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即墨黃酒何時稱「老酒」

即墨黃酒何時稱「老酒」

孫鵬

即墨產黃酒為中國北方優質黃酒的代表,和南方產優質黃酒代表紹興黃酒共同享譽國內外,為酒中之佳品。如今即墨產黃酒多稱「老酒」或「即墨老酒」,而即墨產黃酒何時改稱「老酒」,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對此,筆者略述拙見。

即墨黃酒釀造歷史悠久,其主要原料為黍米、麥曲和水。其傳統工藝流程大致可分為浸米、燙米、洗米、糊化、降溫、加曲、保溫糖化、冷卻、 加酶母、入缸發酵、壓榨、陳釀、勾兌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起,對黃酒的釀造設備和工藝進行了革新,但仍以傳統工藝為主。即墨黃酒在釀造過程中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釀酒的「古遺六法」,即「稻米必齊,曲糵必時,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煁熾必潔,火劑必得」(引自《禮記·月令》篇)。此「六法」實為古代糧食酒釀造工藝的質量要求,即必須選用籽粒飽滿、無雜質的黍米做原料;必須選用每年夏季中伏時用小麥製作的曲糵,並陳放一年後使用;必須選用水質好且含多種礦物質的天然水;在釀造過程中所用容器必須是質地優良的陶器;釀酒過程中使用的器皿,必須加熱燙洗,嚴格消毒殺菌,預防污染;蒸米的火候必須達到焦而不糊,恰到好處。通過上述工藝製作的黃酒香型獨特,微苦焦香,溫馨醇厚,餘味深長,且含有多種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因而深受消費者稱讚。

即墨黃酒的名稱屢有變異。清同治版《即墨縣誌》(1872年版)物產節稱黃酒為「干榨酒」;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周銘旗主編的《即墨鄉土志·物產》則稱為「黃酒」。中華民國時期,即墨城鄉所有生產和銷售黃酒的作坊和酒肆均稱「黃酒館」,民間用黍米釀造的酒亦均稱「黃酒」或「米酒」。飲酒者喜將「黃酒」與「燒酒」(蒸餾白酒)勾兌飲用,俗稱喝「燒黃二」。這在民間廣為流傳,至今許多老人記憶猶新。從明清至民國期間文獻及民間均無將即墨產黃酒稱「老酒」的記載或傳聞。那麼即墨產黃酒為何演變為「老酒」呢?

一種說法是:即墨黃酒在古代稱「醪酒」,並解釋為是一種醇酒。如今改稱「老酒」是繼承傳統。這是一種誤導。醪酒其實是泛指用糧食釀造而未經壓榨過濾的濁酒。《辭海》對「醪」的詮釋是「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釀」。《後漢書·樊儵傳》:「又野王歲獻甘醪、膏餳。」唐章懷太子李賢註:「醪,醇酒汁滓相將也。」引申為濁酒之泛稱。杜甫詩《清明二首》:「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亦可為此說之佐證。因而把北方優質黃酒之代表同汁滓不分的濁酒混為一談,實是大相徑庭。

關於「老酒」的文獻記載有:南宋詩人范成大撰《吳郡志》中云:「老酒,數年酒,南人珍之。」清代廣西桂林府通判王森撰《粵西叢載》卷十九稱:「老酒,以麥曲釀酒,密封藏之,可數年。士人家尤貴重。每逢臘中,家家造鮓,使可為卒歲計。有貴客則設老酒鮓……婚娶亦以老酒為厚禮。」上述記載證明,「老酒」之名自宋至清代多有記載,不過其含義應是泛指儲藏多年之陳釀,並非特指某一種酒。

即墨黃酒泛稱「老酒」也有一個演變過程:1949年即墨城解放後,縣人民政府以沒收的官僚資產舊黃酒作坊為基礎,建「即墨黃酒廠」(廠址在今大同街南端路東),用傳統工藝生產黃酒。1951年該廠生產黃酒50噸。為便於同其他地區生產的黃酒區別,該廠將其生產的黃酒稱為「即墨老酒」,同時也取其「陳年佳釀」之意。但民間以黍米為原料釀製的酒仍稱「黃酒」。1951年7月,即墨縣人民政府發出《嚴禁群眾製作酒麴的指示》,要求各級幹部廣泛宣傳酒類專釀專賣政策,禁止私人制曲釀酒。此後,私人釀酒被取締,「黃酒」只有「即墨黃酒廠」獨家生產,因而「即墨老酒」也就成為家即墨釀製的黍米黃酒的專用名稱了。1963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即墨縣黃酒廠生產的「即墨牌」老酒進行了商標註冊,使老酒的命名有了法律依據。此後在一些出版物中「即墨老酒」的名稱也屢屢出現。如輕工部編纂出版的《黃酒釀造》一書中稱:「長江以北,以山東省生產黃酒為最,而即墨老酒尤負盛譽。」日本出版的《最新化學工業大系全書》記載:「中國北方黃酒——即墨老酒最為著名。」1963年第二屆全國評酒會上「即墨老酒」首次被評為全國優質酒。1984年在全國輕工系統酒類質量大賽中即墨老酒獲金杯獎,1987年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黃酒節上,「即墨老酒」被評為特等獎。由此,即墨老酒名揚四海,譽滿國內外。

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至20世紀80年代,「老酒」已成為即墨各酒廠以黍米為原料、運用傳統工藝生產的黃酒的專用名稱了。

推薦閱讀:

帶你走進酒的世界,自釀黃酒
紹興:倉橋直街3-2黃酒館、馮家台門(紹興老城區一日游14)
黃酒的飲用方法主要有哪些?
古人為何端午都喝雄黃酒
紅糖加黃酒勝過百副葯,專治膝蓋疼,一次緩解,10天自如,記得存

TAG:黃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