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濕疹麻煩卻不可怕

  濕疹的內因主要是患者的過敏體質,與遺傳有關,可隨年齡、環境而改變。精神因素(如憂慮緊張、情緒激動、失眠、勞累等)、內分泌、代謝、胃腸功能障礙、感染病灶等與發病也有關係。另外外界因素如日光、寒冷、濕熱、乾燥、搔抓、摩擦、化妝品、肥皂、動物皮毛、染料、人造纖維、某些食物(魚蝦、蛋等)均可能誘發或加重濕疹。  按發病過程,一般將濕疹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個階段。三個階段可相互轉換,也可能只表現為一個階段。  急性濕疹發病一般較迅速,皮疹形態多樣,起初為水腫性紅斑,以後在其上出現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皰疹、水皰,皰破後出現糜爛、滲液、結痂,皮疹中央融合成片,周圍有散在小丘疹,境界不清,呈衛星狀分布。皮疹多兩側對稱分布,以頭面、四肢及外陰好發。  亞急性濕疹可由急性期演變而來,皮疹以小丘疹、鱗屑和結痂為主,僅有少量丘皰疹、小水皰及糜爛,瘙癢較劇烈。  慢性濕疹多由急性或亞急性濕疹反覆發作轉變而來,表現為皮膚粗糙、增厚,部分苔蘚樣變,可有抓痕、結痂、色素沉著。皮疹多局限,常見於手、足、小腿、肘窩、月國窩、外陰、肛門等處,多對稱分布。瘙癢劇烈,呈陣發性,遇熱或夜間較重。病程不定,易複發,常經久不愈。  濕疹的預防主要是詳細了解病史,進行必要的檢查,盡量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誘因,加以去除或避免,了解濕疹的發生、發展規律與防治方法,配合治療,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外界刺激如搔抓、燙洗,肥皂擦洗,避免腥膻、辣、酒等刺激性飲食。  中醫藥治療  1.內治法中醫根據發病部位和形態的不同,分別稱為「浸淫瘡」、「濕瘡」、「四彎風」、「旋耳瘡」、「萵瘡」、「繡球風」等。常分三種證型論治。①濕熱並盛證:皮損泛發,潮紅,瘙癢劇烈,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宜清熱除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②脾虛濕盛證:皮損色淡紅,滲出結痂,四肢多發,舌胖苔膩,脈滑。治宜健脾利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③血虛風燥證:皮損反覆不愈,肥厚脫屑,瘙癢。治宜養血熄風,方用四物湯加白鮮皮、地膚子、白蒺藜、苦參、鉤藤。  2.外治法急性濕疹可用馬齒莧60g、黃柏30g、苦參30g,煎湯放涼後濕敷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3次;無滲液者外用三黃洗劑。亞急性濕疹用青黛散與甘草油調成糊狀,敷於患處,或外塗青黛膏、黃連膏。慢性濕疹可外塗天麻膏、黃連膏。  3.陰部肛周濕疹治療以清肝瀉火,除濕止癢為法,龍膽瀉肝湯主之。外用苦參30g、蛇床子30g、艾葉30g、川椒10g、地膚子30g,水煎外洗。  4.手部濕疹可用紫草20g、桃仁20g、當歸20g、苦參30g、威靈仙20g,水煎,泡洗,然後外搽天麻膏,每日2次。  5.錢幣狀濕疹皮損以丘皰疹、滲出結痂為主,治宜清熱除濕,方用萆解滲濕湯合二妙散加減;病程日久,皮損肥厚,結痂脫屑,治宜健脾除濕,方用除濕胃苓湯加減。
推薦閱讀:

診斷濕疹依靠自測並不靠譜
消風散加味治療慢性濕疹
治濕疹方
皮膚「癬」、濕疹的自然療法
治療濕疹的各種中醫方法

TAG:麻煩 | 濕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