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是哪裡的人?可能是在中國的這個地方
孫悟空是哪裡的人?所有看過《西遊記》的人都知道,孫悟空原本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山頂上的一塊仙石。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便就學爬學走,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的真人真事,後來越編越玄乎,最後完全變成了一個神話故事。孫悟空就是編故事的人,杜撰出來的人物,唐僧根本沒有個徒弟叫孫悟空,「孫悟空」這個名字是編故事的人自己給起的。
那什麼時候有的孫悟空這個名字呢?
現在我們知道的最早有「孫悟空」這個名字的,是元末明初朝鮮的漢、朝語對照讀本《朴通事諺解》中,有關《西遊記》的八條注。其中注五提到
網路配圖
「西遊記雲,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澗邊有萬個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神通廣大,……其後唐太宗敕玄奘法師往西天取經,路經此山,見此猴精壓在石縫,去其佛押出之,以為徒弟,賜法名吾空,改號為孫行者,與沙和尚及黑豬精朱八戒偕往,在路降妖去怪,救師脫難,皆是孫行者神通之力也」。
在《朴諺解》本里孫悟空號「齊天大聖」,是唐僧救出孫悟空後,「賜法名吾空,改號為孫行者」,還不是「悟空」。
而同為元末明初的楊訥的雜劇《西遊記》第十折《收孫演咒》里
「(觀音上,雲)玄奘,見老僧么?我特地尋這個徒弟,與你沿途護法去。(看行者科)通天大聖,你本是毀形滅性的,老僧救了你,今次休起凡心。我與你一個法名,是孫悟空。與你個鐵戒箍、皂直裰、戒刀。鐵戒箍戒你凡性,皂直裰遮你獸身,戒刀豁你之恩愛,好生跟師父去,便喚作孫行者。疾便取經,著你也求正果。」
在雜劇《西遊記》里孫悟空號變成了「通天大聖」,是觀音放出孫悟空後,賜法名「孫悟空」,賜外號「行者」的。
而另有一部更古老的,發現於福建泉州的「傀儡戲」,也就是類似提線木偶,有一部《三藏取經》,其產生年代也不能確定,或是元末,或是元初,甚至可能是宋代,其中第二出《坐井猴》中有「我與天地同庚,號為齊天大聖。」和「但吾姓孫名悟空。」第四齣《收猴》中有「[三藏亥,白]你拜我為師,著稱我本師。[亥]我叫你行者。」
可見這個最古老的福建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中,孫悟空原本自己就叫「孫悟空」,號「齊天大聖」,是唐僧救出孫悟空後,賜外號「行者」的。
另有一個不知作者的元代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里盜仙丹的是老二「齊天大聖」,他的大哥叫「通天大聖」,三弟則叫「小聖乃耍耍三郎孫行者是也」。
而現存最早的,有孫悟空形象「前身」的,則是南宋作者不詳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有一個「猴行者」,這時還不叫「孫行者」,更不叫「孫悟空」。
雖然現存的早期《西遊記》故事,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的孫悟空的老家,卻都是「花果山」,這個名字始終沒變過。
1、《朴諺解》本里是「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最後孫悟空也是被觀音壓在花果山下。
2、楊訥的雜劇《西遊記》里是「山是花果山。山下有一洞,是紫雲羅洞。」雖然沒有明確說花果山在哪?但最後孫悟空也是被觀音壓 「將這孽畜壓在花果山下,待唐僧來,著他隨去取經便了。」由此可見楊訥的《西遊記》花果山也應該在西域。
3、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里是「我當初在花果山水簾洞」。最後孫悟空也是被觀音「禁在幽州野馬橋下萬丈花閃琉璃井中」
網路配圖
4、元雜劇《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里是「我搖身一變,化做一個看葯爐的仙童,扳倒葯爐,先偷去金丹數顆,後去天廚御酒局中,再盜了仙酒數十餘瓶,回到於花果山水簾洞中,大排筵會,慶賞金丹御酒,豈不樂哉!」最後被擒拿,只提到「從今後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沒說花果山在哪,也沒說最後是不是被壓在五行山或花果山下。
5、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是「僧行六人,……行經一國已來,偶於一日午時,見一白衣秀才從正東而來,……秀才曰:『我不是別人,我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我今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法師應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當便改呼為猴行者。」雖然也沒有明確說花果山在哪?但估計也是在西域,文中也沒提過猴行者被壓在什麼山下。
可見孫悟空的家,什麼什麼「洞」的名字各有不同,而「花果山」這一很符合猴子形象的山名,卻全都一樣。
其中《朴諺解》本、楊訥的雜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里,花果山都在西域,這也就是唐僧西行的必經之處。另外幾部,都沒有說花果山在什麼地方,更沒說是花果山在東海,而且是一座海島。
圖為唐僧取經線路
所以在明百回本《西遊記》出現之前,孫悟空更多的是西域人氏,如果從唐僧剛出關不久就遇到孫悟空的話,孫悟空最有可能是「新疆吐魯番人」,這裡盛產瓜果,倒也符合「花果山」這一名字。「水簾洞」這一名字是不是受「坎兒井」的啟發呢?
