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歧視在中國職場中普遍存在
當24歲的周玉霞從美國留學回北京,她就遇到了就業難題。她完全能勝任自己的目標崗位,但可惜她不是男性。
「當時我在招聘會上看到市場經理這個理想崗位。但是應聘的要求之一就是必須得是男性,」她告訴CNN的記者。
「有時我急了也會不管那麼多直接去應聘,因為我想我其實是符合要求的。但是我會附加一份視頻影像,大致概括為什麼即使我是女性,卻仍能勝任此份工作。」
這是2周前發生的事了,可就在數周前另一起相似的性別歧視案件登上中國新聞頭條。應屆畢業生曹菊把總部位於北京的私營家教公司巨人教育告上了法庭,因其公司以她是女性為由拒絕聘用。這場官司最終以巨人教育付給30000人民幣達成協議而告終。此案件也成了中國第一起性別歧視起訴案件。
重大突破
據透露,超出72%的女性曾明確感知自己「因性別歧視而不被聘用或升職」。
超過75%的女性認為自己曾因婚嫁產假而找到辭退,並擔心中國放寬計劃生育政策可能會使得這一情況愈加糟糕。同時,聯邦政府估計在2010年,男性掙得1一元時,中國城市女性卻只能掙0.67元,與1990年的0.78元相比,有所下降。
從公然到隱秘
女性同胞們同時還得各自競爭。在中國,應聘者經常在簡歷中附上自己的照片,也有崗位要求女性有一定的魅力。在人類學家文華的書中,《購買美麗:整形手術在中國》,她指出了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招聘廣告中都對女性的外貌和身高有具體要求。而中國政府自身對此有責,她說。
「他們試圖吸引那些個子高或是漂亮的女性,想藉此使得政府部分看起來光鮮亮麗,」文華在書中寫到,「人們深信姣好的外貌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從而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花大量金錢去做美容手術。」
她告訴CNN記者,情況從她2006-2007年的研究調查以來,已有變化。她說如今這樣的廣告已相對較少——但她仍是很擔心。
消除差異
有些女性對此已習以為常。年輕時候,林宛如想成為一名醫生。但母親卻對她另有安排,告訴她說,「對女性來說,醫療行業並不是一個合式的選擇——它不會有助於你找未來的另一半。」林最終成了一名新聞工作者,寫寫醫學故事來滿足自己未達成的願望。
林的故事其實涉及到一個普遍現象,也就是女性從小就被培養教育把婚姻看作是第一要事,職業退居其二。而那些不遵從如此陳規的女性就面臨著成為「剩女」的風險。
張超是北京『向前一步』組織的一員,此組織是一個專註於女性職業發展的圈子,它的的成立是從臉譜網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博格的暢銷書《向前一步》中受到啟發。在她看來,這種固定思維令人擔憂不已。25歲的她是通訊產業中人力資源部的協調員,她說在她的女性同齡朋友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學和大學時雄心壯志,但是慢慢地這種遠大志向卻消失了。
「當我們邁出學校大門走進社會時,所有的夢想都屈服於找一個好丈夫的壓力之下。而這成了我們評估生活的標準。」她告訴CNN記者。
這種呼籲早在共產黨1949年上台就被提出,當時評估婦女地位被置於首要任務。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就是,婦女撐起半邊天,至少表面上看,是要促進婦女就業,哪怕之前是男人做的活。
但在今日的中國婦女地位也不都是糟糕的。根據2014胡潤全球富豪榜,358名中國億萬(美元)富翁中,女性就有17名(比起14年前有所增加),並且處於管理職位的女性19%都是首席執行官。
成功女性的比例大大提升,人們為此還套用了一則短語——陰盛陽衰——意思就是女性的力量(陰)在提升,男性的勢力(陽)在下降。
錯誤的方式慶祝女性節日
3月8日這一天仍被在中國日曆上被標出為國際三八婦女節,但中國對此的傳統慶祝方式卻顯示了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以前被看作是重視強調婦女困境的時機,如今卻像情人節、母親節一樣,成了另一個商機。有些公司給女性員工提供休假,有些則會送上禮物——常常都是一些特定的認為是女性專屬的禮物。
2013年,據中國最大的網路購物淘寶網報告,在婦女節到來的前十日內,有多達172萬男性為女性買了禮物。美妝品和廚房用具是永恆不變的主題。零售商一般也會在女性商品類提供折扣。
國際婦女節臨近,各種禮物早已被商家陳列在櫃——鮮花,漂亮的首飾送給妻子,母親或者是員工。而中國女性將再一次被點醒,當她們回到工作崗位時,在她們與其男性群體間仍存在巨大的鴻溝。
PS 不足之處,歡迎大家點評指出。推薦閱讀:
※職場女性
※微軟現實版杜拉拉職場記(1)
※萬寶盛華集團助力職場
※不獨立的老員工,連新人都看不起
※蘑菇定律——努力為自己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