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現狀的調查
調查主題: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的現狀。
時間:2010年8月。
地點:石家莊、長沙、汕頭。
現將此次調查的有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查背景與意圖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繼承並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孝文化,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一份責任與光榮。同時,孝道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家庭的重要手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文化,在中華文化史上,是一切人論道德的基石,它所蘊含的倫理觀念,也體現了現代和諧社會深刻內涵。然而,在我們談及千古流傳的感人孝義故事,歌頌著我們孝道文化的燦爛源遠時,卻忽略了現代青年的孝道文化現狀。
在近代以來,由於反封建,誤將孝道文化列入封建文化加以批判,特別是後來的社會受經濟大潮的衝擊,道德觀念急劇滑坡,在一些家庭中,孝道出現了危機。為此,我們成立調查小組,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對城鄉青年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力圖通過調查問卷中所包含的信息,對其進行整理分析,能夠初步獲得現代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並在此基礎上得出改善提高該現狀方法的合理分析。
二、調查情況:
本次調查主要以書面問卷及網路(包括qq,e-mail等各種形式)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份,收回45份,其中有效問卷44份,有效回收率達88%。調查對象分散在石家莊、長沙、汕頭三地城鄉,分布範圍廣泛,符合調查要求。
調查對象年齡分布
年齡段16-2021-2526-3030-35人數11182510調查對象家庭所在地分布
家庭所在地城市城鎮城郊農村人數172944三、調查數據分析:
我們選取了問卷中較有代表性的14道問題進行分析,原始數據統計如下:
1、你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
「孝道」一詞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傳承了五千多年。從古至今不乏這類的典範,家裡有父母的身體力行,學校有老師的教育,社會活動中也不免收到各個方面的影響,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我們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更為加深。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人群,由於其所處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程度的差異,使得對孝道的了解有著不同的途徑。
2、假如你的父母讓你繼承他們的事業,你會:
父母對子女都是百分百的付出,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他們。不少父母覺得為子女安排好一切是對他們最大的愛,通常會讓子女繼承他們的事業。可大多數孩子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喜歡的工作,對父母鋪好的平坦大道反而不屑一顧,當然這些可以通過和父母的溝通來找到一個兩全齊美的辦法。
3、你對於祭祖的態度:
長期以來,我國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們對祖先的一種思念、一種崇敬,還有一種畏懼,是民族心理的真實寫照。調查時間正值中元節期間,通過採訪和所見所聞,即使在現代社會,祭祖仍是一種深入人心的家族傳統,有64%的被調查者對祭祖活動持不同程度的贊同態度,並且有超過75%的被調查者家庭舉行過不同形式的祭祖活動。可見,祭祖仍是孝道的一種重要體現形式。
4、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你採取什麼態度?
5、你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
6、你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白話問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57%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使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這種溝通方式比較可取,一味的服從或是頂撞對雙方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還會阻礙事情的解決。21%的人贊同延續香火這一傳統的思想,32%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反對這種說法,但絕大多數人對這種古老的思想選擇中立,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73%的被調查人群周圍不存在父母被遺棄的現象,而且幾乎沒有人經常見到父母被遺棄的情況,這說明孝道這種美德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比較深入人心的。
7、你覺得你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
每個人都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的哎是最無私最偉大的,做兒女的理應盡心儘力的照顧他們,可現實並非如此,只有14%的人認為他們對父母已經很好了,同樣也有14%的覺得愧對自己的父母,大多數是處於中立狀態,不好也不壞。28%的人覺得自己也付出過,但比起父母曾經對自己的照顧還差很多。將心比心,回憶當初,即便是兒時那些模糊的記憶也可以湧出滿滿的愛。也許只有自已為人父為人母時才能體會那種舍己的心境。
8、你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
出門在外的遊子就像風箏,而線的另一頭就是父母。由於學習、工作的原因,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對他們的關心也僅限於一通電話、一條簡訊,因此只有32%的人對父母的健康很了解。兒女在外,父母何嘗不是時時刻刻牽掛著,他們多麼希望能看到兒女承膝下之歡,可為了孩子的前途,不得不鬆開手中的線。年齡不饒人,歲月在他們身上留下了的就是病痛,他們不說是不想給兒女們造成負擔,外面的孩子們,記得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一下親愛的爸爸媽媽。
9、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你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你會:
在外的兒女們最牽掛的莫過於父母的身體健康,可現實又有很多時間和地點上的衝突,59%的人在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時無論如何會趕回去,這是很孝順的,可也有34%的會選擇通知鄰居朋友幫忙,甚至還有等事情辦完再回去的,當然這是極少數的,大概是7%。對於照顧父母這方面,絕大多數的子女的做法還是可取的。
10、你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
小時候事事都順從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與父母的交流也不甚理想,再加上年齡的差距,代溝對兩代人的溝通有著太大的影響。只有23%的人和父母的交流是為了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18%的人會主動與父母談心。一半的人是通過日常的聊天來與父母溝通,不過還有9%只是為了從父母那裡尋求幫助,這種做兒女的就太不應該了。
11、假如你長期在外,你會怎樣聯繫父母:
由於工作、學習等原因長期在外生活,與父母的溝通少之又少,不免會覺得日漸疏遠。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科技產品可使得異地溝通方便快捷,打電話、視頻聊天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信件成為當代大多數人交流的的途徑。為了了解父母的日常生活及身體狀況,我們需要經常的聯繫他們,可是只有47%的子女經常打電話或是寫信,39%偶爾打電話或是寫信,有事情才聯繫的居然佔到了14%,可見我們的主動性還是不夠。父母有事為了不打擾我們,不想經常打電話,可是做兒女的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不能經常回去看他們了,起碼也要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一下,一句貼心的話就是他們最大的安慰。
12、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你的態度是:
風光大葬的背後,到底是對死去的人的孝道,還是活著的人的風光,這個基本屬於不用討論的問題。如果背後還要收受禮金等物,就跟孝道更沒有了什麼關係。生死事大,活著時未必多孝順,死了之後進行風光大葬也算是盡孝的途徑之一,這是一些人表現自己孝道的手法,風光大葬的標準各個時代不同,但總不脫場面宏大、參與人員眾多這幾個硬體,其中參與弔唁的人越多,彷彿辦喪事的人家就越孝道。一半的人非常鄙視這種做法,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有些人確實是對父母有愧,覺得生前沒能力讓他們過好,葬禮一定要讓他們風風光光的,27%的人對這類人表示可以理解,5%的表示贊同。當然世事無絕對,是好是壞都要看辦喪事的人家是什麼心態,保持中立的佔18%。
13、你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
近年來,也有不少地區政府和社會團體意識到孝道意識日漸淡薄這個問題,受訪者中有59%的人所在地區有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活動,也證明人們正在開始強調孝道在人們思想道德中的生要地位。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仍有41%的受訪者未接觸過與「孝」有關的活,說明重建孝道文化的道路仍然任重面道遠。
14、你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將父母送去養老院是不孝的行為。可是隨著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的變遷這個傳統觀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根據「去養老院網「統計,很多到養老院的老人們中,30%是可以自理。現在很多健康的老人都願意到養老院養老,因為那裡不但有專業的護理,而且還可以認識很多同齡的朋友。如今16%的人覺得如果養老院條件好就贊成把老人送去養老院,而依然有36%的人反對這樣做,剩下的48%就持中立。當今社會,很多年輕人工作事業很辛苦,自己的家庭有需要照顧,所以抽不出時間來照顧老人。老人去養老院不僅減輕了他們的負擔,而且養老院里飲食起居都比較穩定,反而能解除子女的後顧之憂。不過這也是在老人自願的情況下才行的通的,而且送到養老院之後也不能不管不問了,還是要經常的去探望他。
城鄉青年孝道文化現狀調查問卷填表說明:本調查表不用填寫姓名和工作單位,各種答案沒有正確錯誤之分,您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在「()」內填上相應的答案序號,或者在「____」上填寫適當的內容。(如果您閱讀此問卷有困難,請要求調查人員代讀和協助)您的回答將代表眾多和您一樣的普通群眾,而且將會對我國孝道文化建設提供寶貴的參考資料。請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時間來填寫這份調查表。1.您是否聽說過「孝道」這個詞?()A是B否2.您對孝道的了解主要通過:()A家庭教育B社會影響C學校教育D其他3.您是否聽說過「二十四孝」的故事?()A是B否(如果沒有聽說「二十四孝」,此題不用填寫)您對「二十四孝」:()A非常贊同故事裡面主人公的做法B有些可取,有些不可取C不贊同裡面的做法4.您對於父母的命令或決定:()A絕對服從B視情況而定C不予理睬D反對5.假如您的父母讓您繼承他們的事業,您會:()A不贊同B可以商量C完全聽父母安排6.您的婚事:()A完全由父母做主B徵求父母同意C不經過父母,自己決定D其他7.您對於祭祖的態度:()A非常贊同B贊同C無所謂D反對E強烈反對8.您對於「生男孩延續香火」的態度:()A非常贊同B贊同C無所謂D反對E強烈反對9.您覺得您現在對待自己的父母:()A已經很好B一般C做的不夠D愧對父母10.您是否跟父母分開居住:()A是B否(如果沒有與父母分開居住,此項不填)您認為分居後應如何供養父母?(可多選)()A父母應自己養活自己B由子女提供錢糧、父母單獨生活C隔一段時間看望一次父母D每天都能看望父母11.你覺得您父母現在的居住和飲食條件:()A非常好B好C一般D差E非常差12.您對父母的健康狀況了解程度:()A非常了解B不是很了解C完全不知道13.假如父母生病又無人照顧,您又恰好出門在外辦事,您會:()A無論如何趕回去B通知鄰居或朋友幫忙C等事情辦完後回家探望D不理睬14.如果您的父母沒有經濟收入,您給父母的贍養費:()A50元左右B50-100元C100-200元D200-400元E400元以上15.在16歲以後,您跟父母吵架嗎?()A經常吵架B偶爾吵架D從來不16.在16歲以後,您是否與父母在矛盾衝突中動過手?()A是B否17.如果認為父母說得不對,您採取什麼態度?()A頂撞B沉默C努力使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D接受他們的觀點18.假如您有孩子,您會認為:()A父母更為重要B孩子更為重要C同等重要19.家庭有重大事情需要解決時,您會:()A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辦B跟父母商量C完全聽父母的意見D其他20.您對父母的工作狀況或經濟條件有無抱怨?()A一直抱怨B經常抱怨C偶爾D完全不21.您平時跟父母溝通主要是為了:()A了解父母的生活狀況B與父母談心C尋求幫助D隨意聊天E其他22.您記得父母中誰的生日:()A只記得父親的生日B只記得母親的生日C父母的生日都記得D只記得他們生日的大體日期E完全不記得父母生日
23.您會在父母生日時,給他們禮物嗎?()A會D不會24.假如您長期在外,您會怎樣聯繫父母:()A經常打電話或寫信B偶爾打電話或寫封信C有事情才聯繫D基本不聯繫25.父母心情不好時,您會:()A想辦法讓父母高興B分析原因,然後找他們談心C不管不問,避開D跟著一起難過26.對父母「生前破屋破床,死後風光大葬」的現象,您的態度?()A非常鄙視B可以理解C贊同D中立27.社會上存在一些父母將不孝子女送上法庭的事情,您的態度?()A非常贊同B中立C反對28.您認為現在青年孝順父母的意識是不是淡薄了?()A是B否29.您所在地區開展與「孝」有關活動的情況:()A非常多B有,但不是很多C沒有30.您周圍(朋友、親戚、鄰居)孝順父母的風氣:()A非常好B比較好C一般D比較差E非常差31.與以前相比,您周圍的人(朋友、親戚、鄰居)孝順父母的情況()A越來越好B跟以前一樣好C跟以前一樣差D越來越差32.您周圍孝敬父母的典型事例多不多?()A非常多B有,但不是很多C幾乎沒有D完全沒有33.您周圍不贍養父母甚至拋棄父母的現象?()A非常多B有,但不是很多C幾乎沒有D完全沒有34.您家庭所在地附近有無養老院?()A有B沒有35.您對於將父母送往養老院居住的態度:()A贊成B中立C不贊成D如果養老院條件好的話,就送去,否則就不送去個人資料(我們將為您保密)1.您的性別:()A男B女2.您的年齡:()A16-20B21-25C26-30D31-353.您的文化程度:()A小學及以下B初中C高中或中專D大專或本科E碩士F博士及以上是否留學回國人士:()A是B否4.您的職業:()A在校學生B在家務農C外出務工D黨政機關工作者E個體經營者F企業職工G軍人H教師I待業J其他________5.您的婚姻狀況:()A已婚B未婚C喪偶D離婚E其他(此題未婚者和無孩子者不填)請問您有幾個孩子()A1個B2個C3個D4個以上6.您家有幾口人:()A2人B3人C4人D5人E6人F7人及以上您家有幾代人:()A一代B二代C三代D四代E五代7.您的月收入:()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0-3000元D3000以上8.您的家庭收入:()A5000元以下B5000-10000元以下C10000-20000元D20000-40000元E40000元以上9.您的家庭所在地:()A城市B城鎮C城郊D農村
世界華人孝文化國際研討會孝文化調查
經民政部批准的「世界華人孝文化國際研討會」將於2010年11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和在加拿大註冊的世界華人老年聯誼總會將共同主辦第二屆「孝」文化國際研討會。為此,「世界華人"孝』文化國際研討會」組委會對十三個城市進行了一項以「孝道」為主題的調查。
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成「孝心」表達日
雖然來自於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已被國人所接受,但大多數受訪者仍然喜歡通過中國的傳統節日表達孝心。
對於即將到來的端午節,95%以上的家庭希望或準備以家庭團圓的形式來過。多數受訪者認為,類似春節、中秋、元宵、端午、清明等節日是表達中國人家庭觀念,體現孝道文化的最佳日期。
北京等主要遷入地思念長輩心更切
北京、廣州、天津等主要遷入人口的城市對遠方的父母和其他長輩的思念之心最切。有意思的是,在被問及「你在對待父母方面做得怎樣?」時,回答「很好」的僅為6%,「較好」的53%,「一般」的佔22%,「不夠好」的佔19%。也就是說,被調查對象對自己在孝道方面行動的評價比想像的偏低。這可能是出於對長輩的感恩和希望為長輩付出更多,而得出的意外結果。
在「最能體現孝道」的多選題中,各種「最能體現孝道」的行為排名依次為:打電話、給父母錢、購買禮品、回家看望、全家出行、定期聚餐等。
講究「孝道」家庭中的成員更健康
調查還發現,「非常重視孝道」受訪者們的幸福感明顯更強。這可能是因為和諧氣氛使家庭成員精神放鬆,家庭成員心理更健康。家庭成員之間經常性的交流和家庭活動本身也使家庭成員更多享受到幸福的「天倫之樂」。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家庭的成員健康程度明顯高於普通家庭。祖孫三代患有抑鬱、失眠和老年痴呆的比率極低。
調查中,在給父母購買禮品方面,受訪者基本都強調了以健康為主題。居首位的是「營養品」,達73%;買衣物居第二位,佔64%;購買保健用品排第三,也達41%。在列舉曾經買過的禮品類別時,更是五花八門,有維生素補充劑、保健內衣、麥片、床墊,甚至襪子等。
「孝」成全球性主題
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本次研討會組委會主任李寶庫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孝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在上個世紀,在我們這個孝道的發源地對孝道採取否定和疑慮態度的時候,孝道在海外得到了較好的傳承。港、澳、台地區對孝道的認識和實踐位居前列。孝道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佔有主導地位,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在韓國,不孝之人被人所不齒,無法在社會上立足。在新加坡,重視孝道教育成為國民的共識,在小學生第二語言課本的18篇文章中,講孝道故事的就有8篇。李寶庫指出,孝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質是愛,有愛就有孝。它的表達方式是感恩,是親情回報。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會中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召開孝文化國際研討會,對於在全世界弘揚中華孝道,傳播精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孝文化研討會系列活動11月精彩上演
據介紹,以「弘揚中華孝道,促進社會和諧」為宗旨的此次會議,將著重研討中華孝文化的歷史淵源,和在世界華人中、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的表現方式和發展趨勢,及其在家庭與社會中的作用;在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同時,宣揚敬老愛老助老不分國界的理念,以達到孝行天下,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會議規模約為200人,其中海外代表近100人,大陸代表100人。在歷屆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中受表彰的30位「中華孝親敬老楷模」將應邀列席會議。
研討會將安排眾多海內外專家學者、知名人士作精彩演講。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長李寶庫,將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圍繞孝親敬老所倡導的思想、黨和政府所採取的舉措以及近年來全國敬老愛老助老主題教育活動組委會開展的一系列重要活動作主題報告。山東代表將結合孔子、孟子、曾子對創立和發揚中華孝道的巨大貢獻作中華孝文化起源與發展的重點發言。著名孝鄉董永故里湖北孝感代表將結合孝親敬老社會實踐活動發表感人演講。代表們還將在三個專題會場分別就「孝文化研究」、「孝文化教育」、「孝文化實踐」進行研討。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向在傳播中華孝文化方面突出作出貢獻的海外代表頒發「孝文化傳播榮譽證書」。會議期間,同時舉辦主題教育活動和展覽。
另悉,「世界華人孝文化國際研討會」將作為系列會議適時在世界各地召開。
前言
在華人家庭中向來非常重視孝道,這是促進家庭和諧團結與連續性(Solidarity and continuity) (Yang,1989)。《孝經》上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從所由生也」《孝經?開宗明義》。這說明「孝道」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一切道德行為,是以「孝」為根本,一切教化也以此而產生。
從原意來看,「孝」的原意是指子女孝順父母。從「孝」字的結構來看,上半部是「 」,是指「老」,即指父母。下半部是「子」,即指子女。父母在子女的上頭,意思是指子女應有責任奉養父母。《說文解字》在註解「孝」時就明確地說「孝,善事父母也。」 (《注文解字法》)。子女孝順父母,這符合《大學》中所說的「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第一章》)。
有人說,孝道(filial piety)是中華文化的傳統,在西方的社會裡,我們根本無法找到相類似的詞語來形容。西方社會所謂的「對父母忠誠」、 「負責任」、「服從父母」、「尊敬父母」等詞語,都無法概括中華文化里的孝道的內涵。
孝道是社會的基石
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社會經濟的繁榮,以及科技的發達,東西方的接觸頻繁。文化上的互相影響,可能使到人們對傳統的孝道內涵有所改變。由於教育政策的影響,人們的社會價值觀也有所變化。那麼,作為華人家庭的孝道思想是否也有所衝擊?孝道還是華人家庭中最重要的道德價值嗎?
