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歷任總統】第四十任 從影壇步入政界的總統-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羅納德·威爾遜·里根 Ronald WilsOn Reagan
生卒年月:1911.2.6~
總統任期:1981.1.20~1985.1.20 1985.1.20~1989.1.20
所屬政黨:共和黨
里根是美國年齡最大的總統,也是保守色彩較濃的總統之一。他家境不富有,靠半工半讀完成大學學業,先後擔任過水上救生員、業餘游泳教練等。他口才好,愛好體育和戲劇,在大學時是個風雲人物。
1932年大學畢業後不久在電台擔任體育播音員。1937年投身影壇,成為好萊塢的「二流明星」。 60年代中期,在加利福尼亞權勢集團的大力支持下,棄影從政,任加州州長8年。1968年和1976年兩度競選總統失利, 1980年擊敗卡特,成為美國第四十任總統。
里根在 30 年代是擁護羅斯福「新政」的民主黨人,後來政治思想逐漸轉變,1947年曾在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上發表反共證詞,1962年正式轉入共和黨,成為共和黨保守派的一個代表人物。他的信條是:「討好商業界,抨擊大政府。」里根入主白宮後,在內外政策上做了較大調整。對內,改變了多年來美國政府沿襲 「新政」的一套經濟政策,奉行「里根經濟學」,明顯地改變了美國經濟長期「滯脹」的局面。對外,以對蘇聯強硬著稱,大力擴充軍備,利用美國科技優勢,提出雄心勃勃的「星球大戰」計劃,以圖「抖擻精神,壓住對手」。他開始扭轉了卡特時期力量對比對美不利的某些趨勢,並從實力地位出發同蘇聯進行談判。
里根曾是美國知名的親台人物之一,但在他執政後,不得不面對現實,從美國全球戰略利益出發,重視和發展同中國的關係。在政治風格上,他政治思想保守,但有一定靈活性,較多地採納共和黨溫和派和保守派的政策主張,兼顧兩黨其他派別的利益。他只抓大事,倚重智囊。1989年任期屆滿後回到加利福尼亞州,過著豐富的退休生活。
活躍的青少年時期
里根1911年2月6日生於伊利諾斯州西北部的坦皮科鎮。 小時候他頭上留著荷蘭式短髮,父親說他像個「胖乎乎的荷蘭仔」,從此得了個有趣的小名「荷蘭仔」。里根的父母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父親約翰·愛德華·里根,是愛爾蘭後裔,6 歲時成了孤兒,在親戚家長大。他是民主黨人,信仰天主教,後來放棄這個信仰,與基督教徒尼莉結婚。尼莉出身於蘇格蘭一英格蘭混血家庭,天性樂觀,隨和賢惠,治家嚴謹。丈夫雖工作勤勉,但喜歡酗酒,且放蕩不羈,天性悲觀。因此,兩人總是處於矛盾之中,然而,他倆的關係卻沒有發生離異危機。母親愛好文娛演出活動,經常舉行獨唱音樂會。在母親的影響下,里根從小喜歡舞台生活,經常登台演出。里根只有個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名叫尼爾·里根。他原是民主黨人,後轉為共和黨。弟兄兩人關係很好。里根的父親是位鞋商,家境不富。他在州內數度遷居。里根9歲那年,全家遷至離芝加哥市約90英里的迪克森鎮。這個小鎮座落在素有 「西邊赫德森河」之稱的羅克河畔,景色旖旎。夏天,里根和孩子們在河裡游泳、釣魚、划船。冬天,河水結冰,成了天然的滑冰場,他們盡情地在上面滑冰,玩耍。他們還經常扮演成牧童和印第安人在河岸上你追我趕,互相戲鬧,也經常到兩岸的山丘上抓青蛙、野兔等小動物。里根很喜歡這個具有鄉土氣息的小鎮,田園詩般的童年給他留下美好的記憶。然而,即使在當時他也有苦惱。當地存在歧視愛爾蘭人的現象,如有些商店竟掛著「狗和愛爾蘭人不得入內」的牌子。不僅里根的父親,就連小小年紀的里根也受到一些人的歧視。由於忍受不了一些人的辱罵,里根有時在學校的運動場上與他們打架。
中學時代的里根很有活力,但不是表現在課堂上,而是在課外活動上。他對讀書不很感興趣,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少能按時完成。然而,他不得不完成作業,因為凡要參加學校橄欖球隊以及其他課外活動的學生必須在學業上保持一定的成績。他是學校橄欖球隊隊員,還參加游泳、表演、馬戲等活動。此外,他還製作、收藏各種鳥類、昆蟲標本,飼養小動物。為了節省家庭開支, 14歲那年他開始到附近一家建築公司打零工。後又利用暑假到水上公園當水上救生員,掙來的錢積攢起來,準備將來上大學用。
1928年里根畢業於迪克森高級中學,同年秋天進入該州尤里卡學院,主修經濟與社會學。尤里卡學院規模不大,歷史悠久,屬保守的教會學校。里根進入該校後碰上學校鬧學潮,師生起來反對保守的校規,與校方發生多起衝突。校方乘機壓縮經費,裁減教師,合併或停辦某些系。里根與師生一起反對學校領導,舉行罷課。他口才好,很快被選為學生會的新生代表,起草請願書,並遞交學校董事會。學生罷課的結果迫使院長辭職,里根在這次學潮中大出風頭。
上大學期間,里根一直是學院橄欖球隊隊員,還是籃球啦啦隊隊長、游泳選手、辯論會會員、戲劇俱樂部成員,還一連三年當選為後援俱樂部主席、學生會主席,院刊的主持人。幾年的大學生活,他不但練就了強壯的體魄,而且在演講、表演方面發展了自己的才能。他曾在西北大學一年一度的獨幕話劇比賽中獲得個人最佳表演獎,這意想不到的榮譽是他後來走上演藝生涯的動力。
里根上大學時趕上美國經濟大蕭條,父親經營的鞋店倒閉。他在上大學前打零工攢下的錢以及上大學後由於體育成績突出得到的部分獎學金已不足維持上大學的費用,他只好重新找門路。經朋友介紹,住在學院的大學生聯誼會宿舍,每天幫助那裡的餐廳洗餐具,端飯菜,因此他在餐廳吃飯不必交錢。同時他還在學院游泳隊擔任教練,充當游泳池救生員,甚至在女生宿舍的廚房打雜。每逢星期六隻要沒有橄欖球賽,他就到廚房和炊事員一起打掃衛生。在學校放暑假期間,他到羅克河畔的洛厄爾公園當救生員,從每天清早一直干到夜裡游泳池關門。他先後充當過7個假期的救生員,一共救起77人。他通過勞動掙到的錢不僅能維持自己上學的費用,而且還資助他哥哥上大學。1932年夏,里根畢業於尤里卡學院,獲文學士學位。
喜登好萊塢影壇
1932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已陷入經濟危機的深淵,美國所受的打擊尤為嚴重,剛走出校門的里根想找工作真是難上加難。當時他很想進入戲劇和電影界但又苦於無門路,只好暫時在洛厄爾公園當水上救生員,掙些路費,再到別處找工作。掙到一些錢後,他先到芝加哥一些大電台求職,都沒有成功。後來他父親建議他到附近的一些小電台碰碰運氣。真幸運,衣阿華州達文波特市的WOC電台要招聘一名播音員。由於里根在大學讀書期間當過體育播音員,很快被錄用,月薪100美元。在此工作一段時間後,被調往梅得因市的WHO電台(屬全國廣播公司網的一個電台)。除播音外,還進行採訪為報紙撰稿。由於他的音色雄渾而宏亮,並善於在麥克風前繪聲繪絕地轉播比賽實況,很快就成為中西部有名的體育新聞廣播員。四年的電台廣播工作,使里根的口才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為他後來成為演員和政治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
