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線大學:洪水猛獸還是「濟世仙丹」

北京一位市民利用業餘時間,瀏覽學習edX在線課程。(本報記者 楊震攝)

edX頁面截屏。

北京時間5月21日晚7時,被視為「MOOC(Massive0penOnlineCourses,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三駕馬車」之一的edX(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發起的在線教育平台)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線課程項目,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內的6所亞洲名校赫然在列。

集結,源自一種「危險又魅惑」的信號。

2012年,這場發端於矽谷、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在線學習浪潮,如一場海嘯席捲而來。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知識傳播模式和學習方式,更給傳統高等教育帶來巨大震動,「洪水猛獸」抑或「濟世仙丹」因之成為一種爭論。

對中國而言,儘管這一切有些「姍姍來遲」,但其對高等教育的刺激正在持續發酵——6月3日,清華大學召開大規模在線教育論壇,政府部門、edX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等百餘人共聚一堂,深入討論新一代在線教育的規律、模式和制度,共同尋找大學的應對之策。

教育「物美價廉」——

在線課堂,讓學習變得「隨時隨地」

相比於班裡其他同學,山東大學生劉磊的學習模式顯得有些另類:6點起床,旋即打開電腦「刷」課。為此他甚至逃掉了不少真實課堂里的課程,「如果只是傻獃獃地坐在那兒,老師念學生記,簡直就是浪費生命。」而就在他鐘愛的「果殼網」的「MOOC自習室」里,因為選修了一門Udacity的生物課(Udacity與Coursera、edX構成MOOC三駕馬車),他擁有了膚色各異的2萬多名同學。每天,坐在宿舍里,看著視頻上金髮碧眼的教授和十幾個學生或侃侃而談、或激烈爭論,時不時提交自己的見解,他經常會產生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錯覺,「以前總覺得身處『二流大學』,離現代世界太遠。現在發現,也許你只是需要一台電腦和不那麼慢的網速。」

正如劉磊的親身體驗,隨著互聯網、人工智慧、多媒體信息處理、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基於社交網路的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技術和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學習效果測評技術的應用,這場席捲高等教育的「MOOC教學實踐」讓「將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傳播到地球最偏遠的角落」的理想成為可能,也讓「隨時隨地」的終身學習不再遙遠。

首先帶來的是,學生成了最面目模糊的一個群體,不論地域、職業、年齡、膚色。而它的另一個好處「慷慨又好脾氣的選課系統」,也被複旦大學副校長陸昉多次提及,「我們此前推出的『上海高校共享課』中,學校『哲學王子』王德峰教授的《哲學通論》首輪入選,此前全校1000多名選課學生中只有50名通過『拼人品』才能被系統幸運選中,而現在上海30多所高校的1000多名學生都有了『座位』。」

從校內到校外,大規模在線教育課程讓「物美價廉」的高等教育實現共享成為了可能,「MOOC拆掉了大學的『圍牆』,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並重塑大學與社會的關係,更好地履行大學服務社會這一重要職能。」論壇上,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如是表示。

教育部部長助理林蕙青也認為,「與已有的網路課程、遠程教育不同,近年在美國興起的MOOC模式使得大規模並且個性化的學習成為可能,使得加快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促進教育公平成為可能,使全球各國不同人群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

對於這一點,切身參與MOOC改革的清華大學電路教學組負責人於歆傑感慨良多,「我理解的MOOC對高等教育的深刻變革,核心就是有可能提供價格便宜量又足的高等教育。但不同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對於價格和質量的看重程度是不一樣的,比如對美國來說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學生獲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成本。但在中國主要問題是教育質量,需要注意,我們的生師比已經從2001年的8:1,變成了現在的接近14:1。高水平大學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普通高校如何把老師從重複工作中解放出來,也許都可以從中尋找答案。」

事關大學存亡——

炸掉「圍牆」,大學「開放或被拋棄」

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共享的喜悅過後,MOOC浪潮襲來後的嚴峻挑戰隨之顯現,這一次,甚至事關大學存亡。

