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第八章 教育是「補課」教育?還是「補心」教育?(3)
怪哉:滿城儘是補課生,為何還有5000萬「差生」?
第六節 怪哉:滿城儘是補課生,為何還有5000萬「差生」?
目前,我們的學校教育,實際上就是分數教育下的「共性」,不論學生的素質、不管學生的體質,只要「分數」高就是勝利,就是「優生」、就是「王爺」,否則就是「差生」、就是「草寇」。至於,你上了大學幹什麼工作,對國家貢獻,一概不管,我們要的就是升學率。實際上,大學畢業又能如何?到頭來畢業了就也同時失業了,不僅專科、本科學歷的找不到工作,就是碩士畢業也工作難尋。就其原因,社會不相信學歷,只相信能力!
今天,我們的學校,自從教育產業化後,就像工廠一樣,整個學校的教育開始被「及格率、合格率、達標率、優秀率、上線率」等各項考核所左右;並且,喜歡用一把尺子(分數)來檢驗產品(學生)的質量。
這一檢驗不要緊,有5000多萬產品(「差生」)不合格。
據全國少工委的一項統計,在我國現有的3億學生中,被老師和家長列入「差生」行列的學生已達到5000萬人,每6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差生,他們在學業上不再被認為有什麼希望,而業已成為家長和老師的「問題孩子」。有統計,這一總數相當於1個法國、10個瑞士、100個盧森堡的人口數。
目前,中國教育完完全全是應試教育,不但考試,而且還要有排名,有排名,就必然會有「差生」的出現。
為什麼?
就算你的成績是全班第一名,那麼全校?全市?全省?你能還是第一名?
即便你是,你能永遠保持第一名的優勢嗎?
現在把話說回來,就你所在的那所學校而言,就你那個班級來說,還是會有「差生」,因為你的數理化好,但是不一定語數外好,這樣在分數方面必然有偏「差」,那怕是1分之「差」,只要有排名,或許你就是1分之「差」進入後10名的,你就是一個「差生」,你生氣也沒有辦法,算你倒霉。
下次考試,你通過努力也不一定進入優等生的行列,因為你努力,別人也努力,即便是你進入優等生的行列,你的同學他或她將成為你的犧牲品,當上了「差生」,於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出現了「差轉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我們的教育部門開始提岀「差轉優」教育的口號,「差轉優」教育,能把「差生」轉化成為「優生」嗎?
「差轉優」教育,是一個偽命題!
1.為何「差轉優」教育,是一個偽命題?
為何「差轉優」教育,是一個偽命題?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回答「差轉優」,能把「差生」轉化成為「優生」這個問題。
所謂「差轉優」教育,就是「差生」通過「全方位、大規模」的「補課」教育,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成為「優生」。
也就是說,原來的「差生」經過努力補課,成功的轉化成了「優生」;我們想一想,一個對學習沒有任何興趣,沒有堅持學習的習慣,更沒有什麼學習方法可言,這是「一差」到底的學生,通過「補課」能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嗎?
不能!
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簡直是天方夜譚!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即便是能夠實現「差轉優」,可是,我們又想過沒有:原來的「優生」鬆了口氣,一不留神被化成「差生」,原來的「優生」憋了口氣,「差生」能攆上「優生」嗎?
可以說,「差生」24個小時不睡覺,也攆上「優生」!!!
這是,毋容置疑的事實,談何「差轉優」教育?
由此可見,就這樣「差」和「優」在不停地轉來轉去,周而復始、循環往複。
所謂的「皇帝輪流做,明天我來當;差生考試有,排名眾人憂!」就是這個道理,此理大有「野火燒不盡,差生走又生」之勢能!以至出現「王侯『優生』,以何當乎?」
可見「差生」和「優生」轉化,都是相對而言的。也就是說,只要有考試,按分排名次,「差生」就會存在,如果你想在應試教育的天地里,在以分數排名次的競爭下喊什麼「差轉優」的口號,唱什麼如何轉化「差生」、怎樣消除「差生」的歌曲,那只是對牛彈琴,那只是白日做夢,那是野地里烤火一邊熱。
所以應試中的按分排名造就的「差生」是一個永不消失的互聯網電波!
對於「差生」而講,你如何真正的改變?
如何真正的轉化?
如何真正的消化?
