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的世界遺產
1.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2.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3.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
5.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6.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瀋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宮:瀋陽故宮(遼寧) 2004.7 文化遺產
7.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8.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9.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0.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11.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12.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13.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14. 西藏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遺產
15.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16.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17. 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
18.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19.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20.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21.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22.福建省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3.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24.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25.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縣) 2000.11、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 2003.7、盛京三陵(遼寧)2004.7 文化遺產
26.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27.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28. 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29. 雲南「三江併流」自然景觀 2003.7 自然遺產
30. 吉林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1 文化遺產
31. 澳門歷史城區 2005 文化遺產
32.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2006.7.12 自然遺產
33. 中國安陽殷墟 2006.7.13 文化遺產
34. 中國南方喀斯特 2007.6.27 自然遺產
35. 開平碉樓與古村落 2007.6.28 文化遺產
36. 福建土樓 2008.7.7 文化遺產
37. 江西三清山 2008.7.8 自然遺產
38. 山西五台山2009.6.26 文化景觀
註:圖片來自網路。
39. 2010 .8. 1. 「中國丹霞」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40. 2010.8.2. 河南省嵩山地區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大地是華夏文明起源的中心,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嵩山地區不僅是我國早期王朝的建都之地,而且在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區域,它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形成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
由盤旋踏道環繞的台體和台前的石圭兩部分組成的元代觀星台
註:圖片來自網路。
41. 2011.6.2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西湖景觀"突出普遍價值的承載要素包括西湖自然山水、以及依存與融合於期間的景觀格局"兩堤三島"、題名景觀"西湖十景"、西湖文化史跡與西湖特色植物,以及呈現為"三面雲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間特色。
其中:
1、西湖自然山水
西湖自然山水由西湖的外湖、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北里湖五片水域(559.30公頃)與環抱於湖的北、西、南三面丘陵峰巒組成(3000多公頃),既是整個"西湖景觀"基本的自然載體,也是景觀的組成要素。
2、城湖空間特徵
西湖的周圍空間自12世紀以來就形成了三面環山、一面臨城的城湖歷史關係、並傳衍至今,呈現為西湖景觀極為獨特的"三面雲山一面城"的空間特徵。
3、西湖景觀格局
西湖景觀格局表現為"兩堤三島",是公元9-19世紀期間通過多次西湖疏浚工程逐漸形成的人工產物"白堤"、"蘇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共同組成,分布於整個西湖水域,形成了一系列獨特而豐富的大尺度景觀觀賞層次,是西湖景觀具有整體架構作用和廣泛影響力的景觀要素。
4、"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是創始於南宋(13世紀)、並持續演變至今的10個詩意命名的系列景觀單元: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雙峰插雲、雷峰夕照、南屏晚鐘。他們以世代傳衍的特定觀賞場所和視域範圍,或依託於文物古迹、或藉助於自然風光,呈現出系列型的觀賞主題和情感關聯,分布於西湖水域及其周邊地帶,是"自然與人的聯合作品",屬於中國原創的山水美學景觀設計手法"題名景觀"留存至今的最經典、最完整、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並具有突出的"文化關聯"特性,是西湖景觀中最具創造性精神和藝術典範價值的核心要素。
5、西湖文化史跡
"西湖景觀"在上千年的持續演變過程中,由於政治、歷史、區位的原因,更因其特有的景觀吸引力和文化魅力,融匯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國儒釋道主流文化的各類史跡,在現存上百處文化史跡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4處:保俶塔、雷峰塔遺址、六和塔、凈慈寺、靈隱寺、飛來峰造像、岳飛墓(廟)、文瀾閣、抱朴道院、錢塘門遺址、清行宮遺址、舞鶴賦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龍井。它們分布於湖畔與群山中,承載了特別深厚和豐富多樣的文化與傳統,成為西湖景觀作為"文化名湖"的支撐要素。
6、西湖特色植物
"西湖景觀"在植物景觀特徵上具有悠久歷史和突出文化象徵含義的植物有:始於宋代(11-13世紀)、並傳衍至今的沿西湖堤、岸間種桃、柳的特色景觀,與"西湖十景"的四季觀賞特徵相應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四季花卉",以及分布於湖西群山中承載了中國茶禪文化重要價值的傳統龍井茶園及其景觀。
緩衝區說明