如今,像劉磊一樣熱衷MOOC的人或多或少有著這樣一個共同點:對傳統教學方式心生厭倦。「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大學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教授的筆記直接轉移到學生的筆記本上,並未在他們中的任何一個大腦中停留片刻。這種授課式教學方法,也是現在最流行、使用最廣、最枯燥的一種。」在「MOOC自習室」的社交論壇上,有網友如此感嘆。

而在MOOC的世界裡,視頻課程被切割成十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就像遊戲的通關設置——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不少「上癮」的「MOOC粉」們因此津津樂道,「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鐘都不能。」

讓於歆傑等一線授課教師「感覺美妙」的還有MOOC的及時反饋功能,「每一次點擊,每一次視頻觀看,每一次作業提交都是數據」。「原來我們的狀態反饋來自上課跟學生的溝通、批改作業、判期末考試卷子,但是這些都太晚了,MOOC的在線大數據分析可以馬上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這非常棒。」

「在越來越傾向於把獲取知識的渠道碎片化的背景下,MOOC深諳大腦的學習特點與反應機制,讓大規模的在線社區的討論成為激勵學生的助推器。」將於歆傑「打動」的這種全新學習方式,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學者們精準地形容為「炸彈」,「MOOC將炸醒昏昏欲睡的課堂,把老師和學生炸到幾百年來最深刻的教育變革浪潮中去跳舞。」而挑戰當前,「大學中照本宣科的課程將要被取消」。「當學生能在網上找到內容相同、上課時間靈活並且費用同樣低廉乃至免費的課程的時候,教師的教學水平就成了學生選擇的重要指標,包括內容是否有用、豐富,講解是否清晰、生動,課程節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學生可以用『腳』投票,沒有人選擇教學水平差的教師,這將迫使教師不得不認真準備課程。即便是現在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學生也可能預先或同時在線上學習一門同樣的課程,這也是對現實課堂上教師的無形壓力。這對於很多得過且過的教師和學校來說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高校教學和學生來說,無疑是極為有利的。」

在陸昉眼裡,這場巨大變革最重要的意義並不在於校園外部的「優質資源分享」,而在於切實發生在大學肌理深處的「教學改革和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我分管教學,我看到了我們本科教學當中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些學生為什麼要逃課?既然學校提供這麼好的條件,但為什麼這些學生沒有能夠在這裡得到很好的學習和提高呢?我想MOOC能讓我們很好地反思高等教育的利弊。」

「開放,或者被拋棄。」對於這場變革的未來走向,於歆傑的態度更為堅決,「我理解MOOC大規模興起以後有可能教學文化傳承社會服務的功能會進一步地整合,趨向一致。這是一場革命,而我們有可能是革命者,也有可能是被革命者。」

考驗教育者智慧——

把課堂搬到網上遠遠不夠

「我對這樣的未來很興奮,也很恐懼。」喬治亞理工大學校長喬治P.皮特森曾這樣表示,「MOOC預示著教育領域有發生顛覆性變革的可能性,向那些每年收5萬美元學費的大學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知識可以從互聯網免費獲得,你得提供什麼才值這個錢?」而面對洶湧襲來的教育變革浪潮,美國《時代周刊》也在去年10月展開了題為《大學已死,大學永存》的深度報道。

考驗,擺在了每一位教育者面前。融合,則成為他們切身實踐後得出的結論。

從自己的課程入手,陸昉早在半年前就進行了「混合式的教學變革」——將MOOC和傳統課堂教育兩相結合,「我從半導體物理課中拿出一個章節,內容通過視頻講授,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課下自己去看。然後在課上分小組、分班交流,學生的感覺非常不錯,一個是對問題掌握得更深了;第二是學生的表達能力有了很好的鍛煉,因為每個學生不僅要把問題看明白,還要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又是他的思維鍛煉和學習的過程;第三是團隊協作功能,每一個人是隨機上台的,他的成績就代表整個小組的成績。儘管這要花更多的時間,但收穫也是顯而易見的。」

