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言行舉止 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家庭教育不是革命,可以朝夕得成,更不是請客吃飯,伸手可得。家庭教育需要家長們慢下來,想一想自己想給孩子什麼、能給孩子什麼、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長。還不能拋下另一半,夫妻倆都不能夠缺席,但又要有自己的生活,畢竟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才是核心。
爸爸和媽媽都得在發揮本色的基礎上,嘗試著用自己喜歡和擅長、而且是孩子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帶領孩子從認知自己、探索世界,到成長為一個家庭社會公民。
把時間放慢,共享成長;把心態放慢,知曉孩子有各自的生理成熟度,節奏比速度會更加有益、有效;慢在明白孩子的起跑線不是別人劃定的,而是你自己的設定,起跑慢是為了積蓄一定的力量。
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包括孩子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姥爺姥姥。作為最疼愛、最關心孩子的這個特殊小團體,他們無一例外都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但是其教育理念不盡相同,教育方法更是五花八門,絕大部分是基於經驗主義的幼兒教育方法。目前的教育體制依然不可動搖,就是因為我們家長的幼兒教育理念和水平比較差!
正在高速飛奔的你和我,還能想起兒時的夢嗎?
教育要有范兒——你的樣子,孩子的榜樣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榜樣?
父母做好自己就行嗎?
怎樣給孩子好的榜樣環境?
在一次少兒晚會錄製現場中的抽獎環節,我鄰座的孩子的座位號沒有被抽中,而他的媽媽卻鼓勵他上去領獎,並且說「反正也沒有人來核對」。出於一個教育者對孩子的關切,我沒有起身讓孩子走出去,意在提醒家長不要逼著孩子走錯路。可是,那個媽媽卻引導孩子從另一側走出去並且上台領獎——獎品是一個漂亮的書包!
他們家缺那個書包嗎?這正是這個孩子所要面對的一個兩面的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成長成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另一方面卻為了微不足道的「小利益」、「小便利」,誘發出自己的「負能量」,傳遞給孩子。而且,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很容易將本來不屬於自己的對於真善美的成長困擾逐漸固定化,埋下假醜惡的種子。
我翻看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書籍,有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方法,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榜樣示範」,這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純自然教育法,更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6歲以前的孩子「自我發展」靠的就是模仿。孩子的大腦在快速發育中,空白處很多,吸收性很強,純潔度很高,富於模仿性。他們無法對環境中遇到的一切進行辨析,會照單全收地刻進心靈—看到好的舉動無形之中就得到好的影響,反之就吸收壞的,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對於幼兒而言,家庭是其最重要的生活環境。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父母是兒童的榜樣,兒童是父母的鏡像。「早教」的內容,實質上就是父母每日在嬰幼兒面前的一言一行。不經意間,父母的一舉一動就已經「開發」、「教育」了孩子。
回想起來,我們自己的成長,大多是跟著父母的腳步,推敲一下自己,很多方面是父母的拓本,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但這是最真實的教育。
要是跟他們聊一聊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估計老人們也說不出什麼大道理。最起碼不會像現在流行的一個說法—陪孩子長大,因為那時的我們在陪著大人長大。他們在工作、生活,我們都是跟在旁邊學習。現在多數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大人們把孩子當成了陪自己的「玩具」。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過於焦慮,孩子們幼小的身心也跟著我們的憂慮而「四處奔波」:還未在母親的懷抱多少時間,就開始在親子班的「課堂」里接受他人的教化;還未在自然的氧氣里深呼吸,就從一個封閉的空間轉戰到另一個封閉的空間。他們哪有時間真正自由而自然地長成自己,我們哪有時間與他們沒有壓力地和諧共處?
