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究網
07-15
中小學「校本研究」及其推進策略(1)一、中小學「校本研究」的再認識1、「校本研究」的興起,標誌著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轉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入到全面實施和推廣的新階段。正如教育部領導指出的那樣:「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龍頭和戰略抓手,課程改革牽動著基礎教育的全面改革。」 ⑴(周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校本研究」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迫切需求,與中小學校長、教師的知識背景、工作特點和思維方式相匹配,從而異軍突起,逐漸成為當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主流模式,不僅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歡迎,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育研究人員的重視。毫無疑問,「以教育科研為先導」、「科研興校」是推動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關鍵;「讓教師成為研究者」也是幫助教師理解、參與課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是,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證明,中小學的這種教育科研是否真有價值,卻在於其內容、方法和過程能否貼近本校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師的實際。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我國中小學群眾性教育科研存在著誤區。在動員「教師成為研究者」的旗幟下,卻往往忽視了教師自身的職業特質。特別是在學校達標的行政壓力和教師職稱評審的利益驅動下,一些教師不得不去申報和承擔一些遠離教學實際的「科研課題」,模仿專業人員的「話語」方式,拼湊所謂有理論深度的「研究論文」,造成了理論與實際的脫節、科研與教學的錯位、成果與行動的背離,不僅沒有發揮出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反而使得理應充滿活力的學校教育教學研究呈現功利主義傾向,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探討問題的根源,其中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在於,一些教育專業人員不善於從生動的教育生活中汲取營養,崇尚高談闊論的理論思辨和偏好「宏大敘事」,不僅使得自己的學術研究脫離我國教育的現實基礎,而且當他們以科研課題的管理者、研究成果的評審者和學術刊物的審閱者身份,來指導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時,往往混淆專業人員和學校教師、教育學者和教育家從事科研工作的特點和差異,從而誤導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走向。時至今日,我們不能不認真地反思,什麼才是適合中小學教師的科研方式?教師究竟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成為什麼樣的研究者?「校本研究」的興起,正好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回答了這些問題,它充分體現了學校教育科研的轉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轉型:由原來的「自上而下」的、「先開發理論然後推廣實驗」的「教育實驗」研究模式;或者「自外而內」的、「先引進西方教育理論,然後予以詮釋」的「教育思辨」研究模式,轉向「自下而上」的、針對「教育問題」並引起「反思和行動」的「校本行動研究」。這種轉型,不僅體現了中小學教育科研新的價值取向,而且帶來了教育科研工作新的方法取向。2、中小學教育科研的特點與「校本研究」的指向中小學教師要成為研究者,必須以學校為基礎,以教育教學為職場起點,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在教育學理論指導下開展行動,以達到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目的。與專業人員的教育科研相比,中小學教師的科研特點在於,主要通過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的觀察、探究、內省與反思,改進教育教學實踐,在不斷優化學生成長環境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1)以行動研究和反思實踐為科研的主要方式——教師的科研是行動、行為的科研。「校本研究」的主要方式應該是「行動研究」,或稱為「校本行動研究」。即:以改進學校工作,解決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問題,特別是以新課程改革中面臨的教育教學疑難問題為指向,把課改理念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研究與行動結合起來,邊研究,邊行動,在行動中不斷改變自己行為,研究的結果必須有助於學校實際問題的解決。——教師的科研又是反思實踐的科研。教師的成長必須培植「反思」意識,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與行為,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建構,從而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成長。教師即「反思性實踐者」已經成為教師培養的主流範式,「反思性教學」也是當前國際教育界一個新動向 ⑵。反思式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師自動地、主動地思考他們的教學活動的過程,把教學看成反思性的活動(Moallem,1997)。反思式教學的提倡者強調把敘事(講述)作為一種反思方式的重要性(Parker,1997)。經常鼓勵教師記日記,用來記錄特殊的教學經歷,或者把這些故事告訴其他的教師。鼓勵教師運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作為反思式教學方法的輔助手段,檢查和反思其他教師的教學經歷(Gillespie,1996)。著名行動研究大師艾略特指出:中小學教師的「研究最重要的,不是嚴謹,而是教師有沒有對教學反思,尋找證據去幫助了解現況,從而做出適切的判斷,改良教學實踐。」