1937 年春,一個電影製片公司因拍片需要來請 WHO 電台的鄉村樂隊幫忙,使里根有機會與電影公司接觸,使他重新萌發當演員的願望。不久,芝加哥幼虎俱樂部的棒球隊在南加州進行春季訓練,里根隨同採訪。在洛杉磯經熟人喬伊·霍奇斯介紹,里根應華納電影公司之邀,試拍影片成功,被錄用,周薪200美元。里根多年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從此登上了好萊塢影壇。隨後他的父母和哥哥也遷居洛杉磯,加州成了他的第二故鄉。
里根到電影公司的頭幾年,得不到什麼好的角色,主要演些新聞記者之類的一般人物。 1940年, 製片部決定拍一部關於橄欖球英雄的故事片—— 《克努特·羅克尼——完全的美國人》。這是一部40年代典型的描寫真人真事的電影。羅克尼是橄欖球隊教練,隊員喬治·吉普因染上肺炎生命垂危,他在去世前念念不忘球隊的榮譽。在一次球賽中,隊員士氣不振,成績落後,在這緊要關頭,教練要求隊員:「為了吉普,我們一定要贏一次。」結果球隊獲得勝利。在導演物色角色時,里根要求擔任劇中的主要人物吉普。但導演覺得里根看起來不像個橄欖球隊隊員。里根便回家取來他在大學時穿著橄欖球眼的照片,以證明自己有這方面的經歷,能演好這個角色。他很快爭取到這個角色,並且他的精彩表演使該片成為優秀影片,里根也成為1940~1941年的五位「明日明星」之一。這部影片的成功使他有機會擔任其他較重要的角色。
里根從影近30年,拍過50多部影片,題材廣泛,內容包羅萬象,有文藝、戲劇、偵探以及打鬥片等。這些影片從質量上講多屬「B」級,在不少情況下,他又是個配角。因此,影界大多認為里根是「二流明星」。但他也拍過幾部藝術水平較高的電影,最受觀眾好評的是他在1941年的《金石盟》,他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一個名叫麥考休的年輕運動員,與一位醫生的女兒熱戀。但這位醫生不喜歡麥考休的放蕩不羈、無所事事的作風,因而不同意兩人的婚事。麥考休在一這事故中受傷,醫生在做手術時竟把這個運動員的雙腿鋸掉。麥考休手術後醒來驚呼:「我的其餘部分在哪裡?」這句悲慘的台詞,感人肺腑,催人淚下。里根精湛演技獲得了巨大成功,名噪一時。後來這句有名的台詞就成為里根寫的一本自傳的標題。這部影片的成功使他在華納電影公司的薪水增加了三倍。
1941年 12 月,珍珠港事件爆發。翌年 4 月,里根應徵入伍,被分配到陸軍航空隊電影隊工作。1945 年 12 月退役時為上尉銜。里根返回好萊塢後不久,開始了他的政治活動。 1947年至 1953 年,連任 6 屆好萊塢電影演員工會主席。從民主黨自由派轉為共和黨保守派里根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屬民主黨自由派,曾是羅斯福「新政」的擁護者,這與他的家庭和 30 年代的社會影響有密切關係。1932 年聖誕之夜,他父親收到一封快件,原以為是津貼支票,打開一看卻是解僱通知書。父親的失業使家庭經濟更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父親積極為富蘭克林·羅斯福競選總統效勞。羅斯福當選後,他也在當地的救濟機構得到一份工作。羅斯福的民主黨政府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取得卓著政績,挽救了美國。從羅斯福實行的「新政」中得到好處的里根也和其他美國人一樣,欽佩羅斯福,每次羅斯福總統競連選連任時,里根都投他的票。里根對民主黨舉行的社會活動十分熱情,曾參加「美國人民主行動協會」、「世界聯邦主義者聯合會」和「好萊塢藝術、科學和專長獨立委員會」等民主黨自由派組織。然而,自從里根在好萊塢紮下根, 個人經濟收入不斷提高, 思想逐漸發生變化。 1938年,他剛步入影壇不久,認為電影演員工會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當時有人告訴他參加這個工會有利於提薪和改善工作條件時,他很快成了會員,後來又任工會理事、工會主席。電影演員工會基本上屬於好萊塢富有明星的組織,成員大多數是保守的共和黨員。任這樣一個工會的主席,里根的思想已轉到共和黨保守派上來。他任工會主席期間,美國掀起反蘇反共、迫害進步人士的浪潮,他成為反共幹將。他說:「雖然我沒有讀過馬克思的著作,我也不知道共產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什麼,我所知道的只不過是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但僅憑我知道的這些,已足以使我憎恨它了。」1947年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對好萊塢的所謂共產黨滲透活動問題展開調查,里根曾千里迢迢跑到華盛頓眾議院聽證會上作證,大談所謂 「有一小撮共產黨嫌疑分子」在好萊塢電影演員工會從事「陰謀活動」問題。他還夥同聯邦調查局,大肆搜捕電影界的共產黨人,支持搞效忠活動和「左翼分子」黑名單。
1949年以後,華納公司經費困難,裁減了部分高薪演員。里根通過經紀人的周旋與公司簽訂了新的合同,三年內每年為公司拍一部片子,但由於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劇本和願意合作的演員,幾乎處於失業狀態。為了生活,他有時到電視台和夜總會去表演。後來通用電氣公司要招聘電視節目主持人,推銷其產品,1954 年裡恨應聘任該公司電視節目主持人兼「人事關係計劃」的發言人,並代表資方巡迴旅行全國,調解勞資關係。這一段時期,對於里根的思想轉變和政治觀點的形成和系統化,起了關鍵性作用,也為他日後直接從事政治活動打下了基礎。8 年內,里根結識了許多資本家。他們向里根灌輸符合大企業利益的「自由企業制度」以及減稅、緊縮政府開支等自由派政治主張。日復一日,他逐步消化吸收形成他自己的一套保守主義政治觀點,認為他應「討好商業界,抨擊大政府」。
1948 年大選時,里根仍投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魯門的票,但到 1952 年則轉而支持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1960 年,里根支持尼克松競選參議員。1962年,里根正式脫禽民主黨加入共和黨,在組織上與民主黨決裂。
在加州富豪支持下競選州長
