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為不麻煩別人是最大的禮貌
作者 | 高琳
來源 | 有意思教練(ID:MessageCoach)
01
不張嘴問才會死
三年前我辭職出來創業的時候,曾經在心裡暗暗地發過毒誓,從此以後我再也不用求人了,我自由了,哇咔咔。
你們要知道我當時是做什麼工作的,就能理解我為什麼這麼痛恨求人這事兒了。
我那時候是做政府關係的,外人以為做我們這行的都是吃香的喝辣的,來不來就出入白宮 / 中南海。
其實無論你代表的企業有多牛,當你拿著一紙公文站在有關部門的窗口,都不過是低到塵埃里那個求人辦事的。
有一次老闆讓我約見某一線城市副市長,此人我之前只見過一面,就只有他秘書的電話,我上哪兒找那麼大的臉去約人家啊?
我爸又不是李剛。
一籌莫展的我找到一個前輩去吐苦水,她聽完我的吐槽,完全沒get到槽點問我:
你問問又怎麼了?人家不答應你會死嗎?而如果你不張口問的話,答案永遠都是No。
是啊,人家不答應我不會死,不張嘴問才會死啊。
當天我就哆哆嗦嗦的給秘書發了個簡訊,沒想到對方居然秒回,還確認了幾周後約見的時間。
02
求人辦事的實質
不求人的人要麼不敢求人,要麼不屑於求人,前者看似自卑,後者貌似自負,但其核心都是對求人幫忙這件事的本質不了解。
從小你媽是不是就教你:「做人要自力更生,自己的事兒自己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所以我們一直把「請求幫助」和「給人添麻煩」等同了起來。
還沒開口就先矮三分,心裡一直打鼓:
被拒絕了怎麼辦?
欠了人情怎麼辦?
別人覺得我沒本事怎麼辦?
被人看不起怎麼辦?
美國的行為藝術家阿曼達·帕爾默(Amanda Palmer),在她著名的TED演講《請求的藝術》里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在做街頭活體雕塑乞討賣藝的日子裡,她通過和經過的每個人的眼神接觸,深深的體會到:「請求的核心是合作」,他們給予她金錢的時候,更希望通過幫助他人感受到彼此真實的存在與關懷。
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在請求別人幫助的時候心裡不會覺得歉疚,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與世界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
帶著羞愧請求協助意味著:你的力量高過於我。
帶著傲慢請求協助意味著:我的力量高過於你。
心懷感激請求協助意味著:我們有力量互相幫忙。
03
不敢求人
你將丟失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
上周末我講了一個線下課《用故事講出你的影響力》,當我說到其實求人辦事也是建立自己個人品牌的一個渠道時,在座的都疑惑地看著我。
掌握好求人的技巧,就連張嘴要錢都能要出機會來,你信嗎?
兩年前,我和美中強基金會的負責人一起去見領英前中國區總裁沈博陽先生。
見他的目的非常單純,就兩個字 —— 籌(要)款(錢)。
作為互聯網資深創業者,我認識他,可他壓根兒不認識我。
雖說有中間人介紹,而且美國總部也意向性的認可了這筆有助於中美文化交流的捐贈,可怎麼說這也是去跟一個陌生人開口要錢啊。
做過銷售的都知道拜訪新客戶的感受,但賣東西最起碼還能見著個東西,而公益籌款根本就是空手套白狼,全憑一張嘴。
還好,當我明白了求人辦事的實質是請求合作,心理建設的妥妥滴出現在沈總辦公室。
最後的結果是,我們非但要來了錢,還讓他認識了我這個人,後來我出《職得》的時候他還幫我寫了推薦。
你看,求人辦事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個展現你能力、動力、價值觀,和別人建立互動關係的絕好的機會呢?
求好了,你求回來的就是一個朋友、同盟甚至人生導師。
04
做個有水平的請求者
好好求人,不但不丟面子,反而可以成為建立信任關係的第一步,甚至成為下一次合作的敲門磚。
可怎麼求才能讓別人心甘情願幫你還惦記著你的好呢?
1. 給予對方認可和反饋
首先當你求人幫忙或者諮詢意見,一定是人家能做的事情你不能做(或做的沒人家好),人家有的資源你沒有。
所以請求幫助的第一條,就是對別人的專業能力和資源進行認可。
因為我認識人多又愛多管閑事,經常有人來找我推薦資源。
有次一個朋友問我有沒有能講4D領導力的講師,我就推薦了個教練。
後來我也把這事兒忘了,過了好幾個月才知道她去講了,這讓我心裡多少有點膈應。
我並不惦記著她給我回扣,也不缺她這份人情,但不管成不成給介紹的人一個反饋是對別人的付出最基本的認可。
難道溝通不需要花時間精力嗎?
