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步角度來認識格律詩的變格問題
一、傳統平仄規則的局限
對於初學者來說,格律詩的平仄問題是一個較難克服的障礙。有的詩詞愛好者學習數年,還無法完全掌握格律詩的平仄安排。究其原因,關鍵在於傳統的平仄規則是以正格為基礎,以單字的平仄為基本單位來闡述格律詩的平仄問題的。然而實踐中,面對多種多樣的複雜變格,初學者往往很難理出頭緒,阻礙了他們儘快掌握格律詩的平仄規律。
以格律詩的七絕為例說明。格律詩的正格有四種,下面是其中一種。將正格加以變換,得到下面的變格(當然也可以改寫成其他變格)。
律詩正格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律詩變格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
眾所周知,傳統的格律詩平仄規則有三個原則:(1)單句平仄交替;(2)同聯對句平仄相反;(3)鄰聯鄰句平仄相粘。如果說傳統的平仄規則還可以解釋格律詩正格的平仄問題,那麼面對紛繁多樣的變格,傳統的平仄規則在說明上就顯得蒼白無力。例如,平仄規則的第一原則是「當句平仄交替」。但從上述變格可以看出,其平聲字或仄聲字既有「仄仄仄」或「平平平」三字一組,也有「平平」或「仄仄」兩字一組,還有「平」或「仄」單字一組。初學者可能會提出疑問,平仄交替到底是「平仄平仄」的交替呢?還是「平平仄仄」的交替呢?,抑或「平平平仄仄仄」的交替呢?。又如,傳統平仄規則的第二原則是「同聯對句平仄相反」。但上面變格的首聯「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以及尾聯「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都存在對應字沒有平仄相反的地方。初學者無法理解為什麼這種變格可以成立?傳統平仄規則的第三原則「鄰聯鄰句平仄相粘」也是如此。初學者很難判斷上述變格中的鄰聯鄰句(第二句和第三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是否能夠滿足這原則?因為,其中有不少地方平仄並不一致。可見,相對於律詩變格,傳統平仄規則由於表述的不完整性使其模糊不清,無法從理論上解釋律詩變格的合理性,從而與作詩實踐相距較遠,無助於初學者儘快入門。因此有必要重新表述平仄規則,使其更接近於作詩實踐。筆者認為,將音步概念引入平仄規則,將會大大縮小律詩平仄規則與作詩實踐的距離,有利於解釋各種格律詩的變格,因而有利於初學者儘快掌握格律詩的平仄規律。
二、音步概念及其表現形式
音步,又稱聲步或節奏點。根據《漢語大辭典》,所謂音步,是指「表現詩歌節奏的音組」。作為一種外來語,音步只是近代才傳到我國詩詞領域。我國詩詞界早先是用「頓」概念來說明詩歌節奏的理論問題的。上個世紀40年代,朱光潛教授在《詩論》一書中,分析了音步概念與傳統「頓」概念的異同點,指出「中文詩每頓含兩個字音,相當於英詩的『音步』(foot)」,自此音步概念逐漸取代了「頓」概念,流傳於我國詩詞領域。例如,張志岳《從古典格律詩的發展到建立新詩格律的途徑》一文指出:「﹝五言詩﹞每行五個字,念起來是三個音步,前兩個是雙音步,後一個是單音步。」現代著名詩詞理論家周振甫教授在其《談格律詩的格律》(《古代詩詞三十講》中的一講)一文則將音步分為平聲步和仄聲步兩種類型,來講授近體詩的格律問題。
音步的形成往往與詩詞的吟誦相關,而詩詞的吟誦必須具有音樂性。這就要求在音步與音步之間必須平仄交替,才能達到吟誦抑揚頓挫的音樂效果。於是音步有了平聲步與仄聲步之分。那麼,如何辨別仄聲步和平聲步呢?由於雙音節片語的節奏點或落音點在第二字上,因此,判別一個音步是平聲步還是仄聲步是以第二個字的平仄為轉移的。如果第二字是平聲,就稱為平聲步,而不論第一個字是平聲還是仄聲;同理,如果第二個字是仄聲,就稱為仄聲步,也不論第一個字是仄聲還是平聲。例如,森林和樹木兩個片語,前者的兩個字都是平聲,後者的兩個字都是仄聲,毫無疑問,前者是平聲步,後者是仄聲步。而月明和明月,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組成片語的兩個字平仄都不同。而在判別它們的音步屬性時,關鍵在於該片語的第二個字。月明的第二個字平聲,就被稱為平聲步,雖然第一個字是仄聲;而明月的第二個字是仄聲,就被稱為仄聲步,雖然,第一個字是平聲。可見,當我們談到音步,通常是指第二個字的平仄。
三、將音步概念引入平仄規則
在了解音步概念及其表現形式後,我們可以將音步引入平仄規則中,形成新的格律詩的平仄規則:1、單句按音步平仄交替;2、同聯對句按音步平仄相反;3、鄰聯鄰句按音步平仄相粘。