(2)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重點指向沒有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就沒有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參與是推行新課程的前提,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環節。要抓住關鍵,切實提高中小學教師水平。」 ⑴(周濟)——「教師作為變革的因素,其作用的重要性從未像今日這樣不容置疑。這一作用在21世紀將更具決定意義。」⑶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沒有教師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就很難有高的教育質量;沒有教師精神的解放,就很難有學生精神的解放;沒有教師的主動發展,就很難有學生的主動發展;沒有教師的教育創造,就很難有學生的創造精神。」 ⑷(葉瀾)「學生成長」與「教師發展」,是新課程改革中的兩個「主題詞」。以「學生為本」與「以教師為本」,應該是「以校為本」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在過去的教育改革實踐中,卻存在著厚此薄彼現象,「教師發展」的主題受到了不應有的忽略,往往單方面強調教師的奉獻,忽視了「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的重要意義,淡化了教師高層次的發展需求和教師職業的生命活力。校本研究必須體現「研究的主體是學校的教師群體」,把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作為重要指向,努力喚醒教師的科研意識和主體意識,將教師的發展提升到與學生髮展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教師發展來促進學生髮展,讓兩者在互動中共同發展。要立足於人本主義的角度,通過校本研究,提高廣大教師的素質和專業化水平,造就一大批優秀教師、專家型教師和名師。(3)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提出研究課題校本研究的基點是問題,有了問題才能進行研究。必須把「反思」與「問題」聯繫起來,教師的反思是否有意義,是否有成效,關鍵在於對於問題的詮釋,以及解決問題的決策和行動,它體現了「教師作為研究者」的基本素養。校本研究的內容涵蓋了「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學研究、校本管理研究和校本培訓研究」 等方面,當前的重點是如何把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落實到學科課堂教學中,即「校本教學研究」。因此,當前科研課題的重點是:組織教師針對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反思」和「行動」。問題即課題。校本研究的課題選擇,應該具有解決學校現實問題的鮮明針對性,特別是有利於解決新課程改革中、特別是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疑難問題或困惑。「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把教育教學中產生的「困惑」作為必須解決的問題,繼而上升為研究課題,積極反思實踐和行為跟進。我們提倡「人人有課題,個個在研究」,但是,必須揚棄過去那種「假、大、空」的課題取向,倡導教師課題研究的「真、實、小」。「求真」——有專家提出:「教師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課堂教學,也就是通過課程的開發、設計和知識在課堂中的傳遞,實現教學傳遞和育人工作;二是對學生的心靈成長的呵護、教養和促進。」教師必須圍繞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成長的真實情景和真實事件,發現帶有共性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問題必須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求實」——校本研究面對的問題,必須來源於學校實際,為本校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要注重教師和學生的精神狀態,通過反思喚醒教師主體意識;要注重行動,特彆強調「做起來」,只要行動就會有收穫。「宜小」——根據「教師做研究」的職場特點,從梳理個人(學校)在教育教學的問題里,選擇能夠鏈接新課程理念的、切實可行的、可以通過反思和行動改變行為的「小」課題,以達到逐步解決疑難問題、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目的。●課題試點學校選擇研究的若干問題:教師層面: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討論」和「提問」方式;如何處理教學「預設」與「生成」;如何解決課堂探究教學中的課時矛盾;研究性學習中「放」和「導」;能否離開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備課如何「備學生」;提示、探究和討論式教學方法的應用範圍和利弊……學校層面:大班額條件下,如何面向全體學生組織小組進行合作學習;如何解決校本研究與教師負擔過重問題;如何理解(或解決)課改後學生「兩極分化」現象;成功課堂的特徵與教學評價;如何建立本校教研和培訓制度……在課題選擇中,也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議題,比如,課堂中有價值的生成性的問題,把課程標準中抽象的目標轉化為教學目標等等,找到關係到教師專業能力和鏈接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關鍵命題,找到一些問題和現象的根源,從而提高課題研究的效率。
網友:一文發表時間:2005-12-24 21:18:33IP:58.52.18.107校本研究,必須以學校,問題,教學為起點,葉老師說的好。還要以教師個人特色為起點的。在上半年,我寫過一篇文章,校本研究,我以自己的方式愛你,就是這個道理的。
網友:無名氏發表時間:2005-11-28 21:05:45IP:218.28.177.254如何立足本校實際開展中學語文素質教育如何建立素質考試模式及素質考試評價機制
網友:有風吹過發表時間:2005-11-12 17:00:36IP:202.103.61.101需要更多的學校領導、教師來關注和參與「校本教研」,也需要更多的專家來進行實際的指導
推薦閱讀:
※【邊疆研究】土司制度及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影響
※六經的「實質」與對《傷寒論》研究的反思
※中國-東盟研究院汶萊(東帝汶)研究所輿情周報(2014.03.30-04.05)
※丁榮晶:從最佳心臟康復研究談行為干預需要量化
※丁肇中團隊公布阿爾法磁譜儀研究成果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