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青銅器和金文最低限度閱讀書目

青銅器研究既然已經形成一個重要的學術領域,有著相當長久的歷史,自然積累有大量的文獻和材料,而有關論作又正在與日俱增,其數量的繁多,早就使讀者目不暇給。上個世紀,胡適先生等曾編寫「國學最低限度閱讀書目」,這裡仿其先例,列舉一批關於青銅器和金文的最低書目,或許對初學者有所幫助。通論青銅器的專著,最有名的應推容庚先生的《商周彝器通考》。這部書雖早在1941年問世,從內容的廣博精審來說,迄今還罕能比肩。《通考》最近有了新版,容先生的弟子曾憲通先生做了詳細說明和評價。馬承源先生主編的《中國青銅器》(修訂本),是國家文物局主持編寫的教材,為學習青銅器者提供了系統的知識基礎。篇幅更大的是朱鳳瀚主編的《古代中國青銅器》,目前正在增補,不久印行的新版內容將更豐富和及時(編按:本書現已出版,名為《中國青銅器綜論》)。日本學者林巳奈夫有《殷周青銅器綜覽》,共三大卷,特點是廣收流散材料,頗有不易見到的。金文著錄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殷周金文集成》,稱為集大成當之無愧。此書有十八冊,於1994年出齊,最近又出了新版,有所增補。考古所另有《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並十八冊為六卷,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出版。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一書,也有裨於《集成》的使用。台灣嚴一萍主編的《金文總集》,體例與《殷周金文集成》相似而收器較少。兩書對勘,可用季旭升主編《<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殷周金文集成》未及收錄的材料,劉雨先生與盧岩編有《近出殷周金文集錄》,又與汪濤編有《流散歐美殷周有銘青銅器集錄》。在台灣則有鍾柏生先生等的《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響彙編》。這幾種書儘可能收入青銅器圖像,是和《集成》、《總集》不同的。金文的著錄表,以前最好的是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但該書成於《集成》以前。近劉雨等編著的《商周金文著錄總表》已經出版,是便於學者的好消息。金文的文字編,容庚先生的《金文編》為權威之作,最後的版本是1985年的第四版。其後有幾本書加以補訂,最新的是嚴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即對於初學來說,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很夠用。《金文編》以所謂圖形文字列為附錄,近日王心怡女士則專編成《商周圖形文字編》,可稱別開生面。有關金文的工具書還有很多,這裡只舉兩種特別有用的:一種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新出金文分域簡目》。這本書將有銘文器物按照出土地點分列,並把柯昌濟《金文分域編》等舊有記錄附在卷末,對於金文與地區關係的研究非常有益。只可惜書出在1983年,很希望有人接續這項工作。另一種是吳鎮烽先生的《金文人名彙編》,初版印行於1987年,2006年出了修訂本。書中對每一個人名均說明其時代,描述其身份,不僅便於查檢,也為今後研究提供了許多啟示和線索。通釋金文,即對金文作系統考釋的書,較早最著名的是郭沫若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須用1958年重印本(有新影印版)。較後的可舉出於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可參看唐復年《<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器影集》)。日本白川靜的《金文通釋》也多有新見。學讀金文,現在最好用馬承源先生主編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前述季旭升《<金文總集>與<殷周金文集成>銘文器號對照表》也附有《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器號對照。至於青銅器、金文方面的論著,數量浩繁,有些不易尋覓。好在不久前出版的《金文文獻集成》多有收錄,其間有的甚至是多年積學的人也未必讀過的。要查這方面的論文,可用孫稚雛《青銅器論文索引》。該書下限到1982年,接下來有張憋銘、張仲立《青銅器論文索引》,包括1983至2001年。後面這部索引有厚厚三冊,充分反映出由於學科發展,論文大為增多。索引的編纂當然會滯後於論文的出現。為了尋找近期發表的論文,一個辦法是利用中國考古學會編的《中國考古學年鑒》。《年鑒》到現在已經出版到了2007的一本,應該說是夠及時的。其中「考古學書目」和「考古學論文資料索引」都專辟有青銅器及金文部分,冊末「新發表古代銘刻資料簡目」也有金文專項,查起來十分方便。以上所說,涉及的青銅器和金文主要是先秦的,這是由於傳統上青銅器研究重點在商周,秦代以下,特別是漢代器物儘管眾多,也有不少銘文,卻長期受到冷遇。容庚先生曾有鑒於此,繼《金文編》作《金文續編》,專收秦漢文字,並纂著《秦漢金文錄》,而實際上這一偏向至近年才有扭轉。秦漢金文的著錄有孫慰祖、徐谷甫的《秦漢金文彙編》、徐正考的《漢代青銅器銘文選釋》。徐正考還有專著《漢代銅器銘文研究》和《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後修改合編為《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一書。專門討論漢代青銅器的,還有吳小平《漢代青銅器的考古學研究》。銅鏡性質特殊,時代也下延得非常晚。了解銅鏡,應先讀孔祥星、劉一曼兩先生的《中國古代銅鏡》和《中國銅鏡圖典》。這些年,公私收藏的銅鏡迅速增多,美不勝收,已經有多種圖錄出版,然而至今沒有總匯性的著錄,擬議中的銅鏡文獻集成和索引也尚未實現,不能說不是憾事。《商周彝器通考》有「拓墨」一章,是容庚先生的卓識。研究青銅器,不懂得墨拓技術是不行的。有關這方面,建議去讀馬子云先生《金石傳拓技法》和紀宏章先生《傳拓技法》。這兩書作者都是見多識廣的技術專家,書雖簡明,卻極精要。關於青銅器的修復,也是研究者必須了解的。富有經驗的趙振茂先生曾受故宮博物院吳仲超院長之囑,著有《青銅器的修復技術》,值得細讀。賈文忠《古玩保養與修復》書中的有關部分,也有重要價值。讀者可能會注意到,青銅器研究這一學科分支還缺少一些大家需要的書:首先是青銅器發現和研究的歷史。甲骨學已經有吳浩坤、潘悠《中國甲骨學史》一類的書,卻還沒有一種比較系統全面的青銅器和金文的研究史。白川靜《金文通釋》卷五第一至四章有「金文學史」,仍較簡略。其次是規範化的青銅器研究名詞。目前論作中使用的名詞紛亂歧異,很需要研究和審定,這當然是很繁難的工作。與此有關的,還有青銅器名詞的翻譯,現在可參用王殿明、楊綺華《漢英文物考古辭彙》中的「青銅器」部分。以上內容摘自《紫禁城》


推薦閱讀:

請問鐘鼎文和籀文的關係?
金文
原創丨古籍庫里說金文
20180116《金文詁林》字頭索引數位化完成、缺字補完
西周金文書法審美文化初探

TAG:閱讀 | 青銅器 | 金文 | 讀書 | 書目 | 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