1. 單句按音步平仄交替
為了使吟詩抑揚頓挫、朗朗上口,要求格律詩的單句,仄聲步後面必須跟著平聲步,或者平聲步後面必須跟著仄聲步。例如,在七律或七絕中,除尾字是事前規定,不能隨意更動外,其他六個字必須滿足按音步平仄交替,表現為兩種形式:平聲步 仄聲步 平聲步;或者仄聲步 平聲步 仄聲步。與七律和七絕相比較,五律和五絕的每句少兩個字,因此前四個字平仄交替表現為平聲步 仄聲步,或者仄聲步 平聲步。
2. 同聯對句按音步平仄相反
在格律詩中,律詩八句詩組成四聯,絕句四句詩組成兩聯。在每一聯中,上下句在音步上必須平仄相反。換句話說,如果上句是平聲步,下句必是仄聲步與之相對;反之,如果上句是仄聲步,那麼下句則以平聲步與之相對。
3. 鄰聯鄰句按音步平仄相粘
所謂鄰聯是指格律詩中互相鄰近的兩聯,例如在律詩中,首聯與頷聯是鄰聯,頷聯與頸聯稱為鄰聯,頸聯與尾聯稱為鄰聯。絕句只有兩聯,彼此就是鄰聯。所謂鄰句,是指鄰聯中,上聯的第二句與下聯的第一句是鄰句。 所謂平仄相粘即平仄一致,具體說,在鄰聯鄰句中,上下兩句在音步上平仄不能相反,而必須平仄一致。即除了尾字外,七律前面六個字、五律前面四個字必須平聲步對平聲步,仄聲步對仄聲步。
四、以修訂後的平仄規則檢驗律詩變格的合理性
當我們了解音步概念,並將音步概念融入律詩的平仄規則內,使我們對複雜多變的律詩變格的合理性的說明就具有理論依據了。下面我們以上述律詩的變格為例來說明。
格律詩變格 仄平/平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
按音步檢驗 平聲步 仄聲步 平聲步 (仄) 仄聲步 平聲步 仄聲步 (平)
仄聲步 平聲步 仄聲步 (仄) 平聲步 仄聲步 平聲步 (平) |
從上述檢驗結果看,第一,除了尾字是事先規定好的(本例未入韻),該律詩的每句的前六字在音步上都是平仄交替,即在音步上表現為「平、仄、平」或「仄、平、仄」,符合修訂後的平仄規則的第一原則——單句按音步平仄交替。第二,從同聯對句看,在音步上,上聯是平聲步,下聯則是仄聲步;相反,上聯是仄聲步,下聯則是平聲步,符合修訂後的平仄規則的第二原則——同聯對句按音步平仄相反。第三,從鄰聯鄰句看,第二句和第三句在音步上平仄是一致的,即第二句的音步是「仄、平、仄」,第三句的音步也是「仄、平、仄」,符合修訂後的格律詩的平仄規則——鄰聯鄰句按音步平仄相粘。因此,該律詩的變格符合格律詩的平仄要求。
五、修訂後的平仄規則的優點
首先,彌補傳統平仄規則模糊不清的缺陷。作為規則,應該能夠說明客觀對象的絕大部分情況,但傳統平仄規則充其量只能說明律詩的正格,一旦發生變格,其模糊不清的特點就暴露無遺。而將音步概念融入平仄規則,就使傳統平仄規則的模糊性變為清晰化。例如,「同聯對句平仄相反」,並不要求對句中的字字平仄相反,只要求在音步上(雙音節片語的第二個字,下同)平仄相反;又如,鄰聯鄰句平仄相粘,也不要求鄰聯鄰句字字平仄相粘,只要求在音步上平仄相粘。
其次,以音步來檢驗律詩的變格,可使複雜的律詩變格簡單化,有助於初學者儘快掌握格律詩的平仄規律。眾所周知,傳統的平仄規則以單字的平仄為基本單位,在解釋複雜的律詩變格顯得無能為力。修訂後的平仄規則將單字的平仄轉化為音步的平仄,大大提高了識別律詩變格的合理性的效率。具體說,初學者只要抓住律詩的偶字,看其是否在單句上平仄交替,在對句上是否平仄相反,在鄰聯鄰句是否平仄相粘,就可以很快地識別出律詩變格平仄安排是否合理。從上面的檢驗不難體會到這一點。
綜上所述,修訂後的平仄規則旨在通過納入了音步概念,縮小平仄規則與寫詩實踐的距離,使在理論上模糊不清的傳統上被稱為律詩「變格」變為「准正格」(與標準正格不同的「正格」),從而使初學者在認識律詩平仄規律有了理論依據。所以,與傳統平仄規則相比較,修訂後的平仄規則無疑是一種進步。然而,它並非十全十美。例如,律詩人為規定的三大禁忌: 孤平、三平尾、三仄尾 ,傳統的平仄規則無法進行理論說明,修訂後的平仄規則同樣也無法理論說明。需要制定其他規則加以識別和糾正,對此筆者將另文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朱光潛:《詩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周振甫:《古代詩詞三十講》,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版。
推薦閱讀:
※【格律詩詞】每日精選‖微群成員雅集(第123集)
※秦觀《鵲橋仙》|平仄|格律
※詩詞格律檢測
※【詩海選粹】格律詩詞(76)期 元旦專刊
※新格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