除像非芬蘭哪樣的國家,學生17歲以前不考試!以後學生考試也無須排隊、排名;這樣人人都是「優生」,或者人人都是「差異生」。
可是在應試的今天,我們的排名次永遠不會取消,它的實用化、功利化等特點,迫使每一個參與者——學校、鄉鎮、縣市和省城等都會按等級劃分自己的地盤,以展示自己的教育特權。
所以,以分數排名次是一個大環境、一個社會現象。
所謂的「差轉優」教育,只是一個美麗、漂亮的口號而已。
所以,「差轉優」教育,是一個偽命題。
「補課」,是製造「差生」的罪魁禍首。
2.為何「補課」,是製造「差生」的罪魁禍首?
為什麼高考狀元基本上沒有上過補課班?
河南高考文理科狀元當面「過招」,在聊天中,二人發現在學習的道路上,有許多相同之處——從未上過培訓班、都是好學生、最大的共同點是,於成亮(文科)和陳威(理科)的學習多靠自主,父母管得不多。(2012年6月26日的《大河報》)
江蘇省文科狀元許琪所說「我小時候從沒上過培訓班,一直到初中,我最大的學習秘訣就是刻苦。」 (2012年6月25日《揚子晚報》;還有「重慶高考文理科狀元也不上補習班,且作息有規律」(2012年6月24日《重慶商報》);其「學習多靠自主,父母不多管」的。
原因是高考狀元知道自己的「為什麼學習?如何學習?」
這是學生的任務!
學生的任務,基本上,就是學習!
學生,學習就是生命!
學生,不學習,就沒有生命!
那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
於是,在學校課堂上比成績,在校外補課班比成績,補課班樓前掛的橫幅上寫的多明白了,「趙某某在中考時成績增了多少多少分,錢某某在中考時是全市數學第3名」,光看這,那咱把孩子放在這,他能考不上重點中學?分、分、分、學生的命根,為了孩子的命根,既是家裡沒錢,別的能省,這也不能省。
於是乎!假期補課風靡全國,寒暑假成了部分無良教師撈金「受賄」日,一個假期下來他們的補課收入可達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都有,你可別不信,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
對於補課的費用,很多家長也很心痛,因為一節課補課費高達幾百,一對一的補課費更貴甚至600-1000元,可是就是再漲也有部分家長願意給孩子補課,不補課不行,孩子考試分數低了怎麼辦?於是乎,補課已經成為一種攀比的風景線,也可以說補課費也在拼爹,真的嗎?
這不,據媒體報道,一家長為讓讓兒子「提分」不惜血本,經過28萬元的天價培訓後,高三學生的生物只考了1分。這個數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絕對算得上是天價,半學期花28萬元進行提分培訓,平均每天算下來大約接近2000元。
試看家庭富裕的家長可以給孩子每天補幾個課程,光補課費就是幾百元、上千元不等,30多天的假期是多少錢?
你聽?
3萬5萬算錢么?這是富二代的爹說的話。補課費花多少都要花,苦了自己也不能苦了孩子。只可憐30多天,數萬無就進了無良教師兜里,很多無奈不盡言中,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孩子攀比心裡很嚴重,因為很多同學都要在假期補一補,一旦學習成績落下來你又沒補課,孩子的抱怨家長承受不起,所以補課成風現象逐年沿襲下來。雖然教育部下令或者當地教育局下了禁令,可是補課地點很隱蔽,監管力度又不嚴,家長也在推波助瀾,難怪說一萬兩萬補課費不貴,越貴越補。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出現了:越補越差,越差越補的循環狀態。於是乎,大批的、大量的「差生」,在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情況下,稀里糊塗進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訓練班、補習班,他們為何要上補習班?
是不是說我們就不可以請家教了?不可以上補習班了?
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需要就事論事找原因,找准了問題所在,把根源性問題解決,成績自然就上去了。
打一個比方,一隻木桶它的底部有一個小洞,我們不去想辦法「補著」,當看到木桶沒有水或水很少的時候,便開始「補水」,用這樣的方法給木桶「補水」,我們補的水是從「高處流入,底處流出」,無論何時木桶里水位不可能提高。
學生的「補課」,也是如此,老師補的課,學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補課」成為「耳旁風」,所以,無論如何「補課」成績不可能提高。
「補」呀「補」,越「補」越苦、越「補」越累、越「補」越差,越「差」越「補」,直「補」得我們的孩子「丟書、撕書、燒書」,最後被「補」得「逃學厭世,離家出走,命喪黃泉……」
「補課」就是地溝油!
「補課」就是搖頭丸!
「補課」就是毒膠囊!
「補課」就定時炸彈!