根據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在華人社群里,孝道還是最重要的道德行為,人們重視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孝道也還是銜接祖先、父母和下一代的環鈕。(Thomas,1990;Ho,1991)。換句話說,在華人社會裡,子女如何對待父母,奉養父母,以及對祖先的追思,還是一般家庭成員所重視的。光宗耀祖,為家庭爭光,還是認為是孝道的最高表現。
在其他東亞國家如日本,他們也都認為孝道在其社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Broberg,Melching & Maeda,1975;Palmore,1975)。在韓國的社會中人們也都認為孝道是社會的基石(Choi,1989;Sohn,1977;Sung,1987, et.al)。
傳統對孝道的期待
在過去的年代裡,中華文化中的孝道不只實行於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它也存在於社會的各個角落。孝道不但是家庭中倫常支柱,也是社會中認可的基本德行。在傳統的華人社會,是不可能擺脫孝道對家庭、宗教信仰和社會的影響(Cheng,1986;Hsieh,1967;Li,1973;Pan,1956)。尤其是中國、台灣、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
為了研究孝道文化和現代青少年的孝道觀念,首先必須了解過去傳統中人們對孝道的期待。
在華人社會裡,傳統對孝道的期待,基本上是記載在儒家典籍里。比如《論語》(Analects)《孟子》(Mencius),《孝經》(Xiao Jing,Book of Filial Piety)、《禮記》(Liji,Book of Rites)、《大載禮記》(Book of Rites)、《顏氏家訓》(The Yan Family manual)和其他典籍里。這些典籍也是過去學校基本教育的讀本。墨家、法家和道家雖然也認識到孝道的重要性,但其論述都缺乏系統,因此,其影響遠遠不及儒家。你期待一個孝順的子女應具有怎樣的孝行?筆者根據儒家典籍中的論述,歸納成六個層面。
一、奉養父母
二、尊敬父母
三、帶給父母快樂
四、追思祖先
五、光宗耀祖
六、移孝作忠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過去典籍中人們對孝道文化及孝行的期待。
一、奉養父母
曾子(公元前505-435)相信,奉養父母是基本的孝行。他說:「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大載行記?曾子大孝》)。他又說:「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 大載禮記?曾子本孝》)。即一般人奉養父母,只要盡其能力就算是孝。
孔子(公元前551-579)也說:「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他認為作為子女的應關懷及照顧父母的健康,就如父母愛護其子女一樣。 [Page]
東漢(公元25-220)的《太平經》一書中清楚地道出子女奉養父母的責任與義務,根據該書所說,當父母老衰弱時,子女已長大。因此,子女有責任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換句話說,子女不儘力奉養父母,是認為不孝。
從以上的觀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子女奉養父母要:
1、儘力讓父母有舒適的生活。
2、有什麼勞力的工作,要代勞。
3、照顧父母日常的生活需求,關心他們的健康。
4、為了照顧父母,應有個人犧牲的精神
二、尊敬父母
孔子認為孝行除了提供物質上的奉養外,還要包括照顧與尊敬父母。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手?」(《論語?為政》)。
又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他認為奉養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行為。對父母不敬,就是不孝。
當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道時,孔了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 為孝乎?」《論語?為政》。
從以上的論述來看,尊敬父母的孝行是:
1、經常表觀出愛護尊敬父母的行為。
2、對待父母要和顏悅色。
3、對父母說話要溫和有禮。
4、記住父母的生日。
5、做重要的決定時,尊重父母的意見。
6、即使父母除你不好,仍要尊敬他們。
三、使父母快樂 曾子認為物質上的奉養,還不能算是孝順。孝順還需要使父母感到「安心」。這樣才能使子女與父母之間感到快樂和沒有憂慮。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安為難。安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大載禮記?曾子大孝》
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久病無孝子」。 孔子指出照顧自己,不要使父母感到憂慮,也算是一種孝行。他說: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
又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
荀子(公元前313-238)認為只是奉養父母還不能算是「孝」,它還要包括樂意去做在內。荀子相信行孝是子女的義務,不是要有好名聲。如果行孝是為了博取好名聲,那將使名聲降級。)(《荀子?子道》)
以上的論述,我們了解到孝行是:
1、要照顧自己的身體,不要使父母擔憂。
2、要保持身體健康,使父母快樂而不擔憂。
3、注意自己的言行,以免增添父母的麻煩。
四、追思祖先
孔子認為不論父母是活著或者是已去世了,我們作為子女的都要待之以禮(《論語Book11?7》)。孟子也認為當父母在世時,雖然奉養和尊敬父母是重要,但是他們去世後的追思更是重要。他說:「養生孝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當大事。」《孟子?離婁下》。
從以上論述,可知追思和祭拜祖先的內容是:
1、當父母去世,祭拜要合乎於禮。
2、在重要的節日要拜祭祖先。
五、光宗耀祖
曾子認為行孝有三個層次,最高的層次是為父母帶來榮耀,光宗耀祖。他說: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
孟子相信如果能維護自己的名譽,讓父母覺得有面子,這也是對父母的孝心。他認為不犯五種不才的行為,將能使父母覺得榮耀。他說: 「情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離 婁下》)。
孟子相信「無後為大」是不孝的。因為這不但將使行孝不能繼續,也沒有人能延續香火,更沒有人祭拜祖先(孟子?BookIV,Part B,26)「無後」將削弱弱家族社會。如果家族社會被推毀,被視為對父母最高德行的孝道將變成沒有意義,這就是為什麼當時社會的人們認為最不孝的行為就是「無後」。[Page]
龔自珍(公元1792-1842)的孝道思想來自黃宗義(公元1610-1695),他認為如果子女不能執行父母的命令,滿足父母的願望,也算是不孝。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了解到給父母帶來榮耀的內容是:
1、不論該書或工作都要努力,使父母感到光榮。
2、繼承與發揚光大父母,祖先的事業。
3、要有子女傳宗接代,使父母享有榮耀,對得起祖先。
4、凡事努力使父母感到驕傲。
5、不做使父母蒙羞或名譽受損的事。
六、移孝作忠
在孔子時代,孝道是縱持社會道德標準的基本原則,其主要目標是促進家庭凝聚力。到了漢朝,《孝經》一書,將家庭的關係推廣到社會去,因為國家是由家庭組成的。於是孝道就從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推廣成君主與人民的關係。孝道也就變成了對君主的效忠。不孝也就變成了國家的不忠。《孝經》上說:「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孝經?廣揚名》)顏之推(公元531-?)相信子女的對父母的孝心不能停留在個人對父母的報答養育之恩。當個人與公眾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作為子女的應該能犧牲個人以救國家。他說:「行誠孝而見賊,履仁義而得罪,喪身以全家,泯軀而濟國,君子不咎也」(《顏氏家訓?養化第十五》) 這種「移孝作忠」的概念是將孝道推向更高的層次,這種思想是受到漢朝的極大影響。在東漢時代,孝道的內涵又有新的發展,老師與學生的關係被視為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在《後漢書?鄭玄傳》里說:「要尊敬老師」。
從以上的論述,我們知道移孝作忠的內容是:
1、將對父母的愛推及至社群和國家。
2、將對父母的愛和尊敬推及之至國家領袖。
3、將對父母的愛和尊敬推及至老師。
4、保衛國家不怕犧牲。
孝道文化與現代青少年
在華人社會裡,孝道原意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這包括真城的關懷父母的情緒和各種福利。Sih(1961)在《孝經》(The Hsiao Ching)一書中所評論說,孝道是一個核心觀念,它的定義是對父母忠誠,尊敬和熱愛。它代表華人的一個社會、宗教信仰的基本內涵。
亞洲國家的社會,對父母和尊敬家中的長輩行孝,是否還是社會中重要的道德義務?
黃與虞(1993)在中國浙江省的義烏(YiWu)和普江(Pujiang)進行一次青少年對孝道的看法,對象是300名中小學生。調查結果顯示,雖然他們都認為孝道是重要的,但是只有半數的學生能做到期待的孝行,有10%至27%的學生能達到第3級孝行(最高是5級)。這個調查是利用道德兩難的事件來做判斷。如:
「你決定和同學去郊遊,可是媽媽要你在家幫助她做家務」,你會怎樣做?」只有59%的學生表示願意留在家裡。這表示隨著時代的不同,學生的觀念已有所改變了。
在台灣孝道是華人社會生活的核心價值觀,處處影響至他們的社會生活(Jordan,1986)。比如,在1972年,台灣郵政局(表示重視孝道)用24孝的故事作為首日封郵票(Chu,1961)。
黃厚堅教授(Huang,1977)曾經進行調查,目的是要了解青少年對孝行的態度和行為。調查對象是中學低年級與年級和大學的學生。他發現的一個趨勢是台灣的青少年注重多關懷和多與父母互動是重要的孝行。有85%的青少年認為行孝在現代社會還是需要的。這二次的調查也顯示,不論青少年的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對行孝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他們對不好執行的孝道都表示不同意。如他們反難「盲目的服從父母」,「要傳宗接代」、「與父母同住在一起」、「由父母安排婚姻」和「物質奉養父母」。
黃(Wang,1981)用Rokeach Value Survey Form E作為調查工具,針對台灣的中學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孝道的評價是最高的,甚至比「愛國」、「愛他人」、「誠實」和「負責任」還要高。後來的一些調查結果也顯示,孝道還是台灣青少年認為是最重要的價值觀。(Yang,Yeh & Huang,1988)。 [Page]
新加坡青少年對孝道的觀念
在1975年,許小組(Koh,1975)對新加坡的大學先修班的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他們都還是認為尊敬、關懷和愛護父母是重要的。男女之間沒有顯著的差異,只除了在對孝行的態度上有些不同,如當他們在財政獨立後,要搬出去住。
Thomas and Eng(1985)在1985年對初級學院的126名學生(平均年齡是17歲6個月)進行一次調查,要他們對12個價值觀念按照其重要性進行排列。結果顯示被列為關懷和尊敬父母的孝行各有71.2%和25.4%的學生選擇是「最同意」和「同意」的答案,只有3.4%的學生選擇不同意的看法。
1991年何子煌(Ho,1991)的一項調查也證實這一點。該調查對象是兩所初級學院的一年級學生(平均年齡是17歲),調查結果顯示: 問題1:對父母行孝有需要嗎?
有79.86%的學生認為對父母行孝是非常需要的,20.14%的學生認為還需要,沒有學生認為「不需要」。
問題2:在現代生活中,行孝有困難嗎?
有32.37%的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困難,44.6%的學生認為會有一點困難,只有21.58%的學生認為會面對許多困難。
問題3:在現代生活中,哪5種孝行是認為不合理的?
結果是:
a、盲目服從父母
b、讓父母安排婚姻
c、繼承父母的一切,不論是對或錯
d、絕對聽從父母
e、父母互相隱瞞各自的錯處
問題4:哪5種是重要的孝行?
a、尊敬和聽從父母
b、在日常生活中,關懷父母的福利
c、不要讓父母擔憂
d、父母如果做錯要指出來
e、聽從父母的勸告
青少年對「移孝作忠」這個孝道觀念並不感興趣,如將愛父母推及對國家政治領袖效忠,顯然不被青少年接受。在這項調查中,他們在所列的15項孝行中推行最後。
從這個調查中也發現,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青少年,對傳統中期待的孝道觀念已有改變了,那就是他們對孝道價值觀已有自己的判斷原則,再是盲目的,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故事的調查結果來證明。
用故事來考查今日青少年對孝道的看法
現代青少年對過去傳統的孝道觀念是持著怎樣的看法?研究者選擇了兩組的故事,用調查問捲來考查。研究對象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中學二年級和初級學院一年級的學生,共345人。
第一組:選用古代《二十四孝》中的《郭巨的故事》。第二組:選用現代生活的《志剛的故事》。
故事一:《郭巨的故事》
《表二》顯示:有71.6%的青少年認為郭巨要將自已的孩子活埋,以便讓母親有足夠的糧食吃的決定,不是孝順的行為。理由是:
郭巨的母親愛護和關心她的孫子,如果郭巨將他的兒子活埋,他的母親知道了一定會非常傷心。
郭巨應該更努力去為家庭找糧食。
當考查各年級的反應時,發現有71%???—72.8%的學生都不認為郭巨的決定是一種孝行;而且各年級之間的差別很小。初院學生比中學生和小學生各高出1.4—1.8%。
當問及假設你是郭巨,你會活埋自己的孩子,以便讓母親有足夠的糧食吃嗎?有90.4%的學生認為「不會」,只有8.1%的學生認為「會」(《表三》)。
有72%的青少年反對郭巨這個孝行。這顯示在古代華人社會被認為是「孝行」的,在現代的社會已不是。另有90%的青少年認為,假設他們處在郭巨的情境,他們也不會做出像郭巨這種行為。。這表示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不會盲目地追隨古代社會所追崇的「孝行」。
故事二:志剛的故事 在《故事二》中,志剛無意中發現父親在家裡藏有毒品。你認為身為兒子的要報警嗎? [Page]
《表四》顯示,有65.5%的學生認為要報警,28.7%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這個道德兩班的困境,使學生們的意見分歧。學生認為志剛報警是一種孝行,主要的理由是:
志剛是要幫助父親改過自新。
如果警察逮捕他父親,法庭將判死罪。
父親已販毒,不應該維護他。
要父親認識到販毒是非法的。 父親犯錯應受到懲罰。
維護犯罪的父親是錯的。 學生認為志剛報警不是一種孝順的行為,理由是:
父親扶養他多年。
父親可能會判死刑。
父親可能被判絞刑,志剛要對此負責。
志剛背叛了父親,害他坐牢。
當問及「如果警察控告你父親收藏毒品,要你作警方證人,你會同意嗎」時,有57.1%的人說「會」,有37.1%的人說「不會」。 分別以年級來考查,發現各年級學生的反應相差較大。小學生有75.2%的人同意作為警方證人。不過,其他二個年級的學生只有少過50%願意作為警方的證人(《表五》)。小學生願意成為警方證人比中學生和初院生各多出25.6%和35.7%。
在現代社會需要孝道嗎?
根據《表六》顯示,有88.9%的青少年認為在現代社會裡行孝是需要的;只有1.2%青少年認為不是很需要。1.7%的青少年認為完全不需要。這個結果反映出新加坡現今社會的大多數青少年還是認為孝道是需要的。
分別從年級來考查,發現初院生比其他二個年級的學生更懂得在現代社會裡需要實踐孝道。
從姓別來考查,女生較男生較懂得需要實踐孝道。
雖然現代社會的青少年曉得現代生活與過去的在許來件上已有所改變,但他們還是認為需要實踐孝道。這個調查結果並不出乎人們的意外。
結語
從以上的發現,我們可以這麼說,雖然新加坡的青少年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但他們對孝道這個基本價值觀並沒有改變。在345個要調查的青少年當中有90%的人認為在現代社會還是需要實踐孝道。這個發現受《新加坡21世紀調查》的結果支持,也受到其他研究的結果所支持(HO, 1991;《聯合早報》,2000年4月14日;Thomas,1986;1990;Thomas & Eng,1985)。
在《新加坡21世紀調查》中,總共面對面考查了2355個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他們的年齡在15歲或以上。這個調查發現。新加坡的家庭凝聚力還是很強。有近90%的受訪者同意子女應該照顧他們年老的父母。
可見,不論在台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華族的青少年還是認為孝道是最重要的德行(Huang,1977;Wang,1981;Yang,Yeh & Huang,1988 and Yu,1983)。
不過,在現代社會裡的一些行為被認為是孝行的,會隨著時空,社會準則而變化。因此,要測量一個人的孝行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從孝道的三個內涵去考查,即1.認知與理解(knowledge);2.對實踐的態度(attitude);3.行為的表現(behaviour)。
參考資料References
Broberg, M., Melching, D.E. & Maeda (1975). Planning for elderly in Japan. The Gerontologist, 15, 242-247.
Cheng Z.Y. (1986). Confucian ethics on filial piety and modernization : Responsibility, right and moral action. Hanxue Yanjiu, 4 (1), 83-106.
Choi, S.J. (1989). The ideal of filial piety and the welfare of the aged. Korean: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3, 1-25.
Chu, T.S. (1961). Law and society in traditional China. Paris; Monton and Company, La Haye. [Page]
Ho, S.G. (1991). A Study of the Views on Confucian Filial Piety among the Pre-University Students in Singapo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Confucianism and Modernization, Hainan University, China.
Hsieh, Y.W. (1967). Filial piety and Chinese society. In C.A. Moore (Eds.), The Chinese mind: Essentials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culture, 167-187.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Huang, C.H. (1977). Filial piety from a psychological point of view. Bulle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 11-20.
Jordan,D.K.(1986). Foik filial piety in Taiwan:The twenty-four exemplar. In SLOTE;W.H.)(Ed). The psycho-cultural dynamics of the Confucian family: past and present. ICSK Forum series No.8. Seoul,Yougin Compographic.
Koh, S.H. (1975). A study of the values of the Singapore youths today. Insi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Li, G.L. (1973). A study on the Confucian thinking on filial piety. Nushizhuan Xuebao, 3, Taiwan.
Palmore, E. (1975). The honorable elders. Durham, NC: The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n Z.G. (1956). Confucius』 ideology on filial piety. In Qian Mu (Ed.), Reports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aipei: Chinese Culture Publishing Committee.
Sih, P.K.T. (1961). The Hsiao Ching. New York: St John』s University Press.
