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陸儼少圖式梳理:山水寫生之二
陸儼少早年的山水注重於點線條理結構,有明潔丶空靈丶秀逸的韻致,所作多以細密且較乾的點線交織以表現疏落的秋景,從中可見傳統淺絳法的影子。中年時期陸儼少的山水注重於寫生,汲取造化的渾然之氣和光影感覺,畫中雖仍以點線結構為其內蘊,但運用濃重郁密的濕墨多起來,往往以攢簇的點線來表現木葉蓊鬱的夏景。郁茂的叢點表現在其山水畫中起了主導性作用,團塊結構成為畫面的重點,且以虛靈筆墨和留白作為穿插映帶,這使得他的山水畫由早年的結構條理明晰,向著中年的峻厚渾然發展。
陸儼少這時畫山水著意於筆墨的鋪陳性,注重於連續成片的運筆,這使其運筆速度因而略略加快,筆端很自然地流露出筆姿風情,其中亦略有粗服亂頭的荒率。運筆速度的略略加快,既出於面對寫生的情緒感染,還因為畫中多用濃重郁密的濕墨,而筆頭蘸上飽和的水墨下筆須快,慢則墨水會滲開,不見點畫。當然這由運筆速度略略加快而引發的筆姿風情,是由陸儼少深厚的工寫功底所引發,是一種天機自然流露的瀟洒,而絕非草率。由於更為強調大黑大白的陰陽關係,與乾濕濃淡輕重的對比,這使陸儼少的山水畫更見蒼厚靈動,生機勃顯。筆跡鋪陳茂密,筆姿瀟洒而靈動,筆墨層層映帶,且又兼有留空之穿插呼應,這些特點,構成了陸儼少中年時期山水畫精品的特有風韻。
傳統看山,主張「遠取其勢,近取其質」。遠看山要「以大觀小」,其中折高折遠之理,陸儼少可謂深諳其妙,故他能擺脫常人耳目所限,藉助想像騰身於物外,尤擅於表現山水縱深的大空間。「近取其質」要看山的質地紋理,陸儼少將變化多樣的各種皴法綜合分類,比較其異同,發現其中披麻皴所表現的窿凸圓山,乃是許多山巒基本的骨骼體格。只要抓住了這種基本的骨骼體格,其他許多皴法皆可從披麻皴中生髮變化出來。而許多皴法如釘頭鼠尾皴丶亂柴皴丶解索皴丶荷葉皴丶豆瓣皴或雨點皴等,看上去表現山的面貌各異,但透徹地看去,其內在的骨骼體格卻是差不多的。一幅山水即使章法結構沒怎麼改變,但通過運用不同的皴法,卻也可使山的面貌各異。這也便是將山巒的章法結構向簡處歸納,而將筆墨皴法向繁處演繹。如此則同一山型因筆墨皴法的變異,便可幻化出各種不同的面貌。陸儼少對於傳統皴法的透徹研究,使得再複雜的山型地貌在他眼中也變得不再複雜。由於把握了造境的變化規律,陸儼少可以像造物主似的隨勢擺布峰巒樹石,其主觀能動性在畫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從中年時期的創作可見,陸儼少狀物寫象的興趣相當廣泛,不但山水、人物、花鳥皆有涉獵,梯田、公路、水車、汽車、輪船乃至飛機,竟在他的山水畫中都有所表現。陸儼少早年欣賞「士氣作傢俱備」的項聖謨,其實他自己的繪畫天性亦是「士氣作傢俱備」。陸儼少早期偏於寫意的純粹筆性修練,中年時期則致力於畫意的豐富拓展,兼顧筆性與墨法的發揮。寫意的士氣,決定一位國畫家精神修練的深度;而畫意的作家氣,則是一位畫家面對形象的敏感反應,這亦是畫家不斷拓展創造力的必要條件。當代有不少山水畫家一味迷戀因循於筆墨固有程式,對生活造化卻漠然毫無反應。如近年來山水景點普遍出現的凌空纜車,我估計如陸老在世肯定會將之入畫,但當今不少畫家卻對之視而不見。對畫意表現如此麻木不仁,又談何汲取現實造化的靈氣,其創造力又怎不衰退呢?——引自筆者舊文
讀陸儼少的寫生畫,再對照其此前此後的擬古之作,簡直詫為二人所作。從其筆墨發展來看,確可以看出我以前所歸結的,是筆性的由收到放,亦是由單純偏重筆性向著筆墨兼顧發展。在構成上,他往往關注畫面幾股氣脈的安置:或相互間隔,或彼此相夾,或有意穿插加塞,或顯其交匯分合,以互為映襯和鼓氣(這氣脈的相互鼓氣映襯,對於顯示畫面的勃勃生氣其實非常關鍵)。中國山水畫之傳統,尤其是元明清以來,其筆墨多重理法而忽略現場氣氛,而陸儼少的寫生畫則是理法與現場氣氛的微妙結合,故很值得玩味。陸儼少這一時期的作品對宋文治影響極大。有不少人喜歡宋文治,卻讀不懂陸儼少。可嘆矣!
推薦閱讀:
※梳理《聖鬥士》歷次戰役,星矢有愧主角之名。貢獻最大竟然是他!
※第一單元 先秦時期(知識梳理)
※隋唐演義英雄排行梳理(一)隋唐十三傑
※從頭梳理一遍什麼是量子力學?
※技術男的極簡整理術(1)從整理桌面開始梳理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