「補課」是造就了孩子「厭學、逃學、棄學」!
這並非危言聳聽,活生生的事例每日都在發生。要是不信的話,百度一下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補課」,是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的!
所以,「補課」就是製造「差生」的罪魁禍首!
3.「差生」與「優生」之「差」,到底「差」在哪裡?
「差生」與「優生」之「差」,到底「差」在哪裡?
「差生」與「優生」之「差」,是「差」在「天賦與智商」方面嗎?
「差生」與「優生」之「差」,並非「天賦、智商」之「差」。
「差生」的成績不好,表面上是知識掌握的不好,其實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1)是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不是!
為什麼?
1916年,德國心理學家施太倫提出了「智商」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數,它是用數值來表示智力水平的重要概念;科學測試證明:只有2.5% 的人是低智商。
科學研究表明,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20%與智力因素相關,80%與非智力因素相關。聰明以外的智慧將帶給我們更多的收穫。
智力因素在一個人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但許多學生雖然智力很高,但是成績卻始終上不去,其原因就在於非智力因素。
所以,智力絕不是成績的決定因素,關鍵還是在於非智力因素。
(2)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的!
為什麼?
1935年,亞歷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這個概念。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想像力、思維力等智力因素之外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這些非智力因素都是直接影響和制約智力因素髮展的意向性因素。但是,這一理論提出後,並未受到人們的關注。(部分內容 來源於 「非智力因素」【百度百科】)
非智力因素對於一個人的學習成績的提高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天的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包括一系列複雜的心理活動「感覺、知覺、記憶、想像和思維」等智力心理因素,也含有「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心理因素。
也就是說,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了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成績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因此,應在重視研究學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時,重視研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比如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學習習慣等等。
所以說,補課要有針對性,補課要讓孩子出於自願,我要補課,千萬不能強迫。
課主要是補習知識,其它方面很難得到改善,過度的補習甚至導致厭倦,抑制學生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孩子越補越差的原因所在。
所以,是非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
(3)是家庭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家庭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的!
為什麼?
眾所周知,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可是,現在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家長這樣的聲音「我每天都很忙,忙的要死了,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讀書學習?」
有的父母,對於孩子分數看的太重,緊緊抓住孩子的考試成績走,如此,容易讓孩子找不到「自我」。
有的父母,對於孩子太鬆懈,太嬌縱,如此,容易讓孩子迷失了「自我」。
有的父母,對於孩子太愛,愛的想把全世界的愛都給孩子,如此,容易讓孩子目中無人、自私任性、獨斷專行,心中只有「自我」。
而有的父母說「我不是老師,我不懂教育」,有的父母會用這樣的託辭,迴避教育子女的責任,就像用「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來迴避多陪自己的孩子。
於是,那些以「忙」的要死為借口,孩子小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權,推給孩子保姆、孩子的爺爺奶奶等,孩子上學了,就推給學校的。
學校老師,是如何教育學習不好的「差生」呢?
(4)是教師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教師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的!
為什麼?
義大利近代教育先驅蒙台梭利說:「兒童是找到通向文化修養和通向完善的道路呢?還是一切東西都將歸於毀滅呢?責任在老師身上,一切決定於老師。」
美國行為主義鼻祖華生.約翰.布魯德斯曾說「給我一個正常兒童,我可以把他培養成為醫生、律師、或者乞丐和小偷。」
我說,老師教就是教育學生的方向盤!
可是,有的老師通常是以考試的分數來評判一個學生的「優劣」,有的老師看到「差生」學習不好就說:看,你這孩子是「我教書幾十年,什麼樣的學生未見過?咋就未見過你家孩子這樣調皮搗蛋,你還是把他轉到其它學校去,讓高明的老師調教吧。」,於是乎,再來個美其名曰美國教育家M·S·斯特娜說:「教育不應該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該在家庭里由母親開始。」
所以說,這孩子是「朽木之材不可雕,由家長好好管教」。
家長覺得「交給老師自己最省心」,央求學校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就這樣在「踢皮球」中,學生更「差」了,漸漸地連「差生」也不是了,成了社會上地地道道的「流浪狗」,成為「邊緣青少年」、「問題青少年」。
「差生」與「優生」之「差」,到底「差」在哪裡?
(5)是多元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多元智力因素引起的「差生」的「分數低」嗎?
是的!
為什麼?