里根加入共和黨後,就一頭栽進保守派陣營,與該黨保守派頭目、亞利桑那州參議員戈德華特搞得火熱。1964年總統大選時,里根是「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支持戈德華特大會」的兩主席之一,積極為戈德華特競選奔走。那年10月,競選形勢趨於明朗,戈德華特很可能敗於約翰遜。在此重要時刻,里根被推舉出來為戈作題為《可供抉擇的時代》的助選演說,強調指出美國面臨「大政府的黑暗勢力」和「自由企業的革新思想」之間的抉擇,對洛克菲勒、約翰遜和肯尼迪家族等的政治主張全盤否定,並使戈的極端主義者的特點顯露出來。這篇演說博得加州富豪的讚賞。他們認為里根所作的助選演說比戈德華特的更好,他顯得更加穩重、沉著,不像戈那樣激動。他更能自制,談同樣的問題,能用更溫和的方式說出來,不那麼極端,更容易為美國人民所接受。於是,加利福尼亞州南部新興財團認為,他們發現了一個他們急需的、能代表他們利益的保守派政治新秀,找到了能實現他們「政治思想的工具」。在戈德華特競選失敗後,加州富豪、共和黨保守派都麋集在里根的周圍。他們動員里根棄影從政,競選加州州長,並保證在經濟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這些力舉里根競選州長的人當中,最具影響的有南加利福尼亞的石油巨頭亨利·薩爾瓦托里(此人在造船和軍火業方面也佔有重要地位);前聯合石油公司經理魯貝爾;洛杉磯汽車商、加州金融界巨頭霍姆斯·塔爾特。這三個人是所謂「里根幫」的核心人物。里根早在50年代初,就與好萊塢的重要人物、加州南部的大土地開發商和大公司的負責人有著密切的聯繫。「里根幫」則把好萊塢的保守分子和加州南部的大企業家結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向當時任州長的民主黨人埃德蒙·布朗展開了一場奪權鬥爭。
1965 年初,里根的支持者、加州 41 名富翁成立了「里根之友」協會,籌組支持里根競選州長的顧問班子,對里根進行精心的指導和訓練,為 1966年的州長競選作準備。
1966年 1 月 4 日,里根宣布參加競選加州州長,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正值美國深深地陷入越南戰爭之際,國內通貨膨脹,聯邦和加利福尼亞州政府的稅收日益加重,學生反戰運動興起,黑人反種族歧視鬥爭不斷發展,加州形勢處於動蕩之中。原州長布朗支持約翰遜總統的內外政策,幾年來又把加州的經濟搞得很糟,聲望下降。這些都為里根提供擊敗布朗的機會。然而,布朗卻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根本未把里根這個「二流戲子」放在眼裡,驕矜自恃。里根的競選班子經過精心策劃,採取不少競選策略,如針對里根缺乏政府工作經驗,和一般選民對職業政治家的反感,則把里根描繪成「平民政治家」的形象,針對里根缺乏個人的政治形象,為他提出一個有號召力的口號: 「富有創造性的社會」,以表明裡根相信自由企業制度的生產能力。同時注意避免過激言詞,給人比較溫和的形象,以利於爭取一些偏向自由派的保守人士。這些競選策略獲得巨大成功。1966年 11 月初,里根以 300 多萬張選票取得勝利,比政壇老手布朗多得近100萬張選票。這時觀察家們預測里根將是1968年總統寶座角逐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
八年州長
1967年1月2日, 里根宣誓就任加利福尼亞州第三十二任州長。 上任後,他採取措施發展經濟,扭轉了州政府的財政赤字。因此,1970年竟選連任州長時,並未費多大力氣就獲得成功。里根是在加州富豪的支持下成為加州首腦的。他就任州長後,支持他上台的那些人對新州長的施政方針自然十分關心。他們組織起一個由250名高級公司負責人組成的「企業家小組」,為新州政府規劃基本政策,並為州政府挑選成員和顧問,因此許多成員和顧問都是來自工商界的。里根上任後面臨的一個首要問題是前州長布朗給他留下的債務和近兩億美元的財政赤字。
新州長採取各種措施平衡預算,對福利計劃作大幅度的調整和改革,以削減福利費用開支,節約州政府開支,宣布增加10億美元的私人所得稅。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扭轉了加州的財政赤字。
里根上任後遇到的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對付蜂起的學生運動。早在 1964年,加利福尼亞大學首先開展了「自由論壇」運動,反對種族歧視,反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後來這股力量成了反對越南戰爭的主力軍,對全國影響很大。1969年該州學生運動此起彼伏,伯克利加州大學的鬥爭尤為激烈。里根採取開除、削減教育經費等手段,甚至動用國民警衛隊進行威脅和鎮壓,將學生運動壓下去。
里根在擔任加州州長期間,州議會有6年是由民主黨人所控制,他們對里根的增稅、削減福利等計劃大部持反對態度,給里根的施政造成很大困難。因此,里根有時被迫在一些問題上與民主黨人實行妥協,達成折衷協議,或進行幕後交易。例如,里根為了使他提出的增稅法案能在議會獲得通過,就曾以同意安插民主黨人擔任州政府要職為交換條件。通過8年州長的磨鍊,里根無論在工作經驗和政治手腕方面均日臻成熟。
加州氣候宜人,資源豐富,經濟發達,素有「太陽州」、「黃金州」之稱。戰後30年間,加州工業,特別是與國防和尖端武器密切相關的電子、宇宙、航空、導彈、造船和電氣等工業蓬勃發展,如今已是美國物產最豐富,人口最多的一個州。加州經濟實力雄厚,對美國政治經濟有重要影響。里根刻苦經營加州8年,扭轉了加州的財政赤字,促使經濟進一步發展,為全國矚目。作為加州州長的里根,聲望隨之提高,成為「全國性人物」,為後來競選總統打下了基礎。
全國政壇初露鋒芒
里根從政並不以州長為歸宿,他最為嚮往的地方是白宮。1967年初,里根剛出任加州州長時,1968年總統競選的鑼鼓就已經敲響。那些使里根當上州長的加州權勢集團認為,「里根在加州當州長是晉身白宮的一塊跳板,不難從地方首腦成為全國首腦」。他上任後不久,加州權勢集團的主要成員就在私人別墅召開核心會議,討論參加競選的問題。侵越戰爭的失敗以及國內政治經濟危機的深化,使執政的民主黨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共和黨保守派的尼克松和自由派的洛克菲勒兩人均參加黨內提名的角逐。他們都是有影響的共和黨元老,而里根在政界閱歷淺,初露頭角,加之竟選起步晚,一時難於同他們較量。在 1968年8月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尼克松以692票被提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里根只得182票。里根雖然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未能得到提名,但他在全國政治舞台上初露鋒芒,在全國選民中留下深刻印象。1972 年總統競選時,里根分析了當時共和黨內的形勢和自己的情況後,決定不出山,而是全力支持尼克松競選連任,在助選過程中擴大自己的影響。
大選結果尼克松獲得連任。由於水門事件尼克松於1974年8月引咎辭職,由副總統福特接任總統。1974年11月,里根任加州州長的第二任期即將結束時,他便著手1976年總統競選的準備工作。里根與一些助手組織起競選班子,進行兩項工作:
一是籌集競選經費,二是為里根宣傳他在任州長時的政績,塑造政治形象,里根參加其中許多樹立形象的活動,如每星期為報紙撰寫一期專欄;每天15分鐘的廣播節目,開始時由100家廣播電台同時播出,後來增加到350家;到各地作巡迴演說。