Sohn, I.C., et al. (1977). Koreans』 perspectives of human. Seoul:Korea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Sung, K.T. (1987). Problems of Korean elderly and family responsibi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st Sympos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ster Relations Program. Seorl: Korean Council of Social Welfare.
Thomas, E. & Eng, K.H. (1985). Value preference of Junior College adolescents in Singapore. Research report, University of 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Education, Singapore.
Thomas, E. (1986). Perceptions of moral concepts by Singaporean adolescents. Paper present At 4th Asian workshop on child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Singapore.
Thomas, E. (1990). Filial piety and adolescence in a changing society. In C. W. Jeng, & S. C. Miao Yui (Eds.), Proceedings of CCU- IU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 [Page] values and moral reasoning in Chinese societies. Taipei: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Wang, B.R. & Lu, G.C. (1993).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of juvenile in Zhejiang. 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riental Tradition of Ethics and Moral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Youth. Beijing, China, 1993, May.
Wang, L.W. (1981). The values of the Taipei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estrangement inclination in relation to school. Unpublished Master thesis, N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Taiwan.
Yu, S.H. (1983). Patterns of filial belief and behavior with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merican fami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the Family, 13, 17-36.
Yang, K. S., Yeh K. H. & Huang L. L. (1988). A Social attitudinal analysis of Chinese filial piety: Concepts and assessment.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iemia Sinica, 65, 171-227.
Yang, k.S. (1989).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aipei: Guiguang Storybooks Co. 31-64..
作者簡介: 何子煌,男,新加坡公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教育學)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榮譽文學士,新加坡大學教育專業文憑。原新加坡教育部高級官員,在教育界服務近30年,曾任教育部政府中學教員、副校長;課程發展署《儒家倫理》專科編寫員、全國公民與道德教育(華文) 中小學教材編寫組主任;課程發展與規劃署高級專科督學;教育項目署學前教育組華文協調員暨視學官。現任新加坡儒學研究會秘書長,新國際教育集團董事經理。 研究方向:青少年的孝道觀和華文教學 出版著作:《孝經的研究》、《李光耀傳記》之三《合併起風雲》(回憶錄簡寫本) 》、 《聽力測試的探討和編製》 聯繫方式:email: xgec284@yahoo.com.sg 電話:0065-63443170 傳真:0065-63467358 手機:0065-98798449
《表一》:研究對象的人數與性別、年級的統計 年級 人數 總計 平均年齡 男 女 小學 72 61 133 10.63 中學 61 70 131 13.82 [Page]初院 41 40 81 16.39 總計 345
《表二》:你同意郭巨的做法是一種孝行嗎?為什麼? 年級/ 性別 沒填寫 % 是 % 不是 % 合計 % 小學 0 28.6 71.4 100.0 中學 3.8 25.2 71.0 100.0 初院 1.2 25.9 72.8 100.0 男 2.9 24.1 73.0 100.0 女 0.6 29.2 70.2 100.0 平均 1.75 26.65 71.6 100.0 N = 345
《表三》:假設你是郭巨,你會活埋自己的孩子,以便母親有足夠的 糧食吃嗎? 年級/ 性別 沒填寫 % 會 % 不會 % 合計 % 小學 0.0 15.0 85.0 38.6 中學 3.8 5.3 90.0 38.0 初院 0.0 1.2 98.8 23.5 男 2.3 8.6 89.1 100.0 女 0.6 7.6 91.8 100.0 平均 1.45 8.1 90.45 100.0 N = 345
《表四》:你同意志剛告發父親是一種孝行嗎?為什麼? 年級/ 性別 沒填寫 % 同意 % 不同意 % 合計 % 小學 1.5 74.4 24.1 100.0 中學 10.7 61.1 28.2 100.0 初院 4.9 58.0 37.0 100.0 男 5.7 66.1 28.2 100.0 女 5.8 64.9 29.2 100.0 平均 5.75 65.5 28.7 100.0 [Page]N = 345
《表五》:如果警察控告你父親收藏毒品,要你作警方證人,你會同 意嗎?為什麼? 年級/ 性別 沒填寫 % 同意 % 不同意 % 合計 % 小學 1.5 75.2 23.3 100.0 中學 9.9 49.6 40.5 100.0 初院 6.2 39.5 54.3 100.0 男 5.7 58.6 35.6 100.0 女 5.8 55.6 38.6 100.0 平均 5.75 57.1 37.1 100.0 N = 345
《表六》在現代社會需要孝道嗎? 需要的等級 合計人數 N = 345 (%) 小學 N = 133 (%) 中學 N = 131 (%) 初院 N = 81 (%) 常常 70.1 70.7 67.2 74.1 經常 18.8 12.0 22.9 23.5 有時 7.2 10.5 6.9 2.5 不常 1.2 1.5 1.5 0.0 不需要 1.7 3.0 1.5 0.0 沒填寫 0.9 2.3 0.0 0.0 100 100 100 100
當代青少年孝道文化的缺失與重建
[內容提要] 我國從1999年起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而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註定了贍養老人的責任是以家庭為主,也註定了青年人有義不容辭的養老責任,但從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的結果來看,情況卻不容樂觀。調查表明,青年從經濟上支持老人的程度是隨著文化水平的提高反而逐漸遞減,青年人在思想上贊成孝敬父母但在實際生活中卻少有體現,這些都有待於我們反省教育的缺失。今天提倡孝道,使全社會高度重視孝道文化建設,真正讓孝道文化走出書齋,銘刻到青年人的心中並化為自覺的行動,將有助於民族的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 [關鍵詞] 青少年;孝道文化;缺失;重建 為了全面了解掌握廣大團員青年基本情況和共青團工作、青年工作現狀,找准共青團工作和青年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從2006年9月開始,利用3個月時間,共青團四川省委對全省團員青年的基本情況進行大型綜合性調查活動,為使調查結果更具權威性、專業性、準確性,該項活動由共青團四川省委主辦,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四川省統計局協辦。活動通過問卷抽樣調查、網路調查、專家學者座談和團員青年個別訪談等四種方式進行。國家統計局四川調查總隊以及省社科院等有關方面專家參與了本次大調查。通過藉助專家力量和專業調查隊伍參與這一模式,廣泛徵求專家學者對新形勢下青年工作開展和共青團事業發展的意見,掌握當前四川省團組織、團員青年和團幹部的基本狀況。 此次調查活動中,在網路平台開通的兩個多月里,參與網路調查的青年突破60.7萬人,範圍涉及四川省21個市、州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專業調查隊伍在四川省13個市、州隨機抽樣入戶調查4000戶。調查涉及青年的思想狀況、青年看社會、社會中的青年、青年與共青團等內容,了解到青年對相關問題的認知現狀、參與情況。在對青年理財觀的調查顯示,青年在孝敬父母方面有著相當大的缺失,而且隨著文化程度越高,這種缺失越大,這不得不令人深思,予以重視。 一、傳統孝道文化的現實意義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對孝道的論述就相當豐富,孝被看作是人的一切道德的根本與起點。有所謂百善孝為先之說。兩千多年前出現的《孝經》比較集中地闡發了孝道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書中指出,孝是諸德之本。在《禮記》、《三字經》、《二十四孝》、《弟子規》等古籍中也為子孫後代的孝道作了種種規範。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孝道文化仍應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這是因為:其一、老齡化社會需要孝道。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2006年2月在京發布《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於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200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1.43億,佔全球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報告說,「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頭20年將成為「快速老齡化」階段,隨後的30年為「加速老齡化」階段,其後的50年則達到「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 我國的老年人口基數大、來勢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如何安排和解決好億萬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將是我國21世紀的重大戰略任務之一。倡導孝道文化也就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現實的指導意義。其二,家庭結構的現狀需要孝道。家庭和諧,社會才能穩定。在我國城鄉有著不同的家庭結構,但同樣需要孝道。在城鎮,現在普遍的情況是「421」的家庭結構,6個大人愛著一個「小皇帝」,「愛幼」的問題不大,甚至有的愛過了頭,成了溺愛。而養育過程往往忽視對孝道文化的灌輸,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淡化親情回報、缺少社會責任感和對人冷漠的性格,孝敬意識相對較差。特別是有些不肖子孫,不但不盡孝養義務,反而虐待打罵老人,搶奪老人財產,干涉老人婚姻,侵犯老人合法權益。在鄉村,雖然父母不只一個子女,但按照鄉村的習慣,女大出嫁,男大分家,父母無經濟來源,養老仍然是個問題,多子女更出現了「踢皮球」現象,有的雖然做到了生活上的贍養,但沒有注意精神慰藉。因而應當以孝道為切入點,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讓他們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做個有道德良心的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社會穩定。而孝,正是調節家庭關係的一劑良藥。一個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效忠國家的人。古往今來,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國之忠臣多是孝子。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就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就要弘揚孝道。 二、孝道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缺失 1.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與青少年中普遍缺乏孝道行為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正需要盡孝的時代,青少年中的孝道行為卻在不斷弱化,相關消息時有所聞,並不斷見諸報端。 《成都商報》今年3月26日在一篇專題分析《30年後我們拿什麼養老》中就提到養兒防老指望不上,文章寫到:30年後誰養你?養兒防老也許是一個備選答案,但我們五六十歲的父母都已經在搖頭了,怎能指望今天的「獨苗苗」,30年後養幾位老人?這種觀點折射出社會上對青少年盡孝前景普遍不看好。 僅隔8天以後,《成都商報》又以《3歲男童機場撒野兩記耳光扇長輩》為題報道了在泰國曼谷機場上演的驚人一幕:在一架飛往北京的航班登機前,中國旅遊團中一名約3歲半的男童在候機廳踢足球遭工作人員制止後,竟拿陪其玩耍的長輩出氣,扇了長輩兩耳光。但令記者驚訝的是,整個事件現場,不僅沒有一名乘客上前制止,甚至連男孩的母親都不聞不問,而那名被打的成年男子接下來也沒有教育男孩。記者後來了解到,這名男孩屬於一個從北京來的旅遊團。據團員稱,被打的男子是男孩家的鄰居。當記者詢問團員為何不制止團內的小孩踢球時,許多中國遊客發出了冷笑,一些人說:「導遊都沒管,我們管他幹嘛?」還有的人說:「踢球怎麼了?又沒犯法」。甚至有的中國遊客揚言:「咱中國人可不能讓別人欺負!」該報最後指出,「耳光事件」影響惡劣,已經使中國遊客的形象大打折扣。筆者以為,「耳光事件」可怕之處不在小孩,而在於長輩的不教及整團成年人的麻木。在這種不講公德、不講孝道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成長起來的小孩只能走入極端自私自利的行列。而這種人學歷越高,對社會的破壞程度也會越大。 孝道的缺失同樣也反映在一些調查數據之中,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個人出資10萬元,率7人普查組自費普查全國農村孝道現狀。調查組擬定了老有所養現狀調查問卷,涉及10大項55小項。通過對10401人的調查,統計表顯示:孝18%,一般52%,不孝30%。被調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養者78%,兒女供養22%。調查組總結「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房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沒精神,眼神茫然空洞,腦筋遲鈍,面無表情。家裡清風冷灶。有電不使,有電視不開,不燒煤……」這些得不到物質贍養的老人,更難得到精神贍養。對不孝子女,調查組調查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預狀況,結論是監管不力。幹部們直言不便插手的苦衷「清官難斷家務事」。不便插手導致不孝惡行膨脹。如果說村官不便插手,那麼鄉風文明也可成遏制惡行法器。如口誅筆伐、黑板報、標語等,然而調查組沒聽見沒看見。反而,一些村民對不孝見怪不怪,不笑話不譴責。行政束縛的失效,小氣候的放任,以致不肖子孫在不孝路上越走越遠。 2.出現了文化程度越高孝敬老人越少的反常現象 按照常規,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們的文明素質也相應提高,經濟條件也相對要好,對孝道的認識和盡孝的能力也應相對提高,翟玉和調查組也聽到不少子女這樣承諾:「我現在沒能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這也是一般人對青年人的普遍認識,即受教育多的青年人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對父母的反饋也相應要多,但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的結果卻出人意料,在調查青年理財觀時顯示: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青年手中多餘的錢,用於孝敬父母的比例卻在不斷減少,初中以下有27.14%的人會用於孝敬父母,這個數據是初中有26.45%,中專、高中、職高有25.68%,大專、高職有20.37%,本科有20.00%,碩士及以上僅有17.86%。這組數據的確令人震驚,值得反思,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社會動用了大量資源培養出的高層次人才在孝敬父母上有如此大的反差?在調查青年幸福觀時顯示:在10種選項中選擇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的青年高居榜首佔34.50%,遠遠超過位列選項第二的為社會做貢獻(16.37%)和第三的事業成功(15.28%)。從文化程度來看,又是碩士及以上人群遠遠高於其他人群,碩士及以上選擇建立美滿和諧家庭的高達50%,比初中以下高出22.86,比本科高出19.77%。這說明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越在意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對父母的反饋如何就不難判斷。 3.出現了思想觀念與實際行為的嚴重錯失 當代青年或多或少還是了解傳統孝道,在思想觀念上還是知道應當盡孝,據四川團員青年大調查顯示,在問到當代青年有了多餘錢的用途時,有23.95%的青年選擇了會用於孝敬父母,高居該問題7個選項之首。 中華孝道文化研究課題組於2005年所作的《四川城鄉居民孝道觀念的調查與分析》顯示:聽說過孝道這個詞的人占調查總數的96.78%,說明孝道的知曉度還是比較高;在對孝的理解的首要選擇中,孝就是善於奉養父母的選項,占第一位,達71.63%,說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把物質上對父母的奉養,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 以上數據說明,當代青年不是不懂得孝敬父母。但在實際生活中,大眾耳聞目睹的青少年卻是另一種形象,父母在「愛幼」上可以說是做得周到細緻,但很少聽說青年人如何在經濟上、在精神上關心孝敬父母,孝道僅僅停留在青年口頭上。求學期間自然是父母供養,成家前後多有「啃老族」出現,成家立業後更多的是只關心自己的小家庭,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青年人關心更甚。據專題調查,中國人的孝道行為差強人意。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科學系的課題《老、中、青三代在北京、南京、上海、廣州、廈門、西安、香港的孝道實踐研究》,在孝道實踐方面,調查涉及了晚輩對長輩行為的六個層面,包括:照顧長者,經濟上援助長者,尊敬長者,服從長者,關注長者的愛惡,不時慰問長者。結果顯示青年人行為最差的一項是在經濟上援助長者。這些都印證了當代青年人在孝道行為上的言行不一。 三、孝道文化的重建 1.