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古跡——山西汾陽太符觀(上)【圖文】
太符觀位於汾陽市區東北13公里上廟村,始建於金代承安五年(1196),正殿玉皇大帝及其侍者七尊泥塑,軀體高大,形象逼真,從其塑造風格看可能是明代作品。左右配殿內懸塑滿壁,表現后土聖母在文武侍從護衛下出巡的場景,造型藝術令人讚歎。其配殿大於正殿的設計,打破了廟宇建築的慣例,實為罕見。殿內有來狄青墓碑一座,保存完好。
太符觀山門 據觀內現存碑、碣記載:金承安五年(1200)創建醮壇;萬曆十一年(1583)重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增建紫薇閣;清順治十四年(1657)重修五嶽殿。1978年對觀內建築進行了整體維修。觀坐北面南,現存為一進院,南北長101.41米,東西寬50.28米,佔地面積5099平方米。
太符觀奶母娘娘造像,很罕見地表現了古代婦女裹腳的形象中軸線上由南至北現存山門、正殿(昊天玉皇上帝殿),西側存偏門一座(後建)、舍窯五孔(磚券窯洞)和西配殿(五嶽殿),東側存辦公室(新建)和東配殿(后土聖母殿)。現存建築中,正殿整體保持金代建築結構形制,為金代遺構;其餘建築均為明代遺存。太符觀現存各殿宇中彩塑、壁畫和懸塑保存較為完整,數量眾多,製作精美,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太符觀昊天殿 太符觀坐北朝南,兩進院落,中軸線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照壁、牌樓、倒座戲台(下層為山門)、昊天玉皇上帝殿。牌坊至戲台之間,東設關帝廟,西設二郎殿;戲台至昊天玉皇上帝殿之間,東設后土聖母殿,西設五嶽殿,在后土聖母殿、五嶽殿南側各設有窯洞十孔,窯頂分別建有鍾、鼓樓。
太符觀五嶽殿 昊天玉皇上帝殿位於觀內最北端,俗稱大殿。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前設月台,明間施板門,兩次間置直欞窗,檐下柱頭斗栱五鋪作雙抄計心造。殿內神台上設竹木神龕,龕內正中奉昊天玉皇大帝,左右侍女、天官等像共7尊,為明代塑造。殿內山牆及後壁清代繪道教壁畫共93平方米,每組畫旁列有榜題。
太符觀后土聖母殿 五嶽殿為西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頂。殿內神壇之上塑五嶽四瀆神像,兩側山牆上方塑「五嶽巡幸」和「四瀆出行」懸塑。
太符觀昊天殿彩塑 后土聖母殿為東配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四柱前廊式結構,單檐懸山頂。殿內神壇及兩山牆下供奉彩塑35尊。後壁及兩山面牆上繪有「燕樂圖」壁畫,描繪聖母宮中生活場面。兩山牆壁滿布懸塑,為聖母「出行」與「回宮」場景。五嶽殿與后土聖母殿內壁畫、彩塑均為明清兩代作品。觀內還保存有金碑1通、明碑5通、清代及民國碑3通。
太符觀昊天殿彩塑及神龕 太:為太極之略,意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源和實體。符:為符命之略,意為天道運行的規律和顯示其運行規律的符號和文字。道教中太極又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混沌之氣。《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產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思是由太極產生陰陽(或天地),再由陰陽產生春夏秋冬四時,由四時產生乾(天)坤(地)震(雷)巽(xun風)坎(水)離(火)艮(gen山)兌(澤)八卦。觀:道教祭祀之地,供奉神靈和作法事的場所。傳說,道教最早的宮觀是陝西周至縣的紫雲樓,此樓原是周函谷關關令尹喜的觀星望氣之所,後迎老子在此講授《道德五千言》,即傳世的道德經。於是後人即將奉迎神仙之所稱作觀。所以太苻觀由此而來。
太符觀昊天殿梁架
五嶽殿內額斗拱
五嶽殿懸塑
太符觀昊天殿當心間西縫梁架
太符觀后土聖母殿彩塑及懸塑
太符觀后土聖母殿彩塑及壁畫
五嶽殿彩塑
太符觀創建醮壇記碣石
五嶽殿梁架
昊天殿西壁壁畫
太符觀后土聖母殿彩塑
山門上的琉璃浮雕
山門前的石獅子
太符觀有八尊星宿造像搬到了山西省博物院展出
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為什麼壓面機在山西銷量不好?
※為什麼能源大市大同在山西最窮?
※喜歡吃麵食的看過來,具有傳統特色的5種山西麵食,超正宗
※山西太原: 凈因寺
※來看看山西臨汾的五星級豪華公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