在 1976 年大選中,在職總統福特是里根爭取黨內提名的勁敵。1975年11月20日,里根正式宣布參加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總統預選序幕拉開後,里根接連失利。後來,他改變了竟選策略,利用選民對福特政府在蘇聯步步緊逼下一再讓步的不滿情緒,集中抨擊福特的對蘇「緩和」政策。他的競選活動果然取得了進展,對福特造成嚴重威脅。但是,東部財團和共和黨內自由派不滿里根的政策主張,宣布里根作為一個極端保守派在總統競選中不可能在全國獲勝。由於東部財團作梗,里根陣營內部發生了動搖和分歧。同時福特在競選後期對蘇聯的態度也趨於強硬。共和黨內形成兩人勢均力敵的局面,最后里根僅以60票之差敗於福特,但福特在大選中敗給了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卡特。里根雖未獲得黨內提名,但是他得到黨內的廣泛支持,聲望進一步提高,在全國政壇初露鋒芒,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競選經驗。
以「改革家」姿態進入白宮
里根對 1980 年的總統大選早有準備。 1976 年大選結束後不久,里根對他的助選人員說:「競選是一場戰爭,能打多久就打多久。」卡特就任總統以後,里根就對參加下一次總統大選進行積極周密的準備。一方面言行謹慎,少出差錯,盡量在共和黨內保持領袖人物的形象,加強自己的競爭地位;另一方面兵分兩路,既抓競選經費,又抓競選班子。首先,他用1976年100萬美元的競選經費節餘組織起一個叫「支持共和黨的公民」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籌集競選經費,到 1978年底籌集到350多萬美元。這個政治行動委員會先後資助過200多名共和黨人參加國會競選,20人參加競選州長,100多人參加競選副州長以下的公職。里根通過這些活動來擴大自己的影響,爭取更多的支持者,為自己競選總統奠定廣泛的政治基礎。其次,他搞了個龐大的顧問班子,網羅了大批學者和專家(其中也包括東部財團的人)為他出謀劃策。1979年11月13日,里根正式宣布參加總統競選。
在共和黨內爭取總統候選人的競爭中,里根的主要對手有四人:前中央情報局長和前駐華聯絡處主任布希、前得克薩斯州州長康納利、田納西州國會眾議員貝克以及伊利諾斯州國會眾議員安德森。1979年的聖誕節剛過,預選活動就在衣阿華州拉開序幕。里根競選班子負責人約翰·西爾斯認為,里根資格老,聲望高,口才好,又善於在電視上演說,不必像一般候選人那樣四處奔走,爭取選民投票。結果里根在衣阿華州的總統預選中敗於布希。里根感到震驚,立即決定改變西爾斯的競選策略,爭取在有影響的新罕布希爾州的預選中取勝。他遍訪該州的鄉村和城鎮,開展競選活動,並獲得勝利。
後來由於西爾斯等人在競選班子內鬧不團結,里根將他們辭退,讓威廉·凱西任競選班子負責人。此後,里根在預選中一路領先。康納利和貝克估計自己獲勝希望不大,中途退出競選。持自由派觀點的安德森在黨內受到保守派的排斥,宣布不受黨派立場的約束,以獨立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競選。結果里根在黨內競選提名的對手只剩下布希一人。後來,布希見競選形勢對自己不利,宣布退出競選,表示願意支持里根。在7月中旬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里根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里根挑選與東部財團關係密切的布希作為競選夥伴,以爭取東部地區的選票。同時,里根想以布希之長,補己之短。布希比較年輕,具有豐富的政府和外交工作經驗,具有溫和派的政治形象。布希的這些特點對里根競選總統有很大的好處。
1980年兩黨總統候選人的爭奪戰在里根與卡特之間展開。里根集中力量攻擊卡特的經濟政策,指出卡特執政期間國內通貨膨脹嚴重,失業增加,稅收急劇上升,財政預算無法平衡。此外,里根還批評卡特在伊朗扣留美國人質問題上處置不當。這些都是影響選民投票態度的關鍵性問題。同時里根主張加強美國的實力地位,「恢復美國精神」。在里根的猛烈攻擊下,卡特節節敗退。11月 14 日大選揭曉,里根以壓倒優勢獲勝,獲得了 489 張選舉人票,而卡特僅得 49 票。里根的勝利反映了自由派的失勢和保守派力量的上升,標誌著30年代以來在美國政治中占統治地位的「新政」自由主義讓位於保守勢力。選民的政治情緒較前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對卡特政府無法對付國內經濟危機和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感到不滿。里根終以「政治改革家」的姿態登上總統寶座。
里根執政4年後,到1984年總統大選時運用在職總統的有利條件再次參加競選。這次大選里根仍以布希為搭檔,以西部、南部新興財團與東部財團的「執政聯盟」為強大基礎,大肆宣揚第一任期內的政績,以「振國威、興經濟、揚傳統」的口號來爭取選民,同民主黨的蒙代爾(卡特時期的副總統)
相抗衡。大選結果,里根在全國50個州囊括了49個州(除明尼蘇達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得到全國538張選舉人票中的525張,蒙代爾僅得到13張。里根以絕對優勢擊敗了蒙代爾,獲得連任。
政策主張
里根在美國經濟危機加深,外交屢遭挫折、人心不滿的情況下登上了總統寶座,上台後推行了一條振興經濟、增強國防實力、聯合盟國和友邦抗衡蘇聯、爭霸世界的路線。對內,里根首先採用以「供應學派」和「貨幣學派」為主的經濟政策,解決迫切的經濟問題。里根認為,當代美國嚴重的經濟問題主要是由於幾十年來政府沿襲「新政」的一套措施,干預經濟過多,社會福利開支越來越龐大,納稅人負擔沉重,因而嚴重影響了資本家投資的積極性和人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他主張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減少政府干預,扶植和發展自由企業,以刺激經濟的增長。他就職後即提出了「經濟復興計劃」,整個計劃兼采供應學派和貨幣學派的精髓,同時也吸收了傳統的保守主義以及凱恩斯學派的思想,人們稱之為「里根經濟學」。「經濟復興計劃」的主要內容是:減稅(三年內把企業和個人所得稅減少30%),修改阻礙經濟發展的政府規章條例(包括取消石油價格管制),削減政府非防務開支(主要是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前兩項旨在刺激儲蓄和資本家投資,推動經濟的發展;後兩項則著眼於減少赤家,平衡預算,控制通貨膨脹。他的減稅和削減福利開支措施,有利於富人而不利於窮人。所以一些人說這種政策是「劫貧肥富」。該計劃在實施過程中碰到不少問題,引起不少爭論,也不斷地在作調整。從頭四年的實踐來看,該計劃對美國經濟發展的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里根第一任期的後半期。主要表現在70年代中期以來長期困擾美國經濟的「滯脹」問題有所緩和。通貨膨脹率由1981年里根上台時的兩位數降至一位數,失業率較低,美元地位由弱轉向強勢,美國整個經濟趨於好轉。里根上台初期美國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深刻的一次周期性經濟危機(1979年到1982年)。然而在1982年底經濟開始回升,1983年到1984年,出現了朝鮮戰爭以來最高的增長率。因此,在1984年大選時,里根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進行角逐,並以壓倒多數選票獲得連任。