賦予孝道文化新的時代精神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孝作為一種倫理道德觀念,其功能和作用具有二重性,對傳統孝道必須要予以「揚棄」,保留其養老、尊老的核心價值,摒棄其愚孝愚忠之糟粕。否則,全盤接受和全盤否定都不利於傳統孝道的繼承,不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潮流。 中國孝文化起源於古代宗法社會,興於周代,制度化於漢代。其主要內涵可概括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等內容。它的主體部分仍不失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歷史遺產。但將這種孝道絕對化、極端化,就會出現「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論調,繼而產生如《二十四孝》中一些愚忠愚孝的事,這些都需予以拋棄。孝敬父母是人的一種天性美德,孝不應該被拋棄,應該擯棄的是那些孝文化中的糟粕和迷信成分。 根據時代特點與文化需求,使孝文化重新回歸家庭倫理範疇中去。建立新的孝文化,要注意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包括學習世界各國尊老愛幼的正確理念和合理措施以豐富自己,應該採用開放式的方法去建設。當然,在此過程中仍然需要保持我們的尊老傳統,強化我們的家庭倫理觀念。新的孝文化的建設首先應堅持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養老。作為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優良傳統,它強調幼敬長、下尊上,要求晚輩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愛護、照顧、贍養老人,使老人們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這種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今天重視孝道文化建設的另一個目的就是要使敬老養老觀念由家庭推廣到社會,並通過社會教育,有效地營造了一種尊老敬老養老的社會風尚,鼓勵人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愛護和關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兒童,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同時,對一些歪曲孝道的行為予以批判。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孝敬,等到老人死後卻大辦喪事,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什麼孝道,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歪曲和褻瀆!而通過對這種「孝道」的批判,也正顯示弘揚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社會意義。 2.將孝道文化教育納入學校、學生的評價體系之中 孝道教育應貫穿於人的一生,尤其重要的是要在世界觀尚未形成的少年兒童時期、青年時期加強教育。獨生子女的一代在青少年時期得不到較系統的孝道教育,就會一味索取而淡泊孝心。有道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生養自己的父母都尚不知盡孝,又怎能期待他為國家民族盡忠呢?愛祖國、愛人民豈不成為一句空話。孝道教育必須進入教育評價體系。就學校而言,示範校評比、各級重點校的申報都應有孝道教育的考核內容。就學生而言,從小到大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孝道文化,怎麼可能成人後突然變得孝順起來。如今在學校評價一個學生的惟一標準是學習的好壞、分數的高低。至於孝道,則很少有人問津。因此,要想將傳統孝道文化傳承下去,就必須將孝道文化列為必修課,進入中考、高考的試卷中,使青少年有行孝的思想基礎。否則,孝道只能在少數專家學者和青少年工作者中議來議去,很難落實。 3.孝道文化要運用在實踐活動之中 理論教育對青少年來說是抽象的,孝道文化在理論上學得再好,在實際生活中也可能得不到落實,只有把認識付諸行動,才能內化為品質,才能成為每一個人終身的自覺行為,才能在整個社會形成行孝的風尚。因此,孝道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從小學到大學都應根據年齡,讓學生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敬老愛老項目並進入考核成績。中、小學可作為家庭實踐作業讓學生完成,目的在於讓學生心中有父母、長輩,使孝敬成責任,孝敬成自然。大學則可與志願者活動相結合,規定為老人服務的時間,進入必修學分。同時,要在全社會形成以敬老、愛老、助老為榮的風尚,為老人出行、看病、參觀、娛樂等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的觀念真正入腦入心,讓孝敬父母、尊長敬老在社會上蔚然成風。 4.把孝道文化建設融於師德建設和家長教育之中 身教重於言傳,要想教育好下一代,為人師長者自身就必須有良好的孝道修養。教師形象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感染力和影響力,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應首先做到。在學校營造孝敬文化、實施孝敬教育中,教師的品德修養水平對孝敬教育的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各類師範學院和教師進修學院的課程設置中應加強孝道文化的教育,認真研究、設置各種行孝活動方案。各校在招聘教師時也應將孝道文化列入考核內容。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對孩子習慣的養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塑造孩子心靈最重要的場所,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的自私自利、目無尊長往往都是家長溺愛的結果,也是一些家長重智力輕德育的結果。因此,很有必要讓家長積极參与有關孝道文化的教育。讓家長了解孝道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讓孩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受到熏陶;讓孩子感受孝敬父母時的幸福感等等,同時,改變家長思想上一好(子女學習成績好)遮百丑的偏頗意識,使學校的教育活動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 5.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盡孝行為提供法律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一個是家庭養老、一個是社會養老。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風俗習慣,還是家庭養老居多,養老的責任還必須由子女來承擔,雖然城鄉子女盡孝的方式和內容有所不同,如農村子女更側重經濟上的贍養,而城鎮子女更側重精神上的關懷,但都需要子女對老人有一顆盡孝盡責的孝心。就當前一些子女行為表現來看,只靠教育和道德層面,很難約束其行為,因此,必須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用法律來規範子女的盡孝行為。這不僅僅是「家務事」,而是關係到民族未來健康發展的大事,關係到培養什麼樣接班人的大事。一些有識之士已經看到這一點,呼籲為孝立法。早在2004年,成都市一位名叫李宗發的律師,就慎重地向省人大提交了一份《四川省父母子女家庭關係規定》即《孝法》的立法草案建議稿。據他調查,對於如何盡「孝」,我國僅有婚姻法略有涉及。因而希望能為「孝」立法,讓子女盡「社會主義親情、孝敬、奉養」義務,要求國家、社會繼續弘揚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維護父母不受子女不敬、暴力行為的侵犯。 無獨有偶,針對社會上時有發生的虐待、遺棄老人,不尊重老人的隱私權、婚姻權、財產權等現象,南京市老齡委蔡主任建議在刑法中增設「不孝罪」的條款,讓不孝敬老人的逆子受到嚴懲。一個四川,一個南京,發出同樣的呼聲,提出同樣的見解,目的就是讓「孝」走上法制化軌道,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用法律手段保護傳統美德,懲治不孝之徒、忤逆子女,這也說明了為「孝」立法已為公眾所盼。 1996年我國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年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法律的形式對敬老養老的要求進行了具體的規範。2001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提出了基本道德規範,把尊老愛幼作為每一個公民的基本道德。但現有法律法規在道德層面要求較多,而對不孝子女無剛性的處罰、量刑條文,如規定贍養人應有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這只是一個倡議性的條文,因該法並無對不履行贍養人義務的人進行處罰的條文,因此,處罰不孝子女於法無據。這也是法律頒布後全社會的孝道行為無普遍改觀的原因所在。事實證明,法律的威力不是來自於原則,而是罰則。也就是說,法律必須從人性惡的角度,提前設置違法者所要付出的代價,否則僅靠原則性的倡議,難以保證法律得到實施和遵守。再者,不孝者不違法,社會多數人都把不孝看成「家務事」,很難提升到法律的層面上來。因此,要想在全社會形成養老、敬老的風尚,還應完善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代際和諧與家庭和諧,而這兩個和諧的立足點就是要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的家庭,愛幼是說得多,做得多;而尊老是說得多,做得少,因此,更應該大力弘揚孝道文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胡錦濤總書記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範,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並提出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這說明思想道德建設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繫,社會和諧需要道德規範加以保障。重建孝道文化,將孝道從「家務事」中解脫出來,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曾禮(四川省團校副校長) (該文為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2007>「和諧社會建設與青少年工作創新」徵文論文) |
大連對千名中小學生調查:學生缺乏孝道知識 (2008-5-27 9:58:39) 稿件來源:網路
一項歷時7個多月、在近千名中小學生中進行的孝親敬老問卷調查顯示,大多數孩子對孝道沒有明確的認識,有些孩子甚至把學雷鋒、做好事也當成是孝道的表現。
從大連市老年學學會得到的信息。2007年,該學會的孝文化課題組在全市城鄉的4所小學、4所初中和4所高中的21個班級以無記名調查問卷、座談、走訪等形式進行了調查。通過對684份有效問卷分析,中小學生對孝道有關知識比較缺乏。有38%的小學生和31%的中學生從來沒有聽過任何有關孝親敬老的傳統故事,有些學生甚至把學雷鋒、做好事也當成是孝道。
儘管96% 98%的學生表示為古今孝子的事迹感動,但他們中卻有超過65%的人經常與父母頂撞、發脾氣。對縣區一所初中的調查顯示,70%左右的學生從不主動參與家務勞動。在關於社會敬老方面的調查中,乘車時既能讓老人先上、又能為老人讓座的僅佔45.7%;而隨機訪問在學生較集中的公交車站點等車的老人時,他們對學生與老人爭上車、搶座位的問題反映比較強烈。
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97%的青少年認為現代社會倡導孝道是必要的。而表示現在努力學習上進、將來孝敬奉養父母的學生,也達到總人數的96.3%。這說明多數青少年有孝親敬老的良好意願,並有以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願望。而一些家長對子女嬌縱溺愛和自身影響的弱化,以及學校、社會對學生人格塑造、道德教育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不知敬老、不會感恩和代際親情疏淡的主要原因。
翟玉和:鄉村孝道調查讓我們憂心如焚(上) 資料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 北京青年報時間: 2010-05-08 人大代表自費調查全國72個村 53%的子女對父母感情麻木 一對老夫婦因不堪貧病折磨,雙雙服安眠藥身亡,死前還製造了一種假象——煤煙中毒。他們是不願四個兒子兒媳蒙受不贍養老人的不孝罵名。這是個極端的例子。大量的事實是父母含辛茹苦將兒女們養大以後,便被子女丟棄一旁。老人們普遍缺衣少食,貧病交加,苦熬殘年。2005年10月至12月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率7人普查組自費普查全國農村孝道現狀。通過對31省46縣72村10401人的調查,結果顯示:53%的兒女對父母感情麻木。日前,翟玉和以人大代表之責、人子之心聯合30名代表寫好議案提交全國人大。如何挽救失去的孝道?記者就普查組的調查動因、不孝現狀及成因、解決對策採訪了翟玉和及調查組成員盛春華。翟玉和:鄉村養老調查第一人 這些被掃地出門的老人不屬於「五保」範圍,成了民政、村委會、兒女的「三不管」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僅是蓋樓修路,這是表象,更重要的是鄉風文明。文明體現之一就是養老尊老敬老。就我了解,現在很多地方鄉風野蠻,我們的傳統孝道出了問題……」 今年黑龍江省人大會上,人大代表翟玉和幾次提出農村老有所養及孝道問題,他甚至將該問題上升到這樣的高度「在家不盡孝,為國難盡忠」。 呼籲孝道回歸,今年翟玉和已是重申。2005年兩會期間,翟玉和交付省人大一份建議——「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好農民的老有所養問題」。懇請將該建議轉交國家領導人。翟玉和在信中列舉了自己所見所聞之野蠻鄉風。 「我家鄉雞西市麻山區麻山村的獨居老人佔70%。其中有對80多歲的老夫婦,老太太癱瘓多年,老頭行動不便。2001年春節後,這對老夫婦慘死家中,死因至今不明,何日何時死亡至今不曉。鄰居發現他家煙筒不冒煙了,雪沒人掃,牛進去沒人趕,推門而入後才得知悲劇已經發生。兩人身體僵硬,屋裡沒吃的沒燒的。村民猜測要麼餓死要麼凍死,有人說是傷心至死,因老兩口的兒女就住同一個村,多年來,他們從不靠近年邁爹娘。據知情者說,老人孫子結婚,兒媳竟拒絕爺爺吃喜酒,唯一的近距離接觸是在抬父母屍體出屋時。村民稱老兩口之死為"麻山慘劇』。 「有人將兒女不孝歸因老人沒錢。我認為金錢與不孝構不成因果關係。比如麻山區一位"三八幹部』,他有二兒二女,月薪2300元。四個兒女不但不養父親,還剝奪了父親的經濟大權。這位"三八幹部』經常在老乾辦發牢騷"老人就是大醬盤子,兒女們都來蘸,醬蘸完了,盤子也就扔了。』 「2002年,我去山東泰安和江蘇徐州探親。獨居的舅舅、舅母向我訴苦,"兒媳婦不僅給我們臉子看,對我們罵罵嘰嘰,還挑唆孫子不和我們說話……』舅母說小一輩對老一輩不好的,在他們居住的村莊很平常。據親戚講,山東日照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有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不贍養老夫婦。老夫婦因不堪貧病折磨,雙雙服安眠藥身亡。醫生、警察發現老人離世前給他們製造了一種假象——煤煙中毒。人們猜測,老人是不願兒子兒媳蒙受不孝罵名。 「舅舅居住的村莊,獨居老人佔90%。他們普遍缺衣少食、貧病交加,晚景凄涼,苦熬殘年。由於這些被不孝子女掃地出門的老人不屬"五保』範圍及救濟對象,所以成了民政、村委會、兒女的"三不管』。"三不管』處境還不如五保戶。」 翟玉和個人出資10萬元,醞釀做一次全國規模的調查 一次,翟玉和對老友、《雞西日報》副總編盛春華聊起麻山慘劇,希望借輿論利劍力斬不孝,以免悲劇重演。身居城市的盛春華不可思議:「有這樣的事?」「你不信,那你跟我走一趟。」2005年春節後,盛春華來到翟玉和曾居住40多年的麻山村。翟玉和熟絡地引領盛春華走進劉家。 70多歲的劉老夫婦,五兒一女。老兩口為兒女過好日子賣了老屋。將賣屋款12000元均分給了子女,他們卻住上與人合租的房子。六子女不盡贍養之責,翟玉和以人大代表身份強迫他們出錢出力盡孝,但無效。翟玉和遂勸老人狀告子女,讓政府強制執行。二老同意「試試看」。翟玉和陪老漢去了三次法院。三次,翟玉和聽到老人同樣的話:「不能告,不能告哇!」老人不告,不孝子女依然故我。 盛春華了解情況後遂派兩名記者赴麻山。六子女風聞記者出動,二老立即被三兒子接走。六家達成的協議是「各家輪」。此事讓翟玉和感慨:「子女都是要臉的,輿論監督能對失去良心的子女有制約作用。」然而制約不可持續,如今二老又無奈回到了合租房。2月14日,本報記者在狹小的房內見到72歲的老太太。老太太患有腦瘤,因無錢治,硬扛著。「就這麼著唄。」她說。記者問:「如果動不了了,是否考慮還去兒女家?」老太太搖頭:「哪也不去,動不了了,就去養老院。」老太太對「各家輪」的看法是「輪也輪死了」。 走出老太太家,在街上遇見劉老漢,他在冰天雪地里漫無目的地走著。翟玉和與他打招呼,他神情木訥,「啊——啊」地應付著。翟玉和記憶中,該老漢年輕時「眼一份手一份,嘴裡一刻不停,手巧得很,愛說愛笑。如今的他——」翟玉和傷心地說:「一天也說不上一句話。」 張老太80多歲,寡居25年。翟玉和敲門時,將耳朵緊貼她家門上,靜聽動靜,然後,他笑對盛春華說「活著」。盛春華用「一塌糊塗」一詞形容僅能容身的張家小屋。張老太對翟玉和哭,嘴裡含混地嘮叨著。「像這樣的老人」翟玉和說:「死了誰也不知道。」盛春華由此理解了「麻山慘劇」。他預測,「如果村委會沒有措施的話,慘劇還會發生第二幕、第三幕。」 從麻山回來後,翟玉和、盛春華醞釀做一次老有所養現狀調查。首先,翟玉和與家人商量,家中老幼都贊成「這是一件大事好事正事」。那麼,調查範圍限於東北地區還是輻射全國?翟玉和再三考慮,認為「全國性調查比較有說服力」。第一步便是招募志願者,條件是熱心此事的有文化的退休人員,很快,招得六名志願者。 翟玉和的調查行動,是受身邊所見所聞刺激而萌發,另一個情結是,他生長在一個以孝治家的大家庭。老翟家以孝聞名鄉里,翟家弟兄姐妹七個,翟父1985年過世。不識字的翟母以孝道維繫著40多口人的和睦穩定、長幼有序、妻賢子孝。以民諺教育晚輩為人處事。如「趕上騎驢就騎驢,趕上騎馬就騎馬」(不要攀比)、「媳婦講婆婆古來有,婆婆說媳婦是丟醜」、「年輕時有福不算福,老了有福才是福」、「孝是一輩講給一輩聽,一輩做給一輩看。孝與不孝,一報還一報」、「一生做忠孝兩件事;一生做耕田讀書兩種人」、「家庭就是合作社」……翟玉和欽佩文盲的母親是哲人、教育家。以孝治家的母親,晚年收穫了孝的果實。 自家的孝字當頭與不孝家庭的較大反差,使身為人大代表的翟玉和心存理想——天下老人都如我母親一般。翟玉和行動的另一目的,為防止父輩的今天成為中年人的明天。今日中年人生養的獨苗,如果不孝,其晚景註定孤獨凄涼,註定他們既是加害者亦是受害者。所以,翟玉和寄希望呼籲孝道的個人行動引發國家行動,其意義至少惠及兩代人。 六名志願者分成三個調查組。東北華北11省、中南華南10省、西南西北10省。盛春華跑西北西南,翟玉和穿插跟組。調查組擬定了老有所養現狀調查問卷,涉及10大項55小項。計劃2005年10月20日至12月底完成調查。臨行,省人大為其餞行。此行,翟玉和個人出資10萬元。在受訪的外地人中,自養的老人佔78% 調查組原先設想通過人大系統走村串寨,現實令他們感覺「不好使」。被拒絕的理由是「你們黑龍江人大代表管得也太寬了」。他們遂另行他法,即由摩的、三輪車夫引領至被調查的村莊。自我介紹也隨之改口,「我們是民政部門退休人員,沒事了出來轉轉,順便了解了解老有所養情況。」這樣的介紹令三個調查組興奮「好使得很」。 三個調查組錄製的錄像印證了托爾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陝西永壽縣馬坊村李老漢,71歲,腿殘疾,住一間破窯洞。他有四兒一女。四子同住一村。他說:「兒子一結婚,兒媳就不要我了。」一年中他只在春節和中秋時吃兩次肉。2005年春節,三個兒子共給他40元,一個兒子不給。
