解,理解齊桓公欲置管仲於死地的報復心理,但他仍堅持說道:「管仲不過是為他的主公竭盡所能,如果主公能赦免其罪,那麼他也會對主公竭忠儘力的。」 齊桓公是個頗有氣量的君主,他沒有堅持己見,只是問鮑叔牙:「那接下來要怎麼辦?」 鮑叔牙回答說:「必須讓魯國人交出管仲。」 齊桓公想了想,又問道:「魯國的施伯是一位謀臣,如果他知道寡人是要重用管仲,肯定會阻撓魯君放人的。」 鮑叔牙笑著說:「主公放心,我自有辦法。」 魯庄公作為戰敗一方,只能無條件地接受了齊國的要求。 公子糾被處決,他是齊桓公的哥哥,但是權力鬥爭中,是失敗的一方,政治之血腥遠甚於兄弟的溫情,這種兄弟相殘的故事,在追逐無上權力的遊戲中,還將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這就是政治。 公子糾死了,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則被逮捕,準備押回齊國。鮑叔牙對此的解釋是,管仲差點殺了齊桓公,罪大惡極,國君定要親自殺他報仇。對於鮑叔牙的說法,魯國大夫施伯並不相信,他向魯庄公密稟說:「主公切不可將管仲交給齊國,管仲的才華天下無人可匹,如果楚國則得到他則可得意於天下,晉國人得到他則可得意於天下,狄人得到他也可得意於天下。我看齊國人一定不會殺了他,如此則必定成為魯國的心腹之患,依臣之見,不如殺了管仲,再把屍體交給齊國人。」 魯庄公聽了施伯的話後,決心處決管仲,但這個消息卻走露了,被鮑叔牙得悉。鮑叔牙嚴厲警告說:「弊邑寡君願生得之,以徇於齊。若魯殺之,非弊邑寡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在鮑叔牙的恐嚇之下,魯庄公終於不敢對管仲下手,只是將他捆綁送入囚車內,押往齊國。 管仲不想像召忽那樣以身殉主,是因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同時他本質上是個愛國主義者。先前齊桓公曾經向鮑叔牙詢問,管仲會不會為魯國所用,鮑叔牙斷然為管仲打保票,同時說:「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當鮑叔牙假稱將他押送回齊國,是為了殺之以泄齊桓公心頭之恨時,管仲對自己未來的道路已經看得很清楚,鮑叔牙只不過是蒙蔽魯庄公罷了,以他對鮑叔牙的了解,他斷定此番回國,必定是他大展身手的時機。 果然不出所料,當囚車進入到齊國境內後,鮑叔牙開始為他這位密友沐浴洗塵,而齊桓公則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親自抵達效外迎接管仲的歸國。不管是出於作秀或者真誠,齊桓公體現出自己的胸襟與肚量,對於這位新的君主,這是個不好治理的國家,權臣弒主的故事一而再地上演,混亂的局面必須要得到控制,因此他需要一個既聰明又強有力的輔佐者,管仲能否勝任呢? 齊桓公迫不急待地召見管仲,向他詢問國家的大政方針,管仲從容應對,提出種種精闢之見解,令齊桓公心服口服。這次歷史性的會晤,不僅消弭兩人之間的成見,而且為之後三十餘年的合作打下基礎,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力迅速強大,成為諸侯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 一場齊國的內亂結束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正來臨! 這個時代屬於齊桓公,屬於管仲。 (下一節《治國大師》)
-作者:醉罷君山 提交日期:2009-05-11 08:17 (鐵血時代-40) 三、治國大師:管仲的偉大事業 管仲無疑是春秋時代最偉大的一個人物,他的偉大在於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霸業時代。 當周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一落千丈之時,周王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一個中央政權的存在,而是分裂為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原本只是周王朝中的臣屬國,當中央政權名存實亡之時,諸侯的已經成為各自獨立、不聽命於中央的主權國,國家主義的思潮迅速抬頭。在舊的政治秩序被摧毀之際,新的政治秩序並沒有建立起來,一切陷入混沌無序之中,就象周王無法控制諸侯一樣,諸侯也無法控制貴族的叛亂。 這是一個內亂頻頻的年代,幾乎每個國家都陷入君主被弒的漩渦之中,內亂大大消耗諸侯國的實力,而更可怕的是,潛伏於四周的蠻族部落開始對華夏族諸侯構成巨大的威脅,如果華夏族不能聯合對抗蠻族的入侵,那麼中原文明將遭到滅頂之災。 