然而,里根的經濟政策孕育著巨大的經濟危險。他執政後由於擴大軍費開支,非但未能履行削減聯邦財政赤字的諾言,反而在第一任期內使財政赤字總額超過了從羅斯福到卡特歷屆政府的赤字總和。里根實行的膨脹性財政政策與緊縮貨幣性政策,造成了高財政赤字、高利率、高美元匯率以及高外貿赤字的「四高」弊端。成為後來美國經濟發展的一大問題。
里根還把美國經濟振興的希望寄托在新技術革命上。他主張採用和發展高尖技術來改造美國傳統工業和建立全新的一代工業,推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保持美國科技在世界的領先地位。他在1983年2月說: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時代,正進入極其艱巨、極其令入振奮的10年,在今後數年裡,高技術將使我們經濟復興。」
在第二任期內,里根仍然支出龐大軍費,經濟政策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經濟增長速度減緩,聯邦預算和外貿赤字居高不下,美元不斷貶值,外債和內債猛增。結果,從 1986年開始美國由世界上最富的國家變成為最大的債務國。1987年底,外債總額達 4020億美元。同年 10月 19 日,紐約股票市場突然大暴跌,引起一片恐慌。美國人稱這一天為「黑色星期日」。此後股票市場經常不穩,使里根很傷腦筋。
里根對外政策的主題是:加強國防,恢復美國軍事優勢,全力同蘇聯抗衡。他視蘇聯為「世界一切動亂的根源」,強調要「以實力求和平」,必須 「恢復美國的優勢」,以實力為後盾,迫使蘇聯坐下來談判。在具體措施方面,他要求制定新的國家安全總體戰略,把美國的經濟、軍事、政治、外交和宣傳等方面的力量動員起來,在振興經濟的基礎上加速國防現代化;與盟國協調行動;與第三世界實現抗蘇「戰略一致」。
為了同蘇聯抗衡,里根上台後提出了美國和平時期最大的軍事預算,國會通過了15000 億美元巨額的五年計劃(1982 年到 1986 年)。在第一任期內,軍費開支比卡特時期增加了3215億美元。他在加強常規軍備的同時,致力於重建美國核優勢。一方面大力更新進攻性戰略核武器,另一方面利用美國科技優勢實施「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該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到本世紀末要在空間和地面建立大規模的、以定向能(激光、粒子束、微波等)武器為主的新型反導彈防禦系統,以攔截並摧毀來襲導彈彈頭,或攻擊衛星。按設想,這個防禦系統將對敵方導彈飛行的各階段實行多層攔截,以求達到「天衣無縫」的程度。這項計劃於1983年3月正式提出後,由於耗資巨大,技術難題多,受到軍界政界許多人士的批評。但是,里根政府還是於1984年正式成立直屬國防部長的戰略防禦計劃局,當年撥款9.9億美元, 1985年至 1989 年撥款 260 億美元用於研究工作。原設想到本世紀末完成此計劃,估計將耗資5000~8000億美元。據報道,到里根1989年卸任時,該計劃已耗資300億美元,但未取得明顯進展。布希政府上台後,曾對戰略防禦計划進行調整, 1989年提出過「閃光卵石」概念,把重點放在在太空部署大量小型高智能攔截導彈,以截擊敵方的核導彈,以此作為「星球大戰計劃」的第一階段實施計劃。 1991 年 11 月,參眾兩院經過協商批准了一項 「星球大戰」新計劃,擬耗資250億美元,在90年代部署陸基反導彈體系,以保護美國免遭可能的導彈襲擊,這項新計劃與原計劃主要有兩點不同:新計劃中用於反導彈防禦的攔截導彈將以地面為基地,而不是以太空為基地;新計劃的目標是實行「有限防禦」,重點是防備「意外發生的」和「不負責任國家」進行的導彈襲擊,而不是原先設想的防禦蘇聯成千上萬彈頭的進攻。
里根在第一任期內的對蘇政策以強硬著稱,並扭轉了軍事上對美國不利的勢頭,但里根的強硬政策致使兩國關係一直僵持對抗,招致國內外不少非議。連任後,為了應付國內和西歐輿論,樹立自己「和平總統」的形象,他決定緩和緊張的美蘇關係。因此,在「強有力的談判地位」的情況下,他倡議改善美蘇「工作關係」;宣布遵守第二階段核協議;1985年3月同意重開中斷了一年多的軍備控制談判; 並於同年11月在日內瓦同戈爾巴喬夫舉行已中斷了6年之久的美蘇首腦會晤,使緊張氣氛有所緩和,雙邊關係有所鬆動。但雙方在涉及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毫不退讓,未能達成實質性協議。
1986 年 10 月,里根同戈爾巴喬夫在雷克雅未克舉行第二次會晤,雙方在削減中程導彈方面達成初步協議。在戰略武器方面也取得了進展,原則上同意把各自的戰略核力量削減 50%,但具體分歧並未解決。在太空武器方面,里根堅持繼續執行其戰略防禦計劃,戈爾巴喬夫則反對,未取得具體成果。
1987 年 12 月,里根與戈爾巴喬夫在華盛頓舉行第三次會晤。這次會晤主要簽署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利堅合眾國消除中程和短程導彈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在三年內全部銷毀射程為500~5000公里的陸基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據報道,雙方共減少此類導彈2685枚,彈頭3850個以上。美國減少導彈850 枚,彈頭850 個;蘇聯減少導彈1835 枚,彈頭 3000多個。據估計雙方減少的彈頭數僅力它們現有彈頭總數的3%~4%。
這是里根執政7年來同蘇聯達成的第一個裁軍條約,也是戰後40年來兩國經過6年艱苦談判簽訂的第一個真正減少核武器數量的條約。條約的簽訂是兩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權衡軍事和政治利弊的結果。從美國方面來說,條約反映出里根在下台前對美國的對蘇政策和戰略作了較大調整。里根在談到條約的意義時說,它是「朝著建立更持久的和平邁出的一步」,他同戈爾巴喬夫建立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關係」。