四川沐川縣宋村王老漢,67歲,有五女一兒,患白內障,被一個女兒勉強收留。王老漢對盛春華抱怨:「晚上,他們點燈我點蠟。要是他們孩子有眼病,砸鍋賣鐵也得張羅治啊!」同是一個村的劉姓老夫婦,一個69歲,一個66歲,他們奉養著93歲的老母親。劉老夫婦有四兒一女,子女皆不贍養他們及帶他們長大的祖母。劉老夫婦以養豬、賣包子維持三人生計。翟玉和從劉老夫婦舉動中得出「老一輩較好地繼承了傳統孝道」。官鐵村童老太,61歲,寡居四年,有三兒兩女,與兒子同住一村。三個兒子都不要母親。二子每年春天送一頭仔豬讓她餵養,殺豬時給她一公斤左右的肉算是報酬。春節時,女兒回來看她,她陪女兒去兒子家時可以再吃上一次肉。「一年就吃兩次肉」,童老太對盛春華抹淚,「老話講,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我不是寶我是草。」 雲南水富縣新壽村萬老太,79歲,寡居,有五子,五子皆外出打工,兒子們將四個孫子孫女甩給了年邁的母親。萬老太是典型的留守老人帶留守兒女。萬老太賣果樹為生。她一手扶著殘疾的腰部,一手扶著樹榦對盛春華的採訪搖頭:「不說了,不說了,說了難受……」但她還是忍不住說了心裡話。「這年頭,有了兒子咱就成了兒子,有了孫子咱就成了孫子」、「小人是老人,老人是傭人。」 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三家村潘老太,89歲,喪偶獨居,有兩兒一女。二兒偶爾接濟老母一點米。長子、女兒對老母不管不問。盛春華來到老人居住的地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院子里長滿一人高的蒿草,屋內牆壁由木板搭成,縫隙有大有小。逢颳風下雨,屋內屋外幾乎沒有區別。盛春華問她「沒跟大兒子、女兒要贍養費嗎?」老太搖頭:「他們也不容易,娃多,開銷大,哪顧得上我呢。」做爹娘的,逢說起不肖子孫,盛春華深感「家醜不外揚」的根深蒂固。「他們要麼欲言又止,要麼替不孝子女遮掩、開脫。」盛春華僅聽到唯一一位老人毫無掩飾地表達了對女兒的不滿:「她家日子過得好,可她心黑的很。」 貴州鎮寧縣雷召村,盛春華在幾家目睹同樣的場景——一個孤獨的老人,一口懸掛的棺材,陰森可怖的氛圍令盛春華放棄了採訪,「還用問嗎?肯定是無人贍養。」 廣西龍勝縣都坪村粟老漢,62歲,喪偶。獨生女嫁到梧州後,十多年無音信。2004年,粟老漢遭遇車禍,肇事方賠償8000元,親屬告知此事,女兒很快回家,明確為賠償金而來。村委會拒絕了粟老漢女兒的要求,因粟老漢吃穿住多年由村委會包管。粟老漢、女兒、村委會三方在簽協議時,女兒表示,不要錢也不管老父。第二天,女兒返回梧州。村委會向翟玉和念叨此事時,順便讓他過目剛從城裡印製回來的鄉規民約。翟玉和感覺其條款「倡導有餘,懲戒不足」,他由鄉規民約聯想「過去孝道寫在心上,如今孝道寫在紙上。」 河南民權縣楊龍村張老夫婦,一個84歲,一個78歲,有四兒一女。老兩口原在洛陽二兒家養老,一天,二兒媳發話:「你們有四個兒子,不能總靠我們養活呀。」老兩口遂與其餘三個兒子商量,但他們都表示因種種原因不能接走。三個兒子商量結果,划出二畝地,父母自己過。老兩口商量著分工,78歲的老太種地,84歲的老漢上縣城打短工。 通過對10401人的調查,統計表顯示:孝18%,一般52%,不孝30%;好8%,較好39%,差53%。被調查者人均收入650元,自養者78%,兒女供養22%。調查組總結「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住得最小的是老人。空巢老人大多沒精氣神,眼神茫然空洞,腦筋遲鈍,面無表情。家裡清風冷灶。有電不使,有電視不開,不燒煤……」這些得不到物質贍養的老人,更難得到精神贍養。比較而言,調查組感覺「少數民族地區老人過得不錯」。 翟玉和走了六個省。走過之地,他稱之「沉重的旅途,沉重的調查」。沉重在於禮崩。 不肖子孫突出表現在刁、潑、蠻、野的兒媳婦身上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有感恩之心,為什麼眾多具有理性思維的人會大逆不道呢?一路上,翟玉和、盛春華與各村支書探討。支書們異口同聲將不孝歸罪於「文革」中的「親不親,階級分」及對孔子「愚孝」的批判。政治上,孝道這一德行被扼殺後,人性中被德行抑制的獸性抬頭。市場經濟又讓帶著政治烙印的一代轉向拜金——「世上只有錢最親」。由此,孝道在部分中青年農民中漸行漸遠直至失傳。 翟玉和、盛春華問不孝子女為什麼不養老人?答案多為生活瑣事。如埋怨爹娘偏疼偏愛,責怪他們在自己結婚時厚彼薄己。此心結致使兒媳記恨公婆,自然,記恨轉為不孝。對此,翟玉和開導她們的話是複述母親語錄「趕上騎驢就騎驢,趕上騎馬就騎馬」。調查組共同發現不肖子孫突出表現在刁、潑、蠻、野的兒媳婦身上。她們大多小學文化甚至小學沒畢業。她們眼裡只有小家,孩子。視體力不濟、疾病纏身的老人為眼中釘、肉中刺。另有兒女怨父母無能,沒讓自己過上好日子。所以,當父母生活困窘,他們亦以「無能為力」推掉贍養之責。調查組聽到不少老人異口同聲地抱怨:「老話講,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的人養了兒也不知父母恩。」
調查組行至河北,翟玉和委婉地指出某家兒子不孝時,不孝子反問「他們沒凍著沒餓著,怎麼就不孝了?」如此詰問讓翟玉和自然聯想到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另一種不孝現象表現為冷暴力、軟折磨。父母與子孫同住一個院,但長年不說話,視同路人。還有「啃老族」,他們對父母無限索取,直至榨乾。 對不孝子女,調查組調查了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預狀況,結論是監管不力。部分村莊的婦女組織名存實亡。幹部們直言不便插手的苦衷「清官難斷家務事」。不便插手導致不孝惡行膨脹。每當被虐老人找村委會告狀時,村幹部象徵性地登門調解。然而,事後虐待依舊。如果說村官不便插手,那麼鄉風文明也可成遏制惡行法器。如口誅筆伐、黑板報、標語等,然而調查組沒聽見沒看見。反而,一些村民對不孝見怪不怪,不笑話不譴責。行政束縛的失效,小氣候的放任,以致不肖子孫在不孝路上越走越遠。 調查組聽到不少子女這樣承諾:「我現在沒能力,等我有能力了一定好好孝敬父母。」說這話的多在外鄉的致富路上奔忙。這話讓翟玉和憶起他失去父親的日子。1985年,翟玉和父親去世,儘管他有「大孝子」之名,但他仍蘸淚賦詩「痛痛痛,痛心疾首把父葬,悔悔悔,悔不盡孝後悔難」。父亡21年,翟玉和現仍不斷檢討當年的自己「哪句話惹老人生氣了,他要求的哪件事沒順他心思」。如果沒及時行孝,翟玉和體會「那是一輩子的痛一輩子的悔」。所以,他勸誡承諾者「行孝要及時」。及時行孝既是向父母還債,亦是為自己老年儲蓄。即對上行孝,對下收效。 不孝後果還導致高離婚率及高犯罪率。離婚兒女將孫子孫女扔給父母,缺爹少娘的失去管教的孩子極易走上犯罪道路。其後果是給父母添憂,給社會添亂。 《孝經》言:「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72村村幹部承認,「孝經,當今時代一本難念的經。」 《說文解字》詮釋「孝」,意為兒子支撐老人。調查顯示,52%的老人身下懸空,而全國還有多少身下懸空的老人?! 提出五大對策,聯名將議案提交全國人大 俗話,百善孝為先。《孝經》言「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孝,仁德之本。微觀看,孝道為齊家之用,宏觀看,則是治國平天下之器。翟玉和經驗,在家不孝,為人必定不忠不義,為官必定不清不白,為商必定不誠不信。翟玉和留心眾曝光罪犯,同謀者多為妻子兒女,而天下父母少有縱子為禍的,所以走上刑場的罪犯,訣別之言多為「對不起父母」。因此,翟玉和認為弘揚孝道不失為反腐良策。 當今時代,翟玉和認為應像抓計劃生育那樣抓孝道。這是成本最低成效最大,無需政府投入,只需大力持久倡導的德政工程。為此翟玉和提出五大對策: 一、修改《老年人權益法》。因該法對不孝者沒有懲戒,所以,不孝者不知曉不盡孝是違法。 二、孝道從娃娃抓起。將《二十四孝》作為影視、圖書的啟蒙教材。 三、利用一切宣傳工具弘揚孝道、鞭撻不孝,形成孝子人人敬,逆子人人譴的社會氛圍。如在市、省、全國評選「十大孝子」、「十大孝媳」、「十大逆子」。給孝子勞模待遇。在各種晚會上宣傳孝道。建議增設重陽節晚會。韓劇中滲透的德政工程,文化部門應從中借鑒。 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特別是婦女組織的建設。成立「村老會」,專門協調、裁斷、處理不孝糾紛。 五、加強農村托老機構建設,探索社會化養老之路。 「孝子之至,莫大於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孟子·萬章上》)。身為民營企業家的翟玉和,此次調查非孤立行動,橫向看,當他有能力「以天下養」時,他遂以天下事為己任。麻山區敬老院,是他個人長年扶貧點。他對資金困難的養老院的支持是「收一個給2000元」。每年春節前,翟玉和回麻山給錢送米接濟困難戶。逢此,翟玉和必帶上小兒子,旨望扶貧濟困可持續。 「為老人說句話,向政府進一言」,全國兩會召開在即,翟玉和以人大代表之責、人子之心已聯合30名代表形成議案提交全國人大。他寄希望該建言在全國颳起「以德治國從孝始」的春風。孝道缺失 中國大量農村老人面臨生活心理苦境http://news.QQ.com 2007年05月23日13:57 中國新聞網
「城裡老人為長壽忙,農村老人為活命愁」。正當城市裡的老人在「母親節」接過兒女奉上的康乃馨、體檢卡之時,一些遭遇子女棄養、衣食大病無著的農村老人正守著面前空空的飯碗發愁。
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的一份全國性的調查顯示,由於孝道缺失、養老觀念淡薄,農村老人晚年生活困苦交加。「我們聽到很多老人的哭訴,看到很多農村地區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孝矮、偏、舊房裡住的是老人,在地裡帶病幹活還要照看孫輩的也是老人」,翟玉和說。
2006年底,中國廣東省的一位71歲高齡的「流浪」老人點燃山火,試圖求得在監獄中「養老」。警方調查發現,他五年前就曾因縱火入獄,當時剛剛刑滿釋放一周。為了不再流浪,老人決定再次「放火」,以求監獄的免費食宿。
如果說無家可歸導致這位老人無處養老,當前中國不少兒孫滿堂的農村老人也同樣為養老所困。「由於沒有像城市人一樣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險,農村老人的養老成了一個大難題,」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原新說。「而在一些農村,中國優良道德傳統的流失更令人痛心疾首。」
「能動一天就得干,不能幹躺下就等死」
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村有一對80多歲的老夫婦,老頭走路困難,老太太癱瘓在床,卻遭兒女棄養,直至老夫婦雙雙死在家中多日才被鄰居發現,而同住一村的兒女卻毫無察覺。
麻山村是黑龍江省人大代表翟玉和的家鄉。同鄉老人無人贍養、孤獨離世的遭遇引起翟玉和的震驚,他下決心對全國31個省區、46個縣、72個村的農村老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很多農村老人醫食無著,兒女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父母讓老人傷心。
在黑龍江省雞西市經營企業的翟玉和說,「在社會養老尚難廣泛覆蓋農村、絕大多數老人無力自養的情況下,農村孝道傳統的淡薄導致農村老人無人供養的現象普遍。這一問題已經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社會全面和諧進步的隱形"炸彈』。」
他進行的調查共包括10401名60歲以上農村老人。調查顯示,這些老人平均年收入650元,他們與兒女分居的比例是45.3%,自己干農活的佔85%。其中,5%的老人三餐不保,93%的老人一年換不上一件新衣服,69%的老人無替換衣服,小病吃不起葯的佔67%,大病住不起醫院的則高達86%。
統計顯示,中國9000萬農村人口中90%享受不到社會保障。家庭養老是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快速老齡化對家庭養老已經產生了巨大衝擊。農村老人面臨社會養老缺位、養老觀念缺失、人力不足、經費缺乏等多重壓力,老人們不但要自我養老,少數還要擔負隔代撫育的重任,農村家庭養老功能卻嚴重弱化。
由於多數有子女的老人不是村裡的「五保戶」,也不是民政救濟的對象,其兒女卻不盡贍養義務,造成很多有家、有兒女的老人沒人管,生活狀況反而不如無兒無女的老人。記者了解到,僅2005年,北京
就有兩千多名郊區農民控告自己的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而事實上,絕大多數父母並不願意與不孝子女對簿公堂,畢竟他們心疼孩子也怕丟面子。老人對兒女多有抱怨,但礙於面子不忍心將其告上法庭。
本刊記者採訪中聽到農村老人中流傳著這樣的養老「語錄」:「老人就是大醬盤子,兒女們都來蘸,醬蘸完了,盤子也扔了」;「能幹,咱是兒女的勞力,不能幹,咱是兒女的累贅」;「能動一天就得干,不能幹躺下就等死」。
在中國不少大城市的火車站、旅遊點和商業街,乞討的農村老人已經成為讓人心痛的特殊人群,他們絕大部分因為得不到子女照顧而背井離鄉。
原新教授所作的一份人口老齡化問題分析中指出,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使得農村老齡化問題更為嚴峻。農村出現女性化、少兒化、老齡化「三化」並存的局面。在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主要勞務輸出大省的部分農村地區,已經形成了流動多—老化快—保障難—發展慢的惡性循環。
不打不罵更不管 農村敬老觀念淡化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還沒有能力向每一位農村貧困老人提供養老金。此外,在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中,老年人一旦和子女分開居住還是會有"被遺棄』的感覺,他們勞累了幾十年之後,晚年卻在孤單和貧病中掙扎。」翟玉和把農村老人難養老的問題提升到「在家不盡孝,為國難盡忠」的高度。
他說,「傳統價值觀中孝道和敬老觀念是建立和諧社會所必需的。但是,現在中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重小輕老』現象,中青年更多地關注子女,卻忽視了對父母的孝順和贍養。」
翟玉和在調查中發現,農村普遍存在的子女對老人感情「麻木」並不完全是由於其經濟狀況,而是農村敬老、孝順觀念正在日趨淡化。
本刊記者在黑龍江省部分農村採訪中也發現,即使是在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子女不去看望老人、不給老人生活供給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地存在。
翟玉和說,「我們發現有的兒女覺得對父母沒打沒罵但不管不問也就沒有過失,很多人對父母的親情和感恩之情十分淡保有的農村老人一年吃不上幾回肉,平日兜里幾乎沒有錢,小病挺、大病挨甚至等死的例子都有。農村缺乏一個倡導敬老、孝順的大環境。」
記者在調查中聽到農村群眾反映,農村老人面對兒女不孝順甚至打罵、虐待根本無能為力,偶爾有村幹部委婉地勸說一下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約束作用。一些農村的黨組織、青年組織在改善農村子女不養老問題上影響力甚微。
在黑龍江省一個村子裡,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有6個子女,孩子們每月拿出30元~50元給老人,但都明確提出不讓老人到自己家裡去同祝九十多歲的老人在每天的孤單中自己做飯、燒炕,一旦出事情或者生病,孩子們過了好些天都不知道。
有農村老人說,他們的孩子最多只是在過年的時候才來看望,甚至有的全年只在過年時給父母5元、10元錢。
同時,當前農村一些婦女素質低也成為對老人不孝的原因。一部分農村婦女眼中只重孩子、只有小家。而農村婦女組織在善待公婆方面普遍的缺失教育、疏導工作或者不能深入,使得個別農村婦女虐待公婆的行為無所忌憚。
道德與法律並舉 扶持「孝道」復歸
專家指出,受制於我國現在的發展階段,農村還不能完全改變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而農村孝道的「復歸」需要來自社會的道德約束和法律、政策的強制力共同引導。
有關專家建議,鑒於農村家庭養老嚴重弱化的形勢,政府應當儘快加強社會敬老宣傳教育、農村基層相關組織建設,並在法律上予以強制約束,推進形成養老、敬老光榮的社會氛圍;並建議國家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刑法》的修訂和宣傳中注意到對老人的特殊保護。
翟玉和說,「不要讓子女不盡贍養義務、虐待老人等惡劣行為發生後才進行法律制裁。國家應當通過法律宣傳、道德教育,讓農民知道自己虐待老人造成傷害是在違法,更讓得不到子女贍養的老人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
本刊記者在部分農村地區採訪中了解到,很多農村幹部對於子女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的現象都只是心裡急、難開口,這些最基層的「鄉官」成了農村老人之外最憂心的人。有農村幹部說,「強化孝道意識應該為黨和政府所重視,應該有抓計劃生育那樣的力度。抓好孝道教育形成一種濃厚的社會氛圍,是解決好農民老有所養成本最低、又最可行的辦法,這是無需政府直接投入,只要大力倡導就可以成為增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德政工程。」
翟玉和建議,首先,國家應以法律的強制性去規範和約束公民贍養老人的行為,在農村加大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宣傳力度。
其二,媒體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在電視、報紙、農村基層宣傳中增加「孝順父母光榮」的內容,教育部門在中小學教育中,更應當明確地提出「敬老」是人的基本倫理,增加感恩教育的內容,以各種方式推動養老光榮的社會氛圍形成。
其三,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特別是婦女、青年組織的建設,讓農村養老問題有人管。有關人士建議發揮農村黨支部作用,加強對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在農村中選取正反典型進行宣傳比較,幫助處理、協調因養老發生的家庭糾紛。
同時,國家應當加強農村托老機構和社會化養老統籌的進程。大量本應承擔養老責任的農村青壯年人口進城打工,難以直接照顧父母生活。因此,政府可以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地區多渠道融資建立托老機構,既能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更能滿足部分農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和精神需求。
此外,政府還應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保障制度,把農村特殊老年群體優先納入社會保障範圍。
「農村養老問題的逐步解決是關係九億農民和社會和諧的大事。孝敬生養自己的父母是為人的根本,孝道關乎每個人的明天,是一個民族不能缺失的基本品德。中國最基層、最缺少社會保障的農村老人也最不能被遺忘。」翟玉和說。(記者 呼濤)