況且說句不好聽的,多說一句「謝謝」會死嗎,為什麼那麼吝嗇呢?
2.清晰地表達你的需求
我最怕來找我幫忙的人上來啰里啰嗦,半遮半掩的說半天也不知道他到底要我幹什麼。
在求人辦事之前先想清楚你需要別人幫你做什麼?
在什麼時間,達到什麼目的?
只有需求清晰了,別人才能判斷是否能幫到你,怎麼幫。
3. 給人一個幫你的理由
別人為你付出時間和精力並不是因為他是雷鋒,而是因為做這件事滿足了他的某種需求。
給你意見滿足了他好為人師的需求,幫你牽線滿足了他助人為樂的需求,等等......
所以在求人辦事之前,先問問自己:
人家憑什麼幫你?幫你對他有什麼好處?對公司或者對大局有什麼好處?」
如果這個問題答不上來,那你就只能靠刷臉了。
祝你臉大。
在職場上求人,最忌諱就是拿上面的壓下面的—— 因為項目需求(公司需求),所以你一定要幫助我。
拿公司壓人就算了還抄送他老闆,老闆的老闆。
4. 讓別人幫你的成本越小越好
曾經有特別要好的高中同學請我幫她家孩子寫一封推薦信,當時就拽給我了一個美國學校名稱和孩子的簡歷。
我不能拒絕,又不能容忍自己潦草了事。
於是花了大半天的時間研究他想去的學校和專業,然後又從簡歷里摘出有用信息。
我做高管教練一小時5000塊的好吧?
幫她個忙,搭出去好幾萬,哎!
請人幫忙不是甩手把事情外包出去就完事了。
在請求幫助之前,儘可能將對方幫你所需的時間和精力成本降低到最低才能讓別人願意繼續幫助你。
不然真是幫一次就怕了。
5. 求一次不行求兩次
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人們更有可能在第一次說 ""No"" 後,第二次說 ""Yes""。
因為已經說過「No」一次了, 如果再說第二次, 可能會有負罪感。
為了避免讓自己不舒服,對方很可能在你求他第二次的時候說「Yes」。
當然,這個第二次一定要換一個理由或者換一個需求,否則就成了不依不饒的祥林嫂了。
6. 心裡想著別人是最高級的社交
當有人感謝你幫了他們一個忙的時候,通常你會怎麼說?
是不是都擺擺手說:「沒事兒,不用謝,別客氣,咱倆誰跟誰啊。」
然而影響力大師羅伯特·西奧迪尼卻告訴我們這錯了。
在他的書《影響力:說服的心理》中講到影響力的六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互惠。
他認為需要回報是人之常情。
因此他建議我們不要假客氣而是說:
我知道如果是你,也會為我做同樣的事。
這就為你下一次求對方辦事做了鋪墊。
老實講,作為中國人,這話我感覺說不出口,但我會在心裡時刻想著如何回報對方,因為在我看來心裡想著別人才是最高級的社交。
05
最近讀了台灣《商業周刊》創始人金惟純先生的書《還在學》,裡面對「有求於人」的描述很有意思:
現在回想起來,我人生那兩段不求人的日子,其實都沒有什麼長進,反倒是那三段求人的日子,自覺頗有斬獲。
我有一個比方:人一旦自認不求人,很容易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活進「自我感覺良好」的舒適圈。就像產品即將退出市場,不必再研究客戶需求,不必研發產品改良了。
套句營銷術語,這叫做『產品生命周期』結束了。
回想自己創業的這三年來哪一天不是在求人?
就連發個公號文也在心裡默默祈求讀者能打開看。
再想想當初自己「再也不求人」的毒誓,真是臉都打腫了。
金老師所言極是,正因為我需要天天求人,才有了天天進步。
-The End -
- 作者簡介 -從500強企業高管到高管們的教練,著有職場暢銷書《職得》,創立「有意思教練」,為職場人士打造「成長加油站」,全面提升溝通能力、情商、戰略思維、影響力,公眾號:有意思教練(ID:messagecoach)
推薦閱讀:
※9句精闢句子,生活中麻煩是你說Yes說的太快,說No說的太慢*
※手相凡有破碎散亂的婚姻線出現,婚姻非常麻煩
※異地年審麻煩嗎?辦理流程全都在這裡!
※危機重重!特朗普麻煩大了,五大原因讓其冒險發動戰爭
※在床上 你們是「麻煩小姐」和「委屈先生」嗎
TAG:麻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