對第三世界國家,里根強調對第三世界國家的政策是以「符合美國切身利益為前提」。他謀求建立抗蘇「戰略一致」,要第三世界國家服從美國與蘇聯進行爭奪的戰略需要。他支持「從尼加拉瓜到安哥拉,從阿富汗到柬埔寨」的所有反共的「反叛力量」。他明確指出西南亞、東北亞和加勒比地區以及美國海上交通線是美國切身利益攸關的地區。里根認為,為了確保美國在海外的利益,必要時不惜使用美國的軍事力量。為此,里根加強了美軍在各重要戰略地區對「危機」迅速作出反應的能力,加速組建快速部署部隊,於 1983 年 1 月成立了新的中東、西南亞戰區司令部,其行動範圍涉及亞非19個國家及紅海、波斯灣海域。對一些獨裁和種族主義政權,里根也給予支持。他把以色列視為「最可靠的盟友」、抗蘇的「威懾力量」和「戰略財富」,從各方面支持以色列。
他拒不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反對建立巴勒斯坦國。他認為南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是遏制蘇聯和古巴擴張的一支「可靠力量」。此外,里根政府也重視發展同埃及、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等國的關係,想藉助這些國家來推動「中東和平進程」。
對中美洲,里根上台後的政策明顯趨於強硬。基本目標是排擠蘇聯和古巴勢力,決不允許尼加拉瓜成為「第二個古巴」,也不允許薩爾瓦多出現另一個「桑地諾式」的政權。他於1983年10月悍然下令入侵格瑞那達,對尼加拉瓜不斷施加軍事高壓。
1986年11月25日,「伊朗門」事件被揭露。國家安全委員會人員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伊朗釋放其扣留的美國使館人員,並把所得款項用於對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的軍事援助。這一醜聞使全國震驚。它不僅牽扯到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波因德克斯待及其助手諾思中校,里根本人也身陷其中,一時間輿論大嘩,使里根頗為尷尬。好在里根當機立斷,讓國會進行調查、處處合作,才擺脫窘境。
里根上台後更加重視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戰略地位。他稱「現在正在進入太平洋時代」,太平洋是當今「最令人振奮的經濟區」和「世界新開拓地」、 「美國未來關鍵繫於太平洋」。他認為亞太地區成為僅次於歐洲「對美國生死攸關的重要地區」,是美國圍堵蘇聯南下的第一線陣地。因此,他特別突出日本的戰略作用,把對日本關係作為美國對亞洲政策的重要支柱,要日本分擔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務,企圖建立「美、日、韓安全合作體制」。同時,美國積極維繫與澳大利亞、紐西蘭的聯盟,支持東南亞國家聯盟。
對華政策,里根原是美國政界中有名的「支持台灣的人物之一」,他於1971 年和 1978 年兩度訪台。他強調台灣起到了美國「反對共產主義戰略前哨的作用」。但是在尼克松打開美中關係後,里根支持尼克松的對華政策,贊同改善中美關係。里根在1980年競選總統期間,發表過不利於中美關係的言論,在里根執政的頭兩年中,中美關係經歷過曲折。後來里根迫於現實,同時也出於美國自身的戰略和經濟利益,對華政策有所調整。1982年雙方達成 「八· 一七」 公報;1983年5月里根政府同意放寬對華技術轉讓限制;1984年1月和4月美中兩國領導人互訪,美中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也有了發展。
後來,里根宣布在貿易上給中國以最惠國待遇。但他仍表示美國將繼續格守《與台灣關係法》。 台灣問題一直是妨礙中美關係順利發展的一大障礙。1988年5月,里根表示美國對華政策的基礎是「只有一個中國」。他說,很高興地注視著近來台灣海峽局勢的新發展,「歡迎中國大陸和台灣的交往。美國將努力促進這種發展的環境」。
作風與特點
里根從影近30年,從政18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複雜的性格和特殊的作風。
倚重智囊,抓重大決策。里根認為,總統的職務主要是掌管大政方針,無須事必躬親。他只注意抓重大決策,避免介入問題的細節。他處事機智,思想敏銳,但並非才智出眾。據報道,他的知識面較窄,消息也不大靈通,處理國內外事務缺乏應有的知識和經驗。因此,他十分倚重智囊,在作出決定之前通常都要與顧問和部長們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有時也能聽取部下的意見,包括反對意見。處理問題時,喜歡先由助手提供一頁簡明的「微型備忘錄」,內容分四段:問題焦點、事實、分析、結論或建議。然後由他作出決定。他有時也很固執,對於助手的意見往往聽不進去,甚至心血來潮,在外交談判中突然提出事先未曾討論過的問題,助手們提心弔膽,怕他會捅出漏子,鬧出笑話來。
里根思想保守,有時言詞激烈,但行動較謹慎。里根作為美國西部和南部地區利益的代表,有根深的「保守思想」。但他從自身從政的經驗中體會到,必須照顧到其他權勢集團(尤其是東部權勢集團)以及政治派別的利益。因此,儘管他有時言詞激烈,但採取行動時卻比較謹慎。他處理問題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必要時能與反對音進行妥協。有人稱他為「現實主義的保守主義」。例如,里根在競選總統時批評卡特政府同蘇聯簽訂的第二階段限制戰略武器條約有「嚴重缺點」,但他擔任總統後,卻謹慎地遵守該條約;上台前,他攻擊卡特政府同我國建交是「出賣台灣老朋友」,揚言要恢復同台灣的「官方關係」,但就任總統後還是謹慎地處理中美關係問題,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關於這一點,里根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我肯定不是一個僵硬的教條主義者。我忠實地信仰某些重大的原則」,但是「如果以溫和的方式行事意味著更為明智和有效,我肯定是個溫和的人」。
里根能言善辯,講話很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據說里根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練習演說,說悄皮話。平時熟記一些幽默和辛辣句子,以便在受到侮辱或攻擊時進行反擊。他進入好萊塢影壇後更注意學習這方面的技巧。當時他訂閱一些雜誌,如《讀者文摘》,並把其中許多幽然詼諧的段落記住,然後向電影隊的同事講述,經常把他們搞得瞠目結舌。當時他事業上不順利,加上與第一位妻子離婚,使他感到孤獨和煩惱,他就用這種辦法來掩蓋和消除內心的痛苦。所以他表面上經常顯得十分開朗和樂觀。當上電影演員工會主席後,他這方面的特長更有用場,在談判中經常使對方處於不利地位。他從政後,一些由秘書起草的講演稿,經過他畫龍點睛念起來流暢而生動。由於他當過演員,具有很強的表演才能,言談舉止有聲有色,頗能抓住聽眾的情緒。1984年大選時,里根與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蒙代爾在堪薩斯城舉行辯論。辯論開始後不久,有人間接地向里根問起年齡因素時,里根說:「我不想使年齡成為這次競選中的一個問題,但我也不會出於政治目的而利用競選對手的年輕和缺乏經驗。」一句話就把問題擋了回去。在總統競選中,有些選民聽了他的演說後,儘管表示不大同意他的施政主張,但還是投票擁護他當總統。里根愛說笑話,常在嚴肅的辯論中插上一兩句輕鬆幽默的笑話,就可使氣氛緩和。在記者招待會上遇到記者窮追時,一句笑話就可以擺脫僵局。