關於四川城鄉居民孝道觀念的調查與分析[論文關鍵詞]孝道 繼承 公民道德建設 [論文摘要]作者通過對869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類型的人進行調查,並分析調查資料,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孝道還能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對傳統孝道文化應該批判性地繼承,提倡孝道應當從宣傳教育入手。 中共中央頒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把家庭美德確定為公民道德建設的三大基本領域之一,可見家庭美德建設的重要性。在家庭美德建設中,有個如何看待孝道的問題。在中國歷史上,孝道曾經是調節家庭關係的一種最基本的道德,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在現代社會,孝道是否還有生命力,是否還可以用來調節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家庭關係?對於這個問題,有三種基本的態度:一種是全盤否定的態度,認為孝道是封建主義的東西,不能適應社會主義條件下家庭關係的需要,應該全盤否定;另一種是統統繼承的態度,認為孝道全都是精華,或者認為,即使有糟粕也應該兼收並蓄,全盤接受下來;還有一種態度就是既不全盤接受,也不全盤否定,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加以繼承。「五四」運動以來,雖然也有人主張對孝道要兼收並蓄、全盤繼承,但在反封建的大潮流的衝擊下,孝道被看作是一種封建遺毒而遭到了猛烈的批判,特別是在「左」的思潮泛濫的時期,孝道更是被全盤否定。在那個時期,講孝道就會被視為是封建主義思想而遭到批判,而批判所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使得一些人孝道觀念淡薄,不尊重老年人、不瞻養老年人、甚至虐待老年人的行為時有發生,家庭關係受到了破壞。粉碎「四人幫」之後,我們黨撥亂反正,清除「左」的影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一起抓。在抓精神文明建設時,非常重視發揮優秀的傳統文化的作用,以便古為今用。孝道作為一種家庭美德,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批判地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使其在公民道德建設,特別是家庭美德的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於是,孝道又開始被提出,孝行又開始被倡導,孝子又開始被表揚。但是,孝道畢竟被批判了幾十年,使得它在人們的觀念中淡薄了。現在重提孝道,人們究竟是如何看這個問題的?為了搞清這個問題,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和共青團四川省委共同組織了「中華孝道文化研究課題組」,專門組織了一次調查,以便較全面地了解四川城鄉居民孝道觀念的情況。 一 此次調查對象包括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不同居住地、不同家庭類型的人,目的是盡量使調查的結果有代表性。下面是調查對象的具體情況:此次調杏的人數共有869人,從性別來分,男性佔53.36%、女性佔46.64%;從年齡來分,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82歲;從居住地來分,居住在農村的佔39.7%、集鎮的佔14.38%、城市的佔45.91%;從文化程度來分,文盲佔1.38%、小學佔9.91%、初中佔28.92%、高中佔27.42%、大專及以上佔32.37%;從職業狀況來分,務農的佔26.17%、打工者佔15.77%、個體工商業者佔8.88%、私營企業主佔1.87%、公務員佔12.73%、科教文衛工作者佔8.88%、企業職工佔18.22%、在校生佔5.14%、離退休者佔2.34%;從家庭的人口規模來分,只有1人的佔2.12%、2人的佔12.62%、3人的佔47.88%、4人的18.99%、5人的佔14.15%、6人及以上的佔4.03%;從家庭的代數來看,只有一代的佔8.77%、兩代的佔46.48%、三代的佔39.22%、四代及以上的佔5.54%;從家庭的類型來看,單身家庭佔7.68%、夫妻兩人家庭佔15.60%、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佔39.23%、夫妻一方與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佔2.68%、父母(或其中一方)與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佔20.61%、父母與兩對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佔1.16%、其他類型的家庭佔4.89%。可以看出,調查對象包括了不同背景的人,這有利於全面了解人們對孝道的看法。 下面是此次調查中調查對象對孝道的認識和看法的資料: l、關於對孝道的知曉度問題 在「左」的思想影響下,孝道長期遭到批判,講孝道就會被認為是搞封建主義,所以,很長時間裡人們不能講孝道,不敢講孝道,孝道這個詞在人們的語言中幾乎消失了,更不用說對孝道含義的理解了。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重視,孝道又得到倡導。但是,由於禁錮太久,有的人可能還沒有聽說過這個詞。究竟有多少人知道這個詞呢?根據這次調查,回答聽說過孝道這個詞的有811人,占回答者的96.78%;回答沒有聽說過的有27人,占回答者的3.22%。說明經過這些年的提倡,孝道的知曉度還是比較高的。 2、關於對孝道含義的理解問題 什麼是孝?不同的時代對孝有不同的理解。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他把孝分為三個層次,最基本的一個層次就是在物質上奉養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再往上的一個層次就是要為父母爭光、爭氣,不使他們因為自己的言行而受羞辱;孝的最高層次,就是對父母要尊敬。儒家的另一個代表人物孟子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把傳宗接代看成是孝的最重要的內容;厚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孝的內容,孔孟都主張「三年之喪」;順從也是傳統孝道所強調的內容,有所謂「天下元不是的父母」和「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說法;悅親也被認為是傳統孝道的重要內容,《二十四孝》所說的老萊子穿五綵衣,學小兒遊戲以取悅父母的故事,講的就是悅親的事。古人所說的孝,有精華也有糟粕。那麼現代的人們是如何理解孝呢?此次調查要求被調查者根據他對孝的含義的理解,並依據重要程度進行三次選擇,其結果如下:孝的含義 |
首要的選擇(%) |
其次的選擇(%) |
再次的選擇(%) |
善於奉養父母 |
71.63 |
5.71 |
7.70 |
尊敬父母 |
11.58 |
73.96 |
8.20 |
順從父母 |
o.95 |
4.18 |
10.49 |
使父母愉快 |
15.60 |
14.90 |
69.69 |
傳宗接代 |
o.24 |
0.84 |
1.64 |
厚葬父母 |
0.00 |
0.42 |
2.30 |
可以看出,在對孝的理解的首要選擇中,孝就是善於奉養父母,占第一位,達七成多,說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把物質上對父母的奉養,看成是最重要的孝行,是孝的最基本的含義。而在對孝的其次的理解中,尊敬父母被排在了第一位,佔到被調查對象的73.96%,說明大多數被調查者把尊敬父母看成是孝的重要內容。物質上的供養固然很重要,但如果對父母不尊敬,給父母臉色看,甚至對父母訓斥、打罵,即使供給父母的是錦衣美食,也不能叫做孝。因為這樣的供養就如同嗟來之食,只會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所以,物質上供養只是孝的起碼的要求,孝還必須包括對父母的尊敬。孔子就特彆強調「敬」在孝道中的地位,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供養父母和餵養犬馬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敬」。只有尊敬父母,才能稱為孝。從這次調查的資料來看,多數被調查者對此是認同的。在對孝的含義理解的再次選擇中,使父母愉快佔了第一位,所佔比例也接近七成(69.67%)。快樂是一種精神狀態,要使父母快樂,關鍵是不要讓他們受氣、生氣。為此,不僅要注意滿足他們物質生活上的需要,而且要注意滿足他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特別是對親情的需要。老年人最怕孤獨,特別重視親情,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以享受天倫之樂。但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子女們忙於工作、學習、應酬,往往容易忽視對父母的看望問候,使父母因為得不到親情的滿足而心情苦悶。因此,如何使父母愉快,已成為現代社會條件下孝行所應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次調查中,69.67%的被調查者認為使父母快樂是孝的一個重要內容,說明這個問題已受到人們的重視。 可以看出,在對孝的理解上,經濟供養、尊敬父母、使父母快樂這三種含義被調查者選擇得最多,所佔比例都分別接近或超過了七成,而對順從父母、傳宗接代和厚葬的選擇比例則都比較小。對孝的這種理解,是和我國社會所倡導的基本價值和基本精神相符合的。建國後,我國雖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沒有再提孝道,但贍養父母作為子女的一種義務責任,是被寫進了法律的,尊老愛老也被作為公民的一種基本道德而得到提倡。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入開展和老年人權益保護法律法規的健全,對應該如何正確對待老年人,在思想上應該是比較明確的。而傳宗接代、順從、厚葬這些內容,多年來一直是被作為孝道的糟粕而被批判的,被調查者選擇得少,也在情理之中。 3、關於現代社會是否有必須再提倡孝道的問題 孝道是2000年前就提出來的,並曾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今天我們已經進入現代社會,無論是社會制度、家庭結構,還是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孝道還有沒有價值,還能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還有沒有必要提倡?這次調查中,認為有必要的佔到了被調查者的98.2%,認為沒有必要的只佔1.8%。認為現代社會中有必要提倡孝道的理由如下:
必要的理由 |
首選理由(%) |
次選理由(%) |
複選理由(%) |
父母之恩的回報 |
71.78 |
2.34 |
2.90 |
社會的基本道德 |
24.09 |
71.34 |
1.37 |
為解決養老問題 |
1.58 |
20.1l |
41.07 |
純化社會風氣 |
2.43 |
6.20 |
53.44 |
其他 |
0.12 |
0.0 |
1.22 |
對提倡孝道的理由的選擇,本次調查也要求被調查者根據自己認為理由的重要性而依次選擇三次。可以看出,在首選理由中,選擇孝是為了回報父母之恩的佔71.78%。父母給了子女生命,把他們養育成人,盡了撫養之責;當父母年老體衰之時,子女也應盡贍養之責,以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孝,正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一種回報,是做子女的應盡的最基本的義務和責任。超過七成的被調查者把報父母之恩作為提倡孝的首選理由,表明人們對感恩的重視,做子女的如果不贍養父母,不盡孝道,那就是忘恩負義。而提倡孝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醒和告誡做子女的,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要通過養親、敬親和悅親來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提倡孝道的次選理由中,選擇孝是社會的基本道德的佔71.34%。古人說「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被認為是最基本的道德,是各項道德的基礎。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敬、不養,他怎麼會去愛人民、愛祖國?所以,要加強道德建設,搞好家庭美德很重要。而家庭美德中,孝佔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健康狀況關係到整個社會機體的健康。提倡孝道,有助於家庭美德的建設,有助於促進家庭關係的和諧,進而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超過七成的人把孝是社會的基本道德作為提倡孝的理由而加以選擇,表明人們對孝在道德建設中的作用的認可。在提倡孝道的第三位理由中,選擇純化社會風氣的佔53.44%。通過提倡孝道來純化社會風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對老年父母不愛、不敬、不養的現象,有的甚至對老年父母打罵、虐待、遺棄。這種現象敗壞了社會風氣,不利於精神文明建設。提倡孝道孝行,可以利用孝這種道德來規範和約束子女的行為,減少和克服社會上存在的不孝現象,有助於純化社會風氣。 至於認為在現代社會中沒有必要再提倡孝道的被調查者,其選擇的理由如下:
不必提倡的理由 |
主要理由 |
次要理由 |
複次理由 |
封建社會的產物 |
31.29 |
2.9l |
2.53 |
扼殺獨立意識 |
14.97 |
22.33 |
5.06 |
導致家長專制 |
25.17 |
23.30 |
18.99 |
不利計劃生育 |
王4.29 |
33.98 |
17.72 |
厚葬勞民傷財 |
4.08 |
15.53 |
54.43 |
其他 |
lo.20 |
1.94 |
1.27 |
主要理由中,選擇""孝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它與現代社會難以相容」的佔31.29%,在主要理由中占第一位。過去把孝和封建主義完全等同了起來,認為孝都是糟粕,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而沒有看到,孝也有其合理的可以繼承和發揚的精華部分。受這種觀點的影響,認為現代社會不應該再來提倡孝道。在次要理由中,被選擇得最多的一種理由是「孝道宣揚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利於計劃生育的推行」,所佔比例為33.98%。重視傳宗接代,鼓勵多生孩子,特別是多生男孩,曾是孝道所宣揚的重要內容。它確實與計劃生育有矛盾,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人們因此而擔心提倡孝道會影響計劃生育,所以不主張提倡。在複次理由中,選擇「厚葬勞民傷財」的最多,佔到54.43%。傳統孝道對「事死』』很重視,主張父母去世後要「厚葬久喪」,墳墓要修得豪華,葬禮要氣派,守喪的時間要長,這樣才叫做孝。但這樣做,不但會佔用大量土地,還會浪費大量錢財,耽誤太多的時間。現在正在推行殯葬改革,人們擔心提倡孝道會助長厚葬之風,不利於移風易俗,所以不主張提倡。從不主張提倡孝道者所選擇的理由可以看出,他們主要是抓住了孝的負面的東西,擔心它會給現代社會帶來不利影響,所以不主張提倡。 4、關於應繼承孝道的哪些內容的問題 如果現代社會有必要提倡孝道,那麼對於傳統孝道應該如何繼承呢?應繼承哪些東西呢?根據這次調查,認為應該將傳統孝道的全部內容都繼承下來的佔30.50%,認為應批判地有選擇地繼承的佔69.38%。可以看出,有蘭分之二的被調查者主張有選擇地繼承,在被調查者中佔了多數。關於應該選擇孝道的哪些具體內容加以繼承,有26.92%的人選擇「應盡心儘力地供養父母,使他們晚年吃穿不愁」;有66.54%的人選擇「應尊重、關心和照料父母,使他們精神愉快」;有l·89%的人選擇「不打架鬥毆,不作姦犯科,不使父母因自己而蒙羞」;有2.89%的人選擇了「努力取得好的業績,為父母爭光,以光宗耀祖」;有0.88%的人選擇了「應多生兒子,使家族香火得以傳延」;有0·25%的人選擇了「順從父母,父母的任何意見都不加反對」;有o.25%的人選擇了「父母去世,要厚葬」;有0.38%的人選擇了「要及時祭祀去世的父母和祖先」。可以看出,選擇「應尊重、關心和照料父母,使他們精神愉快」所佔的比例最大,接近了七成。表明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孝道中有關敬親的內容是最值得繼承的,是孝的精華之所在。 現代社會變化使家庭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父權衰落,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有被邊緣化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提倡敬親,要求作子女的應尊重父母、孝敬父母,顯得很有必要。所以,多數人把敬親作為最需要繼承的孝的內容。「應盡心儘力地供養父母,使他們晚年吃穿不愁」被排在第二位,佔26.92%,差不多佔到了被調查者的三成。表明被調查者對孝道中的養親的內容也是持肯定態度的。養親主要是指經濟上的供養。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老年人的供養主要由社會承擔,「養親」似乎不再是個問題。但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有限,特別是在廣大農村,家庭供養還是養老的主要形式,因此,「養親」的問題還是一個重要問題。現實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孝現象,不少都和不願贍養老人有關。因此,把「養親」作為應該繼承的孝的基本內容,也是很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的。 可以看出,對於孝道內容的取捨,多數選人取了「敬親」和「養親」,兩者相加,其比例高達93.46%,說明絕大多數人認為「敬親」和「養親」是孝道的精華,可以而且應該繼承。但也有一些人認為應該繼承孝道中另外的一些內容,比如「傳宗接代」、「厚葬久喪」等,雖然所佔比例很小,但說明孝道中的一些糟粕的影響仍還存在。 5、關於子女與父母關係狀況的問題 孝作為一種道德規範,是處理子女與父母關係的一種行為準則。所以,要了解子女孝不孝,就要看一看子女與父母的關係狀況。為此,本調查設計了兩組問題,一是子女分家後與父母的關係問題,包括分家後如何供養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為供養父母而發生矛盾糾紛,如果發生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二是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問題,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發生過矛盾衝突,如果曾發生過主要是哪些成員之間發生的。先看共同生活的子女與父母的關係問題。對父母與子女之間是否曾發生過矛盾衝突這一問題,回答沒有發生過的佔28.4%;回答很少發生的佔67.12%;回答經常發生的佔4.47%。雖然不能把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矛盾衝突統統都說成是與「孝」相關的問題,但也不能說與孝就沒有關係。事實上,一些矛盾衝突正是因為子女不供養父母、不照料父母、不尊重父母而引起的。在本調查中,有4.47%的人承認與父母經常發生矛盾衝突,這中間難免會有與孝有關的問題。另外,67.12%的人回答「很少發生」。很少發生,並不等於完全沒有發生,在發生的矛盾衝突中,也可能是與孝相關的問題引起的。對父母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中,矛盾衝突主要發生在哪些成員之間的問題,回答父子之間的佔26.63%;回答母子之間的18.75%;回答公媳之間的9.78%;回答婆媳之間的36.14%;回答祖孫之間的5.98%;回答其他的佔2.72%。可以看到,在共同生活的家庭的矛盾中,婆媳矛盾佔了第一位,其次是父子矛盾,再次是母子矛盾。婆媳關係是最不易處理的一種家庭關係,民間有「兒好不如媳婦好」的說法,說明媳婦在處理婆媳關係中的重要地位。 轉再來看看子女與父母分家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關於分家後如何供養父母的問題,回答父母自己養活自己的佔48.29%;回答由子女提供糧錢,父母單獨生活的佔26.56%;回答子女為父母代耕承包田,收穫歸父母養老之用的佔lo.66%;回答父母在子女家輪流吃轉轉飯的佔7-85%;回答父母分別由兩個子女包干供養的佔6.44%;回答子女出錢將父母送養老院養老的佔0.20%。可以看出,父母自己養活自己被排到第一位,差不多佔到被調查家庭的五成。實際上,這些家庭主要在城市裡,因為在城市中多數老年人退休後有退休金,能夠自己養活自己。農村中占多數的供養方式是子女提供錢糧,父母單獨生活。子女為父母代耕承包田,收穫歸父母養老之用這種供養方式也佔有相當比例。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吃轉轉」和父母分別由子女包干供養這兩種方式。「吃轉轉」在有些地方也叫「吃伙頭」、「輪伙頭」,就是老年父母或其中之一者,在幾個已分家並獨立生活的兒子家,按一定時間輪流吃或吃住的一種供養方式。這種供養方式雖然也可以解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問題,但容易使老人產生如同過路客而受到擺布的感覺,如果輪流供養的兒、媳有意搪塞應付,故意將伙食開差,很容易引發老人生氣。另外,父母分別由兒子供養這種方式,人為地將父母分居,不利於老年夫婦的感情交流和婚姻的幸福,會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產生不利影響。 關於分家後如何在生活中照料父母的問題。回答父母身體健康可以自己照料自己的佔66·14%;回答子女輪流照料的佔6.20%;回答請人幫助照料的佔4.95%;回答父母雖需照料,但因為時間精力難以顧及,因而很少照料的佔6.93%;回答其他的佔1.98%。老年人由於年老體衰,生活自理能力變弱,需要別人給予幫助照料。古人說「父母在,不遠遊」,就是出於照料老人的考慮。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年輕人忙於工作、學習、應酬,時間精力往往難以顧及老人的照料,使老年人的照料成為一個問題。 關於分家後看望父母的問題,回答每天都看望的佔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的佔20.93%;回答十天左右看望一次的佔9.30%;回答一個月左右看望一次的佔11.05%;回答過年過節回去看望的佔19.38%;回答不看望的佔o.78%。老年人最怕孤獨寂寞,最希望能和子女們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所以,父母與子女分家之後,總希望子女能經常回家看看。但經常回家看望父母要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比如說,居住地空間距離的制約,如果分家後還同住在一個院子里,或者一幢樓房內,要經常看望還比較方便,如果分別住在兩個城市,要經常看望就不太可能,只能在節假日期間回去看望。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頻繁,做子女的常因外出打工、就業、做生意、讀書學習等遠離父母,很難經常看望。但現代社會也提供了通訊的方便,可以運用打電話、寫信的方式向父母問候請安。 關於分家後是否因供養問題而發生過糾紛?回答發生過的佔20.31%;回答沒有發生過的佔76.69%。