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首映觀後感
前不久參加了《山河故人》的亞洲首映,
賈樟柯的這部新作和侯孝賢的《聶隱娘》是今年一併殺進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華語電影,
同時賈樟柯也拿到了戛納的終身成就獎「金馬車獎」,
讓賈樟柯又一次成為影迷與媒體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有說賈樟柯越來越有大師氣度的,有質疑賈樟柯販賣民族奇觀的。
到底影片成色如何,看片之前我也非常期待與好奇。
看完以後的確信息量略大,有很多想和大家分享的感受。
雖然聊得太細可能會有些許劇透,但是我覺得賈科長的電影就算被劇透光了看起來還是和你想的不一樣。沒什麼關係。(而且我保證不劇透本片最勁爆的床戲是誰和誰的。。。)
映前賈樟柯說《山河故人》是45歲的他對於之前人生的感悟。
電影劇情從1999年一直到2025年,講述了各種角色之間的各種感情以及他們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歷,在急速發展的中國這樣一個背景下的,輕快且憂傷的故事。
看完影片,首先《山河故人》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影片在畫幅上的處理,分別用1.37:1(4:3)/1.85:1(16:9)/2.35:1(寬銀幕)來表現與區分1999年/2014年/2025年的畫面。
年紅到爆炸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就使用了這個風騷且有趣的做法。
我覺得賈樟柯用這個方法很可能是為了讓本來時代感區別並不大的三段戲區分的更加明顯一些,製造一種形式感,也彌補和緩解影片在營造未來片段時想像力上的壓力。
甚至,《山河故人》的標題放在影片放映50分鐘左右,1999年戲份完全結束以後出現,也有類似的作用。
說到標題《山河故人》的英文片名是《mountains may depart》(山可移)不知道是想表達「山可移,情永在」還是「山可移,人不再」的意思?
全片三個時代的戲份時長几乎是平均的,但是給人的感受卻並不平衡。
最集中的槽點似乎都出現在第三段關於澳洲2025年的戲份上。
見過一個有趣的吐槽是:「像張到樂(dollar)這樣有骨氣、有情懷、餐館端盤子的富二代,現實中真是沒有見過。現實中的中國富二代們對父輩的財富是最馴服的一群人,但到了張到樂這裡,他居然要跟父親談自由。如果王思聰看到這一段,他大概也會覺得好笑。 」
不過我這點還是能適應,畢竟小dollar在澳洲生活了10年,國外的環境把這個富二代塑造的和我們身邊的不太一樣還是能夠理解的。
但是整個段落對於描述未來,我深深的感覺到了賈樟柯的無力,不僅是創造力還是角色成長後的情感表達上。
山西出生的小dollar在7歲的時候就能無障礙的用上海話與後媽聊天,
18歲時卻不論山西話、上海話、還是普通話全部忘得徹底,已經無法和一起生活的父親完成最簡單的交流。。。
這個充滿設計感的劇情安排,或許賦予了很多含義。但是我體會到最大的感覺是不適。現實感發生嚴重的偏移錯位。
可這對於一部分觀眾來說,只是開始。。。
整個父子無法溝通的未來段落,沉默無言時的肢體和面部表情上的衝突和距離感幾乎沒有,而有的是成倍於前面兩個段落的對白,還是英文對白。
似乎用台詞就可以讓情感達到高潮了一樣。
整個段落的敘事,就在張艾嘉、張譯和董子健的面部特寫里,在他們精湛的表演支撐下,在讀出大段大段的台詞對話中,推進。。。。。。
英文好點的話,閉上眼睛聽就夠了。
全片心思過於密集,設計感太強,信息量太大,思考空間不夠。
賈樟柯擅長拼貼,純粹的拼和貼。
用拼貼體現對比,用拼貼表現變化。他不斷的在自己的電影中重複使用這個方法。
到了《山河故人》時也不例外,而且相比之前電影,這部更是賈樟柯最戲劇化最完整連貫的講故事的一部電影。
賈樟柯在《山河故人》里用了太多的手法和語言,用力太猛。甚至有一絲取巧投機的錯覺。
但是不論如何,賈樟柯依舊是目前國內導演里最真實和誠實的導演了。
要是有更多賈樟柯這樣的導演拍這樣的電影,中國電影才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才能讓中國電影不只有連娛樂至死都做不到的國產商業爛片。
所以到電影上映的時候,還是希望《山河故人》能有一個好的成績,證明還是有觀眾在支持中國電影的各種可能性的。
目前沒有聽說《山河故人》定檔的消息,不過侯孝賢的《聶隱娘》已經定檔8月27日了,同天上映的還有曹保平導演的《烈日灼心》,都是華語電影的良心製作。
推薦閱讀:
※一個山西人眼中的賈樟柯和《山河故人》
※《山河故人》:女人在雪中起舞,命運卻已無多
※漂泊的心,何處安放? ——觀賈樟柯電影《山河故人》
※影,城 |《山河故人》的汾陽密碼
※《山河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