提名地的緩衝區根據保護"西湖景觀"遺產價值的完整性和抵禦城市建設發展壓力的要求劃定;該區以現行的風景名勝區外圍保護帶為基礎,針對城市發展的壓力向東和東北方向擴大928公頃、直抵明代杭城東界"貼沙河";針對管理操作的可行性將南界調整至錢塘江北岸線;總山地面積6357.43公頃。該區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辦法》和《杭州西湖文化景觀保護管理規劃綱要》、《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保護總體規劃》的保護。
該區的四至邊界為:東起環城東路、貼沙河南段、浙贛鐵路、中河南路、復興大橋一線;南至錢塘江北岸線、之江路、留轉路一線;西至繞城高速公路;北至西溪路、天目山路、保俶北路、文三路、文暉路一線。
註:圖片來自網路。
42.2012.6.29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位於內蒙古正藍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都於此,1264年在燕京(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後,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元上都和元大都成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兩個首都。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在世界遺產大會投票表決,一致通過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元上都遺址成為中國最新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國第42處世界遺產。討論並批准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元上都是世界草原游牧民族建立的為數不多的幾座都城之一,其遺址也是中國游牧民族遺存保存最為完好的文化遺產,充分展現了亞洲大陸上分屬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蒙族和漢族在都城設計上交互融合的所有特徵。
1251年蒙哥即帝位後,忽必烈以皇弟之親,受任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從漠北和林南下駐帳金蓮川,征天下名士,建立著名的金蓮川幕府。金蓮川幕府的建立,對忽必烈治理漢地乃至統一全中國起了重要的作用。1256年,忽必烈命劉秉忠在此地選址建城,初名開平府。1259年城郭建成。1260年3月,忽必烈在此登上大蒙古帝國皇帝之位,為元開國皇帝元世祖。世祖將開平府作為首都。1264年5月,世祖始建大都(今北京),詔開平府上升上都,以取代漠北和林,改燕京為中都,後又稱大都,並確立了兩都巡幸制度,上都為夏都,與元大都共同構成了元朝的兩大首都。今北京與上都兩都之間有三路交通線路。每年4月,元朝皇帝便來上都,9月秋涼返回大都,皇帝在上都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皇帝在上都期間,政府諸司都分司相從,以處理重要政務。除此之外,皇帝要狩獵行樂,還要舉行蒙古諸王貴族的朝會和傳統的祭祀活動。
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公里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牆組成。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城牆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達的詔旨,都要在御天門上發布,再送住大都,然後轉發全國各行省。主要宮殿樓閣和官署、宮學建在宮城內。宮城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華嚴、乾元等寺廟。宮城內還有泉池穿涌其間,園林特色十分明顯。大安閣是宮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也是上都城的象徵。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開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閣的材料所築成,建於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城牆外砌磚石,寺廟、國學和部分大型建築在皇城內。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頂大帳「棕毛殿」的建築所在。城外東、南、西有關廂,其範圍很大,建築遺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鋪工匠倉庫主要集中在關廂地帶。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內更繁華,流動人口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城區方圓數十公里。城西還有離宮西內,周圍十里,建築以行宮和營帳為主。還有一處方圓25公里的大御花園,北郊則有很多寺廟、宮觀等建築。1358年農民起義之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宮闕,自是未得恢復。元上都最輝煌的時候剛好100年。迄今,上都遺址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元上都遺址位於錫林浩特市南面的正藍旗。
元上都遺址呈方形,站在城外的台基上,依稀可以辨認出房屋當年的格局。上都城周長約9公里,分為外城、內城、宮城三重,其中宮城是整個建築的重中之重,是皇帝和后妃們夏季避暑時的居住之地,風格以自然為主。內城和外城則是官吏們的居住地。此外,在都城附近還有一座面積很大的御花園,有竹經樓台,大理石宮殿,奇花異卉,原本還放養了一些麋鹿等動物,以供帝王遊獵。
在上都城的西北面,有一條鐵竿渠,始建於元大德年間,這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設計的,也是我國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水利工程。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元上都遺址是中國草原城市遺址中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城市遺址。2002年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現規劃巨額投資修復和開發。2012年5月,世界遺產中心發布正式報告,通過了申遺文本中關於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的陳述,其真實性、完整性及保護管理狀況完全符合世界遺產的要求,提名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6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第36屆世界遺產大會,對包括元上都遺址在內的12個世界遺產提名項目進行投票表決。
為加強對元上都遺址的考古研究,重點揭示元上都的歷史文化面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了對元上都外城、皇城、宮城重點遺址的考古發掘,還聘請洛陽考古鑽探工作隊,對元上都遺址開展了全面的考古鑽探。經國務院批准,內蒙古元上都遺址已經正式申請2012年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
目前,在元上都御天門考古中,獲得了元代武庫、石彈等一批極有價值的新成果,填補了元上都考古研究的空白。出土陶瓷片等器物的清洗修復、統計匯總等室內整理工作已結束,年初將進行繪圖。
同時,總投資2570萬元的元上都遺址博物館主體工程也於2010年8月初開工建設,2011年5月底完工。新遺址大門建設工程設計方案近期已提交國家文物局,將於6月底投入使用。
43.2012.7.1中國澄江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提供「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元上都遺址兼具游牧、農耕兩大文明特點
對大多數國人而言,雲南澄江是個陌生的地方。在眾多擠破頭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長隊中,澄江化石地也顯得有些籍籍無名。為什麼會是澄江?