關於發生糾紛的原因,回答因沒有按時足額供給父母錢糧而引起的佔15.53%;回答因為兄弟之間在供養父母問題上有矛盾而引起的佔32.30%;回答因父母在處理財產等問題上存在偏心而引起的佔24.22%;回答因為沒有照料父母或照料得不滿意而引起的佔16.77%;回答其他的佔11.18%。可以看出,因為兄弟之間在供養父母上有矛盾而導致的糾紛所佔比例最高,其次是因為父母偏心而引發的糾紛,占第三位的是因為不照料父母或照料不滿意而導致的糾紛,占第四位的是因為沒有按時足額供給錢糧而引發的糾紛。中國家庭傳統上實行的是諸子均分制,強調每個兒子在對父母的權利義務上是均等的,權利方面包括對父母財產的繼承上,各個兒子都享有同等的權利;義務方面,各個兒子都承擔著供養和照料父母的責任。如果諸子中有人認為在權利和義務方面存在著不均等,那就可能導致糾紛的發生。比如在權利方面,有的兒子認為父母偏心,給其他兒子的好處多,給自己的好處少,心理不平,就以此為借口而推卸自己應盡的責任;在義務方面,兄弟之間也會因為誰承擔的義務多,誰承擔的義務少而鬧矛盾。所以,在供養糾紛中兄弟之間因權利義務不均或者借口權利義務不均而引發的糾紛所佔的比例最多,兩項相加達56.52%(32.30%+24.22%)。對父母在生活上不照料或照料得不滿意也是引發糾紛的重要原因。照料得不滿意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照料了,但由於不了解老年人的特點,事雖做了,但老年人不滿意;另一種是把老人當成負擔、累贅,去照料他們是出於迫不得已,因此在照料中會表現出不耐煩,甚至做臉色,說氣話,使老人精神上感到受折磨。不按時足額供給父母錢糧也是導致糾紛的重要原因,這個問題在農村比城市相對更突出一些。一些做子女的不願供養父母,使老年父母的基本生活難以得到保障,有的不得不求助於法院來幫助解決子女對父母的供養問題。 6、關於子女對父母是否孝敬的問題 問卷設計了兩組問題,一是請被調查者對目前社會上子女對父母是否孝敬作出一個評估;二是請已進入老年的被調查者評價一下自己的子女是否孝敬。先看第一個問題。認為目前社會上子女對父母「絕大部分孝敬」的佔75.89%;認為「只有很少部分孝敬」的佔7.85%;認為「很大部分不孝敬」的佔3.81%;認為「很少部分不孝敬」的佔11.80%。可以看出,接近八成的被調查者還是肯定目前社會上大多數子女對父母是孝敬的,不孝敬的只佔少數。那麼,子女不孝敬父母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認為「在經濟上不供養父母,使父母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的佔84.63%,認為「對父母說話難聽,臉色難看,使父母在精神上受折磨的」佔11.50%;認為「打罵父母」的佔o.83%,認為「遺棄父母」的佔2.22%。可見,目前社會上子女對父母不孝敬的主要表現是子女不供養父母,其次是精神上的折磨,至於打罵和遺棄,不能說沒有,但所佔比例很小。 再來看看老年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是否孝敬的評價。回答「很孝敬」的佔32.74%;回答「比較孝敬」的佔44.67%;回答「一般」的佔18.78%;回答「不孝敬」的佔0.76%;回答「很不孝敬」的佔1.02%;回答「其他」的佔2.03%。 如果把「很孝敬』』和「比較孝敬」歸類為孝敬,把「不孝敬」和「很不孝敬」歸類為不孝敬。那麼,認為子女孝敬的佔到了77.41%(32.74%+44.67%);認為子女不孝敬的僅佔l·78%(0.76%+1.02%)。可以看出,絕大多數被調查的老年父母認為自己的子女對自己是孝敬的,認為不孝敬的只佔很小的比例。問題是還有18.78%的被調查者選擇回答了「一般」。表面來看,「一般」是既不認為孝敬,也不認為不孝敬,而實際上這裡面往往掩飾了對子女的某些不滿。老年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大多比較寬容,只要子女做得不太過分,一般都不願意說他們不孝敬,但說他們孝敬覺得又不合適,所以選擇了「一般」來回答。 子女不孝敬,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回答「在經濟上不履行贍養義務」的佔73·91%;回答「長期不看望,不照料」的佔14.98%;回答「對父母訓斥,甚至打罵」的佔0.48%;回答「把父母當傭人,任意役使」的佔4.35%;回答「佔用和索要父母錢財」的佔0.97%;回答「其他」的佔5.31%。在不孝敬的表現中,經濟上不履行贍養義務排在第一位,佔了七成多,說明這是當前子女不孝敬父母最突出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我國老年社會保障還不健全,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在失去勞動能力之後,要靠子女來供養,如果子女不供養,就會使他們的晚年生活陷入嚴重的困境。所以,是否供養父母,就成為老年父母衡量子女孝與不孝的最重要的標準。子女不孝被排在第二位的表現是不看望不照料父母,有差不多一成五的相關老年父母提到了這一點。人到年老之後,特別怕孤獨、怕寂寞,特別希望子女能夠經常回家看望照料,而一些做子女的完全不去體諒父母的這種需要和願望,以各種借口不去看望照料父母,使父母倍感傷心。子女不孝排在第三位的表現,是把父母當傭人,任意役使。一些做子女的把帶孩子、煮飯、洗衣、打掃衛生等家務事一古腦都推給父母去做,視他們為不拿工資的保育員和鐘點工,使他們晚年生活仍然充滿勞累。這無疑也會引發老人們的反感,並將此列為子女不孝的重要表現。此外,佔用和索要父母錢財,也佔有一定比例。一些做子女的不但不在經濟上資助父母,反而變著法子倒刮父母,使父母不堪其苦。訓斥打罵父母,雖然在所列的不孝的表現中比例很小,但性質更加惡劣,是法律和道德所不容的行為,也是父母們所深惡痛絕的不孝行為。 7、關於如何增強孝道意識的問題 既然孝道在現代社會仍然可以發揮其積極的作用,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麼,採用什麼方法,通過什麼途徑才能使人們樹立現代孝道意識,繼承和發揚孝的優良傳統呢?有59·26%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強孝的宣傳,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宣傳,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孝道觀」;有11.11%的被調查者認為「應樹立現代孝子的典型,並加以宣傳,使人們學有榜樣」;有9.51%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加大對不孝行為的輿論批評,造成一種社會氛圍,使不孝行為受到社會的譴責」;有4·96%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從制度上加以規範,比如通過簽訂"家庭贍養協議書』、"敬老保證書』等形式來制約和規範子女的行為,以保證子女能夠行孝」;有14.44%的被調查者認為「應大力宣傳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加大執法力度,從法律上保證孝道的實施」。可以看出,有將近六成的人認為要增強孝道意識,首先應加強對孝道的宣傳。運用法律手段保障孝道的實施也受到人們的重視,在被選擇的方法途徑中被排在第二位。孝屬於道德範疇,但道德和法律是相輔相成的。一些不孝行為,比如不贍養父母、打罵父母、遺棄老人等既是違反道德的,也是觸犯法律的。所以,加強執法,有助於孝道的實行。排在第三位的是樹立現代行孝的典型,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宣傳孝的有效方式。歷史上就曾將「二十四孝」的故事作為典範而提倡。現代社會也應樹立現代孝子的典型,使人們學有榜樣。另外,被調查者也注意到了輿論在倡導孝行中的重要作用,對不孝行為批評譴責,對孝行表揚褒獎,都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行孝的社會風氣。 二 從上述調查資料可以看出,大多數被調查者對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提倡孝道持肯定態度。認為孝道在現代社會中還能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比如說現代社會變化導致了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這些變化導致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老年人的供養和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問題。先來看人口結構的變化,人口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的不斷增加。老年人口增加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了,這本來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成就,但也帶來了老年人的供養問題。特別是對於經濟尚不發達就進入老齡化的國家來說,由於社會養老的能力有限,養老問題還主要靠家庭,如果子女不孝,不願承擔贍養的責任,老年人的生活就會陷入嚴重的困境。再來看家庭結構,現代社會給家庭所帶來的一個變化,就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越來越少,而由夫婦及其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當未婚子女成婚之後,往往就離開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組小家庭,剩下父母單獨生活。形成了所謂「空巢」家庭。隨著年齡的增大,生活於「空巢」家庭之中的父母常會感到孤獨寂寞,如果子女不能經常回家看望問候,晚年生活會倍感凄涼。現代社會導致人們獨立、平等、民主、自由意識的增強,這一方面提高了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有利於清除傳統家庭中曾經存在過的「父為子綱」這樣的家長專制;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家庭重心下移、父母權威衰落、老年父母得不到子女尊重並被日益邊緣化的情況。特別是隨著大量獨生子女的出現,家庭把主要精力和財力都用在了孩子身上,往往冷淡和忽視了老年人,使老年父母常感不被尊重,並因此而導致晚年生活的不愉快。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其中提倡孝道,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通過提倡孝道,提高子女的孝親意識,使他們能自覺地去養親、敬親、悅親,那麼,上面所提到的一些與老年人有關的問題,就能比較好地得到解決。 從上述調查資料還可以看出,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孝道應批判地繼承,而不能兼收並蓄,全盤繼承。孝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其中不乏優秀的精華部分。文化具有繼承性,道德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繼承性,而孝道是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無疑也具有可繼承性。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孝道就是需要我們繼承的遺產之一種。孝道可繼承,是因為它的精華部分和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可以兼容,能夠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比如孝道中有關養親、敬親、悅親的內容,與我們現在法律所規定的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以及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敬老愛老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孝道與現代精神文明並非勢不兩立,相反,它可以為現代社會所利用,可以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當然,孝道可繼承,但並非要全盤繼承,孝道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的過程中,確實存在著一些糟粕。比如,「父為子綱」、「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厚葬久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就是與現代精神文明相抵觸的。對這些東西就應該拋棄,不能夠繼承。從調查資料中可以看出,有少數被調查者還分不清孝道中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甚至把一些糟粕當成了精華。所以,開展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從調查資料還可以看出,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要提倡孝道孝行必須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應把孝道的宣傳教育作為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而列入宣傳教育工作的議事日程。提倡孝道,還應抓住表揚和批評這兩頭。表揚就是要樹立現代孝子的典型,並大加宣揚,使人們學有榜樣。批評就是要形成一種輿論壓力,使不孝者感到沒有面子,感到羞愧,並迫使其變不孝為孝。對於少數虐待遺棄老人,嚴重侵犯老人權益的不孝之子,應給予法律的制裁,以警示效尤者。法治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貫徹落實《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與老年人有關的法律,有助於促進孝道和孝行。看看大家對於孝順的看法!調查表,一起來宣揚孝順的中華美德! 您是否已經結婚 未婚→進入A檔題 已婚→進入B檔題 A 1您是否與父母住在一起A是B否 2是否經常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A經常B偶爾C基本不 3是否還記得父母的生日A是B否 4覺得父母養育自己是A出於理B出於情C兩者都有D沒有感覺 5你是否會與父母發生口角A經常B偶爾C基本不D從來沒有 →若曾經有過,是什麼原因: 6你認為孝敬父母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的A出於理B出於情C兩者都有D沒有感覺 7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你最希望自己的子女: 8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孝順的人A是B否 9在你的身邊是否有一些不孝順的現象A有B沒有 →若有,這種現象指(舉出實例): 10在上海這樣的一個國際大都市,而那些父母與孩子對簿公堂的實例卻時有發生,對此你怎麼看? 這樣做是不對的,理由: 這樣做是對的,理由: 持中立態度,理由: B 1您是否與父母住在一起A是B否 →若選擇「否」,則基本多久會去看望父母一次 A經常,想到就去B定期探望 C只有節假日過年的時候才會去D基本不去 →不經常看望父母的理由 A因為父母在外地,路途遙遠,看望不方便 B因為工作太忙,實在無暇抽空 C平時就沒怎麼想到要無看他們 D就是不想去 E父母都已經不在了 F其他: 2對於配偶的父母,你覺得A很親近B有點討厭C沒有感覺 3自己的還是否與自己很親近A是B否 4若有小孩(或假設你有了小孩),通常將會由誰來帶 A只是自己帶 B通常自己帶,偶爾實在沒空的時候讓父母代勞 C大多由父母來帶,自己一般不大管 D只由父母帶,自己從來不管 5在有了孩子以後對於父母的看法有何改變 A改變很大,認為父母撫養自己很辛苦,更應當孝順他們 B有些觸動,但認為父母同自己在撫養孩子方面付出的是相同的愛,感覺有點理所當然 C基本沒有什麼改變 D其他: 6你認為孝敬父母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上的A出於理B出於情C兩者都有D沒有感覺 7如果你是一位老年人,你最希望自己的子女: 8你是否認為自己是一個孝順的人A是B否 9在你的身邊是否有一些不孝順的現象A有B沒有 →若有,這種現象指(舉出實例): 10在上海這樣的一個國際大都市,而那些父母與孩子對簿公堂的實例卻時有發生,對此你怎麼看? 這樣做是不對的,理由: 這樣做是對的,理由: 持中立態度,理由: 麻煩大家把選項回帖回答,我是一名高中生,希望可以做這個關於孝順的課題,來弘揚中華民族孝順的美德。我需要大家的幫助! 最後,衷心的感謝您花費時間來做我們的調查問卷。 敬祝您 身體健康,合家幸福! 市場經濟孝道也面臨衝擊 孝敬父母你能得多少分?
【核心提示】 何為「孝」?「老」與「子」結合在一起就是「孝」!一個孝字,準確地詮釋了父與子之間的關係:由上往下看是老子抱兒子,從下往上看乃兒子背著老子。俗話說「百善孝為先」、「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孝道也面臨著衝擊。你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大量市民,看看大家對孝道的理解。
20道題的調查問卷
見習記者 岳蔚敏
孝敬父母,誰能及格?這是一份在互聯網上流行的調查問卷。雖然不十分科學,但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下面是試卷的內容:
01.父母的年齡是多大歲數?
02.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
03.父母的身高是多少?
04.父母的腰圍有多大?
05.父母穿多大號的鞋?
06.父母喜歡穿什麼顏色的衣服?
07.父母身體健康嗎?
08.父母如患病,所患何病、吃什麼葯、怎樣吃?
09.如果你不和父母住在一起,那你常回家看父母、常打電話給他們嗎?
10.如果你和父母住在一起,那麼,你常陪父母聊天、和他們談心嗎?
11.父母有哪些興趣愛好?
12.父母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
13.你為父母洗過頭和腳嗎?
14.你常頂撞父母嗎?
15.常讓父母為你操心嗎?
16.父母不高興時你會哄他們開心嗎?
17.你常抱怨父母沒本事嗎?
18.算過父母在自己身上大概花費多少錢嗎?
19.父母吃剩下的飯菜你能吃下去嗎?
20.父母老了你會嫌棄他們嗎?
4月2日,記者帶著問捲來到一所大學、一所中學、一所小學及宋都市場,採訪了百餘位市民。面對調查問卷,一些人問為何要開展這個調查?有意思嗎?可不要在報紙上登出我的名字呀!人們情緒複雜。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生由於年紀小,能回答出的問題不太多,尤其對父母的身高、腰圍、愛好等細節問題很模糊。就父母的生日問題,65%的小學生不能說出,而且很少有人想到為父母過生日。
對於大學生而言,調查表中的細節問題,諸如生日、身高、穿多大碼的鞋,都能準確回答,80%的學生只知道買多大號的衣服,不知道父母的腰圍,並且他們認為,父母對顏色沒有特別的要求。
85%的大學生沒有算過父母在自己身上大概花費多少錢,有一位名叫郭濤的學生告訴記者,他每個月花多少錢都由自己掌握,也只算一個月的開銷。
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都不是本地人,所以,父母在家生病、不舒服,90%的學生都不知道,因為父母「不會說」,原因是怕孩子在外擔心。
放假回家,大家多是跑出去和朋友見面,吃飯、唱歌,只有20%的學生會常陪父母聊天、和他們談心。85%的學生都有頂撞父母的現象。
對於父母的剩飯剩菜,被調查的大學生都是沉默以對。沒有人抱怨父母沒本事,大家都願意贍養父母。
本次調查中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你曾經為父母洗頭或洗過腳嗎?調查顯示,僅有5%的大學生曾經為父母洗過腳。他們的解釋多是「他們身體還很健康」、「父母和自己都不習慣這種方式」。
記者調查得知,在已婚中年人中依然與父母同住的不到一半,可就是這樣的比例中,另一種新矛盾漸漸引起記者的關注。
「常回家看看」難不難
見習記者 閆漫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這首《常回家看看》,曾經感動過多少人,教育過多少子女。現實生活中,常回家看看,我們能夠做到嗎?
李先生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家住杞縣。父母都已經80歲了,大部分時間住在鄉下。李先生曾經把父母接到城裡住,但是過不了半個月,老人準會要求回家。在父母看來,農村那個家才是他們的家,城裡兒子的家不是他們自己的家。因為,農村有老街坊、老鄰居,有人陪他們說說話。
作為一個農村娃,李先生深知父母的辛苦。可是,由於工作繁忙,他只能把挂念藏在心裡。他一年回去三四次,每次給父母帶點好吃的,再給些零花錢。好在老家還有李先生的哥哥姐姐在照顧父母,這讓李先生稍感安慰。距離,幾乎隔斷了李先生的孝心,他只有用金錢來表達。
相比之下,李先生的愛人韓女士表達孝心就容易多了,她的父母住在近郊。幾乎每個周末,韓女士和幾個姊妹總要回家看看,也花不了多少錢,買點吃的回去,和老人說說話,一家人聚聚餐,挺好!