我們今天再回過頭來看,其實孫悟空是「吐魯番人」,更符合故事發展的邏輯,唐僧要從此地西行取經,孫悟空是西域人氏,人頭、地理都熟,能夠更好的保護唐僧。
如果我們從時間最早、內容最完整和明百回本內容最接近的,當屬楊訥的《西遊記》,我們以此為例,其實楊訥的花果山在西域,最後又被壓在花果山,等著以後唐僧來救,然後保護唐僧。故事上完全合乎邏輯,而且簡單明了。
那麼多部取經故事,都沒說是花果山在海上,更沒說是東海,而單單只有明百回本《西遊記》這一部,把「花果山」放在了海上。我們不僅要想,這難道不是多此一舉嗎?花果山直接在西域就不行嗎?之前的《西遊記》都不在海上,故事也沒什麼不合理的地方,為什麼他偏偏要與眾不同?
直接在「西域花果山」這一基礎上,寫孫悟空拜師學藝,龍宮借寶,大鬧鬼府,最後到大鬧天宮,行不行?好像也沒什麼不行。非得是龍宮得金箍棒嗎?在別的山、洞、湖不能得來金箍棒嗎?即便是東海龍宮,從西域花果山飛到東海去借寶也沒什麼一定不行。
所以說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再寫孫悟空的老家花果山時,設定成海上一座仙山,一定是動了腦子的,一定有他的目的,這才敢冒「篡改前人」這一「大不韙」,從新設計孫悟空的出身,要不他照著前人的寫就寫了。
首先我們得承認,百回本的作者改的很好。如果我們從百回本《西遊記》創作的時代背景來看,嘉靖年間正是倭寇大舉進犯東南沿海的時期,在此之前的歷朝歷代從未遭受過來自海上的入侵,而且一開始被打得很慘。就連吳承恩的家鄉都遭受過倭寇的入侵,為了對抗倭寇,甚至連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這個內陸省份,都派兵到東南沿海參與了抗倭鬥爭。
網路配圖
中國人可以說是第一次,在全民中給我們這個農業民族,普及了一次海洋的重要性,讓有識之士知道了海島在海防中的重要性。
由當時的抗倭主帥,也是俞大猷、戚繼光的頂頭上司,總督胡宗憲主持修編的《籌海圖編》中的《沿海山沙圖》,就是迄今所能見到的最早、內容詳備而又完整的海防軍事地形圖。該地圖還反映了在這個海域里,大大小小島嶼的命名都以中國的命名方式進行,凸顯了中華命名形、音、意三結合的重要特徵。同時,所有的島嶼名稱都經過了明朝政府的反覆核定。該書地圖一個特點就是在72幅「沿海山沙圖」都清楚的標明邊界,其中所標示的島嶼,沒有一個島嶼是其他國家的,全部是中國的島嶼,但中國領土以外的地區都沒有編入。收錄了由陸及海,從西南廣東(今廣西)到東北鴨綠江口的沿海畫面。
「廣東沿海山沙圖」最右邊明確寫著「自此按安南界」。
「遼東沿海山沙圖」最左邊明確寫著「自此入朝鮮界」。
該圖是明朝政府經營管轄沿海島嶼的最原始的地圖記錄,其中明確地記入了雞籠山、花瓶山、彭加山、釣魚嶼等島嶼,在福建省羅源縣外海。
明百回本中花果山緊鄰東海龍宮,龍王亦屬中國神仙系統的玉帝管轄,也是「中國地」作者可能正式想通過這本小說,喚醒國人的海洋意識。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在創作之初,就把花果山設定在大海之中了。
推薦閱讀:
※大揭秘!孫悟空的神秘師傅到底如何神秘?
※孫悟空的身世終於弄清楚了
※真的孫悟空已死在了取經路上?
※你知道孫悟空也能說捷克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