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m3質量高達10億噸!宇宙奇葩——中子星
顧名思義,中子星即整個星體均由中子構成。是由於其自身的巨大引力,電子被壓縮到原子核中,同質子中和為中子,使原子變得僅由中子組成,其密度為每立方厘米8×10的13次方克至2×10的15次方克之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質量為8千萬到20億噸之巨!可以這樣說,中子星就是一個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中子星的質量非常大以至於巨大的引力讓光線都是呈拋物線掙脫。
為何中子星質量如此之大?分析原子結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電子圍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在原子核與電子之間存在很大的空間,中子星即是在強大的引力作用下,將原子壓破,使得核外電子被壓進原子核,騰出了原子核與電子之間的空間,但騰出的空間究竟有多少?我們拿氫原子為例,氫原子核的半徑大約為1.2x10負15次方米也就是 1.2x10的負6次方nm,再形象一點,原子核與原子相比,相當於一只螞蟻與體育場的大小之比,體積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由此可見,將這麼大的一個空間騰出,宏觀體積將縮小多少?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這樣,地球的直徑將只有22米!
中子星,是恆星演化到末期,經由引力坍縮發生超新星爆炸之後,可能成為的少數終點之一。恆星在核心的氫、氦、碳等元素於核聚變反應中耗盡,當它們最終轉變成鐵元素時便無法從核聚變中獲得能量。失去熱輻射壓力支撐的外圍物質受重力牽引會急速向核心墜落,有可能導致外殼的動能轉化為熱能向外爆發產生超新星爆炸,或者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恆星的內部區域被壓縮成白矮星、中子星以至黑洞。
由於中子星保留了母恆星大部分的角動量,但半徑只是母恆星極微小的量,轉動慣量的減少導致了轉速迅速的增加,產生非常高的自轉速率,周期從毫秒脈衝星的700分之一秒到30秒都有。中子星的高密度也使它有強大的表面重力,強度是地球的 到 倍。逃逸速度是將物體由重力場移動至無窮遠的距離所需要的速度,是測量重力的一項指標。一顆中子星的逃逸速度大約在10,000至150,000公里/秒之間,也就是可以達到光速的一半。換言之,物體落至中子星表面的最大速度將達到150,000公里/秒。更具體的說明,如果一個普通體重(70公斤)的人遇到了中子星,他撞擊到中子星表面的能量將相當於二億噸核爆的威力(四倍於全球最巨大的核彈大沙皇的威力),當然這僅僅是假設,真要是這樣的話,這個人在越來越接近中子星的時候,會被強大的潮汐力扯碎。
中子星可不單單只是密度大、質量大、引力大,我們來看看它的其他技能屬性:
1、溫度:據估計,中子星的表面溫度就可以達到457632度,中心還要高數千倍,譬如說達到60億度。我們以太陽來作比較,就可以有個稍具體的概念:太陽表面溫度6000℃不到,越往裡溫度越高,中心溫度約1500萬度。
2、壓強:我們地球中心的壓強大約是300多萬個大氣壓,即我們平常所說的1標準大氣壓的300多萬倍。
3、磁場:在地球上,地球磁極的磁場強度最大,但也只有0.7高斯(高斯是磁場強度的單位)。太陽黑子的磁場更是強得不得了,約1000~4000高斯。而大多數脈衝星表面極區的磁場強度就高達10000億高斯,甚至20萬億高斯。
4、能量輻射:中子星的能量輻射是太陽的100萬倍,約為3.826x10的32次方瓦特,按照世界上的用電情況.它在一秒鐘內輻射的總能量若全部轉化為電能,就夠我們地球用上幾十億年。
天文望遠鏡,發現了迄今轉速最快的中子星,每秒旋轉1122圈,比地球自轉快1億倍。最先觀測到這顆星的西班牙天文學家庫克勒說,早在1999年便已發現了這顆代號為J1739-285的中子星,但不久前才通過望遠鏡算出它的轉速。這顆中子星的直徑約10千米,但質量卻與太陽相近,其密度驚人,高達每立方厘米100000000噸。其巨大引力從臨近恆星不斷奪取大量炙熱氣體,並不斷誘發熱核爆炸。天文學家正是通過這種現象發現了它。此前的中子星自轉紀錄是每秒716圈,恆星轉速一般在每秒270-715 圈。700圈曾被認為是天體旋轉極限,按當今的物理學理論,轉速超過此極限,恆星將被強大向心力摧毀或化 為黑洞。但最新發現否定了這一看法。理論上,每秒1122轉並不是旋轉極限,大型中子星轉速有可能高達3000轉。令天文學家困惑的是,為什麼天體在高速旋轉的強大離心力下,卻依會不斷收縮,而且不損失自身物質。
宇宙中永遠有超乎你想想的東西存在,也永遠有你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發生。也許在地球上我們所認知的一切,在另一個星球上將完全被顛覆。我相信,宇宙中真的有外星生命體存在,只是離我們很遙遠,彼此間的科技還都不能讓我們進行溝通而已。
推薦閱讀:
※奇葩逸麗
※四首名家奇葩打油詩,越讀越有意思,笑盡天下讀書人
※最奇葩的《吉尼斯紀錄》!
※女星造型奇葩亂戰時裝周組團砸場子
※這些走私手法太特么奇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