經常有這樣的故事發生,花了重金上早教課程的孩子結束了有親子課教師的「專業的高級陪伴」,回到家後,又要重新適應隔代看護的「初級」;一對地道北京娃的孩子卻是一口東北腔,因為比父母更長時間陪著孩子的是東北保姆;金領夫婦的孩子每次去公園都滿地尋找飲料空瓶子,那是因為姥姥總是在帶孩子遛彎的時候撿拾空瓶子……很顯然,這些家庭沒有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值得模仿的環境。
總之,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做到:在孩子面前的言行應當合乎道德規範,不要出現我們不希望他們模仿的行為;我們要為孩子提供值得模仿的環境,讓他們毫無防備的身心成長空間充滿真善美。
孩子的價值觀的根基來自父母的榜樣示範,以後的學校教育和社會對孩子的調適需要經過孩子內在的對抗乃至革命, 才會發生重大的改變。影響孩子的除了權威的父母和老師外,他們的小夥伴,特別是中學前後的同學,因不同的教養環境所呈現的不同行為舉止,會相互影響,成為孩子很容易吸收和接受的部分。
Tips:做好你自己,孩子自然會好
做好你自己,給孩子提供模仿的最佳範本。
機會
我們都知道「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是在向父母學習,孩子的教養不夠,顯然是父母自己教養不夠的體現。
父母的榜樣的價值體現在親子關係的穩固上。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是無條件的愛和關懷,信任父母的思考、決定和表達,接受父母傳遞的一切信息,並進行過濾和分析,吸收,固化,形成自己的行為標準。
為此,父母應該給孩子提供可供模仿的案例—孩子能觀察和感受到的每一次工作或遊戲。
夫妻之間如何溝通和處理分歧,在教導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家長看書還是看電視,不僅影響著孩子閱讀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電視的碎片化信息和不適宜的內容甚至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你連見到毛毛蟲都尖叫,孩子會比你叫得更響;你認為這菜很辣,他會接受你的判斷……
父母的一切言行,孩子都會模仿,而且非常放心地模仿,從不擔心後果。
在一次講座後,有位爸爸當即就表了決心:我周一到周五工作很忙,很少回家吃飯。早上出門,孩子沒醒;晚上回家,孩子已經睡著。我一定一周拿出一天時間來陪孩子,來教育孩子。這裡面就有一個誤區,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的決定性作用不在於刻意的陪伴,而在於平日。你周一到周五如何「放棄」家庭,「忙於」工作,抽不出那本能抽出的時間來陪伴家人、陪伴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將來如何對待家庭、對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不具備自我否定的強大勇氣,你目前的樣子基本上是孩子將來的狀態。
態度
有人會說,我也知道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可是我生來就喜歡玩,不願意讀書;我就是一個運動狂人,當然坐不住,這可如何是好?
了解了自己的特點,然後去選擇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方式養育孩子,大家都輕鬆。玩也好,運動也好,並不是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只要你能帶著孩子在你最熟悉的領域從廣度和深度上慢慢發展就好。
不過,其他被家長們認同的發展方向,我們也可以嘗試「做」,比如讀書這事。可能你不喜歡,但你希望孩子能有閱讀的習慣,那很簡單,在你要求孩子看書前,你先找出書來閱讀。想想你喜歡過的金庸、古龍、莫言,或是瓊瑤、亦舒、張愛玲,哪怕只是圖畫書、學生時代的《讀者》、工作中要用的《別告訴我你懂PPT》,找出來看。
希望孩子做到的同時,也需要求自己做到。
可能有些事情也未必需要家長親身去做,有些興趣愛好顯然不是家長能實踐的,比如女孩的舞蹈,但家長的態度要積極向上,踏踏實實,持之以恆。
規範
我向來不反對「愛與自由」,但這樣的家教理念對父母的要求很高。很多家長自己還沒摸清楚,就在此口號下「棄權」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的雖是執政的事,但用在家庭教育上一樣行得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求孩子做到,非常困難。採用「雙軌制」的家長,結果必定是威信掃地,教育無力,走向家庭教育的「邪路」。
大人們在孩子面前是透明的,他們把我們看得很透徹。有時候大人在掩飾,或者「表演」,但總是掩蓋不住,大人的氣息、語言等各種信息,都能被孩子像鏡子一樣接受,適當的時候就會把你施與的「演」給你看。
葉聖陶說過這樣的話:「身教最為貴,知行不可分。」就是強調榜樣的力量。
為孩子提供一個值得模仿的環境
家長除了要提供合適的機會讓孩子模仿,還應該盡量為孩子提供值得模仿的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在提醒我們要這麼做。因為幼兒真實地與周圍的世界「長在一起」,感覺不到自身和外部世界到底有多大的區別,環境中的一切都是學習、模仿、吸收的對象。不僅僅是居住的小區,父母之外的代養人,親子教育機構,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家長應負責任地加以選擇,並且應該教育孩子養成適應環境的基本能力,比如遵守秩序、尊重他人。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而且是不可替代的,有時不需要講什麼大道理,只是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會在無形中給孩子影響。所以,各位父母一定要注意,如果你們想讓孩子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那麼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正確的導向,這樣才是有效的方法。
推薦閱讀: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言行舉止文明得體
※一個女人命好不好,從言行舉止就可以看出來。
※駱家輝的言行舉止讓誰不高興?
※紳士的言行舉止