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藝術與科技相遇
《鋼鐵俠》拍攝現場,演員身穿動作捕捉服。資料圖片 |
電影製作中所採用的動作捕捉系統。資料圖片 |
《鋼鐵俠3》已經上映了。故事是好萊塢的經典模式,但那種觀影體驗卻令人印象深刻。新科技的應用,讓電影藝術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觀影體驗。我們至今都還無法忘記電影《阿凡達》中,那些高科技與藝術近乎完美結合的畫面,把我們腦海里的想像變成了銀幕上的「現實」。這也讓電影製作者們見到了一些光亮——原來只能存在於想像中的畫面,在科技的幫助下,也能變成大屏幕上的「真實」。今天、明天、未來,更多的技術將會得到普遍的應用。
依賴:技術創造藝術
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成立於1929年,與好萊塢及美國的娛樂業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很多大家熟知的電影人都來自這裡,比如《星球大戰》的導演盧卡斯。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的課程,既注重原理,又重視實踐,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必須了解技術、藝術、娛樂之間的關係,因為這些是密切關聯的。有一點必須強調,對於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來說,藝術絕不獨立於技術之外,而技術總是服務於藝術的。雖然藝術精神的傳達並不一定要依賴技術,但既然技術有了如此大的發展,可以使電影觀眾有更豐富的體驗,那麼何樂而不為呢?當然,技術在電影中不是主角,只是幫助我們把故事情節描述得更完美。
我們有很多獨特的方式理解世界、解讀歷史、暢想未來,而要把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傳播給子孫後代,電影是手段之一。有時,銀幕上的電影,不僅是在講故事,也是在創造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想像的機會,讓更多的人能夠展望未來。電影人一直以來堅守的信念,就是電影編輯和製作,不只是挽留現實生活的光影或單純的複製現實世界,更應該是把我們眼中看到的和腦子裡所想的世界,展現給觀眾。從誕生之日起,電影就一直在做這樣的嘗試。比如1902年的《月亮之旅》、1963年的《鳥》以及近年來的《阿凡達》、《鋼鐵俠3》等。
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的製片人曾說:「《阿凡達》的成就,在於它使得別的電影人都看到了一線光亮。過去講故事時不可能存在的一些方式,現在已經能夠運用發達的技術做成電影,這是我們的先輩沒有預料到的。」
解密:動作捕捉技術
現在的諸多電影都運用了多種聲光技術和視頻技術。以電影《阿凡達》為例,它用技術創作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而這部電影所使用的主要特技是Capgyre(動作捕捉),這是一種通過計算機,採用虛擬的方式製作鏡頭畫面的特技。
這種鏡頭具體是怎麼做的呢?一邊是在電影里最終完成的畫面,另一邊是打扮得很奇怪的真人,他們身上布滿了各種各樣的感測器,這些感測器都與電腦連接。我們在電影中所看到的一些製作出來的人物,他們所表現出的各種真人感官反應,都是通過感測器捕捉到演員各部位的反應來製作的。
在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就有帶感測器的虛擬攝影機。虛擬攝影機是一個帶有遙感器的監視器,它只有監視的作用,它所做的就是捕捉演員臉上所連接的感測器發回的信號,然後把這些信號輸入電腦,然後我們可以根據感測器發回來的感覺信號進行模擬。根據演員建立的模型和模擬畫面,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就能把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結合起來。然後把一個真正的攝影機套在虛擬攝影機上面,我們所看到的最終的畫面就這樣完成了。
運用動作捕捉技術,電影中的人可以一步跨入深淵,也可以在草葉上行走,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可以實現。《鋼鐵俠3》中的空中飛行、盤旋、著陸、墜落等動作就是利用這種技術才能得以逼真的完成。而在《阿凡達》當中,60%—70%的地下場景是由真實鏡頭和虛擬鏡頭結合起來拍攝的,30%—40%是模擬鏡頭。
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可以使電影更好的講故事,比如電影《猩球崛起》,以前只是通過一些模型或是服裝來裝扮這些怪物,但現在即使是他們的表情,都可以通過捕捉人的動作來實現。在拍攝的時候,多台高清攝影機和3D攝影機同時對準拍攝對象。當演員在舞台上做動作時,屏幕上出來的可能就是晰蜴、恐龍、外星的奇怪生物。演員的臉上還會有很多綠色的小點,對著他的攝影機會讀這些綠點所代表的信息,通過這種方法來捕捉演員臉上的各種表情,從而在3D電影中形成很好的視覺效果。
另外,軟體的快速發展對電影技術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很難想像現在製作電影或者拍電視劇的時候,如果不使用表情捕捉的技術軟體工具,作出的作品會變成什麼樣子。
展望:技術發展「刷新」電影
現代電影製作技術的發展,讓拍電影變得越來越簡單,很多大學裡都有這些設備裝置,甚至今天有很多人用手機也可以實現這些功能。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技術都得到了充分使用。有些技術只有在藝術家的掌控下,才能創造出栩栩如生的畫面,而且要依賴理解並能夠操作這些設備的專家,才能夠更好的應用這些技術。有時候一個攝影團隊背後要有幾百個視覺工程師協助進行圖像編輯,還要有一大批經過良好培訓的技術人員相互協作,才能夠製作出像《阿凡達》這樣的電影。
因此,協作是非常關鍵的。你可以想像一下,900多名在洛杉磯工作的藝術家在一起做視覺編輯的工作,那是怎樣的一種情形。今後,他們會形成一個更大的網路,能夠讓技術人員、工程師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這樣的合作。比如洛杉磯的工程師在下班之前,可以給新加坡的工程師發出一個視頻,由新加坡的工程師進行編輯,第二天早上發回洛杉磯。
這樣的網路使得電影工作者深受鼓舞,因為有了這樣的網路,不僅可以使電影的拍攝速度變得非常快,而且也會帶來技術上的巨大進步。我們知道,儘管現在很多人不生活在大城市,但他們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場所協助進行大規模的影像剪輯,而且還能夠掙到可觀的薪水。這不僅是專業媒體人需要的技術,非專業人士也需要這些技術,例如現在有很多公司做的多人網上遊戲,3D遊戲以及在自己的平板電腦玩的遊戲都需要這些技術。
《阿凡達》和《鋼鐵俠3》所採用的技術,在10年前是想像不到的。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的教授經常預測5年以後技術會發展到什麼水平。當然,誰也不能確定到那時,技術能達到什麼程度。但我們必須要進行這樣的預測,否則就可能會忽略一些重要的趨勢,而那些被忽略的新技術,很可能會在將來產生重大的突破,以致對電影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本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首都科學講堂」提供,作者為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飢餓」是藝術嗎?
※吳昌碩書法藝術
※繼承與兼收並蓄——簡述劉奎齡繪畫藝術風尚
※絲綢之路---吳景硯國畫藝術
※包貝爾在岳雲鵬的面前還是徒弟,就是這麼的正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