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一位招厭的大臣出生,卻用生命證明了對國家的忠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要評選中國歷史上自我感覺最良好的皇帝,清朝的乾隆帝,無疑很熱門。這位皇帝自號「十全老人」,眼眶子十分高,連平日鑒賞古玩字畫,都是信手往上塗抹,不知毀了多少珍品,品評歷史人物,更常嘴下不留情,好些看上去不錯的名人,到他這裡卻常見貶!

但是,明朝萬曆十三年二月初九,即1585年3月9日,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出生的一個孩子,卻成了連乾隆皇帝都無比敬重的人物。乾隆年間成書的《明史》里,就對他有至高評價,認為他的學問,簡直集古代學者的大成。而乾隆皇帝本人,更是對他一句傾心讚歎:不愧一代完人!

這位叫清朝乾隆帝,讚歎為一代完人的人物,正是明末學問家,亦是晚明抗清英雄,黃道周!

身為一位晚明年間如雷貫耳的人物,黃道周卻有一個極度貧寒的出身,少年時家境貧寒,吃過不少苦頭,因此也養成了一輩子堅韌的性情。好在貧困的生活,並未擋住他噴薄的才華。11歲的時候,就寫出了驚艷的文章,14歲的時候,更有了「閩海才子」的美譽。明朝多神童,但在17世紀里,他當屬最有才華的一位。

而難能可貴的是,貧寒的生活加早早的聲譽鵲起,並未沖昏他的頭腦。相反這個天生樸實的孩子,早年遇到的,也都是淳樸的老師,所以腦海里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聖賢的品德道理,於是做人做事,也是相當寧折不彎。這樣的人品,放在淳樸的家鄉很正常,可是走出去,進入明朝的科考路,那就吃虧了。

於是,天生才華橫溢的黃道周,跑到科舉路上,就是連連碰壁,連續多年落榜。但即使如此,他的心態也極好,除了刻苦讀書,科舉之外的學問,也是精心研讀,他的天文地理,都有很好的造詣,書法更獨樹一幟,堪稱一代通才,所以也有了一個光榮稱號:黃聖人。

但對於黃道周來說,他最為掛懷的,卻還是這個風雨飄搖的國家。早年的詩文里,常見對國家命運的詠嘆,給自己的定位也明確,就是要做一個慷慨敢言的直臣,為國家匡扶社稷!三十八歲那年,耿直的黃道周再度參加科考,這次的考官,卻是明朝官場上以耿直著稱的袁可立。閱卷的時候,果然也是英雄相惜,對他一張痛陳國事的卷子讚不絕口,拍板錄了!

而帶著這樣一身脾氣的黃道周,也在恩師袁可立的影響下,性格稜角非但沒有磨平,相反越發特立獨行,不管是在翰林院做編修,還是升為侍講,都是一樣的直脾氣!直到崇禎年間,碰上了剛愎自用的領導:崇禎皇帝朱由檢!

那個時候,正是大學士錢龍錫獲罪時,這位捲入袁崇煥案的內閣大學士,當時被崇禎收押,眼前就是要處決的節奏,但見識過崇禎手腕的群臣們,卻是噤若寒蟬,竟然連敢給錢龍錫說話的都沒幾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黃道周上奏了,他不顧崇禎皇帝的暴怒,一而再再而三的為錢龍錫喊冤,果然惹得崇禎大怒,先被貶了官,但黃道周卻鐵了心,炮彈一般的奏摺,連番朝著崇禎砸,話也說的越來越憤怒,惹得崇禎的憤怒指數不斷飆升,最終爆表出一個奇特反應:別說了,把錢龍錫放了!

人,真這麼救回來了!

當然按照好多學者說,錢龍錫事件,只是崇禎的一個小手段,但不管怎樣,在如此政治空氣下,依然不顧個人得失,這樣的黃道周,無論哪個年代,著實值得敬重!

但放在崇禎帝在位時,這樣的黃道周,在官場上卻是常遭討厭的角色。崇禎年間的大明朝,正是積重難返的時候,其實最為積重難返的,正是惡化的官場風起,已經不僅僅是貪污腐敗這樣簡單,相反是人浮於事,各級官員們尸位素餐,面對崇禎這樣剛愎自用的領導,常年就是只知糊弄,不信看最後明朝滅亡就知道,那些崇禎生前無比寵愛的官員們,崇禎活著的時候,想著法哄崇禎高興,崇禎真上吊了,立刻跑去投李自成!

混在這樣一群人當中,黃道周的處境,也就可想而知,平日受的孤立更是不少,特別是好些官員,成日對他圍攻,心灰意冷的黃道周,一度在崇禎五年心灰意冷歇病假,卻又在崇禎九年返回。而在崇禎十一年,一場特殊的爭論,卻再把他陷入歷史旋渦中——該不該和清朝議和?

當時的明王朝,兩線作戰已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急需要騰出一隻手來,這個外交問題,後人看著很簡單,但放在當時,下決心卻是難,大臣楊嗣昌等人,極力主張先與關外清朝議和,集中力量消滅李自成,但黃道周卻不幹了,在他眼裡,議和就是莫大恥辱,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立刻沖著楊嗣昌一頓怒罵,氣得崇禎再度發飆,將他貶出了京城!

而這次吵架,也令黃道周的討厭形象,徹底在崇禎心裡掛了號,以至於幾年後,有大臣舉薦黃道周,崇禎非但不聽,反而把舉薦人也辦了罪,在崇禎眼裡,這個不配合自己的黃道周,就是個斷送明朝生路的罪人。而從後果看,黃道周的力爭,確實攪黃了這眼看可以救明朝的好事。但追根溯源說,一個連議和決心都不敢下,有責任不敢擔的崇禎,才是罪魁。

於是,不敢擔責任的崇禎,最終還是在1644年,落得悲慘上吊的下場,而那些當年辱罵過黃道周的明朝正義大臣們,好些都慌不迭的跑去投奔李自成,還有人慌不迭的跑去投奔清朝,各種醜態百出!

而黃道周,卻做出了最壯烈的方式,在隆武皇帝即位,卻受到軍閥鄭芝龍操控的情況下,無兵無權的黃道周,自己變賣家產招募了民團,親自帶領著,北上與清軍作戰,並在隆武二年(1646)被俘後就義。對於這場敗仗和結局,他在出發之前,就知道的一清二楚,明知必死,卻依然慷慨向前,哪怕刑場之上,依然豪氣高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

他,是要用生命為代價,鼓起大明王朝抗清到底的不屈信念,既然無法再往前闖,那就燃燒自己,去為後來人照亮前路。他沒有這麼說,卻真這樣做!

也許他見識不夠長遠,但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證明了對國家耿耿忠誠。不是每個人,都有超凡的眼光,但一個生命力堅韌的民族,必須有黃道周這樣的好態度!


推薦閱讀: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幾位女皇帝?
日本海軍興衰史(四十二):萊特灣 是大和的戰列艦決戰嗎
鄉愁涌動時,才痛恨回家的路途遙遠
有多少燕子李三,就有多少普通百姓對江湖英雄的想像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是什麼?

TAG:歷史 | 國家 | 生命 | 證明 | 忠誠 | 出生 | 歷史上的今天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