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2015 | 重磅研究分析指導β受體阻滯劑治療冠心病
在本次ACC年會上,來自義大利波倫亞大學的Beatrice Ricci教授和信州大學醫學部的Naoyuki Abe教授分別闡述了β受體阻滯劑在缺血性心臟病治療中的兩項最新研究。
研究一:急性冠脈綜合征早期或延遲使用β受體阻滯劑的比較——ISACS-TC研究分析
(Beatrice Ricci)
由於較短的生存期和嚴重的併發症,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患者24小時以內是否口服β受體阻滯劑尚存爭議。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確定早期和晚期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患者的生存時間和左心室功能不全(LVD)的發生率。
研究者回顧分析了2010年1月-2014年6月間來自58家醫院的5259例ACS患者,發病後第一天倖存並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為避免產生偏倚,以服藥後6小時作為生存間隔。主要研究終點是住院死亡率,次要研究終點為超聲心動圖檢查左心室射血分數< 40%(嚴重LVD)。
結果顯示,3742例患者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517例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所有患者中,1377 例(26.2%)在24小時內接受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早期β受體阻滯劑治療組,未經調整的死亡率較低(1.8% vs. 4.0%, p<0.001)。早期治療組嚴重LVD的發生率較低(20.3% vs. 28.9%, p<0.001)。調整了患者的基線特徵和同步治療後,早期β受體阻滯劑治療有較少的疾病相關住院死亡率(比值比0.37; 95% 置信區間, 0.19-0.73)和較低的LVD發生率(比值比 0.54; 95%置信區間0.39 - 0.75)。
研究表明,ACS患者24小時內儘早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有明確的獲益。但在目前的臨床實踐中,僅有少部分(26.2%)ACS患者24小時內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並且延遲治療是早期死亡和嚴重LVD患者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研究二:β受體阻滯劑治療對合併多支冠狀動脈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長期轉歸的影響
(Naoyuki Abe)
β受體阻滯劑用於急性心肌梗死(AMI)後的心臟不良事件。本研究目的在於調查β受體阻滯劑治療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後,合併多支冠狀動脈疾病(MCD)的AMI患者長期轉歸的影響。
為了比較β受體阻滯劑治療對患者長期轉歸的影響,考慮到較低的治療比率,我們排除了院內死亡的患者。總共925例(男性706例)接受PCI治療AMI的患者,根據MCD和/或β受體阻滯劑治療分為4組(合併MCD/未接受β受體阻滯劑n=173,合併MCD/接受β受體阻滯劑n=220,不合併MCD/未接受β受體阻滯劑n=220,不合併MCD/接受β受體阻滯劑n=312)。研究終點是全因死亡率。
結果顯示,合併MCD的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無論患者是否合併MCD,未接受β受體阻滯劑治療的患者有較高的死亡率。重要的是,未進行β受體阻滯劑治療顯著縮短合併MCD患者的無事件生存(p=0.007,by the log-rank test),不合併MCD的患者沒有出現類似情況。另外,根據多變數分析,β受體阻滯劑治療是合併MCD患者全因死亡一個獨立的預後因子(風險比:0.41,95%置信區間:0.17-0.95, p=0.038)。
研究顯示,合併MCD的AMI患者,採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有較好的長期轉歸。
評論:
此前,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的2013年STEMI指南和2014年USTEMI指南,均強調:除禁忌症之外, ACS患者發病後最初24小時內應服用β受體阻滯劑。
AHA指南也提出:40%-65%進行過直接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MCD,並與不良預後相關。
ACC最新的這兩項研究,強化了β受體阻滯劑在缺血性心臟病治療中的地位,對於ACS的患者,24小時內儘早使用口服β受體阻滯劑進行治療,獲益明確;對於PCI術,合併MCD的患者,長期接受口服β受體阻滯劑治療,可有效改善預後。也從新的角度印證了早期哥德堡美托洛爾心梗研究中的結論,β受體阻滯劑,越早使用,越早獲益,越長使用,越多獲益。
推薦閱讀:
※臨濟、曹洞二宗禪學比較研究
※愛你,而不抓住你-北京今雨來心理健康研究中心 舒唱-搜狐博客
※個案研究與定量研究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系統性疾病與皮膚瘙癢症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