記者了解到,居家養老仍是目前我市的主要養老方式,由於考慮到老人和子女在一起生活會磕磕絆絆,有的子女會在自己居住的小區購買第二套住房,讓老人來住,隔三岔五回家看看,讓老人得到安慰,也讓自己放心。多數老人不願意子女不在身邊,因為他們認為親情是別的任何東西代替不了的。
他們的孝心讓人感動
見習記者 閆漫
這是兩個記者採訪到的真實故事,在一幕幕親情瀰漫的場景中,我們感受到的是濃濃的孝心。
孝順兒伺候病母無怨無悔
今年56歲的馮書勤,家住龍虎街6號樓。他是一個人人說起來都會豎大拇指的孝順兒子。
馮書勤患有心臟病,兩年前做了心臟搭橋手術。數額巨大的手術費讓這個生活本來就拮据的家庭更加艱難。馮書勤78歲的老母親患腦梗塞後遺症,退休後的馮書勤成了母親的全職「保姆」。
由於老人常年吃藥,大便經常乾結。有時,在用藥不見效的情況下,馮書勤就會幫母親把大便摳出來。長年累月地照顧母親,50多歲的馮書勤看上去很蒼老,。
身體不適,孝心難擋,有了孝順兒子的照顧,老母親過得挺舒服。
她為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養老送終
家住北門外的張素琴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照顧沒有血緣關係的瞎子「三爺」幾十年,還為他養老送終,在她婆家柳園口鄉大李庄村已被傳為佳話。
「三爺」是張素琴公公的本家,是個盲人。不知道什麼緣故,「三爺」這個不親的叔叔就跟著張素琴的公公婆婆生活了。張素琴過門後,公公婆婆去了青海西寧工作,「三爺」也就成了她家的成員。幾畝地,一個盲人,一個年幼的孩子,家裡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但是倔強的張素琴從來沒有過攆走老人的念頭。夏季,農村人吃飯經常端著碗蹲在門外吃,路過的人看到老人碗里的飯菜,總是打趣地說:「三爺,你還真有福氣啊,這家裡好吃的都盛你碗里了吧。」每當這時,老人總是流下感激的淚水。
孩子大了要到城裡上學,張素琴執意要帶老人走。「我跟你是八竿子也打不著的親戚,我無兒無女,連累了你10年了,夠了,我自己可以生活,你們走吧。」想著城裡的花銷更大,老人死活就是不跟她走。張素琴知道,自己一旦離開,老人就真的是難以生活了。最終她硬是把老人接進了城。
在老人63歲的時候,他不小心摔倒腿骨折了,從此一病不起。張素琴辭去了工作,開始專職照顧老人。在臨終前的幾個月里,張素琴搭個小床睡在老人床邊,不分日夜地伺候他。後來,老人去世了,張素琴在老家給無兒無女的他辦了葬禮。
該不該索要「帶孫費」
見習記者 岳蔚敏
去年1月,家住北道門一帶的高女士迎來了女兒的誕生。由於工作繁忙,她只好將住在安徽鄉下的婆婆請來照看孩子。一開始,婆婆對孫女的照顧無微不至,呵護有加。可時間一長,高女士發現婆婆有些馬虎。比如用涼水洗奶瓶,奶嘴的防灰蓋子經常不蓋,換尿布不及時…… 高女士忍不住對婆婆暗示,誰知婆婆突然冒出一句:「我給你帶孩子你又不給我一分錢,還嫌我這不好那不好,人家帶孩子都有工資。」婆婆說,沒帶孫子前,她的生活很有規律。早晨起來散散步,中午睡會兒午覺,打打麻將,下午逛逛街、和村裡的老人拉拉家常。但自從帶孫女後,她每天就沒有自由時間了,常常是累得腰酸背疼。尤其是晚上,孩子一哭,她就要起來哄,弄得她自己也睡不好覺。
聽到婆婆說出這樣的話,高女士感到很傷心,奶奶帶自己的親孫女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居然還要算報酬。再說了,報酬咋個演算法,難道要按小時付費?
採訪中,記者發現「帶孫費」並不是一個個案,很多家庭都存在老人索要「帶孫費」的問題。位於東郊的蘋果園小區和西郊的翠園小區是我市比較成熟的小區,在小區門口,或在小區內的遊樂場所,有很多老人正領著孫子、孫女曬太陽、玩耍。對於這個「帶孫費」的問題,大多數老人笑而不答。最終,一個大媽耐不住記者的「死纏爛打」,在不說出姓名的情況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說:「兒女工作都忙,帶孫子是理所當然的,哪個當奶奶的不疼愛自己的孫子?但現在,孩子的奶粉、水果、零食都是我自己花錢買的,再說現在幼兒的東西貴得很,我和老伴一個月的養老金除了日常生活,全都花給這個孫子了。我們就這一個孫子,不願意讓孫子從小吃不好,遭罪。可是光我們這些錢哪夠呢?不向兒女要,向誰要呢?」
一位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的女士說:「我每個月都主動給婆婆幾百塊錢。老人幫我們帶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做晚輩的要多理解他們。再說了,哪個做奶奶的不疼愛自己的孫子,請她們帶孩子比請保姆放心多了。」
一位年輕的社區主任說出了自己的觀點,老人索要「帶孫費」體現了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裡,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明晰自己的權利和義務。贍養父母是我們的義務,帶不帶孫兒是他們的權利。時下的年輕人不應該帶有「啃老族」的心態去要求父母做什麼,親情的社會同樣需要構建契約關係。
記者點評:
養老是個大問題
呂樹建
採訪結束,記者心意沉沉,老人們都經歷過生活困難時期,什麼樣的罪他們都受過,年紀大了他們更需要精神的慰藉。
老齡化時代已經到來,如何贍養老人已經成為問題。居家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並存著。但是,對老人來說,兒女的陪伴和悉心照顧,是他們最想要的。
養老是個大問題,不但需要政府部門努力,還需要社會支持,更是子女們必須承擔的責任。家有一老,好有一寶。老人們幸福了,我們的社會會更和諧。②
獨生子女能否挑起贍養父母的重擔
見習記者 閆漫
幾十年的計生政策帶來了獨生子女群體,也將要造就獨生子女父母群體。人們常擔心「80後」、「90後」的孩子「自私」、「不孝順」,將來他們能否挑起贍養父母的重擔?
採訪中,孩子們的回答總是「當然願意」,家長們卻有點信心不足。4月6日下午,在一師附小和民族幼兒園門口,記者採訪了幾位家長。對「孩子會不會孝順自己」的問題,大家意見不一。有的說,獨生子女是靠不住的,將來養老還是靠自己。有的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不靠子女靠誰?也有的家長談到「啃老族」,說將來子女不麻煩自己就不錯了。
子女孝心的培養是個大問題。在這個方面,學校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一位「潮媽」說,三八婦女節前夕,聽到孩子說「老師告訴我們,媽媽養育我們不容易,回到家裡要給媽媽洗洗腳,給媽媽講故事,讓媽媽開心」。年幼的孩子開始懂事了,知道孝順父母了,這讓她很感動。家長們建議學校進一步加強傳統教育,培養孩子的愛心、孝心。
家長們說,要想讓子女有孝心,自己必須率先垂範,做好表率。一句老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的言傳身教也非常重要。試想,一個打爹罵娘、欺負公婆的人怎麼能教育出好孩子呢?幸福的家庭大體相似,父母對老人好了,孝心就會一代一代傳遞下去。
多些寬容 妥善處理婆媳關係
見習記者 岳蔚敏
「公婆來了。」這是女作家六六的小說《雙面膠》里的第一句話。這意味著,從此,「給點陽光就燦爛」的上海媳婦胡麗鵑的生活罩上了烏雲。一個屋檐下,兩個年齡相差二三十歲的女人明爭暗戰,中間夾著一個狼狽不堪的男人。
對立,衝突,複雜……婆媳關係總是讓人恐懼。與現實相對應的是,人們又往往對婆媳關係抱有「親如母女」的期待。是啊,在最初,因為一個男人而締結婆媳關係的時候,誰會抱著樹敵的想法呢?
3年前,在某校教書的小慧結婚時很自信地認為她一定能跟婆婆相處好,因為她的人際關係很好。她嘗試著去愛婆婆,但小慧最終失望了。她感到,婆婆那雙窺視的、挑剔的眼睛,總在冷冰冰地觀察和評判她。想要愛婆婆,太困難了,也太牽強了。
另一方面,婆婆也難以像愛女兒一樣愛媳婦!在城牆外的一處街心花園裡,記者採訪了一位56歲的女士,她說,最初她也希望能愛媳婦,可媳婦真的過了門,彼此之間好像都有那麼一股勁兒往外推,也許是敵意?總之,那種愛的感情醞釀起來真有點難。
婆媳之間真的勢如水火嗎?也不見得!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渴望婆媳關係親如母女雖然不現實,但絕大多數家庭的婆媳關係是可以達到默契的。有人說過,女人如茶,如何把這杯「婆婆茶」品得有滋有味,就看我們下多少工夫。
俗話說,要想公道,打個顛倒。要想處理好家務事,必須做到調整自我心態。女人大多心思縝密,對於很多細微的事情都有敏銳的洞察力。如果把這種細緻放在對對方的關心上,多陪對方聊聊天,買點小禮物,讓對方知道你把她放在心上了;在矛盾發生時,多一些寬容少一些怨恨,學會諒解對方,學會解脫自己,彼此多一些理解、依賴和尊重,相信生活中將會不斷有溫馨畫面上演。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係就會和睦融洽。
孝道調查表 [複製鏈接] .pcb{margin-right:0}關於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生活現狀的調查問卷
問卷的統計結果 單題統計數據分析答卷人分析查看問卷第1題:你是否是家裡的獨生子女?[單選]是的
不是
第2題:你的戶口所在地在那裡?[單選]城鎮
農村
第3題:在你家族中,父母輩之上的老人有幾個需要贍養?[單選]1
2
3
4
5
5個以上
沒有
第4題:你家族中有幾個獨居老人?[單選]1
2
3
4
5及以上
沒有
第5題:你知道人口老齡化的概念嗎?[單選]十分清楚
比較清楚
一般
不怎麼清楚
不清楚
第6題:你知道「空巢家庭」的概念嗎?[單選]清楚
一般 不清楚 第7題:你對「常回家看看」這項法案的態度如何?[單選]十分贊成 比較贊成 一般 不怎麼贊成 完全不贊成 第8題: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空巢家庭」現象的?[多選]子女工作不方便照顧老人 子女成家後不願意和老人一起同居 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無能力照顧全部老人 老人自己想獨居 社會養老制度和保障機構不完善 其他 第9題:你認為「空巢老人」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多選]內心寂寞,無人傾吐
日常生活缺乏照顧
生活單調,無所依託
獨居存在較大的安全風險
生活貧困,缺乏醫療保障
其他
第10題:你認為造成子女無法「常回家看看」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單選]工作因素
家庭因素
文化因素
情感因素
經濟因素
其他
第11題:你認為除了「常回家看看」子女能為「空巢老人」做些什麼?[多選]定期給贍養費,確保老人日常生活
節假日把老人接回家同居
時常打電話給老人
老人生病能有人在身邊照顧
其他
第12題:你對傳統的居家養老方式有什麼看法?[單選]非常贊成,這是我們的良好傳統,應該發揚
比較贊成,只是養老已經不是純粹的家庭問題了
一般,有能力就居家養老,沒能力就依靠社會和政府
不怎麼贊成,時代改變,養老方式也應該改變
完全不贊成,養老應該是社會和政府解決的問題
第13題:你認為社會能為「空巢老人」做些什麼?[多選]培養志願隊伍為老人服務
成立老人活動中心,增加活動設施
為老人提供廉價的家政和醫療服務
定期上門探訪老人,廉價其精神狀況
提倡敬老愛老,舉辦推廣活動
問題
第14題:你認為政府能為「空巢老人」做些什麼?[多選]加快完善醫療養老保障制度
加大全國老人活動中心建設
成立專業的社工隊伍為老人服務
加強文化建設,豐富老人精神生活
加強孝道教育,提倡養老意識
其他「舉孝道雅行 育陽光少年」實踐研究之系列(一)——丹城二小「孝雅教育」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2011-5-12 13:16:19 來源:原創 作者:政教處 閱讀: 110 【字體:大 中 小】 「舉孝道雅行育陽光少年」實踐研究之系列(一)——丹城二小「孝雅教育」的問卷調查統計結果
為了使我校今後的孝雅教育更具方向性和針對性,4月22日就孝雅教育問題在全校學生以及家長中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現將調查結果統計如下:
1、你認為對當代小學生進行行孝行雅教育有必要嗎?
A、有(1344人 佔97.5%)B、沒有(13人 佔1.0%)C、無所謂(21人 佔1.5%)
2、每當見到老師時你會向老師問好或行禮嗎?
A、經常(803人 佔58.2%)B、偶爾(531人 佔38.5%)C、從來不(43人 佔3.3%)
3、每次放學回家或外出回家時都向父母或家人打招呼嗎?
A、經常(1022人 佔74.4%)B、偶爾(320人 佔22.9%)C、從來不(37人 佔2.7%)
4、在公共場所,你會大聲講話嗎?
A、會(131人 佔9.5%)B、不會(1103人 佔80.4%)C、父母或老師在場不會(138人 佔10.1%)
5、在路上,或者在車上,你手上有垃圾時,你會怎麼處理?
A、隨手丟棄(116人 佔7.8%) B、找個沒有人的地方扔了(146人 佔10.6%)C、找垃圾筒丟到垃圾筒里(1116人 佔81.6%)
6、與朋友、同學、家長等在一起時,你突然要打噴嚏,你會怎麼做?
A、用手捂住鼻子(1290人 佔93.5%)B、想朝哪兒就朝哪兒(65人 佔4.7%) C、有意地朝人打噴嚏(23人佔1.8%)
7、星期天你約了同學出門去玩,你會和父母講明去向、時間、和哪些人去幹什麼嗎?
A、會主動說(1150人 佔83.5%) B、父母問了才說(188人 佔13.7%)B、不會說(40人 佔2.8%)
8、你能早早起床,刷牙、洗臉、疊被嗎?A會(805人 佔58.5%)B、偶爾會(460人 佔33.3%)C、從來不會(113人 佔8.2%)
9、你知道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號嗎?
A、知道(602人 佔43.7%) B、不清楚(476人 佔34.7%)C、我只知道他們其中一個人的生日(296人 佔21.6%)
10、父母工作很勞累,他們回來你會熱情迎接他們嗎?
A、會(715人 佔55.2%) B、不會(131人 佔9.6%)C、有時候會(522人 佔38.2%)
11、父母生病或者有煩惱的時候,你會噓寒問暖去安慰他們嗎?
A、會(690人 佔50.1%)B、這是大人的事,不關我的事(41人 佔2.9%)C、很想安慰他們,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去安慰(637人 佔47%)
12、當你做錯事受到父母教育時,你會怎麼表現呢?
A、虛心聽取批評,耐心細緻地說明原因。(1129人 佔81.7%)B、他們錯怪了我,我會和他們頂嘴(159人 佔11.3%)C、不理睬他們(97人 佔7%)
13、晚上你家鄰居來你串門,或者是長輩們在談話,你會插嘴、干擾嗎?
A、會(78人 佔5.6%) B、不會(919人 佔65.7%)C、有時會,有時不會(402人 佔28.7%)
14、我最愛看的動畫片又開始了,但是爸爸卻要看《新聞聯播》,你該怎麼辦?
A、還是謙讓一下,讓爸爸看吧。(810人 佔58.8%) B、遙控器在我手裡,休想不讓我看動畫片(113人 佔8.8%)C、和爸爸達成協議,今天他看,明天這個時候我看。(451人 佔32.7%)
15、你的零花錢用於哪些方面?
A、用於買零食為主(285人 佔20.7%) B、用於買學慣用品為主(624人 佔45.3%) C、用於買玩具為主(163人佔11.9%) D用於買圖書為主(305人 佔22.1%)
16、你在待人接物時能有禮貌,使用文明用語嗎?
A、大家都誇我是有禮貌的孩子(484人 佔35.2%)B、對熟悉的人我挺有禮貌的(520人 佔37.7%)C、我還要努力(374人 佔27.1%)
17、平時你能熱心地主動幫助別人嗎?
A、能(714人 佔51.8%) B、有時能(595人 佔43.2%) C、不能(69人佔5.0%)
18、你能做到不挑食,不挑衣,少吃零食禁手機嗎?
A、能(685人 佔49.7%)B、偶爾能(567人 佔41.1%) C、經常這樣(126人 佔9.2%)
19、在家時,你能幫助家長做掃地抹桌收碗筷等家務嗎?
A、力所能及爭著干(915人 佔66.4%) B、爸媽都在,他們用不著我幫忙(291人 佔21.1%) C、老師說了我才做(172人佔12.5%)
20 我們在醫院、電影院或其它公共場所時可以
A、大聲喧嘩(91人 佔6.6%) B、小聲嘀咕(310人 佔22.5%) C、要保持安靜(977人 佔70.9%)
當代中國人孝道觀調查問卷問題1:您目前與父母距離(單選題) | ||||
|
問題2:父母情況(單選題) | ||||
|
問題3:隨著老年化社會來臨,你覺得如何應對(多選題) | ||||
|
問題4:你認為「孝」的精神本質是(多選題) | |||||||
|
問題5:在傳統孝道觀念中,你認為「注重親情」、「奉養雙親」(單選題) | |||
|
問題6:你年老的父母需要人照顧嗎(單選題) | ||
|
問題7:如果你有學業和事業在身,而你的父母有需要照顧,這時你會(單選題) | |||||
|
問題8:當子女成家立業後,父母難免有一些孤獨與失落感,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多選題) | |||||||
|
問題9:總的來說,你認為對父母的「孝」更多體現在(單選題) | |||
|
問題10:你與父母發生過矛盾嗎(單選題) | |||
|
問題11:如果發生矛盾,你認為該如何避免(單選題) | ||||
|
問題12:你認為父母你認為父母應該為子女分擔些責任(如看家、做家務、看管孩子等)應該為子女分擔些責任(如看家、做家務、看管孩子等)(單選題) | |||
|
問題13:下列哪個觀點你比較贊同(單選題) | ||||
|
問題14:你認為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愛應該具體體現在(多選題) | ||||||||
|
問題15:中華民族認為「孝」的精神升華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其他老人,你的觀點是(單選題) | |||
|
問題16:你認為你在贍養老年人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單選題) | ||||
|
推薦閱讀:
※健身工作室的現狀&未來 報告&案例
※《還珠格格》20大主演現狀:爾康最慘
※康熙馬浚偉患抑鬱症8年!扒扒98版《鹿鼎記》15大主演之現狀
※我區人民調解工作現狀與發展思考
※二十年目睹郵商之怪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