然而,里根在發表演說時也經常失言,甚至在人們提醒後還重複出現錯誤。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他竟三次念錯稿子,兩次弄錯事實,把「維也納機場」念成「越南國際機場」,把股票上漲「18 點」念成「18 元」。1988
年大選時,在向全國轉播的記者招待會上,里根脫口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社卡基斯稱為「一個病人」。他說錯話有多種原因,有的是由於疏忽,有的是心血來潮忘乎所以,多數情況是由於缺乏知識,考慮欠周。1985 年 8 月,
他竟說南非「已經消除種族歧視」,引起許多國家的抨擊。里根夫婦與占星術里根的母親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熱心慈善事業。在這方面里根也受到她的影響。里根進入影壇好萊塢後,感到當時的影壇迷信色彩很濃。例如,有些人相信在化妝室吹口哨會帶來壞運,有些人認為把帽子扔在床上,或者把鞋子放在比頭高的架子上也會碰上壞運氣。當時的好萊塢人辦喜事時,請占星家選個「良辰吉日」是很平常的事情。里根受到潛移默比,漸漸形成了閱讀占星學的習慣,有時也在實踐中應用。1967年1月宣誓就任州長前,里根請教占星學家後把宣誓就任的時間定為 1月2日上午12時10分,認為這是個「吉星高照」的時刻。按規定,前任州長的任期是1月2日上午12時0分屆滿。因此即將卸任的州長布朗對里根擅自改變宣誓就職時間持否定態度,認為里根太相信占星術,加上其他不少人的反對,里根只好按規章辦事。里根夫人南希更離不開占星木。 1981年 3 月 30 日上午,里根結束了在華盛頓希爾頓飯店的演講後,正向他的汽車走去時(只有十幾米,他沒有穿防彈衣),突然一個年輕人手持左輪手槍向他連開數槍,其中一顆子彈擊中了里根的胸部,離心臟只有一英寸。幸虧特工處長處理得當,及時將其送到醫院,否則就有生命危險。在此次取子彈的手術中,里根的左肺被切去一部分。他康復回到白宮後,在一則日記中寫道:「不管發生什麼情況,我的命是上帝救的,我將盡最大可能來侍奉上帝。」里根遇刺的突發事件使南希戰慄不已,吃不下,睡不安,體重下降了十幾磅。她四處尋找援助和安慰,時刻祈禱,祈求保佑。此時南希又回憶起1980年大選時的一些議論。當時里根以69歲高齡參加總統競選,美國一些報刊對此議論紛紛,宣揚所謂「美國總統的20年死亡周期」,列舉了自1840年以後的100多年中,每一位在未位數為零的大選年當選或蟬聯的總統,不是任內遇刺身亡就是任內病亡。
1840年當選的哈里森總統在任內病死,1860年當選的林肯總統在第二任內遇刺身亡,加菲爾德(1880年當選)和麥金萊(1900年當選)也在任內遇刺身亡,1920年當選的哈定總統在任內病死,富蘭克林·羅斯福(1940年蟬聯)也在任內病故,肯尼迪(1960年當選)在任內遇刺身亡。1980年當選的里根總統能逃脫厄運嗎,南希想起這些就不寒而傈,終日惶恐不安。在這種情況下,南希通過好萊塢的朋友格里芬找到一位叫名瓊·奎格莉的占星學家。由於怕造成不良影響,南希總是使用她的私人電話與這位洛杉磯占星學家保持聯繫。南希通常每月給她打兩次電話,一般就裡根預定的日程表徵詢她的意見。
1985年7月,里根住進貝塞斯達海軍醫院,準備進行切除結腸癌的大手術。根據醫院的安排,手術時間定在7月13日上午11時。但是南希徵詢奎格莉的意見後,準備把原定的手術時間推遲一天半,並通過電話把她的建議告知當時白宮辦公廳主任里甘。只是由於做手術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才按原定時間進行手術。事后里甘說,手術後證明南希的那位占星學家並沒有發現里根總統患的是惡性腫瘤。
里根患了癌症後,南希更感到事情的可怕,便更相信占星術了。為了幫助白宮辦公廳掌握何時是總統出訪、公開發表演說、與外國首腦會晤的「良辰吉日」,里根夫人根據占星學家的建議,為白宮辦公廳主任里甘提供一本特製的彩色日曆(綠顏色為「好」日子,紅顏色為「壞」日子,黃顏色表示 「未確定」的日子)。在里根執政8年期間,大部分總統記者招待會、發表演說以及「空軍一號」的起降時間均由奎格莉安排。里根同卡特、蒙代爾的辯論,宣布參加競選連任,首腦會晤的吹風會,國內外旅行的時間也都是由這位占墾學家選定的。奎格莉為某些活動選擇的時間,安排得十分精確,有的甚至具體到幾分幾秒。如里根1987年11月11日宣布提名安東尼·肯尼迪為最高法院法官的時間為美國東部時間上午 11 時 32 分 25 秒,當時有人手持秒錶給總統報時間。
奎格莉為里根夫婦提供的這類服務需要很高的報酬。她每月把收費清單寄給南希,並且要在信封上寫明南希私人的5位數編碼,以免與寄給總統和第一夫人的堆積如山的信件混在一起。為了避免對外界的不良影響,作為第一夫人的南希不能把支票直接寄給占星學家奎格莉,而是委託她在加州的朋友代付,然後南希再把錢還給她的朋友。
「第一家庭」
里根前後兩次結婚,是美國第一位高過婚的總統。
里根的前妻名叫簡·懷曼。 1939年她和里根首次合拍一部有關軍事院校題材的影片——《老鼠兄弟》。他們在拍片的過程中相愛,影片拍完後不久宣布訂婚,並於1940年1月25日舉行婚禮。懷曼在與里根結婚前已經結過兩次婚。婚後夫妻感情一度很好。後來里根對政治產生興趣,擔任電影演員工會主席,進入政治圈。而懷曼是個著名演員,向來對政治不感興趣。兩人志趣差異引起感情不和,婚後共同生活了8個春秋,終於在1947年與里根分道揚錐,各奔前程。里根當選總統後,有人問懷曼是否有後悔之感,懷曼頗不以為然。她雖未當上第一夫人,可名氣並不在里根之下,她曾當選為好萊塢的最佳女演員,得過奧斯卡獎,收入遠遠超過里根。
50年代初,里根又結識了另一位好萊塢女影員南希·戴維斯。他們是在一個偶然的時機相遇的。當時麥卡錫主義在好萊塢影壇颳起一陣妖風,南希·戴維斯的名字被列入黑名單,南希很害怕。恰好里根當時擔任電影演員工會主席,負責清查影壇內同情共產黨的「左翼分子」,南希就托友人向里根說明她不是「左翼分子」,里根即轉告她在演員中至少有4個人叫這個名字,如果有人懷疑她是「左翼分子」,工會一定幫助她講話。從此他們兩人相愛,1952年結婚。
南希生於1924年,比里根小13歲。南希的母親是個專業演員,在母親的影響下,南希從小愛好音樂戲劇。在中學讀書時,她參加演戲的成績尤力突出。她演得最好的一次是在一出帶有「預兆性質」的戲裡扮演一位夫人,戲名是《第一夫人》。中學畢業後她決心繼承母親的事業,進吏密斯學院專攻戲劇。畢業後,在紐約百老匯演過劇,不久到好萊塢米高梅影片公司當演員,前後共拍過 11 部電影。婚後南希一度息影。1956 年又復出和里根合演過《海軍的婆娘》,這也是里根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此後,南希即正式退出影壇。
