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革命思想研究:世界革命與一國勝利論

思想 2分鐘前 激流網 0

對於未來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內部結構,即歐洲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時在發展速度、先後順序、重要程度等上的差異,列寧在1915年之前較少論及,也就是說,當時他對歐洲社會主義革命還沒有較為具體的設想。

圖片來源:豆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討論「歐洲聯邦」問題的需要,列寧提出了所謂「一國勝利論」的看法,從而開始將「世界革命」具體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一些反對戰爭的社會黨人提出要建立「歐洲聯邦」來防止和反對歐洲的戰爭。列寧最初是贊同這個口號的,但是他同時提出需要為之補充政治前提,即應該是共和國的聯邦,應該首先進行政治變革推翻歐洲的幾個王朝,而不能幻想在戰前的國際政治狀況下建立這種國際聯邦。

在1915年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列寧改變了上述觀點,他認為「歐洲聯邦」口號是不合適的,認為它要麼不可能實現,要麼是反動的。在他看來,歐洲聯邦的建立以歐洲幾個大的帝國包括德國和奧地利的政治變革為前提,而這些政治變革又必然引起社會主義革命,因此歐洲聯邦不僅應該是共和國的聯邦,還應該是社會主義世界聯邦。但是他又進一步指出,單獨提「世界聯邦」也不合適,因為它排除了一國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可能。他用著名的發展不平衡規律(這一規律是列寧用來解釋帝國主義大戰的重要原理)來論證一個或少數幾個國家會首先勝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在1916年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一文中,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對於廢除武器和戰爭的態度時指出,不能用和平主義的觀點來絕對否定戰爭和武器,理由之一就是一國社會主義勝利之後不能拒絕對外戰爭的可能性。這裡他同樣是藉助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觀點來說明這種必然性:「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餘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 列寧認為,這種情況必然會引起其他各國資產階級與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戰爭,而這種戰爭就對於社會主義國家來說是「正當的和正義的戰爭」,「是爭取社會主義、爭取把其他各國人民從資產階級壓迫下解放出來的戰爭」。他還設想了在一國或者少數幾國勝利後,通過這些國家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落後國家進行鬥爭從而使社會主義革命擴展的過程,「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而獲得勝利的社會所採取的政治形式將是民主共和國,它將日益集中該民族或各該民族的無產階級的力量同還沒有轉向社會主義的國家作鬥爭。沒有無產階級這一被壓迫階級的專政,便不可能消滅階級。沒有各社會主義共和國對各落後國家的比較長期而頑強的鬥爭,便不可能有各民族在社會主義下的自由聯合。」

顯然,列寧上述關於一個(或者幾個)國家會先取得勝利的說法,也許在個別詞句上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不平衡的內容等等),但他的基本思想是明確的,因此對這一思想的存在沒有必要否定 。有學者為了將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同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勝利論」統一起來,或者為了解釋列寧晚期相關思想的方便,試圖弱化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勝利」的含義,認為列寧這裡的社會主義勝利僅僅是指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是政治革命的勝利,這也不符合列寧的本意(雖然這樣確實是可以同「共同勝利論」較好地銜接)。在《論歐洲聯邦口號》 中列寧指出,「這個國家的獲得勝利的無產階級既然剝奪了資本家並在本國組織了社會主義生產就會奮起同其餘的資本主義世界抗衡,把其他國家的被壓迫階級吸引到自己方面來,在這些國家中發動反對資本家的起義,必要時甚至用武力去反對各剝削階級及其國家。」 這裡說的很清楚,他這裡的社會主義的勝利並不只是奪取政權即政治革命的勝利,其中還包含了「在本國組織了社會主義生產」這樣的內容,因此在這裡弱化列寧的「勝利」的含義並不可行。

對於列寧的一國勝利論,人們爭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點上,第一個問題是如何看待「一國勝利論」與馬克思恩格斯的「同時發生論」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應放到世界革命的背景下來理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個世界體系,單獨一個國家是不可能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社會)長期存在下去的,這樣從普遍的非資本主義走向共同的社會主義(當時也就限於西歐),就有一個具體過程,由於這並非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世界革命發生、社會主義擴展的過程。而世界革命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共同思想,這是不能否認的。無論是在1848年革命中,還是在後來關於俄國村社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中,馬克思都表述過他關於世界革命的設想。

至於「同時勝利論」,它是恩格斯早期的一個說法而已,它絕非要求西歐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要在同一天同一個時刻發生,這樣理解顯然是荒謬的。這裡強調的只是各個國家革命之間的相互策應和支援以共同對付國際資產階級。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後來也經常提到過先勝利的一個國家同周圍的資本主義國家相對立、以及社會主義的歐洲同落後的亞洲相對立的情況。 而列寧的一國勝利論只是突出各國先後勝利的時間間距,列寧並沒有設想過單獨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對抗資本主義的情況(至少在1917年以前如此),因為在他看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帝國主義大戰使得時代任務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單獨解決。 在《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中他寫道,「不是所有國家的無產者,而是少數達到先進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國家的無產者,將用統一行動實現社會主義。」 可見就這點來說,列寧同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革命問題上的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只是敘述的重點略有不同而已。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提出世界革命的「同時發生論」,主要是著眼於西歐資本主義緊密的經濟交往帶來的階級鬥爭國際化(而在具體的進程的演進上則忽略了國別差異);列寧提出有可能甚至必然一國先勝利,則著眼於發展的不平衡。也就是說,他們一方強調是矛盾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則是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他們統一於世界革命。

爭論比較多的另一個問題是列寧的「一國勝利論」與後來俄國一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係。這個問題只要稍微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就不難回答。在1915-1916年的時候列寧根本沒有提出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他堅持認為俄國面臨的是資產階級革命,這點前面已有說明,此不贅述。在列寧看來,當時具備社會主義革命條件的只是歐洲和美國,他也只是就歐洲聯邦談及歐洲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問題,俄國當時並不在考慮之列。因此,列寧在1915-1916年的一國勝利設想是從屬於其世界革命思想的,它並不是為論證俄國的一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提出來的,它也不能為日後的俄國一國革命和建設提供直接論證;它所能提供的最多只是「一國勝利」這樣一種形式,而要藉助這個形式來論證俄國率先社會主義革命還必須補充其它具體的論據。因此,那種認為列寧在1915年就認為俄國可以一個國家單獨實現社會主義革命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至於把列寧晚年關於俄國可能獲得一國建設社會主義勝利的思想與1915-1916年間的思想放在一起統稱「一國勝利論」,這也是值得商榷的,因為我們看到兩者論及的對象和條件差別太大,二者所具有的僅僅只是形式上的相同,在具體的理論內容上則有很大的差別,難以統一為列寧的一貫理論。

(作者:曹浩瀚。來源:《列寧革命思想研究》,激流網分整理錄入,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邱銘珊)


推薦閱讀:

再見吧,列寧!
列寧:批註法-讀書百法
關於列寧的《論我國革命》
俄國那些年之列寧在1918 【藤枝投稿】
【完整感受】肖斯塔科維奇《C大調第七交響曲「列寧格勒」》

TAG:世界 | 思想 | 革命 | 列寧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