管仲的事業,用最精練的四個字來表達,就是「尊王攘夷」,尊王攘夷的背後,是重建一種政治秩序。諸侯國如何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華夏的敵人呢?必須要有一個向心力,這個向心力應該是作為天下共主的周王,但周王室已經沒有實力來統御群雄,必須要由一個霸主來作為諸侯聯盟的領袖,在管仲看來,齊國的使命,就是建立起「天子至尊,霸主至強」的新的政治秩序。 齊國要成就霸業,那麼就必須要全方位的強盛,政治上需要穩定,經濟要繁榮,軍事要強大。在管仲看來,齊國首先必須要保持政府的穩定,避免再度陷入權臣弒君的惡性循環之中。維持政府穩定,則需「尊君」以壓制士族貴族,春秋時代,繼承宗法封建社會之餘風,君主並非專制,與是與貴族分權而治,此為弒君潮流之內在原因。 管仲是加強君主專制權力的倡導者,他認為「安國在乎尊君」,因為「令不高不行,不專不聽」,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專制權力,無法令國家法令得以執行,「故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殺之、富之、貧之、貴之、賤之,此六柄者君主之所操也。」 這裡必須注意一點是,管仲之所以強調君主專制,並非為討得齊桓公的歡心,而是認為這是平息國內紛爭禍亂、使國家走向強大的途徑。從本質上說,管仲是一位國家主義者,他強調的是國家利益,而非愚忠之徒,在公子糾死後,召忽選擇自殺時,管仲說:「夷吾(管仲之名)之為君臣,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破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這這些話中可知,管仲乃是愛國主義者,而非忠君主義者。 管仲在強調君權之同時,也大力提倡順從民意,他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安存之。民惡絕滅,我生育之。」在另一個場合里,他對齊桓公說;「丹青在山,民知而進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民無過命,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當民之毀譽也,則莫歸問於家矣,故先王畏民。」 有一回,齊桓公對管仲說:「我欲勝民,為之奈何?」管仲嚴厲地駁斥道:「此非人君之言也。勝民為易,然勝民之為道,非天下之大道也。使民畏公而不見親,禍亟於身,雖能不久。」 尊君在管仲龐大的政治構想中,只是一塊基石。管仲的敏銳力在於他發現時代已經全然不同於過去了,在西周時代,諸侯國只需要做到國泰民安即是大治,不必過多考慮其他事務,而自從驪山之亂後,諸侯國的兼并戰爭開始與日俱增,南方的楚國更是虎視眈眈,開疆略地,雄視一方,已經直接威脅到中原的安全。齊國臨近的魯國、宋國也不是省油的燈,雖然實力略遜於齊國,但威脅並不小,諸國爭雄的時代已經到來,惟有強者能生存。 國家欲強大,首先政府必須要穩定,在管仲看來,加強君主之權力,壓制貴族勢力,乃內政穩定之根本,在對外政策上,管仲從一開始便奮起帝國主義之雄心,目標就是成就齊國的霸業。 管仲相齊之後,就明確了霸業的使命。齊桓公問他說:「社稷可定乎?」管仲回答道:「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此時的齊桓公並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他說:「吾不敢至於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 在齊桓公看來,只要能安定國家,就十分滿足了,但在管仲看來,國家安定與成就霸業乃是一體之兩面,因為這是一個進取的時代,你不思進取,就會被超越,甚至被消滅。當齊桓公拒絕管仲稱霸的政策時,管仲竟然拂袖而走,他說道:我之所以沒有為公子糾殉死,乃是為了安定國家社稷,現在國君既然不肯同意我擬定的政策,齊國難以長治久安,我不能白領國家的俸祿而不能為國家儘力,所以不敢做官了。 在管仲以辭職相威脅的情況下,齊桓公才勉強地說:「勿已,其勉霸乎!」管仲的政治上之強硬立場,由此可見,斯亦可證,齊國之霸業,管仲之霸業也。
本文由<貼庫網>脫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201363/12.html
推薦閱讀:
※龍虎鬥:神話時代,父憑女貴(0023)
※為什麼這時代需要歸正福音運動?(唐崇榮)
※時代背景下的當代焦慮
※文玩時代
※雷抒雁 我的寫作與時代同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