1967年,美國在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創立《零點項目》,在20年間,美國對該項目的投入達上億美元,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教育家超過百人,他們先後在100多所學校做實驗,有的人從幼兒園開始連續進行20多年的跟蹤對比研究,出版了幾十本專著,發表了上千篇論文;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基於多年來對人類潛能的大量實驗研究,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結構》一書中,首次提出並著重論述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基本結構,並認為支撐多元理論的是個體身上相對獨立存在著的、與特定的認知領域或知識範疇相聯繫的八種智力。(文章部分內容 來源於 「多元智能理論」【百度百科】)
多元智能理論,人的智能體現在不同的方面,有的學生擅長數學、有的學生擅長語文、有的學生表現在運動方面的特長、有的學生體現在繪畫方面的優勢,所以,某門學科成績差一些也屬正常。
學校的環境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必要條件,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方面。以往我們在教育過程中多強調心理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強調教學中的人際關係,校風班風、課堂教學氣氛等對學生的作用,而往往忽視物質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加德納有一句名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形式。」(文章部分內容 來源於 「多元智能理論」【百度百科】)
如讓畫家畢家索、詩人普希金、史學家旲哈、文學家錢鍾書、詩人藏克家、國學大師季湵林、原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他們去學數學、物理肯定要失敗。
因為畢加索+多歲不知道1+l等於幾、普金對數學一竅不通、旲唅的高成績數學O分、錢鍾書5分、藏克家0分、季羨林4分、羅家倫O分。歷史上偏科而成為偉名人的太多了。
如毛澤東主席對繪畫不感興趣、不喜歡數學,但對文史特別感興趣,擅長寫作,他在學業上雖沒有全面發展,但並沒有成為阻擋成為政治家、軍事家、歷史學家、書法家、詩人、國學大師等的障礙,且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
再看一個例子,如果給俞敏洪、馬雲,補數學課,數學分數無論如何都考不100分。
這種差異的表現是多方面的,這是因為一個人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或多少地會受到遺傳和各種環境的相互影響,使其在某學科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特長或偏科:有的能寫、有的能畫、有的能唱、有的能跑、有的能算等等。
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
放假補課易使我們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一聽說要補課,我們怨聲載道,原來制訂的各種計劃都泡湯了,你想想,我們整天帶著抵觸情緒去上課,怎麼對學習產生興趣呢?沒了興趣,又怎能學好功課呢?畢竟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長期下去,我們就會因討厭補課而討厭學習,厭學情緒一旦產生,就很容易製造5000萬「差生」。
由此可見,「差生」與「優生」之「差」,到底「差」,不是「差」在「智力」因素方面,而是「差」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我們的「家長老師」方面與「多元智力因素」方面,這些方面不是單一「補課」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所以,越「補課」,孩子成績越來越差,補課的效果也越來越差,孩子離優等生的差距越來越大……我們的「差生」越多!
於是,這就是「滿城儘是補課生,為何還有5000萬『差生』」根本原因。
既然如此,那麼如何解決「滿城儘是補課生,為何還有5000萬『差生』」這個問題?
事實上,學生的「差」,不要轉就會「優」的。
為什麼?
有句諺語叫做:「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親自做一遍。」
什麼是教育?
套用一下「說一千,道一萬,補課不如補心。」
我們常說道「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指關羽與劉備失散後,不得已降了曹操。曹操對關羽優禮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賜爵。但關羽不為所動,最後掛印封金,不辭而別,過五關斬六將,與劉備、張飛相聚。
這是典型的「人在心不在」的教育故事。
如果孩子沒有「心」學習、不用「心」學習,雖然「身」天天在學校,但是「心」不知道開小車跑那裡去了?
父母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誰誰跟你一個老師教的,他為什麼能考第1名?我的老祖宗,一考試那就是倒著數,你昨不操「心」學習呢?你讓我的面子往能擱?你不是存「心」氣死我嗎?
其實,孩子們學習成績差,並不是存「心」氣死父母的,父母也知道這種情況,只是一種「恨鐵不成鋼」心裡情緒的發泄而己。
孩子們不學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許多成績差孩子,並不是因為頭腦不聰明,而是沒有用「心」去學習,一句話就是在孩子的「心」里已「失去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是問題的根源。
怎樣把孩子「心」里「失去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補」回來呢?
與其給孩子們「補課」,倒不如給孩子們「補心」!!
因為教育之道在「心」里?!
推薦閱讀:
※家庭一半收入給孩子補課,別人都在補,我能怎樣
※中國產科麻醉還需補課
※馬明良:中國穆斯林需要補課嗎?
※假期補課,為啥屢禁不止?
※第一次給人補課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