千里之外的清華園裡,基於同樣的敏銳嗅覺,剛剛回國三個月的年輕學者徐葳,因為「巧合」從美國伯克利大學帶回了一門名為「雲計算與軟體工程」的在線課程,這成為在線教育在清華的第一塊「試驗田」,「課堂與在線混合式的教學,可以實現更加深度和個性化的學習,提高教與學的質量和效率。比如有好的網路版本的基礎課程可以重新設計,學生可以按自己的節奏、進度和方式隨時隨地學習。」

兩種教育方式轉換間的收益也開始顯現。於歆傑在自己教授的電機基礎課程上進行了對比:使用課堂與在線混合式教學班級的期中考試平均分比其他平行班高出10分。而edX內容開發副主席霍華德·勞瑞帶來的消息則更讓人振奮,「一位來自印度的高中男孩因為在edX電路與電子學課程中的考試得分在前3%之列,被MIT錄取。」

「一定要特別小心!原來我們說PPT引入絕不是書本搬家,現在MOOC引入也絕不是課堂搬家。」欣喜之餘,於歆傑發出這樣的告誡——而在現實中,其實早有例證:此前一門喬治亞理工大學的「計劃和實施」課程因許多學生投訴「課程乾巴、混亂」而被迫停課。「我們在推廣的過程當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它不是簡單地把一門課放到線上,也不是簡單組織一下就可以了。」陸昉也認為。

「也許還會遇到更多的問題,比如教師的原動力缺乏、社交網論壇參與程度低、學習效果缺乏權威性檢驗、是否引進商業模式等,在中國可能將會變得更嚴重。」論壇上,儘管對這一教育變革寄予厚望,但討論者們依然表達了這樣的擔憂。

而答案,也許可以從比爾·蓋茨對這一新生事物的樂觀態度中尋找一二,那就是,儘管有疑問,「但是這種努力仍然很有必要。因為高等教育的成本很高,人們持續學習的需求也很強烈,同時,教育質量也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高度。我認為,10年之後,我們會真正理解如何利用它們,並且讓全世界擁有更好的教育系統。」

【焦點關注】

在線教育是否會替代傳統教育?

「在線教育並不能完全替代傳統教育。」這樣的判斷成為不少教育專家的共識。東南大學副校長鄭家茂認為,「在目前的技術背景下,比較適合MOOC的課程有兩類,一是通過文字、視頻這種傳導方式能夠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或者可接受性比較強的課程;二是某些雖然複雜一點,甚至需要動手操作,但可以通過邏輯或者代碼比較容易得到的一些課程。真正憑藉自身體驗和鍛煉的課程,還要依靠課堂教育。」

「更重要的是,有些東西,你只能在場才能獲得,比如上大學。」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史靜寰補充,「傳統課堂教育中思考、深度探討、動手實踐、與老師同學一起生活等特質是在線教育無法提供的。它出現的更大意義在於重構學習和教育方式。」

北大清華的在線課程怎麼開?

陳吉寧介紹,目前清華已在校內實現了十幾門課程的在線化,預計今年年底前一些精品課將登陸edX平台,同時還將繼續醞釀「建立中國自己的在線教育平台」,「前期先開4門課,後面還準備了30多門」。北大也表示,目前的課程遴選階段,已有覆蓋文理多個學科門類的14門課程申報。

而對於具體課程名稱,兩校都表示「仍在商討中」,但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這場全球高等教育的比拼中,「他們拿出的,一定是自己最有優勢的課程。」(


推薦閱讀:

睡前消息【16-07-14】——爆炸的季節
如何看待2017年夏季的洪水問題?
斯里蘭卡的洪水和泥石流,哪些地區受影響?
微博上盛傳的奧地利洪水用臨時檔洪板就可以阻擋是真的假的?

TAG:大學 | 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