里根和南希不僅在生活上是親密伴侶,而且在政治上也志同道合。在里根競選總統中,南希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1964年加利福尼州富豪支持里根棄影從政、競選加州州長時,南希是「里根之友」協會的最早成員之一,她積極協助里根競選州長,還針對里根有常講錯話的毛病,經常提醒他按講稿發言,不要隨便脫離講稿,1976年大選時,里根未能得到提名,南希安慰他,鼓勵他東山再起。 1980年里根參加總統競選,南希發現里根的競選班子負責人西爾斯鬧不團結,建議里根將其辭退,里根接受了她的意見,使得竟選進展順利,最後獲得勝利。里根入主白宮後,南希也起著不尋常的作用。據美國報紙報道,里根樂於同南希商量問題。南希不試圖左右里根的看法,但卻能「補充他的想法」,並能在里根下屬的不同派別之間起到某種「調解」作用。南希在白宮當第一夫人的8年中,除出席各種宴會、午餐會以及迎接外國要人的夫人等禮儀活動外,還主持過近百次聖誕節集會以及安排白宮的其他活動,甚至菜單、餐桌布置、文娛節目的具體安排都要親自過間。此外,她還參加反毒品計劃,負責處理青少年的吸毒問題。南希在生活上對里根更是無微不至地體貼關懷,是個賢內助。無論在里根 1981 年 3 月遇刺,還是1985年7月作結腸癌切除手術後的特別護理期間,有關里根的個人行動的安排均由南希作主。
里根有二子二女。里根與前妻簡·懷曼生有一個女兒,起名莫林。莫林1941年生,中學畢業後進弗吉尼亞州一所學院學習,中途退學到華盛頓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她對從政感興趣,曾在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任職,1982年競選國會參議員失敗。在1980年和1984年大選中,她積極為里恨助選,爭取到許多婦女選票。寫有《第一父親,第一女兒》一書。
里根家的老二是邁克爾。 邁克爾1945年出生後3天就被裡根和懷曼收養為子。1948年他們離婚時,法院將邁克爾和莫林都判給懷曼監養,里根成了 「周未父親」。邁克爾中學畢業後進入亞利桑那大學讀書,起初學習成績優良,後因他與一黑手黨頭目之子有聯繫,里根得知後對他提出規勸,他不聽勸告,且學習成績急轉直下,里根夫婦與懷曼協商後,一致要他退學。退學後在洛杉磯碼頭上夜班,干苦力活。同時,在一所大學選修一些他感興趣的課程。在此期間,他對賽艇產生了興趣,經常訓練。1967年獲舷外馬達艇世界冠軍, 1982年在密西西比河進行摩托艇比賽打破世界紀錄, 1985年在電視台充當節目主持人,並在一些電視劇中擔任角色。他寫有自傳《從外往裡看》,該書1988年被《紐約時報》列為暢銷書。
里根和南希生有一女一子。女兒帕特里夏·戴維斯(隨母姓)1952年生。大學未畢業就同一位搖滾樂隊的吉它手同居,數年後分手,1984 年與保羅·里格結婚。她現在從事戲劇工作。兒子羅納德·普雷斯科特生於 1958年,在中學讀書因違犯校規被開除,上大學後不久退學,後到洛杉磯的斯坦利·霍爾登舞蹈學院學芭蕾舞。畢業後在紐約喬夫利舞蹈團當芭蕾舞演員。1984 年離開該舞蹈團回洛杉磯為雜誌、廣播公司的電視節目寫文章,做廣告。他性格較像里根,很有幽默感。他與父母的關係較好,1981年里根遭槍擊時,當時沒有合適的班機,他就包租一架飛機,第一個回到華盛頓。
卸任以後
1989年 1月20日上午,里根照常很早來到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總統安全事務顧問科林·鮑威爾按時向里根作最後一次彙報:「總統先生,今天世界平靜。」接著,新聞辦公室的官員讓新聞記者進來為里根在白宮作最後一次拍照。然后里根夫婦向關照了他們8年的廚師、園丁、傳達等工作人員告別。里根夫婦出席布希的總統就職典禮後,登上「空軍一號」,飛返里根的「第二故鄉」——加利福尼亞州。這是他們最後一次乘「空軍一號」。
里根夫婦回到洛杉磯後,遷進好萊塢附近的一座巨宅,粉紅色的圍牆,把里根的宅邸與其他民宅隔開。院內密植果樹,車道盡頭有個警衛室,以及裝上電子設備的安全門,甚至煙囪上也裝有監視設備。
里根雖已卸去總統職務,但排場不減當年。他回到故鄉後,首次在公開場合露面是造訪50年來照顧他頭髮的佛利山莊的理髮師杜華克。 雖說他已卸任,但安全措施還是很周密的。在預定時間前一個小時就有一位秘密勤務工作人員預先在理髮店四周仔細查著,隨後四名彪形大漢乘車到達,下車後迅速站在各個「戰略位置」。在里根乘坐的黑色大轎車後面,還有一輛載著更多秘密勤務工作人員的旅行車。里根出國訪問時,仍享受國賓待遇。1989年6 月,他訪問英國時,被英國女王冊封為名譽騎士,授予巴思大十字勳章。
同年10月,他訪問日本,不僅同天皇共進午餐,而 1會見了海部首相、前首相中曾根和竹下等政經要人,並大談環太平洋貿易圈等問題。
里根退休後總感到還有許多事情要做。他在家裡呆了兩個星期後,就到洛杉磯南加州大學作演講,表示要為他的主張而繼續奮鬥,如修改限制美國總統只能連任一次的憲法規定。現在他的新辦公室設在福斯廣場大樓第 34層。這裡視野開闊,可以俯瞰洛杉磯市中心。里根除了有時忙裡偷閒,重操舊業,客串電視播音員外,平時生活很有節奏,每天在辦公室呆6小時,寫回憶錄,寫回信和接待來訪的官員。他有四名助手幫助他處理日常事務,包括成千上萬封信函和接待外國政要以及籌建里根總統圖書館等事宜。此外,他很注意鍛煉身體,經常打高爾夫球。星期天到教堂做禮拜。
里根對籌建圖書館十分重視,早在卸任前就指示助手清理和搬運他執政期間的大量文件。總統圖書館派專人在白宮工作,以確保交接工作的順利進行。大約 90%的文件需要保留,文件的留舍主要由總統及其助理人員確定,但心須遵守國家檔案館的規定,要銷毀某些文件,必須得到國家檔案館有關官員的批准。里根圖書館座落在洛杉磯市東北的一個小山丘上,1991 年 11月落成。該館佔地 14213 平方米,耗資 5700 萬美元。該館是為紀念美國第40任總統里根而修建的,館內藏有反映1980~1989年里根政治生活的資料,其中包括4700萬份政府文件、150萬張照片、2萬盤錄相磁帶和2.2萬盤錄音磁帶。里根圖書館是繼約翰遜、尼克松、卡特圖書館之後的第四座為紀念一位美國總統而修建的圖書館。
里根既當過總統又當過演員,退休後抬手投足均招來滾滾財源。里根寫回憶錄的預支稿費收入已達200 萬美元,1989 年 10 月訪問日本作演講等活動的收入達 200 萬美元,主持佈道的收入一年達 100 萬美元,加上一年133172美元的退休金和30萬美元的投資收益。此外,每年還有30~40萬美元的國家補貼,用以支付助手工資、辦公室租金、旅行費用等。里根被人們普遍看作「賺錢冠軍」。他雖財源滾滾,但聲譽卻不斷下降,對他表示讚許的人逐漸減少。這位前總統對自己的形象受損感到痛苦和迷惑。為了改變自己的「賺錢冠軍」的形象,里根開始多行善事,在一些引人注目的場合作無償演說,強調自己執政時的功績,並讓夫人南希少拋頭露面。
推薦閱讀:
※土總統3年前稱闖入別國領空幾秒 絕不是攻擊借口
※阿富汗總統告別演講批美國:他們不想要和平
※法國總統選戰 中間派候選人異軍突起
※楊安澤的美國夢: 我要當總統!
※給非洲總統做西裝的曹老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