澄江化石距今5.3億年,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之一」。「寒武紀早期,種類繁多的多細胞動物突然在海洋里大量出現。澄江化石地記錄了這段特殊時期生物群的全貌,成為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
據介紹,澄江化石地共涵蓋16個門類、200餘個物種,這在世界同類化石地中極為罕見。澄江化石地的發現者、古生物學家侯先光教授認為,澄江化石地成為動物界多個門類多樣性起源的直接證據,對回答生命演化中的一些基本問題產生了重要影響。
澄江縣城中心,一座擁有兩個展廳、總面積400餘平方米的化石博物館已經免費向市民開放。展板圖文並茂地介紹了澄江化石地的發現與研究、科學價值、代表物種等情況,玻璃展櫃中陳列著上百件珍奇化石。放大鏡下,億萬年的早期生物似乎穿越了時空,「活」在今人眼前。
按照規劃,澄江將建設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為一體的澄江化石地綜合博物館,充分展示澄江化石遺產地的科學價值。陳挺介紹,當地將依託世界自然遺產品牌,建設「寒武紀主題公園」,引入3D、4D影像等手段,策劃開發帽天山科普科考探秘精品線路。
與九寨溝、黃龍、武陵源等自然遺產的獨特自然風光不同,澄江化石地的科考價值更大,發展旅遊產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註:圖片來自網路。
44. 2013年6月21日中國新疆天山
天山山系位於歐亞大陸腹地,平均海拔約4000米,東起中國新疆哈密星星峽戈壁,西至烏茲別克的克孜勒庫姆沙漠,近東西向延伸,橫跨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4國,在中國新疆境內綿延約1760公里。新疆天山占天山山系總長度的三分之二以上,擁有天山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43米),平均寬度300公里,是中溫帶準噶爾盆地和暖溫帶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南北被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環抱。
新疆天山是全球唯一由巨大沙漠夾持的大型山脈,以深居內陸的地理區位、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山盆相間的地貌格局、眾多的冰川河流、絕妙的自然景色、特殊的生物區系和生態過程等諸多自然特徵,成為全球溫帶乾旱區大型山地生態系統的最典型代表。
新疆天山擁有全球溫帶乾旱區最為典型完整的山地垂直自然帶譜,反映了溫帶乾旱區山地生物多樣性和生物生態過程受海拔、坡向與坡度的水熱空間變化影響的分布特徵和變化規律。
新疆天山地形複雜,土壤類型多樣,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因而植物種類繁多,植被類型豐富,是很多物種最後的家園。新疆天山共有野生動植物3000餘種,各類珍稀瀕危動植物近500種,包括雪豹、暗腹雪雞、高山兀鷲、小葉白蠟、新疆鬱金香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對新疆天山的評語中寫道,新疆天山具有景觀和生物生態演化過程的完整性,符合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和管理要求。
註:圖片來自網路。
45.2013年6月22日中國紅河哈尼梯田
2013年6月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22日對本屆會議中國第二個申遺項目進行了表決,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中國紅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增至45處,超過西班牙成為擁有世界遺產地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擁有48處世界遺產的義大利。
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對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評語中寫到,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所體現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系統符合世界遺產標準,其完美反映的精密複雜的農業、林業和水分配系統,通過長期以來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宗教體系得以加強,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一種重要模式。
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於6月16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開幕,將於27日在著名世界文化遺產吳哥遺址所在地暹粒閉幕。中國新疆天山2013年6月21日通過審議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偉大的大地雕刻」——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位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哈尼梯田分布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巔,級數最多可達3700多級,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傑作。
此次我國申報的遺產區面積為16603公頃,緩衝區面積29501公頃,包括了最具代表性的集中連片分布的水稻梯田及其所依存的水源林、灌溉系統、民族村寨。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是以當地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氣候開墾共創的梯田農耕文明奇觀。
紅河哈尼梯田也被當代人譽為「偉大的大地雕刻」,因天氣和水中植物不同更是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晴天時梯田呈藍色;陰天時呈灰色;早晚呈金黃色。因植物不同會分別呈綠色、紅色、黃色等。
據文獻記載,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的歷史可追溯到1300年前的唐代,其結構、內涵、組成要素和環境千百年來未被根本改變。
註:圖片來自網路。
註:圖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詩詞世界》2016.01期目錄與作品(四)
※清麗淳樸丨楊瑞芬的藝術世界
※世界著名的名勝古迹欣賞(圖)
※三種平民壯陽菜 世界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